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的成书背景和学术贡献作了系统的介绍和评价,并结合作者数十年的治学经验,对如何学好《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介绍了个人的治学方法和体会。提出治仲景之学,首当求全,研读仲景之书,必以选善本与完本为要务,论病诸条文为治《伤寒》着眼之处,可检选后世名注参读,自可事功倍。在学习方法上,需背诵与理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原系东汉末年南阳大医张仲景(名机)先生《伤寒杂病论》一书之流传遗本。仲景先生原著问世不久,因逢乱世,遂遭散佚,经汉、晋间人王叔和重整,再度问世,其后几经传抄,遂成多种传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众传本之一种也。今存为宋臣林亿、高保衡等校定本。
该书自问世以来,甚得医家青睐,后世奉之为医学经典,犹业医必读之书,流传至今已有1800余年,不仅不失其历史文献地位,而且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中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开创了全新的道路。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研究方面的几个问题,加以概述。
成书背景
仲景先生,《后汉书》无传,据其《伤寒杂病论·序》及诸多野史杂记中有关史料,知其生当汉末,正值汉祚颓倾、战乱频仍、疫病流行之时。仲景先生深感不幸,遂有是作。其成书背景,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与之相关。
1.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当桓、灵二帝时,帝祚已衰,宦官专权,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疫病流行,《后汉书》中多有记载。又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亦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此文足可说明在南阳地区疫病流行,对人民健康造成的伤害是何等严重。在张仲景生活的数十年间,正值黄巾起义,诸候割据,战争频仍,疫病流行之时,造成了人民生活难以保障,生命受到威胁的政治经济危机。此时,在医药卫生方面,一者如“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钦望巫祝”,或“委付凡医,恣其所措”。一者如仲景先生,“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爱人知人,爱身知己”的献身精神,促成了医学发展。这是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严重危机之际,也是医药学术发展的大好机遇。仲景先生正是在这样历史条件下,把临床医学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2.医学文献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类著录医学文献,医经类7家216卷,经方类11家274卷,房中类8家186卷(实为191卷),神仙类10家205卷(实为201卷)。合计凡36家868卷(实为862卷)。说明汉代医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理论方面,已具有完整的体系,在学术方面,亦具有系统的学说。就以今日存世之《黄帝内经》为例,其中有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学说,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亦均在此间问世。仲景先生正是在此基础上,继承了前人之学,又加之个人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术。这在今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有所体现。说明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3.学有师承《太平御览·卷七二二·方术部三》载:“《何颙别传》曰: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伤寒论》林亿等序云:“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精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详何颙,《后汉书》有传。颙长于仲景,其别传所记,应为信史,据上述诸记,则仲景师从同郡张伯祖,当无疑。由于仲景识用精微,必能尽得其师传,故时人以为过其师。
4.撰用医籍 仲景先生撰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使用过多种古典文献,此可以从两方面得知。一者本书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今存《灵枢经》之古传本)、《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上述诸书,在今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全部内容中,均可寻见踪迹。有关该书流传原委,近人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子部医家类考之甚详,兹不复赘。另一方面,晋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则称:“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按,当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宋臣林亿等据皇甫谧言进一步叙之云:“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详上文所谓《汤液》,应为《汉书·艺文志》著录之《汤液经法》一书,相传为商代伊尹所撰,当系伪托。此书久佚。有近人河北省威县中医师张光荣先生旧藏敦煌卷子梁人陶弘景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引用《汤液经法》方20余首,其中有10余首与仲景方基本相同。并谓“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志,后学咸尊奉之。”观乎此,足可证皇甫谧所谓“仲景论广《汤液》”之不谬也。
