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

医案日记 2023-05-16 19:08:39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

跟痛证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常见有五种类型:①足跟脂肪垫炎:跟垫发炎,跟骨跖面疼痛、肿胀,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后、跟腱后滑囊发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感染,可引起红肿;③跟腱周围炎:跟腱区疼痛肿胀、压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踝关节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紧张感,跟骨关节前缘压痛,牵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⑤跟骨刺:跟骨剌是x线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以晨起疼痛较重,稍活动后疼痛减轻,行走过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跟痛证的发病部位不同,足跟疼痛的症状具有共性。

《诸病源侯论》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丹溪心法》及后世医家都称为“足跟痛”。足跟部为肾经之所主,足少阴肾经起于足下趾,斜行足心,至内踝后,下入足跟。足跟处乃阴阳二跷发源之所,阳跷脉、阴跷脉均起于足跟,阳跷脉、阴跷脉各主人体左右之阴阳,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藏精主骨生髓,因此足跟痛与人体肾阴、肾阳的虚损密切相关,是跟痛证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原因所在。在肾虚的基础上可挟有寒湿或湿热。足居下,而多受湿,肾虚正气不足,寒湿之邪,乘虚外侵,凝滞于下,湿郁成热,湿热相搏,致经脉郁滞,瘀血内阻,其痛作矣或足部有所损伤,亦可致瘀血内阻。故跟痛症其病,以肾虚为本,瘀滞为标,外邪多为寒湿凝聚。

对于跟痛症的治疗,笔者采取益肾活血法,并施行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的方法。跟痛症患者以肾虚为多,所以全身用药重在益肾。《张氏医通》云:“肾藏精阴虚者,则足胫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挟湿者,必重著而肿,肥人,湿痰流注。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药,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跟痛症中足跟垫脂肪炎,以高龄患者居多,多以肾阳不足为特征。患者足跟冷痛,自觉无足垫,犹如骨头直接踏地,不能久站、久蹲,此乃老年人跟垫萎缩、变薄所致。临床用右归丸治疗,治疗宜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以收培补肾中之阳之效,兼寒湿者加桂心,以温通血脉祛寒,加独活、木瓜,以除下部寒湿。跟部滑囊炎、跖腱膜炎、跟腱周围炎及跟骨刺,可表现为偏肾阴虚或肾阳虚,偏阴虚者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黄柏,偏阳虚者用八味丸。治疗中必须阴阳互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跟痛证的五个类型均以足跟痛为共性,其特点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因为足部经脉和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所致。临证笔者以活血通络为法,采用本院研制的消瘀膏外敷治疗跟痛症。消瘀膏由赤芍、泽兰、紫荆皮等药组成,用其外敷,可取消瘀止痛、直达病所之效。寒湿偏重者用酒调消瘀膏;湿热偏盛者用醋调消瘀膏。这种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有利于培补肾阴肾阳,消瘀止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后脚跟痛吃什么药好使

脚后跟疼是中年人常见的症状,脚跟疼在医学上俗称跟痛症,即脚后跟的肌腱、韧带、软组织附着的地方出现了软组织炎症。
跟痛症的主要原因跟过度地行走、负重、局部的刺激有一定的关系,病人之前都有过度行走病史。跟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韧带、肌腱、筋膜都有退变,有些人走得多了以后,出现脚跟疼痛,治疗方法是适当的减少负重行走。
另外,换鞋底儿比较软的、厚的鞋,减少对脚后跟的刺激。另外,可以辅助理疗的方法,每天晚上用温水泡脚,可以辅助使用膏药。严重的情况,可以口服消炎止痛药、局部封闭治疗。

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及治疗方法

  脚底痛怎么回事?或许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而且导致脚底部疼痛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够笼统地对待。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看一看脚后跟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资料仅供参考。

  脚后跟痛的原因   1、脚后跟痛者当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来时脚后跟痛,站久了走起来脚后跟痛,没有拉伤也没有扭伤,没有肿也没有破,为何脚后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妇女在骨科门诊中或疼痛科门诊中常常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困扰?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现了骨质增生,其余一切正常。其实,这是一种病症。学名叫“跟痛症”。这种跟痛症最好到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治疗。

