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慢脾风

医案日记 2023-05-16 19:36:59

慢脾风

慢脾风

【病人基本资料】

辽宁张××幼孙,年四岁,得慢脾风证。

【病因】

秋初恣食瓜果,久则损伤脾胃,消化力减犹不知戒,中秋节后遂成慢脾风证。

【证候】

食欲大减,强食少许犹不能消化,医者犹投以消食开瘀之剂,脾胃益弱,浸至吐泻交作,间发抽掣,始求愚为诊视,周身肌肤灼热,其脉则微细欲无,昏睡露睛,神气虚弱。

【诊断】

此证因脾胃虚寒,不能熟腐水谷消化饮食,所以作吐泻。且所食之物不能融化精微以生气血,惟多成寒饮,积于胃中溢于膈上,排挤心肺之阳外出,是以周身灼热而脉转微细,此里有真寒外作假热也。其昏睡露睛者,因眼胞属脾胃,其脾胃如此虚寒,眼胞必然紧缩,是以虽睡时而眼犹微睁也。其肢体抽掣者,因气血亏损,不能上达于脑以濡润斡旋其脑髓神经(《内经》谓上气不足则脑为之不满。盖血随气升,气之上升者少,血之上升亦少。可知观囟门未合之小儿,患此证者,其囟门必然下陷,此实脑为不满之明证,亦即气血不能上达之明征也),是以神经失其常司而肢体有时抽掣也。此当投以温暖之剂,健补脾胃以消其寒饮,诸病当自愈。

【处方】

赤石脂(一两研细)生怀山药(六钱)熟怀地黄(六钱)焦白术(三钱)乌附子(二钱)广肉桂(二钱去粗皮后入)干姜(钱半)大云苓片(钱半)炙甘草(二钱)高丽参(钱半捣为粗末)药共十味,将前九味煎汤一大盅,分多次徐徐温服,每次皆送服参末少许。

【方解】

方中重用赤石脂者,为其在上能镇呕吐,在下能止泄泻也。人参为末送服者,因以治吐泻丸散优于汤剂,盖因丸散之渣滓能留恋于肠胃也。

【效果】

将药服完一剂,呕吐已止,泻愈强半,抽掣不复作,灼热亦大轻减,遂将干姜减去,白术改用四钱,再服一剂,其泻亦止。又即原方将附子减半,再加大甘枸杞五钱,服两剂病遂全愈。

