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金匮要略》医嘱极具特色

医案日记 2023-05-16 17:56:20

《金匮要略》医嘱极具特色

《金匮要略》所载的方剂后面都附有“医嘱”,用以说明药物的炮制和处理;汤剂的煎煮方法及丸、散、膏、栓等剂型的制作方法;服药方法、时间和药量;药后调养及辅助法;服药禁忌、注意事项、药物加减;方剂的功效及适应证,服药反应与预后等,内容非常广泛。

一、说明药物的炮制和处理

一般方后医嘱中首先说明药物的炮制和处理方法。在炮制方面,如皂荚丸,言皂荚刮去皮,用酥炙,以减轻皂荚药力峻猛之性。在药物的处理方面,如 咀或剉麻豆大,有的须用切、劈、破、碎、研、捣以及去皮、去心等各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二、详细说明汤剂的煎煮方法及丸、散、膏、栓等剂型的制作方法

(一)水煎剂的煎煮法

医嘱中说明煎药大部分是水作溶媒的,而且都具体说明水量等等,但也有许多方剂是用其它液体作溶媒的。如红兰花酒是以酒煎药;胶艾汤是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是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乌头汤、大乌头煎等是用蜜煎;矾石汤是以矾石用浆水煎煮,取药液浸脚;百合地黄汤等是以泉水煎药;风引汤是以井花水煮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甘澜水煎药。

医嘱中说明的煎煮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水煎法。将药物直接浸入水中加以煎煮,放水多少和煎取药液多少在医嘱中均有说明。如温经汤条下说明“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2.合和煎液后再煎。治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均用此法。

3.去滓后再煎。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方用此法。

4.米熟汤成。桃花汤、附子粳米汤等方剂中有粳米,故医嘱中注明以米熟作为汤成的标志。

5.先煎后下。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方中均有麻黄,其方后均注明先煮麻黄,去上沫。大黄牡丹皮汤后下芒硝,厚朴三物汤后下大黄,百合鸡子黄汤后下鸡子黄,大、小建中汤后下胶饴,胶艾汤中的阿胶是在汤液煮成后“内胶令消尽。”

除此之外,有的医嘱在煎法方面还特别强调了火候,如桂枝汤注明用微火煎煮。

(二)丸、散剂的制备方法

丸剂的方后医嘱中注明了制备方法、过程,丸药制成后的大小及冲服丸药的液体。如肾气丸方后注明:“末之,炼蜜为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般都是炼蜜为丸,还有一些特殊的制备方法,如竹皮大丸是用枣肉和丸,干姜人参半夏丸是姜汁泛丸,鳖甲煎丸是用鳖甲煎取胶汁炼制为丸。

散剂的方后医嘱中注明用捣、研、过筛或为粉末,而冲服散剂的液体因方而异。如白术散:“……酒服……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

(三)外用药剂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狼牙汤方是主治下焦湿热而阴中生疮的外用药剂,医嘱中说明了具体用法,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百合洗方医嘱中说:“以百合一升,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

三、注明服药方法、时间及药量

在服药方法与时间方面,泻心汤等19个方都是采取顿服法,桂枝汤等 40方是一般法,小半夏汤等28方是再服法,鳖甲煎丸等是用三服法,奔豚汤等是四服法,竹皮大丸是五服法(日三夜二)。赤丸、乌头桂枝汤等4方为加量服。

在服药量方面,一般方后医嘱均有说明。丸药注明服几丸,散剂注明服几钱,汤剂注明服几升。有的根据病情注明药量增减,如栝楼瞿麦丸条下:“不知,增至七八丸。”还有的根据体质及年龄增减药量,如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后注明:“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四、阐述药后调养及辅助方法

在方后医嘱中对药后调养有不少记载。如桂枝黄芪汤方后有“……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桂枝汤及其变方大部分都有啜热粥的医嘱。五苓散条下:“多饮温水,助汗。”百合汤洗方条下:“洗已,食煮饼。”另外,桂枝汤、防已黄芪汤、大建中汤等方后还提到了温覆的辅助方法。

五、强调服药禁忌、注意事项及药物加减

服药禁忌:如乌梅丸方后有“禁生冷滑臭等食。”侯氏黑散方后有:“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

注意事项:如大乌头煎方后嘱:“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甘草麻黄汤方后提示:“慎风寒。”百合地黄汤条下嘱:“中病勿更服。”甘草粉蜜汤方嘱:“差,即止。”

