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早期胃癌如何外科治疗(早期胃癌该如何治疗?)

医案日记 2023-05-17 12:02:24

早期胃癌如何外科治疗

过去由于对早期胃癌可能发生浅表扩延、多灶性生长、往往伴有较广面积的癌前病变等特点缺乏认识,对其淋巴结转移规律也未尽掌握,故手术时或失之于过于限制而作一般胃癌份切除手术,或失之于过于广泛而作胃扩大根治术。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各型早期胃癌不仅大体形态不同,且生物学行为也各殊。特别是浅表广泛型早期胃癌具有沿粘膜及粘膜下层向四周扩延的倾向,其粘膜面受累的范围很难凭肉眼作出正确估计。据报道此型胃癌可占全部早期胃癌的27.5-36.8%。在瑞金医院报告的60例早期胃癌中,癌灶大于1.0厘米者达44例,其中直径最大者为6厘米。文献中有报道癌灶由幽门窦沿小弯而直达贲门下。早期胃癌还有呈多灶性生长的特点,其发生率显然高于进展期胃癌。在1984年全国胃癌病理协作组报告的322例早期胃癌中,呈多发性病 性病灶者31例,占9.6%。病灶的数目可从2-6个不等。副癌灶大多为不易被肉眼所与发现的0.5-1.0厘米的小灶。另外,早期胃癌病例常伴有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及异型上皮增生等所谓癌前病变;在瑞金变的发生率分别为总便数的83.6%、81.8%及74.5%。有些作者认为将潜在的癌前病变遗留于体内也是危险的。

鉴于上述理由,在早期胃癌的手术前和手术中,宜采取以下一些具体措施,以防止切除端癌肿残留和副癌灶遗留:1、术前常规重复纤维胃镜检查,必要时可借助于染料或荧光性指示物质,判明癌灶的数量与范围;2、术中多利用冰冻切片活检来配合肉眼检查;3、大多数早期胃癌虽发生在胃窦区,行胃大部切除已足够,但若确诊切除端仍有癌肿残留或近端胃体内还有副癌灶存在,则当行近全以至全胃切除术。

关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清除范围,也尚存在着一定的分岐意见。在瑞金医院的60例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5%,且随着浸润浓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范围也见扩大;粘膜内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6.7%,但均限于第1站淋巴结;而粘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率虽仅为14.3%,但转移至第2站淋巴结者有9.5%。在张文范等报道的60例中,总淋巴结转移率也为15%;粘膜内癌的综合国内外资料,早期胃癌有12.4-30.0%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原发病灶限于粘膜内者,其淋巴结转移率为4-16.7%;一旦癌肿侵及粘膜下层时,淋巴转移率即显著提高,达16-46.7%。少数早期胃癌尚可发生淋巴结跳跃式转移,例如在Sakakibara报告的78例中发现3.8%有此现象,张文范组的5例Ⅱc、Ⅲ凹陷型粘膜下层癌中,有1例出现跳跃性第2站7、8组淋巴结转移。

根据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所观察到的事实,作者认为淋巴结清扫以包括第2站为妥,但若在术中证实有10、11组淋巴结转移,则仍应作包括脾脏和胰体尾在内的扩大根治术。张文范根据60例早期胃癌的分析,认为Ⅱa+Ⅱc型癌侵及粘膜下层者转移率高,范围大,所以应该清除至第2站或选择性地清除第3站淋巴结。小型隆起型、Ⅱc、Ⅲ凹陷型限于粘膜层者一般作R1式,粘膜下层癌可行R2式。

至于早期胃癌根治术的具体手术操作,可参考“进展期胃癌的手术治疗”节中的描述。

早期胃癌该如何治疗?

  疾病名称:胃癌

  疾病分类:肿瘤科

  概述: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在贲门区、幽门区以及胃体部,以幽门区多见。据调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多见于40-60岁,男性比女性约多三倍。临床表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脘部不适、疼痛、继之可出现上腹部包块、噎嗝反胃、食物梗塞,黑便、呕血、贫血、进行性消瘦等。
  疾病描述
  胃癌是最常见的胃肿瘤,系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即胃腺癌。在胃的恶性肿瘤中,腺癌占95%。这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乃至名列人类所有恶性肿瘤之前茅。胃癌虽然是全球性疾病,但两性间、不同年龄间、各国家地区间、各种族间、甚至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发病率都有较大差异。男性居多,男女之比约为2-3:1。发病年龄多属中老年,青少年较少;大致在40-60岁间者占2/3,40岁以下占1/4,余者在60岁以上。大致上,有色人种比白种人易罹患本病。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发病率较低,而日本、智利、俄罗斯和冰岛则为高发区。我国的发病率也较高,且不同地区间也还有较大差别,一般北方及内蒙古、再次为华北及华东,而以中南的湖南、广东及广西等省、自治区,以及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最低。全国平均年死亡率约为16/10万(男性21/10万,女性10/10万),高发区可达60-100/10万,低发区则在5-10万以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胃癌的发病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死亡率约为22/10万,1990年下降至3.7/10万以下;日本近年来亦有明显下降趋势,我国某些地区也有一定的变化。上海市区1972年男性胃癌的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为62/10万,女性为23.9/10万;1990年男性胃癌发病率下降到45-10万;而1995年男女发病率分别达36/10万和18/10万。在近25年中,上海市区的胃癌发病率逐年下降,尤以男性为明显。

