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樊丹
医德是医术的灵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袁浩教授在数十年行医中,痛病人之所痛,急病人之所急,坚持践行唐代孙思邈“大医精诚”理念,在医患之间搭建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
救治病人:尽显仁爱之心
“腿痛了吗?我来揉揉。”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病房,李敬斋当起了“按摩师”,仔细询问袁浩教授哪里不舒服后,开始给他按摩。
“我是业余的,看得多了,就自己学着按了,有时还得请医生指导一下。”朴实的农民李敬斋羞涩地告诉记者,袁教授经常晚上12点到凌晨1点因肌肉萎缩而痛苦呻吟,按摩可以缓解疼痛。李敬斋还把自己的床和袁浩的床拼在一起,一有动静他就可以醒来,看看袁浩有何不适。
经过李敬斋6个多月的精心照顾,袁浩今年5月突发中风时不能讲话、行走、吃饭的状况已经好转,现在口齿清晰、声音洪亮并能独立行走了。“每天清晨坚持陪袁浩教授两个小时散步的康复练习,一字一句地教他发音、念诗、唱歌……”
“袁教授是我们的大恩人!”李敬斋感激地说,“出院时欠的1000多元,都是袁教授垫付的,过了两年我们才知道,就赶紧把钱寄过去,他又寄回来了。去年年初,南方出现冰冻灾害,我们用自己种的棉花做了两床厚厚的棉被,给他寄过去,他也退了回来。”
“股骨头坏死是穷人的病,得了病后失去劳动能力,就更加穷苦了。”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袁浩在一旁轻轻叹气。
1990年4月的一天,李敬斋夫妇怀揣着两三千元到广州,一路打听到袁浩家。听说手术押金就要一万元时,李敬斋的妻子扑通跪在教授面前。“快别这样,我跟你们一起想办法嘛!”袁浩赶紧扶起她。
为了省钱,李敬斋夫妇住在医院走廊。不久,袁浩托人告诉李敬斋,他把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了,不但争取到住院费减半,还帮李敬斋的妻子梁桂英在医院找了一份临时清洁工作,免了她陪护床位费,而他亲自给李敬斋动手术。
手术前,李敬斋夫妇将身上所剩的500元生活费当“红包”悄悄夹到袁浩的书里。术后第3天,袁浩的妻子就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还有那500元出现在李敬斋的病床前……李敬斋两口子流泪了。
出院时,尽管医院为他们减免了一半费用,但李敬斋还欠着一千多块钱。正犯愁时,悄悄垫付了医药费的袁浩告诉他们所欠的医疗费已免了,并送来车票,让他们回家。
“不只对我们这样好。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他经常三五百地给,对自己却很抠门”,李敬斋说,“这么有名望的大教授,睡衣上还有大补丁。”生活上非常节俭的袁浩,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病人身上,这些年来经他资助的贫困病人已不计其数。
教育学生:以情感人,以德服人
“在学术上刻苦钻研,在医德上诲人不倦”。袁浩培养的第一个硕士生和博士生、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副院长何伟称,老师是他永远的楷模。
学西医出身的袁浩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之前,曾在海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多年。“那段时期,老师经常和百姓同吃同住。每次手术的当天,他就睡在病人旁边的床上,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
何伟告诉记者,袁浩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多看病人,在了解手术后病情变化的同时,让病人感受到医生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和他们建立朋友关系,这样病人才会有信任,将各种信息告诉你,对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时刻替病人着想,在治疗方案上,要减轻负担;在生活上,要多照顾。这是老师最常说的话。”
在基层工作期间,袁浩买了很多书籍,自学中医药并能辨证开方。他还不耻下问,从乡医那里汲取了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只要是他认准有效的,就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这一基础上,袁浩1985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创建了骨关节科,开辟了股骨头坏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领域,至今治愈病人无数。
“现在,科里多年用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药原料,还是老师在海南的病人收集的,也是出自于报恩。”何伟说,经常有病人带着家里种的东西送过来,让他们深受感动。
“在老师家里,多次看到经老师治疗的20年前甚至是30年前的病人,有的做了爷爷奶奶的,还带着孙子来看病呢!”何伟说。
在袁浩的影响和感染下,何伟在工作中视病人为亲人,处处替病人着想,制订最优的治疗方案,以减轻病人的负担,深受群众好评。记者了解到,《广州日报》继刊登袁浩事迹之后,又在社会征集感恩故事。一位范女士向报社打来电话,特地感谢何伟。
原来,她多年前患有股骨头坏死症,走路长短脚。每次看病拍片时,医院会回收所拍的片并退给病人一、二十元,但退钱必须在下午5时前。有一次,她傍晚七点才拿到所拍的片,这时退片窗口已经关了。“当时刚下班的何伟教授看到万分焦急的我,就问有什么可帮我的。听完后他自己掏钱给我,让我留下片子和收据。”范女士说,这事看起来很小,但一个专家能对非亲非故的病人这么关心,让她非常感动。10多年来,何伟都是亲自给她电话回访的,令她深受感动。
“除了我,老师还影响了一批人,学生、同事,甚至是全院的人,大家都不自觉地以袁浩教授为榜样,将病人视作亲人和朋友,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全院蔚然成风。”何伟说。
和谐医患:让大医精诚永恒
袁浩从医53年来,一直与病人保持良好的关系,1956年,他免费给一名一只眼睛失明、脚趾头溃烂的病人治病,这名病人病愈后又能重新下田劳动,并把种出的几十斤重的大冬瓜送给他;还有一位第三胸椎结核病人经他治愈后,30年后从海南找到广州登门拜访他,带来许多家乡的土特产。
“现在有些地方医患关系紧张。我经常对年轻的医生说,病人的目的是解除身体痛苦,医生的目的是解除病人痛苦,双方的目的是一致的,怎么会有矛盾呢?”袁浩说,医生能治病救人积德,是莫大的荣幸。
记者了解到,15年前被袁浩治愈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近日还专程来医院探望他。“这么多年来,太多的病人令我感动!”袁浩说。
类似的医患情深的故事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屡见不鲜。35年来,每逢中秋前夕,医院外科都会收到一大篮新鲜的芋头和蔬菜。每次,送东西的人都会对不认识他的年轻医生说一句:“我以前是这里的病人。”
广州三元里新市镇萧岗村的农民关穗华,今年53岁。1975年7月,他被一条银环蛇咬伤手腕,送到医院时,胸腹已经完全麻木,呼吸也停止了。外科主任林镇尧迅速组织展开抢救。关穗华喉头的气管被切开、插管。当时的呼吸机,还需要靠人工不停捏呼吸球囊。随后的40个日日夜夜,医生护士轮流捏球囊,终于使他脱离危险。关穗华住院的5个月里,医生护士悉心照料。之后的每年中秋,他都要将自己收获的农产品送过来。
“医生要善待病人,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才可能再出现。”袁浩对现在的年轻医生寄予了希望。
如果大医精诚的精神能永远传递下去,若天下医生皆如袁浩,那实现医患和谐互助双赢的局面将指日可待。我们期待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21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解毒消炎大青叶
下一篇: 数字养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