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读《黄帝内经》札记(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素问》1)

医案日记 2023-05-16 15:33:24

读《黄帝内经》札记

费振钟

四、“气”

“气”,这是个当时人人都知道,都在使用的概念,也是人人都还没有弄清楚外延到底多大的概念。

黄帝与歧伯坐在明堂上漫谈,他们谈得最多的也是这个“气”字。《素问》八十一论,“气”是贯穿始终的主架。初讲“四气调神大论”,辨明春夏秋冬四时之“气”与人的生存休养之间的关系,又以“生气通天论”进一步把“气”与人的生命本源对接起来,接着就人的形体内部脏腑经络的阴阳变化,分析“气”在其中的功能作用。如此一路说来,几乎无处不能看到“气”作为天(自然)的本质及对于人的生命状态的表现和规定。现在看来,将黄帝和歧伯的对话命名为“素问”,若是没有了“气”这个关键词,那当真是不知所云呢。

中国从先秦哲学讲天与人的同一性,直到后世宋儒理学“一天人,合内外”,“凡人类禽兽草木,莫非乾元一气所生”(《二程全书》),“气”都是不可缺少的理念。《黄帝内经》虽然是一部医书,但从《素问》八十一论看,还没有其他哪一种学说比它在“气”这个问题上讲得更具体,更有直接的经验性。原因似乎在于,自《周易》之下,对于天道的哲学推阐,一路走向了超验性的生命无穷观,一路则走向经验性的生命实体分析,前者如庄子,竭力把人的生命意义虚无化,后者则如黄帝和歧伯,他们为了把握人的生命动态......

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素问》1

前言摘要

《素问》与《灵枢经》合称《黄帝内经》。我国医学史上丰富多彩的各医学流派的理论观点,也大多渊源于《黄帝内经的基本思想》,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脉经》、《备急千金要方》等。

《黄帝内经》对国外医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较深。

《黄帝内经》的另一贡献,是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医学著作被医家传授和应用。

《黄帝内经》中同时还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现存《素问》计分二十四卷,共有八十一篇专论。第一卷与第二卷,重点论述摄生与阴阳五行学说;第三卷,重点论述藏象;第四卷,重点论述治法;第五卷与第六卷,重点论述诊法;第七卷,重点论述病机;第八卷,重点论述针道与病机;第九卷至第十三卷,重点论述疾病;第十四卷至第十八卷,重点论述腧穴和针道;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重点论述运气;第二十三卷与第二十四卷,重点论述病机、治则与医德。但由于《素问》是汇编性质的医学著作,它的内容并不是严格地依据卷篇的界限划分。而常常是交织地存在于不同篇章中。《素问》一书详尽地论述了有关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医学领域中的各方面内容,突出了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密切相关和人体内部高度统一的整体观念。它不但是中医基本理论得渊薮,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素问》的作者,以“黄帝”为假托,与传说中的历史人物黄帝,并无牵涉。故此,编著者已难确考。《素问》由于年代久远,多有丢失,故成书年代争议颇多。

《素问》的成书年代,争议很多,有认为周秦时期,也有认为战国时期,还有认为是西汉时期。

《素问》第二部分是运气七篇,这部分是唐代王冰补入。

《素问》第三部分,作者不详。

《素问》命名意义,也有争议。有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也有说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注释,首推梁人全元起,宋代尚存,后亡失。唐人王冰,对《素问》进行整理,还全面做了注释。明代马莳著《素问注证发微》,也有解释。张介宾谓《素问》与《灵枢》两书,相为表里,将其“合两为一“。

本次我选择的书为山东中医学院与河北医学院合作,于1980年出版。本次读的书为2016年10月再次校正后的版本。

简溪笔记:

前言主要讲了《素问》的历史,以及它的影响。《素问》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素问》书名来历,和成书时期。《素问》的命名意义,以及素问自古以来的版本,注释的版本,以及本书选取的参考版本。

前言的信息量很大,抛砖引玉部分,引用了诸多的古代版本,比较详细说明了《素问》的来历,对于初学者,这部分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浅读《黄帝内经》第一节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

【经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狗齐,长而教敏,成而登天。

文义解释:

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养,长而敦敏,成而登天。”的意思是:当年黄帝,出生就有神灵,弱小时候就能说话,幼年时候顺从教育扶养,长大以后敦肃聪敏,一切有成后登天而去。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养,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出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一开篇便是对黄帝的介绍,并进而引出黄帝与天师歧伯的对话。关于黄帝成长史的26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含义深广,对现代人有很多的启示。

1.