药物加减:许多方后医嘱论及了随证加减问题。如厚朴七物汤条下:“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六、说明方剂的功效及适应证、服药反应及预后

有的方后医嘱阐述了该方的特殊功效。如温经汤条下云:“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还有的方后医嘱论述了使用该方的适应证。如大黄牡丹汤条下云:“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说明凡有实热象,无论有脓无脓,皆适用大黄牡丹汤。

有的方后医嘱对服药后的反应作了解释。如桂枝附子汤条下云:“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有的方后医嘱论及了疾病的予后及服药后的结果。如茵陈蒿汤条下:“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苓桂术甘汤条下:“分温三服,小便则利。”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条下:“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总之,《金匮要略》的方后医嘱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是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精于辨证论治,善于遣方用药的体现,有必要予以足够重现。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 脉证四条 方十六首)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

甘草干姜汤、射干麻黄汤、皂荚丸、厚朴麻黄汤、泽漆汤、麦门冬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千金》甘草汤、《千金》生姜甘草汤、《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外台》桔梗白散、《千金》苇茎汤。

......

皂荚丸

原文: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原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右一味,末之,蜜丸,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

注:

医海一粟:皂角丸祛痰其实凭借的是刺激胃而增加气道分泌,作用机理正与西药氯化铵相同。胃浅之人烧心泛酸严重,有溃疡病者禁用之以免穿孔。其祛痰之力远大于桔梗远志之属,在中药祛痰剂中属于最峻烈之品。研粉加上好蜂蜜为丸绿豆大,先空腹服五丸,一小时之内勿进饮食,不知再加五丸。其在煎剂排脓通便祛痰亦佳,若论祛痰总不如丸剂效佳。儿科名家王玉玲氏治疗哮喘首重祛痰,最善皂角汤用以去顽痰。

......

射干麻黄汤,成药为 寒喘丸

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原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东子:水鸡,为陶制鸡状水哨玩具,注水吹哨,其声呼噜咕。治咽喉滤泡增生,咽喉有异物感,咽喉痒则咳,言语易咳,饮食易咳。

医案:

用经方:中午回家的路上,接到了小患者父亲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孩子的咳喘好了许多,夜晚能安然入睡了。

      那是一个只有4个月大的小婴孩,父亲抱着她还未进门,远远地就听到了孩子嗓子里发出的痰鸣音。孩子皮肤白皙,小眼珠有神。啼哭的时候能看见舌头是淡的,舌苔是白的。她父亲说前几日曾服用过中药,咳嗽略有好转,可是孩子喘得难受,夜晚无法入睡。看前处方是桔梗、百部之类的药物,想来效果不大。未曾给这么小的孩子开过中药,我心里也直犯嘀咕,不知该如何开药方。思绪片刻,想起《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喉中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主之。条文直接明了的告诉了我们,听闻喉中痰鸣如水鸡声者,应该用射干麻黄汤。遂处方:射干9克,麻黄9克,细辛3克,姜半夏9克,五味子6克,紫苑6克,款冬花6克,生姜3片,大枣3枚,1剂。煎好分4日服完。次日电话回访,有效,但还喘,嘱其略增加每次服用量。今服药第三日,接到电话,说孩子的症状好了很多,我也非常欣慰。

      我挺佩服这位父亲的,一直选择中药给孩子服用。现在大多数的家长在这种情况下都一定选择去医院给孩子输液了。可是服用中药后短短几日,能很快地减轻症状,输液也未必有此疗效。孩子的咳喘是常见病,用经方治疗见效快,副作用低。只是现在的家长们都不愿接受,一则认为见效慢,二则嫌煎药麻烦,药味苦,孩子不愿喝。其实只要家长接受,并愿意花点心思与孩子沟通,服苦药并不是那么难的事情。当然,作为医者,更要耐心地与这些患者沟通,这样我们的经方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了。