  症状体征
  症状: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但也可仅有饥饿样不适感。典型者有轻度或中等度剑突下持续疼痛,可被抗酸药或进进食所缓解。DU着约有2/3的疼痛呈节律性:早餐后1-3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如不服药或进食则要坚持至午餐才缓解。食后2-4小时又痛,也需进食来缓解,约半数有午夜痛,患者常德北方痛醒。GU也可发生规律性疼痛,但餐后出现较早,约在餐后1/2-1小时出现,至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午夜痛也可发生,但不如DU多见。
  并发症:
  一、出血约5%患者可发生大出血,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偶为首发症状。
  二、幽门或贲门梗阻决定于胃癌的部位。
  三、穿孔比良性溃疡少见,多发生于幽门前区的溃疡型癌。

  疾病病因
  虽然胃癌的病因迄未阐明,但已认识到多种因素会影响上述的调控作用,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病。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随着研究的深入,幽门螺杆菌感染(Hp)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IARC)宣布Hp是人类胃癌的I类(即肯定的)致癌原。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提示Hp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实验室中,也已成功地以Hp直接诱发蒙古沙鼠发生胃癌。Hp具有粘附性,其分泌的毒素有致病性,导致胃粘膜病变,自活动性浅表性炎症发展为萎缩、肠化与不典型增生,在这基础上易发生癌变,Hp还是一种硝酸盐还原剂,具有催化亚硝化着手而起致癌作用。Hp感染后若干年,甚或二三十年后可能诱发胃癌。
  二、环境因素观察发现,从高发区移民到低发区定居的,第一代仍保持对胃癌的高易感性,第二代则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而至第三代发誓胃癌危险性基本接近当地的居民。这提示胃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而最可能是饮食中致癌物质。流行病学家指出,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而多吃霉粮,霉制食品、咸菜、烟熏及腌制鱼肉,以及过多摄入食盐,则可增加危险性。如长期吃含高浓度硝酸盐的食物(如烟熏和腌制烟熏鱼肉、咸菜等)后,硝酸盐可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胺。细菌可伴随部分腐败的不新鲜食物进入胃内,慢性胃炎或胃部分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低下也可有细菌大量繁殖。老年人因胃酸分泌腺的萎缩也常引起胃酸分泌低而利于细菌的生长。正常人胃内细菌少于103/ml,在上述情况下细菌可增殖至106/ml以上,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致癌物质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致癌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好发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这更支持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三、遗传因素遗传素质对胃癌的发病亦很重要。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以及可发生于同卵同胞,支持了这种看法。而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素质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
  四、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癌前状态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的疾病或状态,而癌前病变则是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化。据长期临床观察,胃癌的癌前状态有: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息肉,增生型者不发生癌,但腺癌型者则能,广基腺瘤型息肉>2cm者易癌变;③残胃炎,特别是行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者,癌变常在术后15年以上才发生;④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⑤少数胃溃疡患者。而不典型增生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胃粘膜可被胃型粘膜所替代,即所谓胃粘膜的胃化。胃化有小肠型和大肠型。大肠型又称不完全肠化,推测其酶系统不健全而使被吸收的致癌物质在局部累积,导致细胞的不典型增生而发生突变成癌。故对上述癌前状态而又并发不典型增深者尤应密切随访。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与人体所有组织一样,在正常情况下,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调亡间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其结构完整和功能健全的基础。这种平衡有赖于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某些调节肽等的调控,一旦失控,多个癌基因被激而抑癌基因被抑制,使增殖加快,并由此增加DNA损伤但得不到修复,产生非整倍体,而又启动不了调亡机制使之自行死亡,则可能逐渐进展到癌。虽然胃癌的病因迄未阐明,但已认识到多种因素会影响上述的调控作用,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病。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随着研究的深入,幽门螺杆菌感染(Hp)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IARC)宣布Hp是人类胃癌的I类(即肯定的)致癌原。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提示Hp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在实验室中,也已成功地以Hp直接诱发蒙古沙鼠发生胃癌。Hp具有粘附性,其分泌的毒素有致病性,导致胃粘膜病变,自活动性浅表性炎症发展为萎缩、肠化与不典型增生,在这基础上易发生癌变,Hp还是一种硝酸盐还原剂,具有催化亚硝化着手而起致癌作用。Hp感染后若干年,甚或二三十年后可能诱发胃癌。
