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磊
个体差异性与群体趋同性是相互统一的,二者形成了“体质可分”的理论基础。
不同体质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疾病发展规律不同,用药后的反应不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质差异。
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可以通过干预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
对于体质学说来说,2005年出版的《中医体质学》教材,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
7月17~18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医体质研讨会上,体质分会主任委员王琦详细介绍了体质研究的理论核心、理论背景及分类的标尺。
体质可分的两个前提
王琦认为,体质之所以可分有两个前提:一是体质的形成与先后天的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的多样性与后天因素的复杂性使个体体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其体质特点也是动态可变的,所以体质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呈现多态性特征。二是处于同一社会背景,同一地方区域,或饮食起居比较相同的人群,其遗传背景和外界条件类同,使特定人群的体质形成群体生命现象的共同特征,从而又表现了群体的趋同性,不同时代的人群也呈现不同体质的特点。
个体差异性与群体趋同性是相互统一的,没有个体的差异性就无“体”可辨;没有群体的趋同性就无“类”可分,因此二者形成了“体质可分”的理论基础。同时,王琦通过检索大量的古代及现代文献,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践,提炼出个体差异现象的四个表达特征群:即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特点、反应状态。以此作为寻找人与人之间异同点的标尺。
中医学认为,阴阳、气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体质现象即是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因而能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进行分类。所发现的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及其形成的概念系统,反应了不同人群的个体特征,为“体质辨识”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体质与疾病密切相关
体质差异是重要的生命现象,是疾病发生的环境,决定着这个人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以及患病后疾病的转归和方向。不同体质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疾病发展规律不同,用药后的反应不同,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质差异。
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在痰湿体质的人群中较易发生,痰湿体质成为发生这些疾病的“共同土壤”。人们过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被疾病“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治病必求于本,解决了根本,才能治好各种疾病”王琦说。
体质可调决定疾病可治
体质与遗传和环境、饮食等社会因素相关,这就意味着人的体质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可以通过干预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
例如亚健康的表现虽然繁多,但相同体质的人总会有一组相类似的表现。比如阳虚体质的人会有四肢欠温、易出汗、头发易落、肌肉松弛等表现;痰湿体质的人多表现为肥胖、肢体不爽或身体沉重等一系列症状。因此,根据这些表现辨体质用药,就可达到有效干预亚健康的目的,从而阻断其向疾病状态转变。
在改善肥胖人痰湿体质及治疗相关疾病的过程中,给痰湿型体质单纯性肥胖人群服用化痰祛湿方,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体重减轻,痰湿体质指标得以改善。药效学实验表明化痰祛湿方药能减少体内脂肪的聚集,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防止肝纤维性变,从而达到改善痰湿体质而减肥降脂的目的。
王琦说,体质是一个随着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而不断演变的生命过程;体质是个体躯体素质与相关的心理素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统一体;环境对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始终起重要的作用;遗传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因素,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体质研究的理论背景。
《中医体质学》出版是学科形成标志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于体质学说来说,2005年出版的《中医体质学》教材,标志着中医体质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
将理论运用到预防保健和疾病的治疗中,才能显现出理论的价值,近些年来,体质辨识方法广泛应用于生命质量评估研究、健康管理及中医体检,深入到医院、社区、家庭,贯穿于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保健养生、康复的全过程,受到了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广泛欢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08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晒伤后别急着冷敷
下一篇: 三伏身多恙 三防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