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

医案日记 2023-05-16 16:56:47

寒温沟通论膜原(下)——辩证的统一

刘英锋 刘新亚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要:分析和探讨了膜原的生理实质、病理特点与证治规律,提出了:(1)膜原之实质,即三焦焦膜始发之处,其位正当膈下;(2)膜原之地带,具有部位隐曲、气质浑杂的特有属性;(3)膜原之病理,病因多浊邪、病机主郁热、传变并内外、治法贵开达;(4)膜原之病症,乃是各类邪气阻滞三焦焦膜起始地带的病变总称,其病位居半表半里——以少阳三焦为主,易于兼涉阳明太阴,伤寒温病皆有其类,然以温病之湿热、暑湿致病最多,伤寒、杂病则间而有之;(5)膜原之证治,依浊邪之寒热兼偏不同,约有七类证型与主方。根据中医证、理、法、方必须一贯到底的原则,系统论证了膜原学说在寒温辨证论治中的内在统一性,为全面沟通中医寒温内外辨证论治体系,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膜原证治固为温病学家所注重与擅长,但纵览其学术形成、发展和衍变的源流脉络,不难发现:膜原证治与伤寒、杂病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点和相通的诊治原则。笔者以为,温病之邪发膜原,与伤寒之少阳病证、杂病之疟痞伏疾,乃共同交汇于三焦病变的证治之中,我们从膜原与少阳、三焦的实际关系中,可以找到它们寒温统一的膜原证治体系。1膜原界说的统一

1.1膜原的实质——三焦之部分 何为膜原?三焦焦膜之原也。何为三焦?三焦乃“藏腑(内脏)之外,躯体(躯壳)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张景岳),其“胸中肓膜之上,回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曰三焦”(虞抟),即三焦焦膜包括胸膈腹膜,由此而能连接闭合成一腔器,故有三焦腔腑之称。焦膜之原则是胸腹腔膜之原,所谓“胸膈腹膜之原,故谓之膜原”。(《重订通俗伤寒论》)膜原原居何处?膈下是也,即膈膜之始也。所谓“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募原,谓鬲募之原系”,(《内经》王冰注)“盖膈募之系,附著脊第七椎,即是膜原也”(丹波元简注)。足见,膜原乃三焦之一部分,即三焦腔膜居中近膈之起始地带是也。

膜原既属三焦,而三焦又属少阳,膜原亦为少阳所主,正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所言:“手少阳经,外主腠理,内主三焦膜原”,故其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1.2膜原的独特——特殊之地带 膜原即为三焦之一部分,虽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带。因为膜原即焦膜始发之原,其位正当膈下,故其一与脾胃交接,借脾胃纳运之力而成中焦转输水湿之源头;其二与肝胆毗邻,得肝胆疏泄之力而为中焦敷布相火之关口;其三与膈膜相连,藉膈膜分隔胸腹内脏清浊之气、司中焦气机升降之枢机。即三焦作为人身水火气机升降敷布之道路,其转机之枢纽在于中焦,而中焦机枢转运之源头则在膜原,三焦从膜原秉承脾胃肝胆之气以行使转运上下水火气机之职能,故此处堪称“焦膜之原”。总之,因其地主之特殊(已非三焦所独主)、作用之特别(水火气机升降出入交关之处),故需另立其名。

1.3膜原的属性——交杂与隐曲 膜原因其位处特殊之地带,造就了其特有的性质:气质交杂而部位隐曲。

(1)交错地带,已非一经一脏所独主,而与多经多脏相通。膜原乃焦膜之原,虽属三焦而与少阳关系最大,但其始端又接续脾胃,与脾胃关系也很密切,如《伤寒指掌》云:“膜原者,脾与胃以膜相联,乃脾胃之半表半里,附近于胃”。可以说三焦之枢在中焦,中焦枢机始膜原,而膜原动力则发源于脾胃,故膜原实为复跨三经三脏的交关地带。再者,膜原其位居膈下,紧连膈膜,膈膜作为胸腹内脏清浊之气升降的重要分界,有许多脏腑所系的经脉贯连其间,故而膜原也藉此与众多经脏发生联系。