据上述诸端,足可说明,仲景著作的问世,决非偶然,自有其历史的根源及学术发展的成就,加之仲景先生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努力,使岐黄之道,前有所继,后有所承,源流不断,古今永辉。
学术贡献
仲景先生之所以被后世誉为医中之圣,《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亦被后学奉为医学经典,是在于仲景先生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临床医学文献的奠基之作 在仲景著作之前,就今日所知古代医学文献,虽有不少论述病证及方药者,如《素问》、《灵枢》论病诸篇,出土医学文献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及《武威汉代医简》等,但均不足以称为较系统、较完整的临床医学文献。而今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就科别而言,已有外感病(伤寒)一大类,各科杂病一大类。在各科杂病类中之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虽有详略不等,但已基本上具有科别之雏形,尤以内、妇两科,更趋完善。就其内容而论,各科均以病名或证名为题,记述其病因、病机、病形、诊法、治则、方药等,虽有繁简之别,但已具有临床诊疗学之主要内容。特别是以病名与证名并列为题名的构架,和以辨其病、脉、形、证而治之法,体现了中医临床学科的特色和优势。后世医家临床文献,大都遵而行之,良有以也。
2.继承发展中医学术 据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全部内容来看,它不仅继承了此前医学典籍的理论与经验,而且通过临床验证,又对传统医学理论有所发展。如《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学说,乃是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与脏腑、经络相结合的基础上,又与伤寒病演变过程中的病候相结合,使“三阴三阳”学说,既有脏腑、经络的生理基础,又有伤寒病变的病理基础,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三阴三阳”学说的内容。又如《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理演变问题,《伤寒论》中,既沿袭了《素问·热论》热病传变程序,提出了“传经”、“再经”及“过经”等新的概念,又在具体条文中论述了伤寒病传变的实际情况,如诸多病变日数的不确定性描述,即属乎此。从而说明仲景先生对伤寒、热病的病程演变,既认定其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与规律性,但绝非病程演变的固定模式。此正是仲景先生于继承中加以发展之高明所在。
3.具载一批有重大学术价值之经典医方 中医药学的发展,以尝药辨性味到配伍为方剂,应当说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就以现有文献及文物可知,早期医方,从《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若干医方及《五十二病方》来看,仍以多种药组合的无名方为主,此类医方,亦或是西汉以前的产物。从大量无名经验方过渡到有名方,应当是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
在今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中,据林亿等考定,《伤寒论》有113方,《金匮要略》有262方。凡此医方,对方剂源流的考证,对方剂组合的解析,对方剂理论的研究,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人曾有拙文发表(见《中国医药学报》1994年第二期及《碥石集》第五辑等),兹不烦述。而且,其临床疗效十分可靠。若辨证准确,用之得当,诚可收桴鼓之功。
4.对古医学文献考证具有重要价值 前文“撰用医籍”一节,已据其自序,言及古医籍数种,其中《素问》、《九卷》及《难经》三种尚存世,余者如《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及《平脉》、《辨证》六书,均早佚。然据今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诸篇,尚可见其端倪。如“伤寒例”一篇有文作“《阴阳大论》云”,说明本文出于《阴阳大论》,此书别书均不见称引,仅据此可知其内容乃以二十四气为本,以论人之变者。又据其引有“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一段,语出《素问·脉要精微论》,可证此书当成在《素问》之后。
“辨脉法”与“平脉法”两篇,当与《平脉》、《辨证》两书有关。其内容多又与《素问》论脉诸篇相近,而言“寸口、关上、尺中”三部,脉之轻重有三菽、六菽等,则出于《难经》。又“平脉法”一篇,起首一段为四字句韵文,其中“明”字归韵在“阳”部,而非“耕”部,凡此均可证,此文当在西汉初期及《素问》等之后编成。
其余如《金匮》中妇人病及小儿病,或当有出于《胎胪》者;第二十四、二十五两篇中方,亦或有出于《药录》者。总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内容,对研讨汉代某些亡佚之医籍,有重大考证学价值。