【说明】

按此证若呕吐过甚者,当先用《福幼编》逐寒荡惊汤开其寒饮,然后能受他药,而此证呕吐原不甚剧,是以未用。

『来源』盐山·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民间偏方:儿科消化类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畴。
未病先防
做好病前调养护理与卫生十分重要。
(一)一般措施
1.提倡母乳喂养。如人工喂养,要注意适当稀释牛奶和消毒食具,最好每日煮沸或蒸气消毒1次。食品应新鲜、清洁。
2.喂养定时,定量。按时逐步增添辅食,但不宜过早、过多添加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也不宜突然改变食物的品种。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腹部着凉。同时加强体格锻炼,预防感冒,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夏季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护理。天气炎热时应多喂一些水,不宜吃得过饱和过食油脂多的食品。避免在夏季断奶。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菌素。
(二)食疗预防
1.扁豆粟米粥:扁豆角30克、党参(或人参)10克,同煎去滓取汁,入粟米50克煮粥,经常食之,可防小儿腹泻。
2.山药扁豆糕:山药200克(去皮切成薄片)、鲜扁豆50克、红枣肉(切碎)500克、陈皮丝3克,共和匀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脾胃虚弱者最宜。
二、既病防变
本病转归主要取决于素体脾胃强弱,治疗迟早得当,以及感邪轻重性质。感受暑热湿邪最易传变,其结果,或暑邪化火,内陷心包;或泻下不止,伤阴伤阳。另大泻不止,伤及脾阳,土虚水旺又可见慢脾风。
(一)一般措施
1.调整饮食:一般轻度腹泻仍可喂母乳,但应缩短喂奶时间,延长间隔时间。如牛奶喂养,应将牛奶比平常更稀释些,并去掉上面一层奶皮。稍大的幼儿,应给易于消化的粥类。腹泻重者,应暂时禁食6~8小时,使胃肠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2.补充水分:为防脱水失盐,喂奶间隔时间和禁食时,要注意多给小儿一些糖盐水、淡茶水、胡萝卜水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服补液盐”。
3.护理:注意腹部的保暖。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肛围,勤换尿布,及时处理粪便并洗手消毒,以免重复感染。腹泻日久者,还要注意排便姿式,避免将小儿过分屈体,引起脱肛。
(二)中医论治防变
1.伤食型:初宜导滞通下,给予七珍丹、一捻金等;继健脾止泻,给予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湿热型:宜葛根芩连汤加减。若烦躁不宁,欲化火内陷,加用石决明、天麻、钩藤、玳瑁、羚羊角粉、紫雪丹之类;若口渴目陷,小便短赤,欲伤阴津,加用连梅汤,酸甘化阴;若四肢不温,神萎情淡,阳气衰弱,急用参附龙牡汤,或酌加人参、附子、五味子等;若见神情淡漠,昏睡露睛,手足蠕动,欲致慢脾风,意加人参、附子、肉桂等,或加固真汤。
3.虚寒型:当用钱乙六味白术散或益黄散,酌加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或枳术丸。
(三)食疗防变
此法主要适用年龄稍大的幼儿和轻型腹泻。
1.莱菔粥:莱菔子(炒)研末,与米同煮粥。适用于伤食型腹泻。
2.苡米粥:生苡米、白米(苡米的1/3量),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白米煮粥。适用于湿热型腹泻。
3.山药粥:山药与糯米共煮粥。适用于虚寒型腹泻。
(四)单偏方
1.山楂炭、炮姜炭共研细末,每次1克,温开水调服,每日3次。
2.石榴皮9克,水煎加红糖内服,每日3次。适用于久泻不止。
3.大蒜带皮在火上烧熟,剥去皮,捣成泥状,掺少许白糖加水服,每日2~3个蒜头。
4.吴茱萸30克、丁香2克、胡椒30粒,共研末。每次用1.5克,以陈醋或植物油调和成糊状,敷于脐部,外以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用于伤食型、虚寒型腹泻。
(五)针灸推拿疗法
1.先针足三里,后针气海。腹泻不止,加刺止泻穴(关元上5分)。亦可用艾条悬灸神阙10分钟。呕吐者,加针内关。
2.捏脊疗法:患儿俯卧,医生以两手拇指、食指顶住病儿皮肤,自长强穴(尾骨部)沿脊柱至大椎穴(平肩处)提拿皮肉,中间不要脱手,连捏3遍,每日1次。对脾胃虚弱,久泻不愈的患儿疗效较好。

提醒您: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逐寒荡惊汤简介

目录1拼音2处方3功能主治4逐寒荡惊汤的用法用量5摘录附:1古籍中的逐寒荡惊汤 1拼音 zhú hán dàng jīng tāng

2处方胡椒3克(打)炮姜3克 肉桂3克

3功能主治治小儿体弱久病,或痘疹后误服寒凉转为慢惊者。

4逐寒荡惊汤的用法用量上药三味,用灶心土90克煮水,澄极清,煎前药取200毫升,频频灌之,接服加味理中地黄汤。

5摘录《福幼编》

古籍中的逐寒荡惊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一)治小儿风证方]2.镇风汤 抽掣。此证庄在田《福幼编》论之最详,其所拟之逐寒荡惊汤及加味理中地黄汤二方亦最善。先用逐寒荡惊汤,...

