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医经中脉搏用法考

医案日记 2023-05-12 15:45:51

医经中脉搏用法考

关键词:医经 脉搏 词义用法 词义解释

摘要:“脉搏”一词,医经中还写作脉抟、脉揣、脉喘。其意义主要有二个:①“脉搏”表示脉跳动。跳动的状况如快慢强弱等,可由后面的词加以补充说明。②“脉搏”指脉的跳动急速,“搏”后面不再有补充说明脉跳动状况的形容词。

“脉搏”一词,现代指脉跳动,没有什么疑义,而在中医经典中却并非如此。首先,同一个词,在不同版本中写法却不一样;其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完全一样。下面将其在医经中的不同写法及用法综述如下:

写法不一致

脉搏,医古籍中又写作脉揣、脉喘、脉抟。如《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脉搏”一词,在《甲乙经·经脉》作“咳,溲血,形肉脱,脉喘”;《素问·大奇论》:“心脉搏滑急为心疝”,《太素·五脏脉诊》及《甲乙经·经脉》均作“心脉揣滑急为心疝”。《灵枢·五禁》:“脉坚抟,是谓五逆。”《甲乙经·经脉》作“脉坚搏”,明抄本作“脉坚揣”。

解说不一致

《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王冰注:“搏,谓搏击于手也。”释“搏”为搏击。马莳、张志聪也本此说。《太素·五脏脉诊》“心脉揣滑急为心疝”,杨上善注:“揣,动也。”同篇“心脉揣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中“揣”字,杨上善也如此注。《灵枢·五禁》:“脉坚抟”,在不同版本及系统中写作“脉坚搏”、“脉坚揣”,显然也容易引起歧解。

引起歧解的原因

简单地说,歧解是由于用字不同造成的。这几个词意义不同,显然不是同义词,不属于很多古代著作中都存在的用字不同是由于不同版本中用了意义相近的词。古人抄书,形近容易讹误。抟、搏形体相近,在古籍中多有讹误。那么,是“抟”讹作“搏”还是“搏”讹作“抟”呢?“搏”的本义为捕捉,引而申之,为持取、拾取、搏斗义,皆表示人的动作行为,并不表示一般的跳动。“抟”的本义是把泥等物品捏聚成团,也引申为“聚”,如:《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张景岳注:“抟,聚也。”可见“搏、抟”皆不表示一般的脉动。“揣”的本义为量、度。它还读丁果切,《集韵·果部》:“揣,摇也。”《广雅·释诂一》:“揣,动也。”所以,杨上善注“脉揣”为脉动是有根据的。问题是,“脉搏”表示脉动,最初当用哪个词表示。我们认为,搏是抟的形讹,抟和揣古音皆在元部,可以通用[1]。《内经》中“搏”字在《太素》、《甲乙经》中多作“揣”,当以“揣”为是。即:抟、揣、喘音近互通互用,“搏”是“抟”的形讹。由于《内经》脉动多用“脉搏”表示,影响深远,今天仍然沿用。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如“闻”本来是耳朵的功能,后来转为鼻子的功能,人们都习惯并运用它。今人用“脉搏”表示脉动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在“搏”或“揣”前面并没有加修饰,脉搏跳动的强弱快慢,只能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脉搏”在医经中的用法

“脉搏”一词,后人多依王冰的注,解为脉搏击或搏击应手。王注并不准确。据我们的考查,医经中的“脉搏”主要有两个意思。第一,“脉搏(揣)”表示脉的跳动,并不表示脉跳动的状况(“搏击”或“搏击应手”也是一种状况),至于跳动的快慢强弱,由别的形容词来表示。如《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渴自已。”“坚而长”是形容脉跳动的状况,从句子的结构来分析,它是补语,补充说明“脉搏”的状况,“搏”是动词,并不表示脉跳动的强弱快慢。下一句,“其软而散者”中“其”代指上句“心脉搏”,“软而散”也是补充说明“脉搏”的状况。《素问·大奇论》:“心脉搏滑急为心疝。”“滑急”补充说明“脉搏”。从上例可以看出,脉跳动的状况是用坚、长、软、散、滑、急等词来补充说明的。王冰注上两句中的“搏”谓搏击应手,也是脉跳动的状况,不符合实际。后世注多依王冰的解说,乃以讹传讹,当依《太素》、《甲乙》、《脉经》作“心脉揣坚而长”、“心脉揣滑急”。杨上善注:“揣,动也。”第二,“脉搏(揣)”表示脉动急速,后面不再有别的形容词来修饰。《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脉搏”,一般解为脉坚搏指,可是,《甲乙经·经脉》作“脉喘”,又怎么解释呢?我们先看一下这句话的上下文。一日而死的五逆是:一逆未言脉象,二逆脉大时绝,三逆脉搏(喘),四逆脉小而疾,五逆脉绝。从脉大到摸不着脉,“脉搏(喘)”即脉动急速。二逆脉大时绝,三逆脉动急速,四逆脉小而疾,五逆脉绝,讲述的是脉动从大到小的过程。

