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
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难经》明确指出,伤寒的涵义有广有狭,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以及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中风)、温病、热病、湿温等疾病,即以伤寒名称兼赅风、湿、热等病邪所致的多种外感疾病。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六经证治为纲要,撰写了《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内因。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素体虚弱,或劳倦饥饿,起居失常,寒温不适,房事不节,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证纲领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六经辨证就是以经络脏腑生理和阴阳属性为基础,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6个不同的类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合称为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为三阴病),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趋向及其相互间的转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伤寒六经病的基本症状为:①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恶风寒,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见太阳病)。②阳明病。为邪热内盛,肠胃燥热。主证为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若热邪熏灼胃经,兼见烦渴引饮,脉象洪大,为阳明经证;若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兼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厚,为阳明腑证(见阳明病)。③少阳病。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见少阳病)。④太阴病。多系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所致,主证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脉缓弱(见太阴病)。⑤少阴病。多因心肾虚衰,寒邪或热邪侵犯足少阴肾经或手少阴心经,为伤寒病危重阶段。少阴病主证为无热畏寒,脉微细,但欲寐。若见脉沉微细,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即为少阴虚寒证;若兼见心烦不寐,口燥,咽干咽痛,脉沉细数,舌尖红赤,为少阴虚热证(见少阴病)。⑥厥阴病。伤寒病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病证较为复杂严重,不是热极便是寒极,故以厥热往复为主要表现。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说,阳复则厥退而发热,病可逐渐向愈,邪盛则四肢厥冷,易于出现亡阳危候(见厥阴病)。
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经,因此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六经病的传变是由感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治疗当否,或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脉证的变化是判断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依据。临床上,伤寒的传变并不固定于六经次序。
伤寒的典型四期:
①初期(侵袭期):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日内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②极期: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发热以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持续10~14天。神经系统症状: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肝、脾肿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肝功能异常,部分病者可有黄疸。病程7~13天部分病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
③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逐步下降。
④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
典型症状
高热、中毒面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大。
常见症状
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而水源性暴发流行时间可长达30天。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1.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2.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3.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大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4.恢复期
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分类:医疗健康
解析:
伤寒
●成因:
伤寒分为肠伤寒症和类伤寒症两种,两者的症状与发病过程均非常相似,类伤寒症又分为A型和B型;症状通常会比肠伤寒轻微一点。肠伤寒症是由伤寒菌所引起的,而类伤寒则是由A型或B型类伤寒菌所引起,两者的病原都是沙门杆菌。
病毒存在于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中,经由受污染的手指或食物传染。病菌由口侵入人体,首先在小肠的淋巴组织形成病。在此繁殖的病菌经由血管,散布到全身的器官。
●症状:
潜伏期约为10—14天,发病时会并发恶寒的发烧,随著热度的升高,常会出现头痛、腰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热度会持续一周左右,发烧的温度约为摄氏39—40度,早晚的温度会稍微减低。接着是全身开始出现玫瑰疹、脾脏会浮肿、白血球的数量也会减少。发病进入第二周,仍为关键期。头痛虽然消失,但有时会有重听或表情呆滞的情形发生,严重的甚至会有意识模糊、梦艺的现象,同时也会有腹胀及水样状下痢等症状。发病第三周,热度开始下降,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治疗:
肠伤寒症和类伤寒均是法定传染病,必须到医院接受隔离治疗。伤寒的治疗主要是服用氯霉素,利用这种化学疗法进行数日之后,即可恢复正常,接着各种症状也会随之消失。退烧后,虽然表面已经痊愈,但内部仍潜伏有伤寒病菌,因此还需要做两周以上的化学治疗。通常病菌会隐藏在胆囊里,使病人成为带菌者。因此必须用种种方法,重复诊查,直到确定已无病菌为止。住院治疗约需40天左右,出院后不需进行特别的饮食疗法,且出院后至少两周,才可恢复正常生活。
●预防:
肠伤寒症的预防疫苗虽然有效,但并非绝对性的。疫苗接种之后,偶而会有发烧或注射部位红肿的现象。因此在接种后24小时内,最好保持安静,并避免入浴和饮酒。且不饮生水或不食未经烹调的食物;做菜前、排便后,均应用肥皂洗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60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伤寒中医治疗
下一篇: 伤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