医海一粟:邻居之外甥男,2岁半,家居青岛城阳区与即墨市之交界处轮胎厂,平素极易感冒伴咳喘调治不易(一月一次有年余),工人城市生活艰难,其父母每月之工资除去必需开支,剩余全为儿子治病花尽,工友戏称为其家“一月净”。前因邻居之女患久咳经我中药治愈,无奈而远涉两百余里就诊我处。病儿就诊时喉中痰鸣“呀呷”声大,时咳而“呀呷”稍减,面黄稍胖而泛白,鼻流清涕,舌胖齿痕色淡苔薄白,风关脉络紫浮而细直。听诊:双肺满布湿罗音。家长述其感冒至今又已20余日,某医院为其输液十余日,轻而不除,中年得子越娇贵而不成器云云。我处方:射干10生麻黄12辽细辛根3紫苑10款冬花10姜半夏10五味子6生姜5片大枣3枚,1剂,水煎三次掺一起浓缩得200毫升,每次服20毫升,每日三次。

        复诊,咳喘流涕已微,又开一剂加生甘草10如上法煎,每服10毫升,每日两次,诊后病儿家长笑曰:初看大夫年轻,以为浪得虚名,心生埋怨其姐夫妇之意,服药后有效,现在我算服了。哈哈,其人耿直如此。

        半年后患儿家长托人欲为其捎上次之药,说是待感冒后好服用以预防反复云云。

          这案是我初出茅庐第一次运用经方治愈疾病,真如经上所言,一剂知二剂已。

          我其时也迷信时方温病学说,因为我实习时,我的老师之一徐师精通《温病条辩》,病人很多,对银翘散的应用很是灵活,眼见他为许多久治不愈的病人三剂退热,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全国五百名名老中医之一。而我的另一位老师刘师精通《金贵要略》,病人也不少,但影响力不如前者,老先生治病处方经常是原方原量只字不改,一服一月。科里老师们议论,刘师处方如其人,方正规矩,缺乏灵活。我心里也附和此说,深以为非。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当我在时方里越来越糊涂时,运用经方往往就有生面别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逐渐喜欢上了经方。逐渐的读起了《伤寒杂病论》来,阅读了相关书籍,知道了什么叫“效不更方,乃步原章”;“方随法出,法随证立”;也体会到了当初刘师为什么叫我读经典原文了,为什么要抠字眼读书了,如今一切都在不言中。什么叫良师?我体会得到,当初的误解是得自于鹦鹉学舌式的错误,如今刘师已驾鹤西去,言犹在耳,栽培之意岂能忘心?徐刘二师所谓的“医者?易也!”医生的水平不是就体现在这变与不变之间吗?徐师处方强调的善变是基于温病病机的善变上,故处方灵活而善变,故所治多外感,擅长外感,杂病非其长,师性亦急如烈火。刘师强调的原方原量,是基于杂病的病机的持久不变上,故善于守方,所治多杂病,而善于治疗杂病,外感非其长,师性亦规矩而慢条斯理。如今十余年过去了,我才知当初性急的徐师为何又托付性温的刘师带教我了。正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徐刘及众位恩师也。

SFDfsakfdc:《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治咳嗽诸方,紫菀、款冬花应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两者常常合用,主新、久咳嗽。

    如:《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八 大肠腑·咳嗽第五》:治三十年嗽方

    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上二味治下筛,先食以饮服一方寸匕,日三服,七日瘥。

    房东老头,84岁,体壮实,阳根旺,既往有过胆囊手术,上腹部容易憋胀,容易便秘,下肢浮肿色暗,活动后会气短喘息,气温偏低时容易咳嗽痰多,处方:款冬花30克 紫菀30克 苏子15克 白芥子15克 莱菔子15克,每次咳嗽发作都能够快速缓解。

    临床中,喉源性咳嗽我比较常用半夏厚朴汤加木蝴蝶15克、桔梗10克、款冬花30克、紫菀30克,愿诸君亦试之。

johnsonqu:《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萎蹶,安五脏。

《本草正义》云:“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喘降逆宣通窒滞。”

经方中紫菀见于射干麻黄汤,常与款冬花合用。《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治咳嗽诸方,紫菀、款冬花应用的频率非常高,而且两者常常合用,主新、久咳嗽。

据焦树德先生言:紫苑偏于宣肺化痰而治咳,款冬花偏于温肺化痰而治咳。二药常合用,能增加治咳的作用。据近代研究报导,紫苑无显著的镇咳作用,但有明显的祛痰作用;款冬花祛痰作用并不显著,但有显著的镇咳作用。