生而神灵

中医认为,心藏神,通神。黄帝“生而神灵”,也就是说他生来就有与天地沟通的天赋。“弱”是指“弱冠”,即二十岁之前。儒家讲三立——立德、立言、立功。立言是被当作人生的一大任务去追求和完成的。《黄帝内经》是口传心授传下来的宝藏。

黄帝“弱而能言”,说明他慧根深厚,在二十岁以前已经能够出口成章,说出一些很经典的话来。“幼而徇齐”就是指黄帝自幼跟了很多的明师求学,得到他们的言传身教。所以,《黄帝内经》始终贯穿着“黄帝问于歧伯曰”,歧伯就是天师,天子的老师。

2.

长而敦敏

“气沉丹田”,即“虚其心,实其腑”,也就是《易经》里的“离中虚,坎中满”。心对应离卦,离为火,所以我们常说心火。肾对应坎卦,坎为水,肾水也就是指肾精。“气沉丹田”说明丹田是实的,很重,重能生根。一阴一阳谓之道,有实就有虚,心为火,火空则明,所以要“虚其心”。

真正懂得养生的人,心是空的,不被五欲六尘所蒙蔽,同时懂得藏养肾精。“敦敏”就是指心肾相交的一种好的状态,“敦”说明肾精充足,“敏”是当心处于虚静状态下而生的定慧,反应在为人处事上,就是一种敏锐。

3.

成而登天

“成而登天”讲的是,黄帝在统一天下以后,到山上修行,后来天上下来一条龙,把他带到天宫,还有一些跟他修炼的人攀龙附凤,也跟着走了。听上去像是讲故事,其实说明了道家修行的功夫,黄帝已经修行到以魂魄离休,出神入化的境界。随后,《黄帝内经》还会讲到道家修行的四个境界,“真至圣贤”最高境界是真人,能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于八达之外

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第1部叫《素问》,他有八十一篇,第2部叫《灵枢》,也有八十一篇合起来162篇。

一、《素问》和《灵枢》有什么讲究?

素问就是简单的一些现象描述,互联网上有一个词叫FAQ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言下之意就是对普通大众问题的一个普及性。

《素问》解答了中医对生命对天地与生命关系的一些最基本问题。相当于一本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书。

《灵枢》是指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那个节点,有点突破口,机关的意思。

《灵枢》是讲针灸穴位的书。

二、有《黄帝内经》,有没有《黄帝外经》?

其实还有一本已经失传的黄帝外经,他跟我们的黄帝内经相辅相成,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道理讲法则,而皇帝外经可能还有很多的操作方法,但是黄帝外经已经失传。

三、关于《黄帝外经》的解释

古代道家写书经常把两本书分成内篇和外篇。

最有可能的是,《黄帝内经》阐述了一些中医理论,而《黄帝外经》阐述的是另外一些理论,实际上两者都可能是理论,因为能被称作金的东西,它指的是道路和方向,也就是说不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

四、关于《黄帝外经》里的传说。

国有人说,华佗的那些高超的外科技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也是师承《黄帝外经》的内容。

还有现在流传已久的整骨整形术,也应该是来自于此。

包括华佗临死前的一本书叫《青囊经》,总结他外科麻醉的药方的内容,想传给狱卒,结果那家伙不接受,他只好索火而烧之,但还留下了如何给动物做手术的部分,比如人们给鸡,猪等动物做阉割手术的方法。

现在看来这种手术非常精巧,创口小,而且感染率低,愈合还快,实际上中国的外科技术在古代华佗那儿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那我们在今天看来,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境地,其实很多东西它都是来自于黄帝内经和外经的流传,世人的潜心学习,造就的成果!

