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证侯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医案日记 2023-05-16 19:30:19

证侯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历代医家的大量临床实践和反复提炼、升华后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辨证系统,有着多种行之有效的辨证体系,如八纲、气血津液、脏腑、卫气营血辨证等等,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规范辨证和科学辨证。难点一:辨证规范化证定义规范化 中医之证,本为“嚣”,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各种教材和相关书籍论述中比较重视病、症、证三者的区别。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往往证、证侯、病机混称,在概念上显得十分混乱。证名规范化 中医临证,证型虽然变化多端,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其基本证型仍 然是有限的,只要对最常见的基本证型进行规范,就可以规范变化万千的证。相反,如果以此为理由放弃对证名的规范,就使证规范化的其它工作失去了前提。同时,证名规范还是对中医辨证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研究的前提,是中医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因此中医证名规范势在必行。证的诊断标准证的诊断标准的研究是证规范化的主体工作。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辨为此证,何种情况则当辨为彼证是辨证的关键问题,也是证规范化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目前证诊断标准的基本模式是“主症+次症”或“必然症+或然症”。这种思维和表述方式既不符合中医学理论,又有悖于事物发展规律。单一“主症+次症”的证候诊断标准无法概括所有疾病中证候的发展变化情况,诊断标准中主次症的划分有着明显局限性和随意性,不能准确反映疾病本质。证的量化 证的量化实际是证的诊断标准化的一部分,其实质是量化各种中医症状,从而使证的诊断实现量化。症状轻重程度的量化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症级别越细越分明越好。不同症状的表现形式不同,分级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完全按同样的级别量化症状是不现实的。不过,对同一病证所辖症状的量化级别若是干差万别,亦不便于操作。在具体病证之内,应当寻求既统一又分明的量化级别,进而确立各症状相应的量化标准。二是症状量化的方法。症状量化方法包括考察症状出现的频率、考察症状持续时间、考察症状的性质程度、考察症状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上述四种方法不应彼此孤立开来,而应相互合参,综合予以量化。在对具体症状实行量化时,应尽可能通过转换后采用数字来表达。三是结合西医症状标准。对西医疾病症状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的借鉴,已经在一些证规范化研究中有所尝试。这些标准多半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移植这些标准对确立中医的病证症状量化标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应用价值,有利于两种医学症状量化方法的沟通与互补。证的数量的规范 证的数量的规范,具体包括证的总量的约定、不同类别证的约定和一病所辖诸证数量的约定。关于证的总量,似乎将具体的证确定下来,总的证的数量便明确了。但事实上,现阶段各综合性规范中证的总量或相差较大,或相差虽小而各证互相参差者甚多。因此学术界应通过剔除伪证、统一那些含义相同而称谓不同的证,进而使证的总量大体确定下来。不同类别证的数量约定,是以证的分类为前提的。凡涉及证的分类问题,都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各类证之间存在重复现象。这在脏腑证、伤寒六经证和温病诸证中均可见到;二是以证统病还是以病统证的问题。要妥善解决各类证的重复现象。倘若以病统证,对证进行分类便毫无意义,关键之处应在于某病可辖何证。病辖诸证的数量问题可分为中医病辖诸证和西医疾病中医分型两类问题,这是对证进行规范需要一并解决的问题,是中医临床和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性问题。处理好病辖诸证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即一方面必须通过规范约束和指导人们的专业行为,另一方面允许学术界广泛的学术探索。目前病辖诸证和证的数量尚缺乏统一的比较科学的标准,建立科学统一的考察和修订方法则是重新对病辖诸证进行考察和修订的首要前提。难点二:科学辨证 科学辨证是指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成果来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这一工作既包括对传统辨证的继承和发扬,也包括对各种新技术在辨证中的运用和研究。从理论上说,科学辨证是证规范研究成果在临床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所以科学辨证应该在证规范之后才能进行。量化辨证量化辨证是数理方法在中医辨证学中的运用,主要是进行症状、体征等辨证客观化指标的量化过程。在症状体征的量化研究中,核心问题是症状的量化分级针对症状出现的多参数特征,有人提倡进行多参数的综合量化。各症状所赋分值的总和糯该病证的总体症状水平积分值,包括相加计数法、累积计数法和分类计数法等。