(2)部位隐曲,气质浑杂。膜原居于膈下脘上、腹皮之里脏膜之外、脾胃肝胆缝隙之间,部位隐蔽曲折,营卫不能直达其中,其膜性组织多脂多油,气血不易流通,同时,又与三焦、脾胃多脏衔接,少阳水火、阳明太阴燥湿之气俱渗其间,致使其气质浑杂。因此,邪入膜原不仅易于留著、藏伏其中,而且易于蕴生混浊之气。正如张景岳所曰,“肠胃之外,膜原之间,谓皮里膜外也,是皆隐蔽曲折之所,气血不易流通。若邪气留着于中,则止息成积,如疟痞之属也”。

总之,膜原的上述特点,乃是导致膜原病变部位含混、病机复杂、现症特殊以及传变奇异的内在基础。

2膜原病理的会通

由上述的膜原界说出发,便不难设想,伤寒、温病乃至杂病,在膜原病变上,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彼此完全可以站在病位同一、病因各异而病机相通的立场上,达到辨证论治的统一分类。下面试从病因、病机、传变以及相关的治则等方面,对膜原病变的寒温关系汇通如下:

2.1病因共主浊邪,温多寒少 膜原作为一个特定地带,也同人体的其他部位一样,不仅会受到邪气的侵袭,而且邪气的性质也不拘一种,即六淫之气,皆可潜入膜原而伺机发作,不过,其中以湿痰浊邪最易伏着其间,风、寒、暑、热也多因与湿浊、痰积相合而能滞留膜中,成为伏邪。其所以然者,以膜原组织本为多脂之膜,其两端又各与脾胃仓库之官、三焦决渎之腑紧密交接,致使其处气质混浊,易与湿、痰浊邪同气相求,而成为它们盘踞滋生之巢穴,因而,邪伏膜原,多有舌苔厚浊、热势胶着难除的现症特点。至于为何温多寒少,则也不外乎寒性清澈而热性熏蒸,浊气之蕴生也难易有别。

2.2病机皆主郁热,阳为阴伏 膜原病变,虽多见于温病,但风火暑热阳性急迫,不易单独留滞膜原,故未有不兼湿痰阴浊而伏郁成势者。而伤寒、杂病所以会成膜原病变者,又是因为阴寒湿浊之邪,滞留膜原,也会怫郁而生热。因此,膜原病变无论其来自温病或始于伤寒,发病之初总以寒热夹杂、进退相争之象显示,进而寒从热化、转属热证。所以然者,以膜原连属少阳,而少阳之上火气治之,阴寒、湿浊之邪伏着膜原,必然阻滞少阳三焦相火之游行、胆火之宣泄,初起则寒、湿郁闭,火气遏伏,则呈“阴进阳退”之象,故先必恶寒而战栗,继而火气蓄积,急起抗争而发泄于外,又转“阳进阴退”之势,故后必发热而壮厉。若阴邪之郁闭与火气之勃发,反复争斗、互为进退,则现寒热往来、发作如疟之状;若阴邪较重,或阳气素弱,则症现寒多热少;若阴邪不重,或阳气素亢,则症现热多寒少;若阴邪、阳气两者俱强,则现症寒热俱重;若阴邪、阳气两者俱弱,则现症寒热俱轻。若邪郁相火持续不解,尤其是湿遏热伏不得外达,则可蓄积增热,而使邪从热化,热气伸张而纯温之势渐成。因此,邪发膜原,成疫、成疟其理相似,湿疫、湿疟成温也一。所以“邪伏膜原”终究较多在温病中论述,也尤在湿温、湿火或暑湿中多见。

2.3传变易始于中,内外并传 膜原连三焦而属少阳,故膜原伏邪之始发,也在表里之间——腔隙之中,有似少阳伤寒,但彼为外邪传入,病势由表向里,此乃伏邪中发,病势分指内外,即其可藉三焦膜腠而表里分传、并延内外,也可藉贯膈之经脉而外连三阳、内及三阴,不过总以中焦膈膜兼涉阳明、太阴为其病变之核心,故其于各种传变不定之中,常有胸脘痞闷、脘腹胀满等不移之症。其中,湿重则多偏兼太阴脾肺,热重则多偏兼阳明胃肠。