五、古代的人和天地动物植物都有沟通,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

《史记》记载,扁鹊学医学成以后能够尽见五脏症结,也就是说他有一种超人的感觉能力,凭这种感觉能力去扎针做手术,那水平就非常的高。

其实现在还有人给树扎针灸,比如树生病了,再大的躯干和分支不同的地方给它扎上针,然后她它的病就好了。

古人的智慧真的是非常的有境界,我们这个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比现在的西方人有更强烈的环球意识。

古人认为,不光所有的人是平等的,而且人动物植物在某种程度上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拥有同样的系统。

古代的人和天地和动物植物都有沟通,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叫神通,就是在神的层面上与他们沟通。

这个听起来有点玄学。

但我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嗯,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狗一眼,狗看你一眼,你和他的眼神就有一个交流,这绝对不是通过语言能够表达的。

读《黄帝内经》,得先读懂第一章,正所谓天真的人能得天助。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上古天真论篇》(2)

    《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全文有13段,上回说到第一段话“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次我们来看第二段和第三段: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听完梁冬和徐文兵的解读,我感触深刻的有三点:

      1、知于术数: 徐文兵说“‘术’的繁体字是‘术’,它泛指我们谋生的技术或职业。孟子说过‘术不可不慎’,人选择职业一定要谨慎。中国古代职业选择标准是,选择这个职业,不光为了糊口,也要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定要选择那些让你发自内心,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工作,还要选择身心统一的工作。如果选择的职业,整天都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的话,那这个‘术’宁可不要做它。很多人在工作里面充满了焦虑,有些人甚至充满了恐惧、愤怒,很多不好情绪都是工作带来的,最后可能做了一辈工作,带着一身的伤病,或者是中间就‘半途而废’了。”

      前几年去校招现场,我在看学生成绩单的时候,如果发现其本专业的重点科目成绩不佳,通常会追问几句:你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你最喜欢的专业课程是什么?你在学校为之付出了多少时间?你参加工作后愿意为专业知识付出多少时间?专业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亦没有喜欢的专业课程,也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这还是硕士校招现场,由此可见相当多大学生依然处于迷茫中。这个迷茫向前覆盖到学习的动机、专业的选择,向后延伸至职业发展的规划。

      有多少迷茫的孩子,学习是为了让父母快乐,专业是选择父母推荐的热门专业,考研是为了延缓就业,工作是寻找父母期望的安稳或高薪岗位,而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始终没有认真思考过。

      恰逢高考季,最近流行一些打鸡血的视频,部分自鸡的口号里,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境界越来越远矣。所幸,也有不少类似张桂梅校长的寄语,大气磅礴,顶天立地。

      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谨慎选择专业和职业之前,恐怕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最要紧的首先是想清楚自己的初心:

   “我”为什么学习?

   “我”为什么工作?

   “我”如何度过一生?

   基于清晰的初心,再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职业,亦或喜欢自己选择的专业/职业,方能“知于术数”,正如千百年来的有志青年们一样。

      2、每天八杯水、按时吃饭真的好吗:徐文兵说“吃饭和喝水都要讲究节制和节奏。这个‘节’没法量化,得根据个人的不同。‘食饮有节’强调两个问题,一是不是要按时吃饭,二是不是要多喝水。

      按时吃饭指的是健康人,健康人的生物钟和天地是同步的,正常会在早上7点到9点觉得饥饿,所以就正好吃早餐。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的人,则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我们说不吃早饭有害健康,但没有人问问那个人,早上7点到9点的时候饥不饥,饿不饿。很多人昨天晚上吃撑了或者睡晚了,早上胃肠还满满当当的,早饭又给端上来了,这会儿吃早饭,就等于吃毒药。所以饮食有节,一要顺应天地生物钟,天地的变化,二要跟随自己生物钟的变化,要观察自己饥饿的程度。