《儿科要略》:[第五章·诸惊论治]第三节·慢惊概要 为之调治。慢惊病进,现虚寒或假热之证象者,宜逐寒荡惊汤,甚者加进加味理中地黄汤。慢惊不已,脾土虚寒...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三)痫痉癫狂门]3.慢脾风 亦病,是以改其常度而妄行也。拟先用《福幼编》逐寒荡惊汤开其寒痰,俾其能进饮食斯为要务。处方胡椒(一...

《慈幼便览》:[惊风辟妄一曰非搐]庄在田《福幼编》治慢惊风神效二方 须审察有数条相合,即放心照后二方治之,勿疑。逐寒荡惊汤药性温暖,专治小儿气体本虚,或久病不愈,或痘...

《幼科切要》:惊风门

肝气郁结、肝木克土、脾胃虚弱杂子办?

1 调和肝脾法的理论依据

中医认为:肝脾两脏,木土相克,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在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及气血精微的化生输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脾土属阴,主运化,必得肝木的条达活泼、升散疏泄之性,脾气才不会阴凝板滞,从而饮食得以正常运化。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云 “土得木而达之”,《临证指南医案》亦云“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同时肝为刚脏,主疏泄,必赖脾气的柔润濡养,方不致刚强太过,而保持其条达活泼之性。故《名医方论》云:“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杏轩医案》亦云:“无土之处则无木生。”所以,在生理状态下,肝脾之间保持一种木克土、土滋木的动态平衡,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如果某种病因破坏了这种平衡,则出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虚,或肝脾两虚而出现诸多病症,治疗方法即调和肝脾。所以说.调和肝脾法,其实是一种恢复肝脾的生理平衡关系的治疗方法。

2 调和肝脾法的适应证

如果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等,破坏了肝脾之间的动态平衡,则发生病理变化。张老认为: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及,而导致脾土阴凝板滞,不能正常运化水谷,此即木郁乘土或木郁土中;急躁易怒,肝气横逆,易乘脾土,或饮食不节,脾胃受伤,招致肝木来乘,而导致肝旺脾虚,久则土败木贼;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血不足以养肝,肝木失去脾土的滋培,而肝木枯萎,最终导致肝脾两虚。因肝脾失调,临床可见诸多病证,如:吞酸嘈杂、胸满噎膈、胃痛呃逆、反胃呕血、泄泻下利、黄疸鼓胀、腹痛转筋、眩晕惊悸、疳积慢脾风、经水不调、带下等等,这些都是调和肝脾法的适应证。

历代医著所论甚多,兹列几家以资佐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景岳全书》云:“遇怒便作泄泻者,为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伤寒指掌》云:“木郁不舒,下克脾土则变为热利下重。”《医学广笔记》亦云:“妇女忧思伤脾,多患赤白带,皆由风木郁于土中而然。”《温热经纬》有“肝木横肆,脾气伤残,土败而色外越之黄痿”的论述。

3 调和肝脾法的临床应用

3.1 疏肝健脾法 此法适用于因忧思日久而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土阴凝板滞的木郁土中之证,以逍遥散为代表方,其他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也可选用。

3.2 抑肝扶脾法 此法适用于因急躁易怒而致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伤的肝木乘土之证,以刘草窗的痛泻要方为代表方。

3.3 补脾抑肝法 此法适用于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受伤,脾胃虚弱,肝木相对偏亢的肝木乘土之证,以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

3.4 健脾养肝法 此法适用于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肝血不足,肝失血养的土虚木弱之证,以当归芍药散、归芍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

肝脾不和导致的病证非常多见,所以调和肝脾法是临床常用治法,调和肝脾法也不是简单地将入肝脾两脏的药物合用于一方之中,而要认真辨别,肝脾之中,何者先病,何者为主,何者为虚,何者为实,侧重气分,侧重血分,斟酌用药。病及其他脏腑或兼夹其他邪气者,则依法调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0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