2.4治则首重开达,开郁透热 膜原病变的机制是浊阴郁闭、伏火中发、内外并传,治疗的关键便在于开泄郁闭,透热外达,引病势尽从外出而不内攻。温病学家于众多寒凉清热之外,专为湿热、暑湿伏发膜原,特立开达膜原一法,其实质乃以宣开阴湿痰浊、以令火热透达外泄,防其内传脏腑、变生凶险为宗旨。正如叶氏所强调:“若舌上苔如碱者,胃中宿滞挟浊秽郁伏,当急急开泄,否则闭结中焦,不能从膜原达出矣”;“若舌白如粉而滑,四边色紫绛者,温疫病初入膜原,未归胃府,急急透解,莫待传入而为险恶之症”。

开达膜原之法与后世所谓“湿遏热伏贵在透湿以达热”实同出一义,然其与一般湿温之治的不同则在其针对阴湿重浊之伏闭,用药必须辛窜雄烈,以使药性能透达膜原隐曲之地。另外,其具体配药还有专攻与协作之分别。

比较方剂则不难看出,诸开达膜原之剂,必备草果、槟榔、厚朴三味,以草果,香燥之性更胜于苍术之类,燥湿之中尤强于化浊,故归经虽曰太阴,实能透脾脏而达膜原,乃开膜原“浊秽郁伏”之专药,吴氏所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也;槟榔,辛散苦泄兼备、性温质重而降,通便虽不如大黄之峻急,但导滞则尤能渗透胃肠之膜下,缓消脂中之宿积,故归经虽曰阳明,实能透胃肠而搜膜原,乃消膜原“宿滞巢穴”之专药,吴氏所谓“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厚朴虽非膜原之专药,但其行腑气、破固结之用,能承前两位膜原主药逐浊导滞之效,引腐秽之邪借胃肠之道而下出,吴氏所谓“厚朴破戾气所结”,“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此即所谓专攻之制。

在协作方面,则须根据邪伏膜原的湿热侧重与脏腑兼夹之多少,施与不同的配伍,以调理膜原周边脏器的机能,帮助膜原的和解。如涉及外寒引动、以少阳为主而寒热往来,或寒热如疟者,可仿柴胡达原,重配柴胡、枳壳、青皮之类,宣畅三焦枢机,助气达邪;若重兼阳明、火热偏重而先寒后热,热后不寒者,可仿吴氏达原,重配黄芩、知母、白芍之类,兼清火热,润燥护阴;若重兼太阴、湿浊偏重而寒重热微,或但寒不热者,可仿雷氏宣透膜原法,重配苍术、藿香、菖蒲之类,振奋中阳,助脾化湿。

3膜原证治的分类

膜原作为一个特定地带,也同人体的其他部位一样,不仅会受到内外邪气的侵袭,而且邪气的性质也不拘一种,邪气的传入也未必一途。通常所说的邪伏膜原或邪阻膜原,只是因最为多发、为人熟知,而约定成俗的一些温病类型,其实膜原之处,不仅温邪之类可至,寒邪之类也可至,从口鼻传入者固然有之,从腠理毛窍传入也复不少,既有邪伏而发为疫病的,也有邪伏而发为疟疾者,下面试从统一的膜原学说立论,就伤寒、温病以及杂病中的实际相关病证,作一系统分析与比较,以便对膜原病证及其诊治,树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

3.1伏暑晚发于膜原——《内经》间日疟《素问》疟论篇曰:“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重订通俗伤寒论》则认为“此《内经》所谓夏伤于暑,秋必痎疟者是也。实则有正疟类疟之殊。皆暑湿伏邪。至秋后被风寒新邪引动而发也”,并补充治法道:此“邪伏膜原而在气分,先以新加木贼煎,辛凉微散以解外。外邪从微汗而解,暂觉病退。而半日一日之间,寒虽轻而热忽转重,此蕴伏膜原之暑湿,从中而作。固当辨其所传而药之”。

3.2寒痰伏火于膜原——《金匮要略》少阳正疟《金匮》疟病篇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此病证乃属于风寒挟痰,循少阳腠膜,留伏于膜原所致。《医宗金鉴》则释道:“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外台秘要》则从《伤寒论》中借取两个柴胡类方:一为“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治疟病发渴者”;一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金匮玉函要略述义》则进一步明示:“弦数者多热……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也;弦迟者可温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也”。

