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代医学书目 发展状况 学术特点
古代医学典籍浩如烟海,至今有些仍存于世,亦有许多随时光的流逝而佚亡,湮灭或因战乱兵燹而损毁。我们今天能够对古代医学典籍的流传、保存状况有一个概貌的了解,对古代医学的学术发展状况有所了解,现存的医学书目是重要的工具。本文从古代医学书目的发展状况入手,对其学术特点做一粗浅总结,以期更好地发挥古代医学书目的作用。
古代医学书目的发展状况
古代医学书目从编制形式上讲,可见两种类型,即综合性目录中的医学书目及中医专科书目。从最早的综合性目录《七略》对医书的著录,到明代万历第一部专科目录《医藏目录》的出现,大约经历了1600多年的时间。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医学书目的发展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而其中最能体现其发展水平的是历代医学书目分类思想和分类方法的变化。
1.综合性目录中医学书目的发展状况
第一部综合性目录《七略》,其分类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它把图书分为六大类(六略),医学书籍收入方技略之中,列于最末。之后,历代综合性目录对医书的著录,主要可见两种状况:采用四部分类法的综合性目录,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书收在子部,医学类作为二级类目;采用多部分类法的综合性目录,如《文渊阁书目》、《通志·艺文略》等,医学类多为一级类目。后一种情况较前一种为少见。在综合性目录之中,著录医籍所用类目名称有:方技、医方、医术、医书、医家、医学等。其所著录的“医学典籍”,从实际内容看,不单纯是医学类典籍,另著有兽医、法医、丹方、神仙等内容的图书,因此说,古代医学书目所著录图书的内容存在“人兽不分,巫医不分”的混乱情况。
在综合性目录中,《七略·方技略》把医书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之后,医学书目的分类状况呈现多样化,如最少的是《新唐书·经籍志》,分为明堂经脉类、医术2类,最多的是《通志·艺文略》,分为26类。
在专科目录出现之前,众多私家目录中,极少有著录医书的,即便有也不作任何分类。
2.医学专科目录的发展状况
明代万历四十六年,殷仲春广搜医学书目、结合亲见图书,撰成《医藏目录》,此乃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科书目,其著录医籍500余种,将其按佛经《如来法藏》的分类方法,分为20大类。每一类以《如来法藏》的名称作为类目标题。此书作为现存最早的医学专科书目,带有明显的不足,其编制没有吸收历代书目的精华,创立先进的分类体系,而是借用佛经的类目。因此,类目名称完全不能反映图书内容,且其分类牵强混乱。之后,作为古代医学专科书目,从数量上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其分类体系与综合性目录中医学书目没有实质的突破。除清·曹禾《医学读书志》,以历代人物为纲,来著录图书,颇见新意之外,明清时期医学书目再没有科学的创新和实质性的突破,整体学术水平并没有提高。
古代医学书目的学术特点
1.尊经崇古
书目的发展是受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书目的发展无法超越社会发展的水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封建正统观念,对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的看法,反映于图书分类领域,就形成了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为特征的分类体系。[1]同时,在各部分之内,类目排列的次序,也有特定的理由以及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这种“尊经崇古”观念,在古代医学书目中,就体现为其分类体系的单一,长期保持一种模式不变。不论哪一种,哪一个时期的目录,都把“医经类”放在首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学术有规范、指导作用,但这种模式世世相传,根深蒂固,就形成了古籍书目中固定的对于学术的评判标准,这是我们在应用古代书目时,应加以注意的问题。
2.辨析源流
历代医学书目均继承了中国古代注重学术源流的目录学的优良传统,运用提要等形式对于学术流派的起源、发展、转变等作一简要介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有《运气论奥》三卷,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卷。提要云:“……今详考其图,实二十九,盖十干起运十二支司天二图,原本别题曰诀,故公武不以入数,仅曰二十有七;其论实为三十一篇,末五行胜复论一篇,原本别注附字,故公武亦不以入数。仅曰三十也。卷末别附《刺法论》一卷,题曰《黄帝内经素问遗篇》。案《刺法论》之亡在王冰作注之前,温舒生北宋之末,何从得此?此注亦不知出自何人,殆不免有所依托,未可尽信。”此段文字说明了《运气论奥》其图、论与《郡斋读书志》不同之由,同时又考镜了《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一文之义。[2]这对后世辨析此说之源流,有着重要意义。
3.重理轻用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学术思想流派,但儒家思想一直主导着中国古代文化思想领域,特别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和文化精髓,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学被列为正统学问之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被视为一种技艺,其发展极不受重视。这种注重思想理论探讨,轻视应用、操作的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到古代医学书目的发展上,就体现为其“重理轻用”的学术特点。历代医学书目的编制,只注重对图书分类、学术源流考辨等目录学理论的研究,而忽视其操作方法的探索,古代医学书目与起步较晚的西方医学书目相比,绝大部分没有相应的索引体系,查阅相当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典籍自身价值的体现。
目录学是治学之门径,没有科学的医学书目,就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利用浩如烟海的中国医药文献。作为新时期的文献研究,理应继承古代医学书目的优良传统,克服其历史局限性,从全新的视角去科学地评介中医文献的基本特征,盘活中医古籍,使中医古籍在中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512.