5.创建了临床学科的学术体系 从今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之体例可见,伤寒病是以三阴三阳病为题名,以具体证候为条目,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辨证法则,确立治法,遣方用药,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相互联接的诊疗体系,也为伤寒病学奠定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学术体系,为后世外感病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亦有重大影响。《金匮要略》则是以病名与证名并用的形式为题名,以具体证候为条目,为后世各科杂病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对后世内、外、妇、儿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总之,该书的学术体系,对后世临床学科的贡献和影响,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
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全部内容来看,它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其继承了《黄帝内经》以来中医传统理论,具载了一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的经典医方,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医理论结合到临床实践中去,使理论成为现实,使实践有所指导,并在实践运用中有所发展。如《伤寒论·伤寒例》一篇,对外感热病,曾提及多种概念,如伤寒、温疫、温病、时行寒疫等,在病因方面,除提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外,又有所谓“毒气”、“寒毒”、“异气”、“疫气”等,凡此种种,乃指有别于六淫之邪的一种能致人于病的异物。从病因认识方面,较之《黄帝内经》六淫学说更为深化,这也是通过医疗实践对病因学说的新发展。至于《内》、《难》等经典中提出的诸多理论,在《伤寒》、《金匮》论述疾病之篇章中均有充分的体现。故该书诚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启示片语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乃业医者必读之书,但由于其学之博大精深,故绝非浅尝辄止者所能知。若学无门径,亦难登堂入室。根据我个人数十年学习所得,聊陈治此道体会之一二。
1.仲景学术的完整体系 前文已曾言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本是仲景先生《伤寒杂病论》一书,后因多种原因,遂分为二。若据敦煌卷子本南朝时梁人陶弘景撰《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云“张机撰《伤寒论》”之义,亦或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此分化之本。而后世遂有《伤寒》与《金匮》分治之学。但就其学术思想的完整性而论,则两者必须兼治,方得其全璧。另一方面由于仲景著作,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又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著作,在学术上颇具继承性、创造性、兼容性、特异性、理论性、实践性等众多特点。故治仲景之学,若欲求源,首当求全。
2.需求善本与完本研读 仲景之书,问世不久即散佚。王叔和整理后,亦时有隐现。迨至唐代,流传甚少,故孙思邈因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宋臣校定之本,至元明之时,亦颇稀缺。明万历年,复有虞山赵开美,得宋刊本二种及成无己注解本,再为刊成《仲景全书》本。然其后,复宋刊白文本存世亦甚少,清人所见大都为成注本。自民国以来,即赵开美刊《仲景全书》本,亦成稀世之珍。故自清以来,重刊《伤寒》、《金匮》诸白文本及注释本,亦常因取本不佳为憾事。又因后人不解仲景著述之意,更不念叔和整理之功,对书中内容,凡不合己意处,或横加指责,或大为删改,或对叔和枉为挞伐。致令仲景之书,每失其真。故研读仲景之书,必以选善本与完本为要务。
3.条文颇具朴学精神 今存《伤寒论》六经病及霍乱、阴阳易等398条条文,为论述伤寒等病之内容,《金匮》第二篇至第二十二篇条文,为论述内、外、妇、儿等科杂病条文。其记录方式简明,文字气象朴实,或如病情记录,或如师徒问答,或如病案讨论,或如临证所见。此类条文,理论性论述较少,有些仅提示病因、病机及治则等,大多为寓理于证、寓法于方。此亦治《伤寒》诸家着眼之处,可检选后世名注参读,自可事半功倍,若诸枝蔓之说,空泛之论,则无补于是学。至于其他理论性内容及杂方等,当是仲景继岐黄之学,沿袭前人之论,博采众家之方。亦可以稍补汉代医籍之缺佚,不可轻自否定,或弃而舍之。义难明者,疑之可也。
4.背诵、理解与实践相结合 背诵者,求熟记也。理解者,在明理也。实践者,为验证也。尝见治仲景之学者,对《伤寒》、《金匮》之条文,大都能背诵如流。昔年吾学该书之时,初则选读,后感不足,亦尽读之,获益甚多。欲求对仲景书之加深理解,务需对《内》、《难》及《本经》诸书,有相应的基础,才可以相互贯通,免致学理之断层。只有如此,才可使学有所本,术有源流。实践对研读此学尤为重要,因《伤寒》、《金匮》两书,本系临床医学著作,若不通过实践,学亦无用,理亦难明,亦难得其真谛。
此上仅系吾数十年学习仲景著作之点滴体会。吾生也鲁,学也浅,言之欠妥处,定属难免,切望方家,不吝赐教。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张灿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3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桐君采药录》辑校
下一篇: 从《三因方》看《金匮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