而对于久咳,百部与百合,也是不可忽视的用药。后当另文探讨。

而关于紫菀的另外一个用处,则跟一则历史故事有关。

蔡京为北宋徽宗时的宰相。一次蔡因大肠秘固不通 ,十分难受 ,虽经御医调治 ,然病情毫无好转。原因之一是蔡京不准使用泻下要药大黄 ,怕损伤正气。众医皆感束手 ,于是有人推荐史堪为其诊治。当时尚无啥名气的史堪不仅未被同行看好 ,而且往诊时还被蔡家看门人轻之而不报。入室后 ,史堪经详细切脉诊查一番 ,并未处方 ,只对蔡说 :给我 20钱即可。蔡感到莫名其妙 ,半天没有反应 ,最后还是叫人给了史堪 20钱。史堪嘱人买回紫菀一味 ,当面碾成粉末 ,叫蔡调水服下。蔡服药后不久 ,其肠“须臾遂通” ,立即见了奇效。蔡惊喜万分 ,定要史堪讲明道理。史微微笑道 :这很简单 ,气与肺相连 ,肠乃肺之传送器官。由于你所患的大肠秘固不通是由“肺气浊”造成的 ,现用紫菀给你清理肺气 ,这样大肠也就随之而通达 ,所以药到病除。

而清代的叶天士,也善用紫菀来治疗便秘。以上四案皆用紫菀入方,叶氏声言是遵丹溪“ 开提肺窍”治法,故每案必以 紫菀、杏仁、蒌皮三味肺系药为主,且无一味通便利尿剂,可谓是不治便而便自通之典型方案。然开肺之药尚多,何以屡用紫菀?恐与紫苑本身有通便功能不无关系,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紫菀)"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大有神功“。

......

桔梗汤

原文: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伤寒论》(311)

2.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原方: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 一升,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注:

东子:凡有脓皆可用桔梗,见局部凸肿,则为脓,咽喉见白点,为脓。

江鸿儒:在60年代至90年代,厦门鼓浪屿流传一个秘方,小孩子扁桃腺化脓、发烧,以前都要去打青霉素,当时经济比较困难,一个好心的老大娘就会抓三付药给邻居,一天煮一付,吃了以后,小孩子扁桃腺化脓很快就好了,直到这个老大娘去世后,这个方子还在用。这个老大娘是提前把药抓好,自己贴钱送给小孩子。我后来去调查这个事情,其实就两味药:桔梗五钱、甘草五钱,就是《伤寒论》的桔梗汤。我朋友的两个孩子都用过这个方子,是慢慢好转,小孩子愿意喝。后来在临床碰到病情不是很重、体温不是很高的,我都给小孩子用三付桔梗甘草汤,效果都很好。

......

附方

《千金》甘草汤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减半,分温三服。

......

生姜甘草汤

原文: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生姜甘草汤》

原方: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甘草四两 大枣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桔梗白散

原文: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外台》桔梗白散》

原方:桔梗 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右三味,为散,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

......

苇茎汤

原文: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附方<千金>苇茎汤》

原方:苇茎二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升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

注:苇茎可用芦根代,瓜瓣可用冬瓜子代。薏苡仁瓜瓣排脓。

......

《金匮要略》笔记20|中风历节病脉并治:历节病(痛风/风湿关节炎)

历节分三种:风痹、血痹和历节,类似于西医的痛风和风湿关节炎。风痹的主症是麻又痛,处方是甘草附子汤;血痹的主症是麻而不痛,处方是黄芪五物汤;历节的主症是但痛不麻,痛风只痛不麻的话,归入历节,处方有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或桂枝乌头汤。

寸口是阳脉,“ 沉 ”代表病在里,在骨,沉脉就是讲骨头有病,“ 弱 ”脉代表病在筋,“沉而弱”代表 病在筋骨之间 。临床上病人说关节痛,就已经看完了,不用再去摸脉。

中医讲的 历节,起因都是肝肾两虚 。肾主骨,肝主筋,得到历节病(风湿关节炎)的原因是:“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 ”,跟黄汗一样,即黄河边的渡船夫因天热流汗后跳入水中得黄汗。很多妇女洗衣、洗菜或做饭时一会儿冷水一会儿热水,或一下烤箱一下冰箱,寒热变化太快也是造成历节病的原因。 哪些人会得历节病呢?

