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张仲景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书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涉及内、外、妇等科,其中不少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如肝着、虚劳干血、积聚、癌病、中风、黄疸、水气病、胸痹、血痹、出血证和月经不调等。本文根据《金匮》有关论述,试从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和治法等三个方面对张仲景络病理论作初步的探讨。1 对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由于络脉不仅分布于人体的体表,还分布于人体之里,构成多层次的广泛网络系统,所以无论是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肌表,还是情志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都可以导致络脉功能的失常而出现络病的相关证候。具体而言,关于络病病理机制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外邪入络风、寒、湿、热等外邪单独或兼夹侵入体表之络脉,与络中气血相搏击,可致络脉痹阻而发病。如湿邪兼夹风寒深入关节筋脉,痹着表络,发为湿病;风湿或寒湿之邪流注于关节筋骨之间,经络痹阻不通,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疼痛遍历关节之历节病。 痰饮阻络 络脉有灌渗人体津液之功能,若津液代谢失常,痰饮内生,则易阻于络脉而产生病变。如痰饮乘虚而留聚于胸络内外,导致胸络痹塞不通,则可出现胸痹诸症;又如疟病日久,疟邪与痰瘀交阻于络脉,最终形成疟母居于胁下。 瘀血凝络 络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人体气血。若邪阻于络脉,无论是外邪入络,还是机体功能失调后的病理产物阻于络脉,则络中气血运行受阻而瘀滞,最终导致瘀血阻络。瘀血凝络是络病基本的病理机制。《金匮》中肝着、干血劳等病证都由瘀血凝络所致,是典型的络脉病证。肝着之发病,就是由于肝脏受邪,疏泄失职而肝络郁滞所致;虚劳干血即是由于虚劳日久不愈,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滞而致。 络脉空虚络脉具有渗灌血气的功能,络脉血气不足,容易导致邪气的留滞而发病。例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四》篇在论述中风病机时云“寸口脉浮而紧……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就是指因为机体因营卫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风寒乘虚侵袭,导致络脉痹阻,阴血涩滞,而出现中风病肢体麻木的症状。由此可见。络病的发生除了与感受邪气有关以外,络脉自身的空虚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络脉损伤情志过激、脏腑功能的虚损。以及跌仆折伤等多种原因也均可导致络脉本身的损伤,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其中以出血之症最为多见。《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由此可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所论述的吐、衄、下血、瘀血病证,都与络脉的损伤有关。2对络病临床症状的认识 由于络脉遍布于人体的表里、上下,络脉病变可以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对此,张仲景已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金匮》有关条文中对络脉病证出现的症状有详尽的描述,其中提到的典型症状有: 肌肤不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云:中风“邪在于络,肌肤不仁”;又《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云:“血痹阴阳惧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患者出现肌体麻痹不仁的症状,乃邪阻络脉,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痹阻之故。 局部包块络脉中瘀血与痰饮等病理产物痹阻日久,加之气机郁结,聚集而不散,肌体局部可见有形之包块,这也是络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如《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篇云:“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期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瘤瘕,名日疟母”。就是因为疟病迁延过久,疟邪与痰瘀胶结,阻滞于络脉,则可形成包块居于胁下,即所谓疟母。再如《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和《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篇论及瘕病和积病,也都是络脉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的体内有形包块。