  二、环境因素观察发现,从高发区移民到低发区定居的,第一代仍保持对胃癌的高易感性,第二代则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而至第三代发誓胃癌危险性基本接近当地的居民。这提示胃癌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而最可能是饮食中致癌物质。流行病学家指出,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乳品和蛋白质,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而多吃霉粮,霉制食品、咸菜、烟熏及腌制鱼肉,以及过多摄入食盐,则可增加危险性。如长期吃含高浓度硝酸盐的食物(如烟熏和腌制烟熏鱼肉、咸菜等)后,硝酸盐可在胃内被细菌的还原酶转变成亚硝酸盐,再与胺结合成致癌的亚硝胺。细菌可伴随部分腐败的不新鲜食物进入胃内,慢性胃炎或胃部分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低下也可有细菌大量繁殖。老年人因胃酸分泌腺的萎缩也常引起胃酸分泌低而利于细菌的生长。正常人胃内细菌少于103/ml,在上述情况下细菌可增殖至106/ml以上,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致癌物质长期作用于胃粘膜可致癌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好发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这更支持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三、遗传因素遗传素质对胃癌的发病亦很重要。胃癌的家族聚集现象,以及可发生于同卵同胞,支持了这种看法。而更多学者认为遗传素质使致癌物质对易感者更易致癌。
  四、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癌前状态是指易恶变的全身性或局部的疾病或状态,而癌前病变则是指较易转变成癌组织的病理组织学化。据长期临床观察,胃癌的癌前状态有: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胃息肉,增生型者不发生癌,但腺癌型者则能,广基腺瘤型息肉>2cm者易癌变;③残胃炎,特别是行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者,癌变常在术后15年以上才发生;④恶性贫血胃体有显著萎缩者;⑤少数胃溃疡患者。而不典型增生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胃粘膜可被胃型粘膜所替代,即所谓胃粘膜的胃化。胃化有小肠型和大肠型。大肠型又称不完全肠化,推测其酶系统不健全而使被吸收的致癌物质在局部累积,导致细胞的不典型增生而发生突变成癌。故对上述癌前状态而又并发不典型增深者尤应密切随访。
  病理:根据上海、北京等城市1686例的统计,胃腺癌的好发部位一次为胃窦(58%)、贲门(20%)、胃体(15%)、全胃或大部分胃(7%)。可分为早期和进展期。早期胃癌是指局限而深度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且不论其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进展期胃癌深度超过粘膜下层,已侵入肌层者称中期,已侵及浆膜层或浆膜层外组织者称晚期。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贫血常见,约50%有缺铁性贫血,是长期失血所致;或由营养缺乏造成。如并有恶性贫血,则见巨幼细胞贫血。粪便隐血试验常呈现持续阳性,检测方便,有辅助诊断的意义。有学者将之作为胃癌筛检的首选方法。胃液分析意义不大,虽进展期胃癌可因累及泌酸区而呈无酸或低胃酸分泌,但这种低胃酸分泌状态可与正常人者重叠,故已不列为常规检查。目前临床所用胃癌标志无异性不强。血清癌胚抗原(CEA)对诊断意义不大,虽半数患者的胃液中CEA有明显升高,超过100ng/ml,但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液中含量有重叠。晚近所用的胃癌相关抗原,据称有半数以上的阳性率,但还有一定比例的假阳性。
  X线钡餐检查:X线检查对胃癌的诊断依然有较大的价值。近年来更是应用气钡双重对比法、压迫法和低张造影技术,并采用高密度钡粉,能清楚地显示粘膜的精细结构,有利于发现微的病变。早期胃癌可表现为局限性浅洼的充盈缺损(Ⅰ、Ⅱa),基底广,表面呈颗粒状;或呈现一龛影(Ⅱc、Ⅲ),边缘不规则呈锯齿状,向其集中的粘膜纹有中断、变形或融合现象;或粘膜有灶性积钡、胃小区模糊不清等征象。对怀疑患早期胃癌者,应从不同角度多摄X线片,进行仔细分析,不放过微小的改变。进展期唯一的X线诊断率可达90%以上。现入胃腔的肿块,表现为较大而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溃疡型癌主要发生作肿块之上,故其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直径常大于2.5cm,边缘不整齐,可示半月征;龛影周围因癌性浸润而使边缘不整齐,并为一圆形较透明带所环绕,称环堤征,临近粘膜僵直,蠕动消失,无皱襞聚合或见皱襞中断。胃壁僵直失去蠕动是浸润型癌的X线特点。浸润广泛仅累及胃窦时,则围窦狭窄、固定、呈漏斗状,或有肩胛征;如累及全胃,则呈固定、腔小无蠕动的皮革状胃。胃癌必须与胃淋巴瘤相鉴别。胃淋巴瘤的特点是,病变常广泛累及胃十二指肠,X线示粗大皱襞伴多发性息肉样充盈缺损和多发性浅龛影。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对胃癌的确诊率可达95%以上,为此要多取活检标本,有人提出必须采7块以上。对早期胃癌,胃镜检查更是诊断的最佳方法。镜下早期胃癌可呈现一片变色的粘膜,或局部粘膜成颗粒状粗糙不平,或呈轻度隆起或凹陷;或有僵直感,不柔软,对这些轻微的变化,均要作活检。镜下应估计癌的大小,小于1cm者称小胃癌,小于0.5cm者称微小胃癌。
  早期胃癌按日本学者可分为以下各型。
  Ⅰ型(息肉样型)病变隆起呈小息肉状,几宽无蒂,常大于2cm,约占早期胃癌之15%。
  Ⅱ型(浅表型)分3个亚型,合起来占75%。
  Ⅱa型(隆起浅表型)病变少高出粘膜面,高度不超0.5cm,面积小,表面平整。
  Ⅱb型(平坦浅表型)病变与粘膜等平,但表面粗糙呈细颗粒状。
  Ⅱc型(浅表凹陷型)最常见,浅洼病变底面粗糙不平,可见聚合粘膜轴皱襞的中断或融合。
  Ⅲ型(溃疡型) 约占早期胃癌之10%,粘膜溃烂比Ⅱc者深,但不超过粘膜下层,周围聚合,皱襞有中断、融合或变形成杵状。
  早期胃癌有时辨认不易,可在内镜下喷0.5%美蓝,有病变处将着色,有助于指导活检部位。目前已有放大内镜问世,能更仔细观察微细病变,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进展型胃癌大多可从肉眼观察作出拟诊。肿瘤表现为凹凸不平、表面污秽的肿块,常见渗血及溃烂;或表现为不规则较大溃疡,其底部为秽苔所覆盖,可见渗血,溃疡边缘常呈结节状隆起,无聚合皱襞,病变处无蠕动。
  自胃镜引入超声探头进行检查称超声内镜检查,能发现腔外生长的肿瘤,明确肿瘤侵入的深度,以及了解有无周围增殖或转移。
  诊断:诊断主要依赖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加活检。早期诊断是根治胃癌的前提。要达到此目的,应对下列情况及早或定期进行胃镜检查:①40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近期内出现消化不良者,或突然出现呕吐或黑粪者;②拟诊为良性溃疡,但五肽促胃液素刺激试验示缺乏胃酸者;③已知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A型,伴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者,应制定订定期随访计划;④胃溃疡经两个月治疗无效,X线检查显示溃疡反而增大者,应即行胃镜检查。⑤X线检查发现胃息肉大于2cm者,应作胃镜检查;⑥胃切除术后15年以上,应每年定期随访。预后:进展期胃癌如任其发展,一般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约一年。早期胃癌发展慢,有时可长期(甚至几年)停留在粘膜而不向深处发展。早期胃癌转变为晚期胃癌的规律,目前尚不清楚。
  胃癌在根治手术后5年存活率取决于胃壁受侵深度、淋巴节受累范围和肿瘤生长方式。早期胃癌只累及粘膜层者预后佳,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95%以上,如已累及粘膜下层,因常有局部淋巴结转移,预备后稍差,5年存活率约80%。肿瘤以团块形式出现者,切除率高,较弥散型有早期出现转移者的预备后面为佳。皮革状胃预后很差。如肿瘤已侵及肌层但手术时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者,5年存活率仍可达60%-50%;如已深达浆膜层而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则预备后不佳,术后5年存活率平均只有20%;已有远处播散的病例,5年存活率为0。