实验室检验指标本身就具有量化和半定量化的性质,因此对于量化辨证具有重要辅助意义。然而这些指标对辨证的实际意义尚在研究之中,如何将它们合理地运用于临床辨证是当前正研究中的重要工作之一。模糊数学辨证模糊数学是描述模糊现象的数学,它的创立使数学的应用范围从清晰现象扩展到模糊现象的领域。目前模糊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模糊关系、模糊逻辑、模糊语言、模糊综合评判、聚类分析、模糊自动控制、模糊决策等等。其中模式识别、聚类分析、综合评判等均适用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用于专家系统的开发和中医计算机管理等领域,实际临床运用较少,还需更多研究支持模糊数学在科学辩证中的应用。辨证微观化 辨证微观化是中医辨证发展必然。中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同时使用传统四诊和现代诊断技术,新技术对疾病的入微观察是对四诊很好的补充材料,在这种情况,如何利用现代诊断技术的结果进行辨证成为中医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微观辨证这个新名词。辨证微观化是微观辨证带来的新的辨证特点。微观辨证来源于临床实践工作,是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微观辨证存在以经验运用为主,缺乏理论支持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甚至不同医师使用不同的微观辨证思路,而其依据多为个人经验尤其是该区域内学术带头人的经验,即使有所依据,也以回顾性资料分析为主,缺少可信度。在这种情况下,有目的的、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辨证循证化 循证医学是指将病人自身的临床征象和通过系统研究所得到的外部临床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当前能够获得的最好证据明智地、精确地用于个体病人的照顾和临床决策。其精髓在于寻找可信的临床证据并将其及时运用于临床。循证医学方法还是微观辨证研究、量化辩证研究、证本质研究的利器,通过引入统计分析方法,并在其指定下周密地设计实验方案,中医研究者可以用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同时,由于循证医学要求判断标准的同一性,其成果将更有利于同行交流,减少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促进区域间的协作,是中医辨证研究的最佳助手。摘自:中国医药报文/王平

为什么天气变冷了胃会痛

胃寒 病症名。指脾阳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病症。症见胃脘疼痛,得温痛减,呕吐清涎,口淡喜热饮,食不化,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治宜暖胃散寒。
生物信息学对于寒热的解释(别说中药不行)
“寒、热”是中医辨证“八纲”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纲。近30年的寒、热证候相关研究涉及神经系统机能、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NEI)、能量代谢,以及第二信使、微量元素、微循环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积累。进一步发现寒热证候相关的“系统”在生物信息学上取得突破。寒热证候与NEI网络的不同调节模式有关,即寒证、热证在NEI背景下具有可分性。从构建基于NEI网络相互作用的中医寒、热证网络模型的,通过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寒证与激素状态有关,热证与细胞因子状态有关,寒证、热证在神经递质的相关性上无显著差异。同时,随着激素、细胞因子量的变化,寒、热证具有相互转化的趋势。我国研究者选取21种“但寒不热”的疾病(寒证相关疾病)和38种“但热不寒”的疾病(热证相关疾病),从OMIM数据库调查其基因分布并进行NEI相关通路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发现寒证相关疾病与热证相关疾病在细胞因子通路(Pathway)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从“异病同证”的角度验证了寒证、热证的以上网络模式。通过生物信息学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寒热证网络具有复杂网络的性质,即网络的功能实现依赖于部分关键节点,分别选取了寒证、热证网络的关键节点,从“同病异治”的角度,通过动物实验进行寒、热方剂的干预效应观察,结果发现寒热方剂的效应靶点与寒热证候网络的关键节点密切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寒热证的生物网络模型。以上结果综合表明,证候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机体生物网络的异常模式可较好地反映寒热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在治疗上提示复杂病证对于单因素刺激具有很强的耐受性,而中药方剂的协同式刺激有助于改善证候状态¨ 。该研究为中医探索寒热证候在多种具体疾病过程中的共性规律及其辨识方法提供了基础。同时,通过证候网络关键节点相互作用的量化,也可解决证候研究的预选微观指标等难题。我们的进一步工作发现,证候研究中的实测指标无统计意义,而计算模型所推导出的未测指标,则具有统计学差异,可有效反映证候的特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以往时候在没有大量信息学工具的帮助下,往往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原因是统计的范围一开始就选对。
胃寒呕吐