出血症 出血症是络病常见的典型症状。无论是阴络,还是阳络的损伤都会导致出血之症。《金匮》所论“吐血”、“下血”、“衄血”等症,均是湿热、实热或虚寒损伤络脉的见证。疼痛疼痛,尤其是日久不愈者,多为络脉痹阻的表现,因为络脉痹阻,不通而痛。《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论及胸痹“胸背痛”、“心痛彻背”之症,多为痰瘀痹阻心络所致。湿病之疼痛症,亦为湿邪兼夹风寒痹阻表络的缘故。此外,中医有“久病入络”之说,久治不愈的其他疼痛证,多可从络病来辨证。水肿外邪和瘀血等内生病理因素阻滞络脉。使得络脉不能正常灌渗津液,溢于络脉之外则可出现水肿的症状。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所论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名血分”。即为女子经停在先,络脉瘀阻。津液渗溢络脉之外,而后出现水肿之症。除上述络病的典型症状外,《金匮》中还记述络病的其他许多症状,如湿热入络所致的黄汗;瘀血阻络日久.新血不生,肌肤失于濡养,导致面目暗黑、肌肤甲错等症。总之,通过分析《金匮》的论述,可以看出张仲景对络病症状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3对络病治法方药的认识 《金匮》中关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治疗有着丰富的内容。其特点在于:第一,对于络病的治法,在《内经》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第二,创制了不少治疗络病的有效方剂,它们仍是现代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具体而言:中运用此法的代表方剂有旋覆花汤、下瘀血汤、抵当汤等,其中的常用药物包括旋覆花、新绛(茜草)、大黄、桃仁等。 化痰逐瘀通络法化痰逐瘀通络法也是临床常用的络病治法之一。对于痰瘀阻络所致的络脉病证,张仲景在治法上同时着眼于化痰和逐瘀两个方面。这在其组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金匮》中治疗络病的鳖甲煎丸等方剂中,不仅使用了桃仁、丹皮、芍药、大黄等化瘀之品,同时还配伍了半夏、葶苈、石苇、瞿麦等利水化痰的药物。 虫蚁搜剔通络法此法属张仲景首创的络病治法,对后世络病的治疗有很大的影响。因虫蚁类药走窜善行,能搜剔血络,故此法一般适用于络病日久,痰瘀交结之痼疾,如虚劳干血、疟母等。由于此类药物化瘀之力较强,也适用于络病使用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两法无效、属病重药轻者。此类代表方剂有鳖甲煎丸和大黄廑虫丸等,常用的药物有虻虫、蜣螂、鼠妇、廑虫、水蛭、蛴螬等。 由于络病总的病理机制在于络脉的瘀滞,所以,络病虽有多种治法,但各种治法都离不开通络,张仲景在用药时大多用辛味之品,如桂枝、薤白、生姜、葱和酒等,取其发散通络的功效。此外,张仲景在络病峻剂,尤其是虫蚁搜剔通络类方剂的制剂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丸剂缓功;二是以蜜为丸。峻剂丸剂和以蜜制丸的目的在于缓其药性,以图缓攻,使得活络而不伤正,邪去而不致虚。这种制剂方法也正体现所谓络病日久要讲究缓图,即讲究“络病工夫”之意。 综上所述,《金匮》络病理论是张仲景对《内经》络病理论的完善,特别是为络病的临床辨治奠定了基础。而后世医家喻昌、王清任、叶天士等医家又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络病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张仲景在中医络病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现今,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解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病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摘自:《中医药学刊》文/程 革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七版教材的整体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理论的阐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 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四部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回答: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着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见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当老师的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教室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
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 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书名不一定很确切了),《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说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
