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国外医学》文/高荣慧 齐淑兰 灸法多用于家庭预防保健中,对其研究少于针刺,灸法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日本有关专家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灸法。1灸法的基础研究概况 以论文标题中所含的“针”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22094篇,以“灸”为关键词检索到文献3553篇,其中针、灸并用的较多,仅有1/7(522篇)为单纯灸的内容。其中约1/4(143篇)刊登在《全日本针灸学会杂志》。以论文标题中所含的“灸”为关键词检索到的132篇文献中临床研究48篇、基础研究84篇,其中生理学研究28篇、免疫学研究29篇、施灸部位组织学研究5篇,有关施灸温度2篇、病证模型8篇、其它12篇。56篇以“艾”为关键词检索到的文献中,关于其原料、产地、制法等研究2l篇、施灸温度研究11篇、艾蒿成分研究11篇、作用研究13篇。近年来,作为艾灸原料的艾蒿从中国进口,仲西等对中国、日本产的艾蒿进行了比较。菅田对施灸部位皮温、体内温度变化进行过研究。白石研究认为,热流量的测定是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关于艾叶的成分,用气相色谱法、高效液体色谱法进行了研究。小林对艾的有机成分进行了研究。西谷认为艾燃烧物中含有抗氧化物质。大部分学者认为,艾灸能抑制过氧化物的生成,艾的成分对施灸部位局部的白细胞浸润有影响,艾的水提物对腹腔内肥大细胞有影响。有关施灸的生理学研究文献中包括对家兔胃壁血流、大鼠十二指肠运动、大鼠膀胱、皮肤血流、植物神经功能、血液凝固纤溶系统、血管通透性、施灸局部知觉、血液成分的影响等研究内容。文献中有关施灸对免疫系统影响的主要内容包括:施灸对成人免疫应答的影响;灸刺激大鼠淋巴组织诱导细胞因子的表达模式;施灸对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及大鼠肥大细胞的免疫应答的影响;灸刺激所致特异性皮肤免疫反应及伴有外周循环增强的免疫活性细胞动态变化、小鼠抗体产生能力、小鼠迟发型过敏反应等的影响以及灸刺激对肿瘤增殖的抑制效果等。2施灸部位的组织学探讨 校倏由纪从皮肤组织学角度,观察施灸部位不同施灸时间的皮肤变化以及从表皮至肌层各层组织的变化情况。实验动物为ddY雌性小鼠,局麻后剃去背毛。将5mg艾绒做成底面直径4~5mm的艾柱,置于脊柱两侧与肩、胸、腰水平位置相当的6个部位进行直接灸。施灸后lOmin、60min、29h、48h肉眼观察皮肤的变化,采集各时间段背部皮肤,石蜡包埋,用薄片切刀做成2gm厚的连续切片(8~10片),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①肉眼所见:施灸60min后,局部皮肤变黄并隆起;施灸29h后,施灸部位留下圆形疤痕,隆起的部分项部平坦、中央为茶色、周围为白色;施灸48h后,施灸部位皮肤颜色变化已不明显。施灸的6个部位隆起部分的形状、大小、颜色相似但不完全相同。②组织学所见:艾柱下皮肤中心部组织学变化达深层,施灸60min后最大直径约3.6mm,以艾柱底面中心部的细胞质、细胞核伸长,表皮细胞的胞质空泡化;施灸29h后,围绕中心部无表皮细胞的部位以及表皮细胞核外的部位出现斑点,周围表皮细胞增大形成再生的厚表皮层。真皮的变化:施灸后结缔组织间隙消失,全层肥厚,变化范围与表皮一致。皮下组织的变化:脂肪细胞变圆、细胞间隙增大、组织层增厚。施灸60min后,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明显。中性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在施灸10min、60min后无变化,施灸29h后呈半圆形包围皮肤组织变化的部位。③电镜观察不同艾绒量对真皮微原纤维的影响:施灸后真皮微原纤维变粗,与2mg的艾柱相比,5mg的艾柱作用更强。上述结果表明,直接灸后施灸部位的中心和周围皮肤组织结构形态变化各异、各时间段的变化不同、血管扩张和细胞浸润的部位和出现时间也不同,直接灸的艾绒量直接影响施灸后真皮微原纤维的粗细,施术者应把握好刺激量。3灸刺激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一般认为,施灸可提高机体的自愈力。