症名。因真阳不足,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所致的呕吐。见《症因脉治·呕吐论》。其证畏寒喜热,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脉沉迟。真阳不足者,宜八味肾气丸;脾胃虚寒者,宜理中汤、四逆汤。参见寒呕条。
胃寒恶阻
病名。恶阻证型之一。多因妇女平素脾胃虚寒,孕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寒饮逆上。症见呕吐清水,倦怠畏寒,喜热饮,兼见面色苍白,肢冷倦卧。治宜温胃止呕。方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胃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胃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胃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治胃寒3法
①鲜姜、白糖治胃寒痛:鲜姜500克(细末),白糖250克,腌在一起;每日3次,饭前吃,每次吃1勺(普通汤匙);坚持吃一星期,一般都能见效;如没彻底好,再继续吃,直至好为止。
②白酒烧鸡蛋治胃寒:二锅头白酒50克,倒在茶盅里,打1个鸡蛋,把酒点燃,酒烧干了鸡蛋也熟了,早晨空胃吃。轻者吃一、二次可愈。注意鸡蛋不加任何调料。
③吃苹果可缓解胃酸:有的人在冬末春初,遇阴冷天或饮食不当,常泛胃酸,很难受。如果此时吃一个或半个大苹果,胃很快舒服了
寒性胃痛忌食下列食物。
猕猴桃
性寒,味甘酸。《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当忌。
甘蔗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则不宜食。《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胃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莼菜
性寒,味甘。《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应忌食之。
西瓜
性大凉,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
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蚌肉
性凉,味甘咸。《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
麦门冬
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告诫:“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
螺蛳
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柿子
性大凉,味甘涩,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
性凉,味甘。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苦瓜
苦寒食品,胃寒疼痛之人法当忌食。《滇南本草》中曾说:“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性凉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再如《增补食物秘书》、《饮食须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记载,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
荸荠
甘寒之物,能清胃热,但寒性胃痛者则当忌食。正如唐代食医孟冼所说:“有冷气,不可食。”清代食医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中气虚寒者忌之。”
甜瓜
俗称香瓜。性寒,味甘。《孙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诫:“甜瓜动冷疾”。《食疗本草》中也指出:“动宿冷病”。凡平素胃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发作。
此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胃寒痛吃什么药

1.治胃寒痛症:芫荽1000克,浸入葡萄酒500毫升。3天后去渣饮酒,痛时服15毫升。
2.茴香狗肉汤
  〖来源〗:民间药膳方
  〖原料〗: 大茴香10克,桂皮5克,陈皮6克,草果6克,生姜2片,狗肉250克,酱油适量,大蒜头4枚。
  〖做法〗:将大回香、陈皮、桂皮、草果、生姜洗净;大茴香、桂皮、草果槌碎;大蒜头去皮;狗肉洗净,切小块,放鼎内热油炒去膻味。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煮至狗肉熟烂即成,饮汤吃狗肉。每天1料,分2次食完,连服5天为1疗程。
  〖功效〗: 温中、助阳、暖胃。用于寒胃上脘疼痛、喜热喜按、呕吐清水、神疲乏力。又可用于胃虚胃寒、平素四肢不温者。
注意事项
  (1)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如热量摄入不足,可用干稀搭配的加餐办法补充。
  (2)避免各种刺激性食物,如烈性酒、浓咖啡、生蒜、芥末等,同时避免吃过硬、过酸、过辣、过咸、过热、过冷及过分粗糙的食物。可选用温和食谱,除去对胃肠粘膜产生不良刺激的因素,创造粘膜修复的条件。食物要细、碎、软、烂。烹调方法多采用蒸、煮、炖、烩与煨等。
  (3)注意酸碱平衡。胃酸过多时,可多用牛奶、豆浆或带碱的馒头干以中和胃酸。
  (4)吸烟会影响胃粘膜的血液供应以及胃粘膜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因此若有吸烟史应戒烟或少吸烟。
  (5)平时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