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医案日记 2023-05-16 19:57:15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以大体部位言:阳――上部、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五脏。

阴――下部、体内、腹部、四肢内侧、六腑。

以生理功能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称为卫阳。

具有化生血液、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为营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音、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

(1)色――阳:黄、赤

泽――阳:鲜明

阴:青、白、黑

阴:晦暗

(2)声音――阳:宏亮高亢、呼吸有力

阴:声低气怯、呼吸微弱

(3)症状――阳:热躁动为主要表现

阴:寒润静为主要表现

(4)脉――阳:洪、滑、数

阴:沉、迟、细、涩

(5)病变部位――阳:在表、外、上

阴:在里、内、下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

阳――表、实、热

阴――里、虚、寒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药物性能由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

药性――阳:温、热

阴:寒、凉

药味――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升浮――阳

沉降――阴

中医的阴阳理论指什么?

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有如下内容:
  ①阴阳的对立制约。中医认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对立、又统一,制约和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就人体来说,阴阳相互对立制约关系处于相对平衡时,人体表现出健康状态。若因某些因素影响,导致这种关系失去平衡时,便会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
  ②阴阳的依存互根。阴阳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就人体来说,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物质属阴,功能属阳,物质是功能活动的基础和结果,功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两者的互根互用,维持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③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双方,总是处于不断的消长运动之中,保持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动态平衡。就人体来说,各种功能(阳)的产生,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的产生(阴),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当这种消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人体表现为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这种消长失去平衡,出现阴阳某一方的偏盛偏衰,人体即表现为病理状态。
  ④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就人体来说,机体内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生理活动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化,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阳证和阴证的转化等,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具体体现。

中医基础指导: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如《说文》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涵义是原始的、朴素的,仅指日光的向背,并不具备哲学上的涵义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如此不断引申的结果,就几乎把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划分为阴与阳两个方面。这时的阴阳不再特指日光的向背,而变为一个概括自然界具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双方的抽象概念。
  《周易》中的易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表示阴:“—”表示阳。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的概念。《国语·周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来解释公元前780年陕西发生的大地震,是因为大地内部阴阳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运动的不协调所造成的。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此时的哲学家们不但认识到事物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而且认识到这两种势力是运动变化的、相互作用的。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医学家开始将阴阳概念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417年)记载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葘(灾)。阴*寒疾,阳*热疾,风*末疾,雨*腹疾,晦*惑疾,明*心疾。”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1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