[2]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250014)宋咏梅
古代医学典籍对当今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距离说明:
后世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称该书所列方剂为“经方”。
《伤寒杂病论》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许多阐述。另对许多急救方法也有收集,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就颇有特色。其中对自缢的解救,,很近似现代的人工呼吸法。这些都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
李时珍:《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分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奠定了祖国传统医学诊断法的基础。难怪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一向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称。《黄帝内经》、《难经》,阐发医理,为我国现存的两部权威理论医著;《伤寒杂病论》论述内伤外感各证的辨证施治及处方用药,肇启我国临床医学之端;《神农本草经》则载录药物性味功用,被后世奉为中药本草的祖书。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现一般认为,它不是一个时期、或某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到秦、汉几百年间,由许多医书汇集,不断增补而成,其大部分内容形成于战国。至于托名“黄帝所作,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分析的,是由于“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的缘故。当时托名“黄帝的书有20多种,《内经》是其中之一。
《内经》集中反映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起了奠基和导向作用。历代医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于《内经》,而历史上各种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学术理论也大都滥觞于《内经》。所以《内经》是医学之宗,不但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医教学的必读教材,就是现代的高等中医院校也仍将其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
今天中医界遵奉的一套基础理论,主要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发展而成。甚至当代医学科学的某些研究课题,如生命科学,气功原理,经络实质,医学心理学、气象学等,也或多或少地可从其博大精深的论述中获得新的发现或有益的启迪。《内经》包括《素问》9卷和《灵枢》9卷,两部分各列专题81篇,内容非常广泛,逐步形成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渗透、贯穿到中医领域的各个方面,用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和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脏腑经络学说:《内经》在长期医疗实践、活体观察和古代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通过经络沟通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论病学说:包括邪正理论、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病症5个方面,这些内容占了《内经》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论,《内经》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因,讲到了六淫、七情、饮食、劳伤致病等。病机分析也很详细,特别是提出的“病机19条,至今对临床实践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疾病传变,《内经》从阴阳、内外、寒热、虚实来归纳,给了后世医家很大的启迪。据初步统计,全书还有侧重地对200多种病症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作了具体的论述,为后世的临床各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诊法学说:《内经》诊法的主要内容为望、闻、问、切,尤详于脉诊,而且强调“四诊合参,为中医诊法的渊薮。治则治法学说: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标本论治、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等一整套治疗原则。还总结了许多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导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别是针灸的很多手法,至今还在运用。
运气学说:主要内容包括在《素问》7篇大论内,着重探讨自然界气候的常变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的变化规律,并试图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人们趋利避害、防病治病。
养生学说:在“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协调阴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寿的养生方法,其中防重于治的思想尤为可贵。
综上所述,可以略见《内经》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多种译本的问世,它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秦越人(扁鹊)所著。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它的成书年代,当在秦汉之际,至少也得在东汉以前,是经过较长时间不断地修改、补充而成。全书以设难答疑的形式,解释经络脏腑、疾病诊法等81个难题。具体内容为:第1~22难,论脉;第23~29难,论经络;第30~47难,论脏腑;第48~61难,论疾病;第62~68难,论穴道;第69~81难,论针法。
《难经》不但推演《内经》的微言奥旨,发挥至理,剖析疑义,垂范后学,而且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首创独取寸口和分寸关尺的三部候脉法,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医诊断的一大特色;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弥补了《内经》经络学说的不足;提出了与《内经》不同的三焦、命门学说等等,都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四库全书提要》称之为“历代以来,与《灵枢》、《素问》并尊,绝无异论,至今仍被奉为中医重要的古典医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40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代中医文献的分类及其研究
下一篇: 中国古代男性不育源流文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