      另外关于饮水的问题,现在很多文章提倡每天要多喝水,这种多喝水就可能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古代人讲不渴不喝。现在是不渴也要灌,而且每天要灌8杯水。任何东西多了、过了都要出问题,所以道家有种理论叫物无美恶,任何东西没有好与不好,过则为灾,过了量,超过了你能化解的能力以后,它就会造成灾害。你的身体比你的意识要聪明。现在人说,你渴了再喝水就迟了,我说不对,那是病人,健康的人知道他什么时候该喝,什么时候该吃。

      这一节徐文兵举的饮马例子非常有趣:“我小时在农村呆的时候,看那些大骡子、大马干一天活,都出一身汗,然后就去饮牲口去。饮牲口的水都是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特别的凉。这个水倒在饮马食槽里面,那些农民不直接让马去喝水,在水上面撒上草料,草就浮在水面上。马的鼻子和嘴长在一起,一吸水,那个草就呛到鼻孔里了,它喝一口水就得打一个响鼻,把草喷出去。这样就强制它食饮有节,让它一口、一口这么喝,这样喝水第二天牲口不得病。如果不撒草,那牲口和人一样,干了一天活,它也想喝,渴的不行,喝下去,第二天牲口就得病了。老百姓说炸了肺了,就是一热加一冷,牲口都受不了。现在牲口都受不了的事,人在天天干。”

      这个例子画面感很强,让人立刻能够领悟有觉察的顺其自然与无原则的顺应本能区别之所在:不停地吃,不停地喝,这是生物的本能,这种本能是自然的东西。但是这种吃很可能就是放纵欲望。所以中医道家有个理论,叫“取中”,它不提倡放纵,也不提倡压抑,在中间选了个中叫“节”。

     放眼望去,每年都有新的饮食概念流行,诸如“每天八杯水”、“每天一杯牛奶”、“轻食主义”、“轻断食”、“辟谷”……更不用说广告中五花八门的营养品、保健品、减肥药,层出不穷。如若不想被潮流裹挟,我们每个人就要结合不同的实际场景问问自己的身体,饥不饥,饿不饿,渴不渴。身体知道答案。

      3、起居有常:徐文兵说“ ‘常’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变化的东西,我们讲它不变,又说它变化好像很矛盾,其实不矛盾。

      为什么要固定?因为天地阴阳的变化有固定的规律,比如,昼夜有规律,到冬天12月22日就冬至,冬至那天是昼短夜长,这个时候人就应该多睡觉。《黄帝内经》说,夜卧晚起,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就是指没太阳的时候你就别折腾,多睡觉,然后等日上三杆你再出来,你的变化规律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如果在特别阴寒(寒气重)的时候,不顾自己的身体,就去冬练三九,跑出去跑步锻炼。如果身体底子还不错的情况下,能杠得往,要是身体有问题,很多人就会在冬至这天出现心梗、瘁死。

      所以人要‘起居有常’,这个‘常’就是有规律,这个规律是符合人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规律的。如果你顺应这个规律,恭喜你,你有运气了,这个运气是天地运化的过程中有个节奏,有个规律,你跟着他走,你就走运了。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昼夜颠倒。还有春天生,夏天长,这也是顺应天地变化,到秋天收敛一些,到冬天就猫冬了,就闭藏了,这就叫走运,走的是天地的运。春天可以早早起来,到夏天可以晚上少睡,早起晚睡都可以,到秋天要收敛一下,到冬天干脆就是晚睡晚起。”

      第一次听到徐文兵这段解读的时候,我正顶着瑟瑟的冷风坚持跑步,恍若当头棒喝,转而启动顺应四季的冬藏模式。

      平日里习惯996、007,欣赏“你知道洛杉矶每天早上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昼夜颠倒,四季不分,大概全仗着自己身体底子还不错吧。但是,长此以往,持续的起居无节,很大可能会让我们成为“动作皆衰者”。不如从今天开始,跟着太阳走,起居有常,则运气来矣。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素问序言