第一种人是胃气旺的人。“ 趺阳脉 ”就是胃脉,在冲阳穴位的脉,“ 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 谷气实 ”就是胃气很旺,这种人很容易出汗,汗出当风,使得人体汗出不透,跟前面说的黄汗是一样的。

第二种人主要是女人,运动少。太阴脉是关脉,讲的是脾脏,脉弱表示血虚,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少,脾脏功能不好,肠胃吸收不是很好,生血的过程也不是很好,固表能力就不够。这个时候风进入体内,也会造成疼痛如掣。

还有一种人,就是“ 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什么叫盛人?“ 盛人 ”就是有钱人,家里环境很好的,每天都大口酒大口肉的吃,然后妻妾又很多,“ 脉涩小 ”是因为运动很少,养尊处优,于是阳不升,没有办法到达四肢,肉很多只是外表看起来比较实,其实是中干,因为这些都是吃很厚的食物产生出来的肥脂,并没有固表能力,这个时候脉就比较短小,“ 短气,自汗出 ”,平常喝酒喝得很多的人,身体里面湿就会很盛。喝酒后感觉是身热,但是到身体里面就变成湿。因为平常没有运动,又近女色,喝酒又喝得多,结果表虚掉里面又湿,这又是个很容易得到历节病的原因。

现代人得到历节病则是因为吃西药过多伤到肝肾,加上喝酒喝多了伤肝,近女色过多了又伤肾,这也是肝肾两虚的原因,这种“ 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所以本身身体是虚的,加上运动量又少,以致表虚掉,风就容易进来,然后风与湿混合在一起,就成为风湿。一般经常喝酒的人,可用苍术泽泻来解酒,苍术很燥可以把体内的湿去掉。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历节病的种种原因,了解一下即可,治病很重要,治好以后要告诉病人改变生活习惯,比如:不要喝酒当风,女性朋友们做完家务多出去走走,胃气实的人不要吃太饱,吃七、八分饱即可,等等。

桂枝芍药知母汤专治膝盖的风湿痛 ,一剂知,同时配合膝五针,然对手指关节的风湿痛一点没用。

桂枝5钱,白芍4钱,甘草、麻黄、炮附子等量,各3钱,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各5钱,生姜3片。

桂枝芍药健脾,桂枝用量稍微重一点,目的是要让药走到四肢。麻黄跟着桂枝到皮表,白术去湿,防风祛风去痛,附子去寒,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白术、知母、防风等量大剂用,甘草、麻黄、附子等量稍微少量用。

临床上看,节气改变导致的膝盖痛也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痛风导致的膝盖红肿用甘草附子汤,也包含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枝去风,白术去湿,炮附子去寒,再加甘草,这四味组成甘草附子汤。炮附子、防风可以去痛。

桂枝和炮附子都可以壮心阳,区别在于:

·炮附子用于抗恶寒,心脏跳动磨擦产生热,是体温的来源,炮附子增强心脏的磨擦力,从而强心火。

·桂枝味厚辛香,下沉,入血分,把心火导到小肠。临床上,月经即奶水,如果奶水无法往下排,最普通的处方是: 四物汤+炒麦芽 ,出自《奇方异录》,如果力量不够,加桂枝。

如果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人有便秘,不要攻下,直接开桂枝芍药知母汤,吃完后如果大便恢复正常了,风湿就去掉了,如果大便还不正常,一周后处方里再加通利大便的药。这是过去人的经验,然现代人来时已经吃过止痛药了,便秘是吃止痛药的后遗症,处方里可直接加大黄、枳实或厚朴,或大黄附子细辛汤等随症加减。

这个处方也是治疗阴虚的主要处方之一 ,专门是用在阴虚的病人身上。这段是说,只要病人身体很瘦弱,两个脚肿起来,这就是气血两虚的人。身体很瘦又全身关节痛,一定是脾脏虚掉了,脾主四肢、主肌肉。“ 头眩短气 ”是因为血虚掉,头就没有办法受到正常的血的供养,造成头会昏眩。短气的原因是因为里湿太盛,这种状况出现缘于病人本身里虚,同时湿又很盛,又兼有寒。“ 温温欲吐 ”这感觉就是胃里面很难过,想吐又吐不出来。有这种症状的病人,多是在身体里面三焦油网部分受到湿的侵占,中医的名词是“ 胃中有伏热 ”,正常的热应该沉在下面,寒在上面,所以热本身是被寒收敛在下面,热不该浮上来。当病人里寒太盛时,这个热没有办法待在下焦,只好往上跑,于是热浮在上面,寒在下面,变成上热下寒,也就是我们讲的 三焦气虚 的状态。三焦气会虚,就是因为脾胃本身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影响到三焦也没有办法完全运化营养,三焦无法运化时会让里湿更盛,加上脾阳不足,四肢关节就会空虚,里虚加上湿停滞太久,于是湿就逐渐累积于关节之中,造成四肢关节都会肿大疼痛。