3.3湿遏热伏于膜原——《温疫论》温疫初起 吴又可《温疫论》虽然强调温疫非一般的寒热六淫之气,而是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致,但从后世的近一步应用来看,实为一湿性温疫,即湿遏热伏于膜原之半,故其证治特点既不同于经典伤寒,也不同于典型温病,甚至与一般湿温——湿热郁蒸之类,也较有不同。正如《重订通俗伤寒论》所注:“若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刮之不尽。湿热已结于胸膈腹膜之原,故谓之膜原。原指膜中空隙处言,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故在外之邪,必由膜原入内,在内之邪,必由膜原达外。吴又可创制达原饮,具有卓识。”章虚谷也释到:“此五疫中之湿疫,吴又可主以达原饮”。

3.4暑湿阻遏于膜原——《湿热病篇》湿热类疟 薛生白云:“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此乃脾湿胃热,合阻膜原所致,故实属太阴阳明兼涉少阳者,即膜原为受病之所,而脾胃为发病之源。其与伏暑正疟的区别则正如其自注所言:“疟由暑热内伏,秋凉外束而成。……如疟证发作者,以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热湿阻遏,则营卫气争,证虽如疟,不得与疟同治,故(仅)仿又可达原饮之例。盖一由外凉束,一由内湿阻也。”

3.5湿热上干及膜原——《温病条辨》湿热上受,道趋膜原 吴鞠通曰:“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三香汤主之。”此病证即是由于新感湿热,受自口鼻,直走中道,而初涉募原者。其既不同于疫疟之伏邪内发之类,也不同于新感湿温之邪聚中焦而使膜原阻滞之势已成者,其乃新邪初受于上焦,经食道喉管之中道,而初初兼涉膜原,故病以上焦为主,中焦膜原初受干扰,其阻滞之势尚未铸成,因此立法选药,全在宣上以开中,以图使初入膜原而立足未稳之湿热,还从上焦拔出。

3.6湿秽挟寒入膜原——《时病论》脾寒湿疟 雷少逸言:“湿疟之证,因于久受阴湿,湿气伏于太阴,偶有所触而发。发则恶寒而不甚热,脉象缓钝而不弦,一身尽痛而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者是也。俗谓脾寒,大概指是证耳。此宜宣透膜原法,使其邪化疟除。”“宣透膜原法:治湿疟寒甚热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懑……,此师又可达原饮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敛,仍用朴、槟、草果,达其膜原,祛其盘踞之邪,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拟加藿、夏畅气调脾,生姜破阴化湿,湿秽乘入膜原而作疟者,此法必奏效耳。”(《时病论》)

此乃脾寒湿浊溢于膜原,即太阴兼涉少阳是也。其与达原饮证,膜原浊邪湿遏热伏,偏涉阳明胃肠者有偏阴偏阳之对待。

3.7寒动湿热于膜原——《重订通俗伤寒论》湿温时疫初起 俞根初谓:“寒邪已传手少阳经,正半表半里之部分也。……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刮之不尽,湿热已结于胸膈腹膜之原。故谓之膜原。”此病证乃属湿温时疫初起,因寒滞少阳,引动湿热,阻滞膜原所致,即似俞氏所说“所伏之邪,在膜原则水与火互结,病多湿温,……凡外邪每由膜原入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此吴又可治疫邪初犯膜原,所以有达原饮之作也。……吴又可创制达原饮,具有卓识,惟知母直清阳明之热,白芍疏泄厥阴之火与少阳经(夹有外寒)殊未惬合。俞氏去知母白芍二味,加枳桔柴青四味,较原方尤为精当。盖枳桔轻苦微辛,轻宣上焦;厚朴草果,温通中焦;青皮槟榔,直达下焦;柴胡达膜以疏解半表(之寒湿),黄芩泻火以清泄半里(之湿热),使一味甘草以和诸药也,为治湿温时疫初起之良方。即寻常湿热类疟,用之亦有殊功。”