      在《黄帝内经》素问开篇之前,还有两篇序言,原文加译注,洋洋洒洒达十五页。我本打算粗略浏览一遍即止,通读之后却对译注者们平添几分敬意。

   序一为唐代医学家王冰所做。《素问》流传至唐代,早已损残散失,王冰对照家藏“张公秘本”做了大量的补录、修复等工作,并重新调整次序,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序二为宋代大臣林亿等所做。宋代大臣林亿等奉朝廷之命校勘医籍,再次考证王注本。林亿之校本即为今日素问之原型。

   素问序言让我感悟良深的有两点:

   1、做学问的艺术: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学会一门艺术的必要步骤是什么?简单来说,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比如学医的人首先要认识人体的结构和各种疾病的症状。但光有理论还无法行医。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唐代医学家王冰次注《素问》的经历生动地体现了弗洛姆的思想。王冰在序言里提到,“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此为因素三目标明确。“幸遇真经,式为龟镜”,此为因素一掌握理论。王冰曾从孟诜习医,后又师事玄珠先生。孟诜是位方外道家,其人少好医术炼丹,又跟从孙思邈学习阴阳、推步、医药,撰有《补养方》三卷,《必效方》三卷。王冰跟从孟诜学医,乃受其思想影响。王冰后来又曾拜同朝玄珠先生为师,研习医道,自号启玄子。而“玄珠”一词源于《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此为因素二长期医学和道家实践。

      正是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王冰认为“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于是,王冰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在医学史上功不可没。“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後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为了学术的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揉。”确保“俾工徒勿误,学者惟明”。

      由此可见,王冰对《素问》的次注是一次伟大的泽被后世的再创作。“千载之後,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

      2、时间的长期主义者:

      王冰花了12年时间次注《素问》,完成之时,欣慰地感叹“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而21世纪的我们呢,对于一门学问,不说钻研12年,也不说12月, 12天都嫌慢,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12分钟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君不见,市面上处处皆是1、2天速成的新技能。

      从前时间很慢,而在现代普遍的时间观念中,时间意味着死线(deadline),外界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把我们的人生切割成一段段,也把自我分割成一段段。在这些片段里,我们以结果为导向,盯着无数个需要满足的需求,学习比成绩,工作比绩效,婚姻比圆满,生子比二胎……为了外界评价体系里的指标好看,我们的自我支零破碎,常常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我们的时间就像一条资源的长河,倘若站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维度里,看待自己的一生,观察当下的人和事,我们便能保持平静和清醒,做出更为理性睿智的资源分配,而不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福柯说过:“始终关注自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自身的存在,是人毕生的使命。” 王冰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素问》,与此同时,他也像雕琢一件艺术品一样雕刻了自我。

      综上,掌握做学问的艺术,学会做时间的长期主义者,这就是素问序言给我最重要的启示。

附:

   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作序时,题名为“启玄子王冰撰”。为何题名为“启玄子”?乃王冰为自己所取的道号。

   关于“启玄子”道号的由来,在其《玄珠密语序》中有清楚、详细的交代。

 《道藏·玄珠密语序》:“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三冬不倦于寒冷,九夏岂辞于炎暑。后因则天理位而乃退志休儒,继日优游,栖心至道。每思大数尤短,景以无依。欲究真筌,虑流年而不久,故乃专心问道,执志求贤。得过玄珠乃师事之尔。即数年间未敢询其太玄至妙之门,以渐穷渊源,方言妙旨。授余曰:‘百年间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者勿妄泄也。’余即遇玄珠子与我启萌,故号启玄子也。也谓启问于玄珠子也。今则直书五本,每本一十卷也,头尾篇类义同,其目曰《玄珠密语》,乃玄珠子密而口授之言也。”

   王冰后来专心问道,得遇高人隐士,即以“玄珠”为道号的道医--玄珠先生,并获得启蒙和秘传,于是便自取道号为“启玄子”,意为“启于玄珠子也”。关于王冰所师事的玄珠先生,宋人张杲在《医说·卷一·医家类》中云:“玄珠先生不知何许人,隐显莫测,惟太仆令王冰识其为异人,乃师事之。玄珠洞明《素问》,究极微奥,秘授妙旨。(以上摘自资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46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