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
当前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在中医传承工作方面,已经展开了多模式、多层次的师承教育,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全国多家高校、医院设立的“名医工作室”,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中医学传承教育的载体,通过对老一辈医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的进一步深化研究,系统整理,为后继有人、有术,培养新一代的名家、名师,奠定了人才基础。
本人有幸参与多类传承指导工作,从相关弟子反馈的诸多感悟体会来看,师承教育确可补高等教育之不足,为培养高层次临床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做出贡献。
师带徒是历史上中医学培养人才的固有做法,也是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的一种重要组合模式。通过口传心授,将基本理论、诊查技巧、临证经验传授给徒弟,徒弟在抄方侍诊中,了解老师的辨证思路,治疗用药特色,不仅获得传授的知识,还能悟出新意,加以不断发展创新。
但如何传?如何承?还应有一定的入选条件,基本要求,预期目标,特别是在传的一方,更应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体会,总结经验,逐步加以完善,使中医的传承工作,成为继续教育中的一项规范项目。兹仅从个人点滴感悟,谈谈不成熟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双向沟通,求同存异
首先应互相摸清各自的治学经历,专业特长,老师则重在了解继承对象的中医立场观点,思想认识,学术理论,在相知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教与学的统一体,因材施教。
鉴于继承人有的已是优秀的高级中医人才,有他们自己固有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实践经验,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可以让你任意图画。为此,既要求同,也应存异。
当然,在学术观点上求得共识,这是传承的基础和前提,从继承到创新的必由之路,但两代人的治学领域,知识结构,各有千秋,观点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又是客观的实际情况。为此,有时还要存异,留取各自思考、探索的空间。
例如:中西医结合,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和方向,如何具体实施,中西医药不同类别的人员,也都各有高见,而我作为中医界的一个老人,曾经提出过,“源于中医,衷中参西,继承发展,回归中医”的思路,主张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走自主创新之路。
特别是通过临床诊疗实例,现身说法,显示中医理论的实用性,疗效的可信性,学术的科学性,突出它的优势和特色,最有说服力,最能增强钻研中医学术的信念,走向共识。
立足临床,授人以渔
当前中医门诊患者,就诊的目的多以中医治疗为要求,因而也就能够相应地保持中医的特色,发挥中医的主体作用。为此,传承教育必须以门诊为基地,实行面对面的口传心授,共同切磋,才能从中得到感悟和升华。
指导者必须从本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学术见解、临证经验带教。以内科为例,它是综合应用各门相关基础学科理论,指导临床诊疗的一门临床主干学科,通过案例,回顾有关经典等理论知识的应用,就最能引人入胜,用活理论,深化理论,显示理论的实用价值,奠定辨证论治的基本功。辨证论治是临床主要的优势和特色,特别在内科体现得最为系统完整,但如何把规范化的辨证知识转变成活化的技能,这就需要与自身的学术见解,临证经验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来。如个人认为:把病机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向论治的桥梁。辨证首重病机分析,以脏腑病机证素为辨证的核心,倡导“审证求机论”,这就可以突破僵化了的教条辨证框架,执简驭繁,切合实用。
另一方面,笔者认为立足经典,学融百家,博采众长,这是基础;综合应用多门学科专业理论知识,构建辨证论治诊疗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知常达变,圆机活法,是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的临床技巧。为此,我特别注重临床技巧各个环节上的启发和引导,从四诊钩要、辨证抉微、治法方略、选方要领、用药规则、药物配伍等多方面,有意识地指点,以求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门诊病案不仅是重要的医疗档案,更是传承的载体,透过老师对病案的书写风格可以窥见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诊疗特色、疗效评价诸多方面,为继承研究、科研立题提供基础。个人的做法是口述病案,诸生笔录,电脑存档,相机点拨。一是提出要领,画龙点睛,二是提出问题,促其思考,三是提出难点,启发破解,四是提询论据,温故知新。
点滴积累,系统整理
点滴积累的主体是典型病案,以及临证中所提示的知识、技能,对理论的应用和创新,诊余医话、杂说等。这些随机性的交流,离不开病案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涉及面广,融汇了老师的实践经验,学术见解,实用性强。但积累资料的质量与数量,在于弟子的主观能动性,认知度,重视程度。故必须明确作为考核依据来抓。
系统整理是在点滴积累基础上的深化提高,一是要从中医理论的高度,总结老师的学术特点,临床经验,结合自身理解和体会,加以发展和延伸;二是对收录的病案,要按系统,分病种或证候、治法等多方面分别归类,写出综合性的论述;三是在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切入点,开展专向性科研,立项研究,在继承中求创新。
在满师结业时应以是否完成上述要求,符合质量标准为评定依据。在制定实施计划时,则当分层次、分类别,区别对待,体现其梯度。
学术沙龙,教学相长
中医传承带教,应属研修教育性质的一类,面对这一特点,提倡双向互动,可以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显示双百方针的活力。为此,我们不仅在日常带教中鼓励相互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而且还有计划地安排了学术沙龙,举行开放式的讲座,由众多师生选报讲题,轮流主讲,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导师点评。这一举措深得传承对象的赞同,还吸引了许多旁听同学的兴趣。从而带动了传承对象整理病案,撰写心得体会,整理老师学术经验等任务的完成。成为传承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6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名中医成才之路
下一篇: 杏林医海话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