艾绒燃烧产生的焦油成分通过向皮下渗透的化学作用,可抑制皮肤过氧化脂质生成等。据报道,艾蒿中有作用于白细胞的成分,施灸时这些成分可能对局部皮肤以及邻近组织液淋巴结等的免疫功能有影响。东家一雄等为探讨艾所含成分与免疫功能的关系,用普通艾和除去活性成分的艾分别刺激实验动物,用RT-PCR法观察施灸部位邻近淋巴结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用成年Wistar系大鼠(雌性、10周龄,35只),在双侧胫骨前肌上1/3确定相当于人足三里穴的部位,用半米粒大艾柱施灸3壮。艾绒用异丙醇浸泡3个月、除去其中的咖啡鞣质(CT)成为[CT(一)]艾。试验分为常用艾[CT(+)]和CT(一)2组。施灸后第1、3、6、12、20d分别处以安乐死,取出腹股沟淋巴结、臂淋巴结后浸于ISOGEN中,提取总RNA,用逆转录酶合成cDNA,在IL-2、IL-12(1940)、IFN-y,TNF-a等各种细胞因子的引物和DNA聚合酶、dNTP存在情况下进行mRNA扩增反应。结果:①CT(+)艾刺激组施灸第3d IL-12mRNA表达是未施灸组的2.8倍,第6d为2.6倍,第20d低于对照值。IFN-7mRNA表达有随施灸天数逐渐增加的倾向,第20d是未施灸组的2.1倍。在远端刺激部位的臂淋巴结这些细胞因子mRNA表达也有同样增减倾向,但变化程度小于施灸部位邻近淋巴结。②CT(一)艾刺激组腹股沟、臂淋巴结的IL-12、IFN-7mRNA表达未见增加,而在CT(+)艾刺激组变化不明显的TNF-a,施灸数日后mRNA表达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施灸诱导IL-12、IFN-7mRNA表达增强,其作用与艾中所含成分有关。4灸的作用机理 据报道,温热刺激可引起皮肤局部血管扩张,直接灸可引起小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刺激部位的细胞吞噬能力增强,最近还有抗氧化作用的报道等。4.1艾的组成成分和燃烧温度 临床常用的直接灸、温灸法因疾病和施灸部位不同而区别应用。对因艾蒿的产地、制作过程不同,艾的成分和燃烧温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各种温灸用艾中的元素含量进行了调查,并比较其燃烧温度。无论中国产还是日本产艾蒿,均含有Si、P、S、Cl、K、Ca、Ti、Mn、Fe、Cu,其中含量较多的依次为K、Ca、Si、Cl。中国产艾蒿的Fe含量大于日本产。各种艾蒿间燃烧最高温度无差异。质量好的艾蒿达到最高温度时间短,质量差的艾蒿燃至45℃以上持续时间较长。4.2温灸对外周神经的影响 以小鼠坐骨神经、脊髓中P物质、c-Fos表达的强度和范围为指标,探讨施灸部位与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灸刺激30min后,施灸部位的皮肤神经纤维呈P物质阳性,并持续到灸后12h。而坐骨神经中的P物质阳性纤维,与电针刺激相比,温灸使10gm以上的粗神经纤维呈阳性反应,考虑与这些神经纤维传递有关。脊髓后角的c-Fos阳性细胞出现形式灸与针也有区别,后角的P物质阳性反应在刺激后即刻至48h出现强阳性反应。灸刺激可抑制因福尔马林刺激出现的c-Fos阳性反应;灸刺激后再行福尔马林刺激,c-Fos阳性反应增强。P物质阳性反应虽被灸刺激激活,但在福尔马林刺激前后实施灸刺激时,与单纯用福尔马林刺激呈现同样的枯竭倾向。用磁诱发肌电图观察施灸后脊髓反射功能的变化。脉冲磁刺激出现的H波、M波以及H/M比的阈值不受磁刺激影响,但H波、M波曲线中H波的倾斜度在施灸前后有差异。灸刺激对H波有接通作用;M波于施灸前后几乎没变化。因此认为,温灸可激活脊髓反射系统。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灸刺激特别是温灸与针刺存在不同的传递途径,灸刺激可局部激活生理活性物质并引发其活性,该作用对神经系统也有影响。艾蒿的产地不同,金属元素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因此等量的艾刺激,疗效也可能不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0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
下一篇: 证候的自然哲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