  治疗方案
  一、手术治疗是目前惟一有可能根治胃癌的手段。手术效果取决于胃癌的病期、癌侵袭深度和扩散范围。对早期胃癌,胃部分切除术术属首选,如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亦应同时加以清扫,仍有良好效果。对进展期患者,如未发现有远处转移,应尽可能手术切除,有些需作扩大根治手术。对已有远处转移者,一般不作胃切除,仅作姑息手术(如胃造瘘手、胃-空肠吻合术)以保证消化道通畅和改善营养。
  二、内镜下治疗对早期胃癌还有在内镜下用电灼、激光或微波作局部灼除,或作剥离活检切除者(癌灶处粘膜下注生理盐水使病灶与肌层隔开上浮,然后电灼),但因早期胃癌可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故不如手术可靠。中、晚期癌不能手术者亦可在内镜下作激光、微波或局部注射抗肿瘤药、无水乙醇或免疫增强剂等治疗。对贲门目肿瘤而有梗阻者还可作内镜下放置内支架,重建通道。
  三、化学治疗抗肿瘤药常用以辅助手术治疗,在术前术中及术后使用,以抑制癌细胞的扩散和杀伤残存的癌细胞,从而提高手术效果,一般早期癌术后不给化疗,中晚期癌能被手术切除者必须给化疗,常在术后2-4周开始,按情况单一给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或替加氟(FT-207),或采用联合化疗。反未作根治性切除的患者不能施行手术者,可试用联合化疗。胃肠道肿瘤对化疗的效应差,胃癌相对而言比其他要好些。常用的化疗剂有5-FU、MMC、阿霉素(ADM)、亚硝脲素(如CCNU,MeCCNU),和顺铂(DDP)、依托泊苷(足叶乙甙,VP-16),以及用羟喜树碱等。这些药物,单用效果差,有效率(瘤体至少缩小50%)仅10%-20%,联合应用则稍佳。联合应用方案繁多,迄今尚无理想的配伍。还有经股动脉插管到相应动脉支进行介入性动脉化疗者,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全身用药者为小,但为侵入性治疗,且操作较反繁。
  四、其他疗法高能量静脉营养疗法亦常用作辅助治疗,术前及术后应用科提高患者体制,使更能耐受手术和化疗。可用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BCG)、左旋咪唑、溶链菌制剂(OK-432)等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但效果不肯定。目前,还有试用微小病毒来治疗胃癌的研究报告。
  中药扶正癌方(黄芪、党参、生白术、仙鹤草,生苡仁、白花蛇舌草、石英、七叶一枝花、石见穿、炙甘草)是我国所独有,可以配合应用。
  目前,对Hp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当重视,对早期胃癌患者可在术后进行抗Hp治疗。