“所谓不通则痛也。”不通的原因是因为里虚掉了,所以说“身体尪羸者,统血之藏久虚。”统血之脏就是脾脏,久虚掉就是脾脏没有办法统血,这个时候因为血没有办法充分供应到四肢肌肉上面,才造成全身关节都会痛。“脚肿如脱者,寒湿下注”,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常被经方家用来补虚治湿于同时的处方。

酸吃太多会伤筋,晚上睡觉脚会抽筋。《内经》讲:“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吃点甜的可以缓解脚抽筋,但必须是天然糖,人工糖是假甜真酸。咸吃太多会伤骨,当治病人骨病时要告诉他不要吃咸的,风湿关节炎病人也要少吃咸的。“ 骨伤则痿 ”,“痿”就是四肢肌肉缩小,关节很大。如果是筋伤到,加上骨又伤到,就是“ 枯泄相搏 ”,中医叫“ 断泄 ”。“ 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 ”就是气血两虚,“ 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 ”结果造成“ 身体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这是历节的源头,历节比一般的风湿更严重,非常疼痛,用乌头汤。

乌头汤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正治法,效果很好。靠麻黄的阳使药力透达到四肢上面,白芍可以让被寒湿堵到的四肢关节末稍要回流心脏的血液流回心脏,黄芪是走表的药,能固表,不让外感的风再进来,炙甘草是因为怕麻黄喝下去以后,会造成肠胃津液的丧失,所以甘草下去,可以立刻将肠胃津液补足。一般药喝下去在胃里面,等药力达到四肢时,必会耗时很久,乌头很快的就可以把药运送到四肢上,乌头药性极热,所以去寒力很强,可是如果光用乌头下去又有毒,跑得又快,所以用蜂蜜去缓它的速性,蜂蜜解乌头毒,同时让乌头的速度减缓下来后,就可以把深入关节中的历节风湿去掉。

原方中乌头蜜的制法不实用,倪师的方法是:乌头1两,二碗水煮成一碗(加热过减了很多毒性),把乌头渣滤掉,留乌头水,然后加一碗蜂蜜混合后一起再滚煮,熬成一碗,这就是乌头蜜,此时乌头蜜的颜色是很暗的,而且很浓很甜。

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3钱,九碗煮三碗,去滓,喝时加入一汤平匙乌头蜜。喝下去以后,如果“不知”就是没感觉,就再喝。其它药可以这样,但乌头汤不要这样喝,因为乌头有毒,多喝会伤到心脏。早晚各一碗就可以了,让病慢慢好起来,变形的关节会恢复正常。

乌头汤是慈悲的药,得到此病,那种痛是生不如死,吃止痛药不仅不能完全止痛,还会伤到肝肾,肾衰竭、洗肾或肝癌。

心臓不好的人不能用乌头汤,因为麻黄会让心跳加快。这时候用桂枝汤加乌头蜜。西药吃多的人心脏都不好,舌苔都是地图舌。

这是外洗方,专用于“ 脚气冲心 ”,凡湿疹、红肿、溃烂等脚上的病从脚开始往心脏方向走,都可以用。矾石性燥又涩,除湿力量很强,专门去湿解毒。如果只感觉很轻微痒痒的,就无需用到此方。

明矾二两,用自来水煮,水滚了以后明矾化掉了就可以停火了。

如果是脚气,可以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配合针三皇穴,同时针专门去掉脚湿的肾经水泉穴,扎完针后,将脚泡在矾石汤里,效果非常好。

相关链接:

《金匮要略》笔记19|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处方

《金匮要略》笔记18|中风历节病脉并治:中风的基本概念及先兆

注:文中涉及处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作他用。

试述金匮要略的作者,成书年代,内容,特点,发现及流传情况

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全面系统的中医著作,被后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张是东汉末年人。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王叔和与张仲景的渊源颇深,不但为他整理了医书,还为我们留下了最早的关于张仲景的文字记载。王叔和在《脉经》序里说:“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之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至此,《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和发行,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订本。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两本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四部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另有一种说法,中医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9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