  2、韧带发炎

  专家针对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指出,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脚后跟痛的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目前西医对本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常采用对症处理,如疼痛时可服一些解热镇痛的物品;

  2、中医治疗:由于本症属于多发病、常见病,而西医又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所以近年来国内大量运用中医治疗本症,方法各异,取得了很大进展。

  3、按摩与牵引:按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止痛作用;牵引可减轻脚后跟骨刺对局部神经、组织的压迫而起到暂时缓解疼痛的效果。

  4、针灸:针灸可通经活血并有止痛作用,可消除局部的水肿和炎症,但对脚后跟骨刺来说,针灸只能起辅助作用。

  5、紫外线疗法:其治疗作用主要为杀菌、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脱敏、促进维生素D3的形成,以及调解机体免疫功能等。

  6、微创治疗:手术治疗不是脚后跟骨刺的首选疗法,当选用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较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时,微创术治疗,见效快、费用低,但容易复发。

  脚底中间痛如何保养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休息;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后跟疼痛垫);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足跟垫)。

  这是种放置在鞋子后半部分的鞋垫,只有普通鞋垫的一半大小,使用的是弹性医用硅胶材料、能帮助缓冲行走时的震荡和改变足跟部位的压力分布。适用于足跟痛者,骨刺,跟腱炎,以及脚底脂肪较薄和需要经常提重物的人。尤其适用于因为足跟骨质增生而引起脚跟疼痛的中老年人。

脚后跟疼痛,刚起床时尤为明显,走一圈后疼痛减轻些,腿部有发涨的感觉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1、病因病机
跖腱膜是维持足纵弓的组织结构,它起于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在跖骨头附近分成五段,分别附着于足趾近侧趾节上。趾短曲肌附着其深面。
跖趾关节背屈,趾短屈肌的收缩,体重的下压等三重力量集中作用于跟骨跖面结节上,其受力相当大。长期、持续、过大的牵引刺激,可以在跟骨跖面结节的跖腱膜附着处发生慢性(退变性)损伤,产生骨膜炎或纤维织炎。
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及年龄增加等因素引起体质下降,各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足力虚弱,韧带松弛,导致足弓的降低,跖腱膜所受张力增加,起点处受到的牵拉力更集中、更强大。因此,年老体或衰是发生跟痛症的根本原因。所以,跟痛症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如再遇体重骤增;体质降低;突然步行过多;长时间站立;穿鞋子不合适等原因,则可引起跟痛症的发生。跖腱膜附着处在长期、持续、过大的张力刺激下,可以出现钙质沉着,以增加韧带强度,抵抗日渐增大的牵引力(表现为骨刺形成)。
2、临床表现
跟痛症起病缓慢,可有几个月或几年的病史。主诉足跟跖面疼痛,休息后刚站立起来开始行走时加重,走几步后可减轻。在足跟跖面内缘或足跟跖面正中处有局限性压痛。部分病例的足跟X光侧位片可显示跟骨“骨刺”形成。但是,该“骨刺”并非引起跟痛症的真正原因。
3、治疗方法
跟痛症的治疗以中医中药为主,根据其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因素,我们加减运用“强筋壮骨浓缩剂”(又名抗退变方,见/happy0raven/网),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强筋壮骨浓缩剂”能够提高人体素质,加强韧带约束力,增加关节稳定性,稳固足弓正常形态,缓解跖腱膜起始处的牵拉力。同时本方还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可以促进微循环,加快炎症消退,二效合一,标本兼治,从根本上阻止跟痛症的发生与发展。如果再配合局部封闭疗法,效果将更加快捷。治疗的同时,鞋内应该放置橡皮海绵足跟垫。

脚跟疼的中医治疗方法好不好?

你好,中医治病经验丰富,而且副作用小,如果是反复发作,建议找位专业的中医详细辩证一下,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然后再对症调理,可以内服中药,再结合中医针灸或推拿做辅助调理,效果会更好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50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