总而言之,膜原病证,应是泛指各类邪气阻滞三焦焦膜起始地带的病症总称,具体则有寒温之分。然临床以温病之湿热、暑湿致病最多,但伤寒、杂病之中也间而有之。膜原病变其病位属半表半里,六经分类则以少阳三焦为主,但多兼涉阳明太阴。邪伏膜原其最核心的病机特点是浊阴闭火——湿遏热伏,其病症初起以寒热先后、发如疟状,舌苔白厚满布,胸膈脘腹满闷痞胀为主要特点;其独特治法——“开达膜原”,旨在疏利气机、开浊闭以透伏热。选方用药,主用辛燥雄烈之品,佐以芳化苦降、凉而不腻之味,再随所合之寒热,略参温散与清泄。若复有寒风外引或热势内结等兼夹,又不可拘泥禁汗禁下之例,理应仿吴又可三消饮之加减:“有三阳现证,用达原饮三阳加法(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本方加柴胡一钱;如腰背项痛,此邪热溢于太阳经也,本方加羌活一钱;如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也,本方加干葛一钱)。因有里证,复加大黄”。这才是辨证论治——“但当于六经中求根本,不在病名上寻枝节”的至大至公之境界!

夏季暑湿伤脾胃 自我保健四建议

夏季高温天气,人们普遍食欲下降,茶饭不香,甚至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胃肠不适,老人和儿童尤其如此。专家介绍,夏季炎热多雨,湿热之气较盛。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如果外界气候湿热较重,湿热困脾,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胃肠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湿热较重的环境中,人容易困乏、食欲差,还容易腹泻,如何加强胃肠道的自我保健,顺利度夏,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调饮食防暑湿

“暑”为夏季之主气,为火热所化,独发于夏季。“湿”为长夏之主气,尤其在南方,天气炎热又多雨,湿邪重浊粘腻,性趋下,容易伤害脾胃功能。因此,夏季的饮食原则宜清淡,少吃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夏季出汗多易丢失津液,需适当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猕猴桃之类,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饮食要把好“入口关”,养成饭前便后及随时洗手的习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的蔬菜瓜果一定要清洗干净,用开水烫洗或者盐搓洗。冰箱存放的食物,要蒸煮、热透后再吃。家庭烹调或凉拌食品时,做到生熟严格分开,防止交叉污染。餐具要定时煮沸消毒,以防患于未然。

调寒温护脾胃

《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说明我们的胃肠道是最怕寒冷的。在炎炎夏日里呆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这样很容易腹部受凉,致使肠蠕动加快,出现腹泻腹痛现象。所以夏季腹部保暖很重要,空调温度不要太低,睡觉时尽量关闭空调。尤其要注意腹部、脚底和臀部的保暖,不随意坐在冰凉的地面上、不坐冰垫,晚上适量增加衣物,睡觉时也尽量盖上一床轻薄的夏凉被或是薄毯。不要过于贪凉饮冷,不吃生冷、冰镇食品,以免损伤脾胃而发病。在食用海鲜时可加些生姜、醋等中和寒性。

调情志避劳累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专家解释,情志因素会造成胃肠疾病发生。比如发怒或者情绪抑郁会导致气逆甚至胃疼等症状。故入夏后,要思绪平静、心气平和、情志愉悦。切勿急躁、激动,不做紧张的脑力思考,控制在烈日下劳作和行走的时间。郁闷、烦躁时,不妨听听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更好地保持心情愉快。此外,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及过度疲劳,中午适当午睡。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加强胃肠运动功能,帮助食物消化。

调脾胃可按摩

专家介绍,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每天按摩以下穴位有助于调节脾胃,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天枢穴:肚脐眼旁二寸处。主治大肠功能不好,便秘、腹泻双向调节;足三里穴:膝眼下三寸,横外开一指左右。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可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虚,是肠胃的“消气穴”;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脚踝骨最高点往上三寸。可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鸣腹泻等;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肠功能。

专家提醒,夏季常见的胃肠病有细菌性胃肠炎、病毒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食物中毒等,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议论文的论据的类型分为哪几类

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类。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理论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扩展资料:

论据的要求

1、论据要真实。

2、论据要充分。

3、论据要典型。

4、论据要新鲜。

5、论据要新颖。

事实论据的使用注意事项

1、事实论据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论据才能有说服力。

2、事实论据要让人相信,其材料必须准确真实,切忌张冠李戴甚至胡编乱造。

3、选择材料的主旨必须与论点吻合,才能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事实论据

-论据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上下册历史总结分点总结(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思想,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乡土史等)