  预防
  由于病因未明,故尚缺乏有效的一级预防(去除病因)措施。但据流行病学调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肉类和多饮乳品,少进咸菜和腌腊食品,减少食盐摄入,食物用冰箱贮藏,似有一定预防作用。每日进服维生素C,可减少胃内亚硝胺的形成。积极根除Hp也是重要的可能预防胃癌发生的手段之一。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尤其是有肠化和不典型增生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外,还应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检查;对中度不典型增生者经治疗而未好转,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予预防性手术治疗。普查发现早期胃癌,及时予以切除(二级预防),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全面普查不可能。在高发区选择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检,是一个变通的可行办法,故应在高发区建立胃癌防治网,大力培养内镜医师队伍,广大展开高危人群的普筛。

得了胃癌如何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序言:胃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是需要好好爱护的,但是很多人习惯暴饮暴食,吃重口味的东西来刺激肠胃,导致很多人的肠胃都会出现疾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胃癌的发生。如果得了胃癌,治疗方法有5个方面。

一、治疗方法

第1种是进行手术治疗,第2种是化疗,在手术之前进行化疗,手术中化疗和手术之后化疗,或者是其他治疗方法,综合性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痛苦。胃癌也是分早晚期的,早期的胃癌比较容易治疗,只需要用手术切除即可,而且并发症少,恢复的也很快,费用也比较低,疗效也是非常的明显,5年以上的生存率超过90%。

二、治疗手段

手术切除是胃癌的一种治疗手段,也是目前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如果全身状况比较好,而脏器功能也很正常,无法切除的,术后复发转移或姑息性切除术后的患者,可选择进行化疗,然后搭配吃药来进行治疗。放射治疗也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但是胃癌远处转移的风险比较高,需要多个学科一起共同参与,才能有效的将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结合在一起,才能定制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治疗胃癌的方法

靶向治疗适合针对转移性疾病的患者,相关药物在国内也在慢慢上市,建议患者积极参与临床研究。而中医药治疗只有改善术后并发症,减轻放疗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只作为胃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对于年龄高体质差,病情严重无法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就可以用中医来治疗,可以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扶正的中成药进行治疗,早期癌症选择中医治疗,且要饮食结构生活方式都要调整,可以延缓肿瘤的病变发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67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