如果是从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哦。。
2 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
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
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记,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一一介绍。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相应的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入门的前两个环节大致的介绍了一下。
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暂时先不讲了。日后有机会,再继续来谈。
治疗络病的中药是根据古代医家通络经验而总结的,络病的不同致病因素、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临床证候类型,治疗络病的药物根据功能进行分类,有流气畅络药、化瘀通络药、散结通络药、祛痰通络药、祛风通络药、解毒通络药、荣养络脉等六大类。
乳香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调气活血,定痛追毒。
药理作用:含树脂、树胶、挥发油。能镇痛、消炎、升高白细胞。
临床应用:能舒畅络瘀,多用于各种 痛症 ,如 心腹疼痛、症瘕积聚 等;又能活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常用于 疮疡、痈疽、疔毒、肠痈 等;现代临床常用其治疗 肝炎所致肝区疼痛、乳核 等。
降香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理气化瘀,止痛定痛。
药理作用:异黄酮衍生物的单聚体、双聚体及肉桂烯类衍生物。能促进纤溶酶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减慢心率。
临床应用:叶天士辛香通络之主药,常用于治疗 气滞血瘀络阻 而致的 心腹诸痛 。现代临床常用于 冠心病心绞痛 ,也可用于 脑血管疾病及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腹部疼痛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中药通心络方中即配伍降香畅通络气。
檀香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行气止痛。
药理作用:α/β-檀香醇、α/β-檀香烯、檀萜、檀萜酮等。α-檀香醇、β-檀香醇具有中枢镇静作用。
临床应用:常用于 气滞血瘀络阻之心腹疼痛、痛经 ,以及其他 肝脾肿大所致胁肋疼痛 。与丹参、砂仁配伍的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通心络”方配伍檀香治疗心脑血管病。
细辛
功能主治:辛温通络,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药理作用:甲基丁香油酚、龙脑或爱草脑等挥发油,钠、钾、镁等金属元素。能提高一氧化氮合酶(NOS)而抗衰老;对大鼠的甲醛性、蛋清性脚肿有一定抑制作用;抑制刀豆素A(Con A)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IL-2受体的表达,调节机体免疫;减少脂质过氧化、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提高SOD活性,清除氧自由基而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
临床应用:常用治疗 头面诸窍疼痛、痰饮咳喘、心腹疼痛、风湿痹痛 等。
桂枝
功能主治:辛温通络,发汗解肌。
药理作用:桂皮醛挥发油,桂枝水煎后的成分:反式桂皮酸、香豆精、β-谷甾醇、原儿茶酸、硫酸钾结晶及长链脂肪酸。能镇痛、解痉、解热、平喘、抗过敏等。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 外感中风、胸痹心痛、心悸怔忡、痰饮咳喘、风湿痹痛、症瘕积聚 之要药。
薤白(葱白)
功能主治:辛温通阳,畅通络气,宽胸散结。
药理作用:主要含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醇提取可得到前列腺素。水煎剂能抑制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0%乙醇提取物能抑制HELA细胞磷脂合成过程;能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升高HDL-C,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临床应用:治疗 胸痹、心痛 之要药。
麝香
功能主治:辛香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止痛。
药理作用:麝香大环化合物、长链化合物、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等。灌胃后5分钟可透过血脑屏障;延长缺血缺氧小鼠在缺氧时的存活时间,呈量效关系;灌胃后能抑制惊厥;减轻冰冻损伤、缺氧损伤所致的脑水肿;能在不同程度抑制炎症。
临床应用:常用于 脑之气络病变之神志昏迷,四肢气络病变之酸麻痛胀,外伤截瘫之痿废不用,脉络瘀阻之胸痹心痛,热毒滞络之痈疮肿痛,痰瘀结聚之症瘕积聚,风湿痹阻络脉之痹痛 ,内服外用均吸收迅速。
冰片
功能主治:辛香通络,通窍止痛,清热解毒,散火去翳。