七年级上历史分类总复习 河北藁城市常安镇北楼中学 马英娣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七年级上册涉及的内容可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三个历史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包括1原始社会时期①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②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 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复习向导 政治方面朝代更替、制度建设、改革与措施 经济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 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战和、少数民族政权、民族融合 对外关系对外政策、友好交往 文化方面科技、文学艺术、思想教育 政治方面 一、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详见附表 二、政治制度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1与“禅让制”有关的人是尧、舜、禹。 2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世袭制 1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开始了。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 2分封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秦朝中央集权制 秦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秦朝的郡县制 秦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改革与措施 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争霸采取的措施 1诸侯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齐桓公的措施①善于用人任用管仲为相②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③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④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⑤齐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问鼎中原。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 ①前提周王室衰微。 ②实力通过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齐、晋迅速强大起来。 ③威望通过“尊王攘夷”或战争树立威望。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①消极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积极影响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④内容和影响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内容 影响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加强兵强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文化 统一文字 思想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统一岭南修筑灵渠 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项羽、刘邦 表现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影响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西汉时期 文景之治 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俭③重视“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 措施 效果 政治 汉初分封的诸侯国还有相当的势力 “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主父偃的建议 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思想 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们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董仲舒的建议 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化的正统思想 经济 1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治理黄河 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军事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 外交 汉武帝准备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开通丝绸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前60年 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由平城迁到洛阳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作用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 远古居民北京人的生产活动采集狩猎山顶洞人生产活动采集、狩猎、捕鱼。 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玉器乐器 学会纺织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雏形 1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农业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五谷”品种已基本完备。那时候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畜牧业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已经有了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二手工业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司母戊鼎──我国发现的青铜器中最大的。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商周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代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 2著名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②地点成都平原岷江中游。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秦朝 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作用对促进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两汉经济的发展 1两汉盛世 ①“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西汉。 ②光武中兴 东汉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2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3手工业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4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经济大一统 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专门的商业区市。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台湾。 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⑤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 1秦、汉、西晋与匈奴的关系 ①秦朝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 ②匈奴与西汉的和战 时间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形势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 匈奴分裂其中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 政策 和亲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匈奴每年送给大量谷物和纺织品 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 昭君出塞 效果 匈奴骑兵年年挥师南下和亲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漠北之战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 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经常出兵攻打东汉边境。东汉派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大败北匈奴部分向西迁徙。 ④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2东晋与氐族的关系淝水之战。 ①时间公元383年。 ②作战双方前秦氐族人建立苻坚VS东晋。 ③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同东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3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统一黄河流域。用汉人王猛为丞相 4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冯太后文明太后孝文帝拓跋宏 民族大融合 1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2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对外关系方面 西汉时期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 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使汉朝了解了西域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19年目的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 时间公元前60年。 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 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和甘英出使大秦 1班超经营西域 目的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时间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 意义他在西域经营30多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2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但没有成功。166年大秦派使臣访问洛阳送给东汉皇帝象牙犀角等礼物。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文化方面 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谐音记忆法古今大小隶盖草房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 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文化分类 类 别 朝代 代表人物 著作 贡献 科技 纸 西汉早期 用麻做的纸 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蔡侯纸 数学 东汉时期 《 九 章 算术》 春秋战国到 东 汉 时期 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南朝 祖冲之 《缀术》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 齐 民 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地理 东汉 张衡 地动仪 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 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 医学 春秋战国之际 扁鹊 望、闻、问、切四诊法 一直为中医沿用 东汉 华佗 制 成 麻 沸散”、编制“五禽戏”。 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麻沸散 东汉 张仲景(医圣) 《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天文 夏朝 日食 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 商朝 甲骨文有许多 关 于 日食、月食的记载 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 夏朝 夏历 商朝 历法更为完备 战国时期 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文学 艺术 文学 战国末期楚国 屈原 《 离 骚 》 离  遭遇骚忧愁 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端午节每年五月初五 史学 西汉 司马迁 《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七下内容:/view/1cc081fdc8d376eeaeaa31f0.html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8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