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时限目前尚未明确界定,因病而异、因手术的规模大小而异,也因病人自我恢复能力的不同而异。随着现代手术学的发展,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人们认识到,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手术操作技巧。围手术期处理的正确理念应当是:在全面了解病情、把握疾病局部病理损害及整体状态的基础上,以手术为中心,制定出周密的治疗计划,优选手术方案,准确实施,作好手术前后的相关治疗,防止术中意外,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因此,一项高水平的术科治疗,既要有熟练的手术操作技能,更要有系统的围手术期理论知识以及以人为本的精神。三者合一,方能使善良的治疗愿望与满意的治疗效果达到统一。
随着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和研究单位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各种外科手术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单位中得到普及,特别是近几年,不少中医医疗单位为适应市场激烈竞争,不断引进技术、设备和高技术人才,使得不少过去只能在大型西医院内完成的高难度、高水平手术现在在许多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中也能高质量完成,同时也促进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广泛应用。因此,近年来,围手术期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成为术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现有的一些研究已初步证实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围手术期的独特疗效和优势,如广东省中医院对563例肠梗阻病人在围手术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临床非手术治疗有效率达89%,尤其对粘连性肠梗阻疗效显著,中转手术率明显降低(16.8%)。特别是对于肿瘤性梗阻及绞窄性梗阻,通过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将非手术治疗率从文献报道的54.8%提高到了63.1%,并且发现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症状,为下一步手术争取肠道准备了时间。该院心脏中心对于心脏搭桥、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药治疗,通过随访研究发现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并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这些都说明了围手术期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2005年11月29日、30日两天,“全国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陈可冀院士、吴咸中院士等一批知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记者就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一些专家。
陈可冀院士认为:手术治疗对机体来说是一个打击,切合愈合速度及机体恢复程度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所以要特别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在这方面大有可为。他说:我们应该呼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创新,应该开展全国性的协作,选择一两个重点,大胆切入,开展多中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有指导性意义的指南或规范。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大外科主任陈志强认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外科疾病的过程中,手术疗法作为一种直接的“扶正祛邪”手段,始终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陈志强说:手术疗法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治病的一个手段,汉、隋、唐代是中医手术发展的黄金期,《诸病源候论》较真实地保留了隋代肠吻合术、大网膜血管结扎术、大网膜坏死切除术等手术方法和步骤。中医手术与西医手术拉开距离以及差距越来越大是在清代,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政治腐败、闭关锁国,科学文化(包括医学)因循守旧,视西方医学之麻醉、解剖、手术等为“妖术”,中医外科手术渐至谷底,而此时的西方手术学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手术作为中医外科一种治疗手段自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应用,但近百年间中医手术技术的衰落和西医手术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导致世人普遍认为手术姓“西”不姓“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发展中医外科手术技术也是中医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陈志强提出:目前中医工作者相继开展了一些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中药“通里攻下”的治疗原理开展结肠和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临床疗效观察,从而取代了传统的抗生素肠道准备法,避免了长期应用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2.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外科感染性疾病中,利用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优势,可以缓解急性症状,提高患者的抵抗能力,变急诊手术为择期手术,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
3.本着虚则补之的治疗原则,运用中医中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4.应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在预防和治疗手术前后并发症如术后感染、胃肠功能紊乱、肠麻痹、术后肠粘连以及应用中医中药调节全身功能和加速术后患者康复等。
尽管围手术期处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的来说,绝大部分仍属于比较初级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与现代医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以下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1.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一些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形成规范在行业内推广应用。
2.对现有的治疗措施进行合理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对比。
3.进行远期疗效和术后生存质量或生活质量研究。
4.对现有治疗方案或措施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阐明其推广应用的可行性。
5.进一步研究中西医围手术期治疗的作用机理。
6.进行围手术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围手术期中医辨证提供理论依据。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北京积水潭医院马必生教授认为:围手术期研究是开展外科中西医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具有五千年文明实践的中医中药所建立起来的整体调节和辨证论治的独特疗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外科病人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特别在外科危重症的抢救治疗、病人全身情况的调理、肠道情况改善以及手术后病人胃肠道功能恢复和各种并发症的治疗防治方面,都可以取得比单纯手术治疗更加有效的效果。例如在腹部手术前后处理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方面,是最近十多年来新开展的课题,我国的许多中西医结合医务工作者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已经成立了急腹症基础问题研究组,把中西医结合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列为重点研究专题之一,在我国举办多次“急腹症基础的临床研究学术讨论会”上进行了专题讨论。初步肯定了全国在腹部术后减少“二管一禁”的临床研究中所取得的疗效和部分基础研究动物实验中所取得的成果。但是,总的来说此项研究刚刚起步,绝大部分研究仍属于比较初级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今后中西医结合腹部手术前后研究的重点,要在进一步总结临床有效方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基础理论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同时还要大力开展应用中医中药防治术后粘连和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并且把应用中药作为结肠、直肠手术前准备的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提倡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全面协作,为创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手术前后处理体系而努力。
吴咸中院士认为:一个大的手术后,机体发生的变化十分复杂,调理与不调理结果是不一样的。中医中药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是多靶点、多成分,不能只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单靶点、单成分。吴老建议:
1.为了加快研究步伐可考虑以地区为单位组织协作研究,制定统一诊断及辨证标准,积累病例,观察治疗效果。
2.尽可能实行术前评估与术后辨证论治相结合,观察术前评估与术后疗效的关系,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理,筛选有效的方剂与药物。
3.适应围手术期用药的要求,优先选用已经批准上市的优质中成药(如参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血府逐瘀胶囊等),再研制几种新型制剂。不宜人自为战,各搞一套,这样难出成果。
4.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处理研究,符合两种医学互补创新的要求,既有利于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又可弥补西医诊疗的不足,前景看好,希望能得到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36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对开展中西医结合循环研究的思考
下一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