药理作用:主要含龙脑、异龙脑、樟脑等。能对抗肾上腺素所致离体的动脉收缩;对中枢神经兴奋性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减少脑损伤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利于脑外伤时脑水肿的恢复,保护脑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抗菌作用;具有抗炎、镇痛效果。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 中风神昏、胸痹心痛、症瘕积聚、疮疡肿痛、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头面诸窍及癌肿疼痛 等。
马钱子
功能主治:辛香走窜,流气畅络,强肌增力,消肿止痛。
药理作用:主要含生物碱,番木鳖碱(士的宁)、伪番木鳖碱、伪马钱子碱。(1)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能抑制大鼠足肿胀、肉芽组织增生、双侧后足趾佐剂性肿胀。(2)抗心律失常:马钱子碱对氯仿、氯化钙引起的小鼠室颤有保护作用。(3)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临床应用:络气郁滞或虚而留滞引起的 麻木瘫痪、痿软无力 。搭配其他药物治疗 风湿顽痹、口眼歪斜,也可用于格林-巴利后遗症、周围神经炎 等。
麻黄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辛温通络、利水消肿。
药理作用:伪麻黄碱有解热、镇痛与抗炎作用;麻黄果多糖兴奋副交感神经而降低血压;麻黄抑制细胞免疫;伪麻黄碱对中枢神经有一定兴奋作用。
临床应用:外感伤寒用以 解表散寒 ;外感痰喘用以 宣肺平喘 ;风水水肿用以 利水消肿 ;配桂枝 外散风寒 ;配石膏 宣肺泄热 ;配白术 祛风除湿 ;配附子 祛寒湿 ,配白芥子 祛顽痰流注 。
旋覆花
功能主治:下气通络,消痰软坚。
药理作用:主要含旋覆花素、槲皮素等。水煎剂小鼠腹腔注射可 祛痰、抗炎 ,口服可祛痰。
临床应用:《金匮要略》 旋覆花汤 用药体现“辛温通络”、“活血通络”、“祛痰通络”等,为后世治疗络病所常用。
鸡血藤
功能主治:和血通络,舒筋活络。
药理作用:含异黄酮类、三萜、及甾体。多途径激活造血系统,升高红细胞、血红蛋白等;鸡血藤水煎剂对心脏轻微抑制作用,对血管有收缩作用;鸡血藤水煎剂可降低胆固醇TC,能抗主动脉、头臂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 冠心病心绞痛、中风偏瘫或肢体麻木、风湿痹证、肢体痿软无力或麻木胀痛、贫血、妇女月经不调 等。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通络,调经止痛,润燥滑肠。
药理作用:含中性油、酸性油、有机酸、糖类、维生素及常量微量元素。当归中的阿魏酸可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于内源性凝血系统,延长凝血时间而抗凝;促进血小板聚集而促进凝血;促进骨髓和脾的造血功能,升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当归多糖能增强白介素和干扰素表达,增强免疫功能;当归多糖可抑制多种肿瘤株生长,增加巨噬细胞的数目和吞噬功能,抑制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增殖。当归多糖可提高痛阈,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高压氧条件下,当归能逆转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异常改变而抗惊厥;当归提取物可抑制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缓解记忆缺失。
临床应用:血虚证的各种疾病,常配伍用于 心血管、脑血管及周围血管病 。
桃仁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润燥滑肠。
药理作用:含脂质体、甾体、氨基酸、黄酮及糖苷类化合物等。苦杏仁苷被苦杏仁酶水解产生的氰氢酸和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能使呼吸加深,咳嗽减轻,痰易咳出。40%-50%脂肪油提高肠内容物对粘膜的润滑作用,易于排便。桃仁煎剂、桃仁蛋白对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苦杏仁苷水提取物粗制剂对子宫颈癌JTC26株的抑制率为50%-70%,给小鼠自由摄取苦杏仁,可抑制艾氏腹水癌的生长,并使生存期延长。
临床应用:常用于 缺血性中风、室性早搏 等的治疗。
水蛭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破血逐瘀。
药理作用:唾液腺中含水蛭素,分泌物中含组胺样物质及肝素、抗血栓素等。水蛭水煎醇提取液可降低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凋亡率,对缺血脑细胞起保护作用。水蛭注射液可促进家兔颅内血肿的吸收。水蛭及其复方可保护内皮细胞。水蛭注射液能明显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
临床应用:常配伍用于治疗淤血阻络的 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 等。
土鳖虫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逐瘀破积。
