说明病理变化: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络属的脏腑及组织器官,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的经脉和病位所在。临床上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指导治疗: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某些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因而在临床治疗时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采用循经取穴进行治疗。
传说与历史
针灸起源于中国,在公元6世纪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在现代作为替代医学传播到世界各地。
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现今发现最古老的针灸人体模型,制成在西汉年代,为一14公分高的漆器人形,上有标注117个穴位经络线和心肺肾等中医标注。
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后来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黄帝内经》中记载九针为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火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记载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21]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第一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理论研究深化,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现代医学传入中国,针灸与其他传统医学一同逐渐走向衰退,但仍有不少人相信针灸的疗效,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以继承和发展针灸。研究人员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许多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创立"针刺麻醉"等新式针灸。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
中国北京、上海、南京都有国际针灸培训中心。1987年成立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简称"世界针联")。
中医针灸体会
中医体系庞大,如同一颗千年老树,枝蔓众多,而针灸,仅仅是其中的小小分支。所以,要想再针灸上面有所建树,光在这个小分支上修修剪剪,装饰装饰,搞些表面文章是不行的,唯有在肥沃的土壤上把根扎深,才能日久弥香,长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肥沃的土壤就是中医理论。就是阴阳五行。从此入手,学中医,学针灸,方是正道。
针灸专业奉之如珍宝的是《灵枢》(最好是看马莳的版本《灵枢注证发微》)是一定要熟读,经典条文要背诵;《针灸大成》中很多经典条文也要熟悉,后面的一些歌赋也是必背,如《玉龙赋》《标幽赋》等;如果有机缘的话,能够遇到真正懂子午流注的老师,一定要好好珍惜,认真学习。这个要是能有点感悟体会,《易经》是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
在学校把基础打扎实,临床跟师,才能有所感悟,当老师随手起沉疴,我们认真总结,提问,老师的只字片语会定让我们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否则,师徒无法共鸣,平白浪费时间,难道还指望天天忙于临床的老师回头来给我们讲最最基础的经文?
2、针刺手法的练习。一个虎背熊腰的北方大汉和一个小巧秀气的江南女子,谁的针刺手法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由此可见,针刺手法不是比力气,而是讲究巧劲。针刺手法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这个话题值得进一步讨论。也许时下,很多针灸医生不信这个,扎上针后多是直接电针接上了事,我这么说并非是否定电针的治疗效果,说实话,有的时候我自己在是否应该用电针这个问题上也很犹豫。一方面,临床上我在治疗很多颈肩腰腿痛的患者时候喜欢用电针的,并且觉得用电针比不用电针效果好很多(没有严格的统计过,仅仅是凭一些病人治疗效果的反馈)。但另一方面,我又是非常相信手法。因为读书的时候,亲眼见到1个病人,都是老师的VIP病人,一侧肢体的酸痛10多年,大关节处尤为明显,RF及HLA-B27,骶髂关节CT这些基本上无异常,基本排除了免疫系统相关疾病。多方治疗(针刺也试过很多医生)效果不明显,老师针刺治疗上的核心是一是缪刺;二是在手法上采用合谷刺,患者治疗1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当时这个病例给我的震撼太大。所以,如果有机会接触信奉针刺手法的老师,那么恭喜,请务必静下心,抓住机会,先模仿、学习。
3、不要过于偏执的学习针灸而忽视了中药、方剂。
临床上很多针灸大夫基本上只扎针不开中药,因为长时间不开中药,方剂背不出几首,《内经》《伤寒》《金匮》基本上没有研究,《温病》更不用说,这样其实是买椟还珠。真正合格的针灸大夫,不仅仅要擅长针灸,开汤药的思路应该要更具有特色。因为本身就是搞针灸的,对于经络辨证会更有体会,毕竟背了那么多年的“是动所生病……是主所生病……”,故在治疗一些内科疾病中,你的思路定当更加开阔。所以年轻的时候还是要背点东西的。《药性赋》《长沙方歌括》《汤头歌诀》是基本功,《内经》《伤寒》《金匮》更是基础的基础,当然,能有一个好的老师领着入门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4、针灸针灸,要清楚,是针刺和艾灸。
时下,多是注重针刺,灸法开展唯有江西的陈日新独树一帜,在往前推,安徽的灸法也风光过一段时候,可如今人气逐渐流失。如对灸法感兴趣的看家,推荐2本书,值得一读。江西陈日新教授的《热敏灸》和安徽周楣声先生的《灸绳》。
中医的生命力是在临床的。
