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西医学和中医学,具有不同的本征,两者要取长补短,积极融合。本文作者指出,在新一轮的中西医融合潮流中,中医将扮演主角,并且构建现代信息医学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基础。
一、两个医学体系的本征
在历史长河中,医学门类林林总总,它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服务于不同部族人群的健康事业,不同程度地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岁月的冲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成体系存在的主要有西方医学和中医学了。
两个医学体系分别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长发育,偏重还原论的西方文化孕育了以结构医学为本征的西医学,偏重整体论的中国文化则孕育了以信息医学为本征的中医学。西医运用结构功能关系模式认识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医则运用信息功能关系模式对应之,它们各执一端,均未全面反映机体的面貌,因而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当两者历史性相遇后,我们应该积极促其融合,使之彼此取长补短,从而催生更加合理有效的新医学体系。
二、中西医融合的条件
有效融合的条件是双方平等,如果不是这样,其结果将不是真正的融合,只能是强方肢解弱方,那就达不到互补的效果。这样,强方弱点无法弥补,弱方资源随即流失,这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众所周知,中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那么它们的根本差异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流于表面化,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中西医的差异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异,两者融合只能是传统的中医向现代的西医看齐;另一种认为中西医的差异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差异,它们无所谓时代性,而是具有与生俱来的异质性,因此根本无法融合,也无需融合。
这两种看法均有失片面,我们知道,东西方文明之所以有异质性,是因为长期以来,东西方文明彼此孤立存在与发展,虽有交流,但力度不大,故形成了各自的特质。但当世界进入一体化时代以来,东西方文明互相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已成各自需求;另外,医学的目标是保健,这一点中西医均无二异,面对同样的使命,联合作战,加强效力,其理自不待言,因此中西医不仅需要融合,也能够融合。如何才是正确的融合之道?其要点有二,一是了解时代需求,二是认清双方面目。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机械时代的条块划分正被整体统一的格局所取代,单纯原因导致的主要疾病(如营养不良、感染和损伤等)正在让位于复杂原因所致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精神障碍等),这个时代需要能够有效解决复杂原因所致疾病的医学体系。西医以结构医学为本征,中医则以信息医学为本征,两者存在两方面差异。首先是东西方差异,西医依托还原论的西方文化传统,中医依托整体论的东方文化传统,因而前者注重结构分析,后者偏向信息把握;其次是时代差异,西医随机械化产业革命实现了现代转化,成为与之适应的、能够精确实证的科学体系,而中医则主体上依然保持着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古典形态。这两个体系融合的难点不在于异质性,这样正好有了互补的前提,真正的困难在于时代差异。一个现代形态的体系与一个传统形态的体系是无法真正平等沟通的。由于西医居强势,中医居弱势,其结果,西医不过拿中医作为自身的补丁罢了。
欲实现有效融合,首先中医要按其信息医学本征实现现代转化,其基本途径是信息化实证。只有当自己也具备了现代科学形态之后,才是真正融合的开始。当年西医实现现代转化,是由于其结构医学本征与机械时代相吻合,而今天,中医的信息医学本征恰恰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吻合,只要认识明确,措施得当,实现现代转化是自然而然的事。相形之下,西医本征则与信息时代有差异,尽管也在进行着信息化调整,但难有深刻变革。在新一轮的中西医融合潮流中,由于占有天时,故中医将扮演主角,当务之急是早日建立中医学的现代版———现代信息医学体系。
三、传统中医理论的改造
传统中医理论是丰富临床经验与中国古典自然哲学有机综合的产物,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方法的和谐统一。以现代科学的眼光视之,它显得松散、模糊,欲进行现代转化,首先要将其由柔变刚、由平面变立体。具体而言,包括三个划分,即方法论与本体论划分,核心概念与周边概念划分,局部概念与整体概念划分,从而形成现代人容易把握的,井然有序的模样,为进一步运用实证技术开辟道路。
阴阳、五行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实质上是方法,而经络、脏腑、气血等则为本体范畴;经络、脏腑、气血等为核心概念,其余则为周边概念;经络、脏腑为局部概念,精神、气血则为整体概念。传统中医理论因为没有实证需求,故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严谨的划分,因而看上去概念间的联系不够精确,有重叠也有缝隙。如果进行上述改造,凸显本体概念,隐化方法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淡化周边概念;直接实证局部概念,间接实证整体概念,这样,一个可操作的新理论雏形便出现了。
四、现代中医理论的构建
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的区别是,前者能够精确实证,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和实验方法对研究对象予以客观探索,后者则否;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区别是前者注重结构分析,后者偏向信息把握。如果把现代科学与中医学的特点予以综合,那么就可得出现代中医理论的构建原则———信息化实证。
实证意味着能够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而这两者又必须以定位为前提。那么落实到中医概念,能够进行定位研究的核心概念只有经络和脏腑,其中边界清晰、描述精确的又只有经络。因此可行的实证方案便是先对经络进行客观定位,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脏腑因为是功能概念,无法完整实证,只好通过相应器官的近似说明和脏腑经络的相关联系来综合研究。经络与脏腑之间没有明确可辨的结构联系,只能通过信息将其统一起来,而生命信息千万种,宜选择其中便于把握、性质稳定、具有普遍意义的部分先行一步,找到基本规律,然后再一一叠加,综合集成,直至达到完整揭示之目的。
在这个通过信息化实证方法构建的现代中医学理论框架中,经络实证是先决条件,经络脏腑联系是核心环节,而气血运行、药物归经则为两大支柱。有了这个基本躯干,就可进一步将其他中医学命题一一转化,与之相连。刚开始,不求全部容纳,只需因时随势、量力而行。如此面对浩瀚的古典文献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代中医理论便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不仅对传统资源可以充分运用,而且对西医资源同样可以吸纳整合,一个富有动感的活系统便建立起来了,此即现代信息医学体系。
五、可预期的融合方向
相似者相容,这一原则在中西医的融合中同样适用。在中西医结合的旗帜下,以西医为本,已经汲取了一些与之本征相似的中医内容,如中药成分、病证关系、经穴结构等等。这是结构分析原则下的整合,其他信息化内容由于与西医本征不符,则被舍弃。同理,以中医为本的信息化融合,也只能汲取西医的信息化部分。目前看来,有两个方向,其一是脑科学,其二是基因组学。脑科学的重点已由结构分析转向功能研究,而基因组学的重心也由序列分析转向功能表达,目前这两个领域虽然动静很大,广受关注,但因为观念和方法问题没有解决,实际进展并不乐观。可以设想,中医理论一旦有了信息化实证基础,将与两者“不谋而合”,而它们的飞跃也当自在融合之中。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文/马晓彤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35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热科学理论解析中医舌诊机理
下一篇: 中西医结合科研如何面向医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