药理作用:土鳖虫水煎液灌胃可降低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活性,升高HDL-C,延缓动脉硬化形成。土鳖虫总生物碱能明显延长异丙肾上腺素小鼠存活时间,并可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小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ST-T改变。土鳖虫能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及组织供血、供氧。促进实验性骨折家兔血管形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成骨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加速钙盐沉积和骨痂生长,促进骨愈合。
临床应用:传统用于治疗 虚劳干血内存、妇女血枯经闭、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症积痞块 ,现代临床用于 肿瘤、心脑血管病 。
虻虫(牛虻)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
药理作用:主要成分为虻虫多糖,能干扰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活性,抑制纤维蛋白的生成,延长小鼠体外凝血时间。
临床应用: 冠心病心绞痛等瘀滞络阻疼痛 。
蜣螂(屎壳郎)
功能主治:化瘀通络,解毒。
药理作用:含有毒成分(蜣螂毒素)约1%。蜣螂毒素静脉注射于家兔后血压一时下降,随即上升,呼吸振幅增大,频率加快。对蟾蜍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灌注于蟾蜍的后肢血管,有暂时扩张作用,对家兔肠管及子宫有抑制作用,对蟾蜍离体肌肉标本有麻痹作用。
临床应用:单用治疗 无名肿毒、局部肿胀、大便秘结、小儿惊风 等,亦有蜣螂复方治疗 顽固性溃疡、前列腺炎 等。
鳖甲、穿山甲、莪术、山楂核、橘核
鳖甲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养阴清热,滋阴潜阳。
药理作用:主要含骨胶原等动物胶,以及角蛋白、碘、维生素D、磷酸钙、碳酸钙等。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羟脯氨酸含量,减轻肝纤维化损伤程度;可抑制肠癌细胞生长,联合氟尿嘧啶对肠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
临床应用:治疗 肝硬化腹水、肿瘤 等。
穿山甲(一级保护动物)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药理作用:穿山甲醇提取液、水提取液均有明显抗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部炎症的作用;穿山甲水煎液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液黏度,对小鼠也有降低血液黏度作用,并能延长大、小鼠凝血时间;穿山甲能增强大鼠粒离体心脏的收缩能力,具有正性肌力作用。穿山甲能抑制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生长,诱导其发生凋亡,并激活caspase-3酶活性,下降bcl-2基因表达。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 症积痞块、硬痛拒按;血瘀经闭,少腹坠痛;风湿痹痛所致关节不利、麻木拘挛,妇女产后乳汁不下 。临床医学的 类风湿、前列腺增生和乳腺疾病 等。
2020年6月5日,中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提升至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未继续收载。
莪术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破血行气。
药理作用:主要含α-蒎烯、β-蒎烯、β-榄香烯、龙脑、莪术酮等。β-榄香稀在体外对人体多种肺癌细胞株、膀胱癌T24细胞、白血病细胞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莪术油能抑制肝癌细胞DNA合成及增殖活性。能减轻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的降低。能降低慢性肾衰动物模型肾小球透明变性及硬化百分率、蛋白沉积百分率等,减少尿蛋白排出,改善肾功能;改变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等,防止血小板聚集而抑制体外血栓形成。
临床应用:可用于治疗 症积痞块、久疟之疟母、食积不化之脘腹胀痛、血瘀经闭、心腹气痛及跌打损伤之瘀肿疼痛,也用于肿瘤、肝纤维化 等。
山楂核
功能主治:消积、散结、通络。
药理作用:降低TC、LDL-C、VLDL、及TC/VLDL比值,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山楂核干馏油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临床应用:治疗 胃积坚久、胁间痞块及颓肿 等,现代临床之配伍治疗 子宫肌瘤及子宫颈癌 。
橘核
功能主治:散结通络,理气止痛。
药理作用:具有镇痛作用,盐炙后镇痛作用更强。
临床应用:治疗 疝气、乳房结块,配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乳痈 等疾病。
参考资料:
吴以岭.络病治疗原则与通络药物[J].疑难病杂志,2005,4(4):213-215.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8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悬钟穴的应用及定位考证
下一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