曾经治疗过一个病人,朋友的朋友,每每发脾气后就容易干咳数日,胸部CT、MRI,痰涂片等检查都做过,无异常,学中医的都清楚,此是肝气犯肺,用药或用针皆可。简单的背腧按压,肝胆腧压痛尤为明显,针刺后,当夜咳嗽明显减轻。再举个例子,有次坐火车回家。途中遇到一个腹痛的病人。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剑突下,触诊,腹肌非常紧张,墨菲征及麦氏点无压痛,当时身上没有带针,患者双侧梁丘(是胃经的郗穴,“郗”是孔隙之意,病症的反应点,临床多可用来治疗急症)较足三里压痛更为明显,但患者穿牛窄裤,梁丘不太好按压,只能用手按压足三里,大约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嘱咐其下车后去正规医院行胃镜明确下诊断,建议其当地找中医治疗。再有急性腰扭伤,落枕等服用复方氯唑沙宗等不能缓解,针刺后多数症状能很大缓解(此时治疗尤其重视经络辨证,定好病变经络,循经远处取穴,疗效颇佳),这样的例子针灸科能时时见到,不足为奇。所以,当我们能有幸跟位好的中医,亲眼见到仅仅凭中药、针灸,解决了些西医诊断治疗较为头痛的病例,我们就会有自信,才会由衷的喜欢上中医,就会自发的去专研中医。老师只是将我们引进门,指明方向,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必须得靠自己走。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但我相信,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而今的囧境会慢慢好起来的。医生,本就需要能静下心去专研的。其实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好医生的标准,无外乎业务和医德。作为一名中医不去夸大中医疗效,但也不要在西医面前妄自菲薄,坚持下来,相信未来无论是名(在病人中的口碑),还是利(说白了就是钱),肯定会双收的。当然,初期还是要收敛性子,冷板凳做几年。毕竟,荣耀的背后必然刻着一道孤独。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中医学的学科之一·针灸学 4.1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5书名·《针灸学》6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针灸学 1拼音 zhēn jiǔ xué
2英文参考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针灸学:1.中医学的学科之一;2.书名。[1]
4中医学的学科之一·针灸学 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中医学科[2] 。针灸学为中医学的学科之一。以针灸的历史源流、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临床治疗为研究对象的一个专门学科。属中医外治法范畴。近代对其作用机理、针刺麻醉、穴位考订、针刺方法和器具研制方面均有突出成就[1]。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中医临床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正式纳入世界医学的范畴。针灸发源于我国,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针灸医学在世界影响甚广,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正在使用和研究针灸,推动着国际针灸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建国以来,针灸理论和临床工作迅速发展。50年代前期,主要是整理针灸学基础知识,观察针灸适应症,用现代理论方法阐述针灸学术体系。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专题深入整理古代针灸文献,对各种病症进行针灸临床总结,推广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并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针灸对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研究针灸的基本作用。
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及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以及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使电疗、磁疗、激光、超声、微波等运用于针灸领域,形成一类不同于传统针灸操作的新方法。针灸的治疗病种不断扩大,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300多种病症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效果尤为显著。
5书名·《针灸学》 《针灸学》为书名。[1]
1.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著。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治疗和参考资料等六篇[1]。
2.上海中医学院编。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院针灸专业教材。书分四册,即《经络学》《腧穴学》《刺灸法》《治疗学》。后经增删,1974年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3.南京中医学院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之一。196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64、1975、1979、1985年分别修订,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内容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针灸医学的历史源流、经络穴位的具体内容、刺灸方法和病症治疗。其中引载一些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新病的治疗方法。书末附有主要的针灸原著、歌赋、子午流注及近代研究资料等[1]。
4.中等卫生学校试用教材之一。《针灸学》编写组编著,1980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供中医士专业使用,内容较为简明[1]。
5.孙国杰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199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
6.徐恒泽主编。为21世纪课程教材。200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7.石学敏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
8.燕平主编。2004年8月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用)中的一种,主要论述针灸的操作与针灸治疗效果较明显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70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气温下降谨防中风
下一篇: 你会用皮肤针疗法来治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