我们前面谈过,“搏”是“抟”的形讹,抟、揣、喘、湍音近互通,而喘、湍为同源词[2]。湍,水流急;喘,气息急。由于音近义通,搏(揣)、喘在医经中都可以表示脉动或脉动急速义。《素问·五藏生成篇》:“脉之至也,喘而坚。”王冰注:“喘,谓脉至如卒喘状也。”即脉来急速而坚。《素问·三部九候论》:“九候之脉,……盛躁喘数者为阳。”“喘数”即急数。钱超尘先生在《内经词典·钱序》中也指出:“喘”字《内经》除作“喘息”解外,亦指脉动急速,又指往来旋转。而古人每有误释。《经脉别论》:“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王冰注:“夜行则喘息内从肾出也。夜行肾劳,因而喘息。”皆以“喘息”释“喘”字。而经文所询者,乃脉象出现之变化,与“喘息”全不相涉。考上文“喘”当训为急速,谓突遇惊恐劳恚等,脉搏加速也,此与数脉之急速又属两事。《大奇论》云:“脉至如喘,名曰暴厥。”王冰注:“喘谓卒来盛急,去而便衰。”此处以脉动急速之义释“喘”则得之矣[3]。

综上所述,“脉搏”一词,在医经中的写法不一,解说分歧也很大。后世依王冰注“搏”为搏击或搏击应手,不确。“脉搏”在医经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脉动,动的状况由“搏”后面的“长、软、滑、急”等词加以补充说明;另一意思是指脉动急速,“搏”后面没有补充说明的形容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具双.《素问》中一组形音相近词解诂[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7.

[2]王力.同源字典[M].第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74.

[3]张登本.内经词典[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收稿日期∶2002-05-17)

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李具双

请问医生人躺着\坐着\站着的脉搏一样吗?多少次为正常?

问题分析:
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意见建议:
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则使脉搏减慢。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心动过缓。

速脉和缓脉多少

脉率 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安静时候的脉搏每分钟为60~100次.
脉律 脉搏的节律性.正常脉搏的节律因该是跳动均匀而且间隔时间也相等.
速脉 成若脉搏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速脉.
缓脉 成人脉率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缓脉.
间歇脉 即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且较弱的脉搏,气候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为间歇脉或者期前收缩.
脉搏短促 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其特点是心率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这种现象称为脉搏短促或者无规律的不整脉.
观察时注意速率的改变.,节律的改变,脉搏强弱的改变,动脉比弹性和动脉走行身前的异常.
停脉 西医:是指平静吸气时脉搏显著减弱或消失,又称吸停脉。是由于心包腔内压力升高,使心脏舒张充盈受限所致。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
中医:①指奇经八脉。
 ②脉学名词。与色泽不相符合的脉象。

脉和脉有什么区别吗?

脉mài组词:山脉、动脉、脉冲、脉搏、静脉。脉mò 组词:脉脉、愁脉脉

拼 音:mài、mò

部 首:月

笔 画:9

五 笔:EYNI

一、[ mài ]

1.血管:动脉。静脉。

2.脉搏:切脉。

3.植物叶子上的筋络:平行脉。网状脉。

4.连贯分布成为一个系统的东西:山脉。矿脉。

二、[ mò ]

〔脉脉〕原指凝视。后多用来形容深含感情的样子:温情脉脉。

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山脉[shān mài]

释义:成行列的群山,山势起伏,向一定方向延展,好像脉络似的,所以叫做山脉。

例句:他对台湾各大山脉可算是老马识途,如有要登山,可向他请益帮忙。

二、脉冲 [ mài chōng ]

1.指电流或电压的短暂的起伏变化。各种高频脉冲广泛用在无线电技术中。

2.指变化规律类似电脉冲的现象,如脉冲激光器。

三、脉搏 [ mài bó ]

1.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的动脉的跳动。医生可根据脉搏来诊断疾病。

2.比喻社会、生活等发展、变化的情况或趋势:时代的脉搏。把握生活的脉搏。

四、脉脉[mò mò]

释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脉脉含情。她脉脉地注视着远去的孩子们。

五、愁脉脉 [ chóu mò mò ]

愁思绵绵。

中医脉诊如何学习?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
大类。 晋 王叔和 《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 明 李时珍 《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 明 李
中梓 《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
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
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
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
均汇于肺 ,且肺主气 ,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
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
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
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
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
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
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
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迟脉迟脉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
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
证。
数脉
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
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
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
故按之空虚。
实脉
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
动有力。
滑脉
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
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
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
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
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
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
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1]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
微脉:细微小至如弦,沉而极细最不断,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确为善。
伏脉:沉之深,伏脉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气不行症痞结,脉丧泻之不出头。
弱脉:沉细软绵似弱脉,轻寻无板重采知,元气耗损精血虚,少年可虑白头矣。
虚脉:虚脉举指迟大软,按之无力又空洞,精神气血都伤损,病因虚法,汗多中。
牢脉:沉而伏力很强,牢形实大和弦长,劳伤微疾真精损,气喘腹疝,七情伤。
革脉:革脉肢体自浮急,象诊真似按鼓皮,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血虚或“梦遗”。
迟脉:寻肉内至来三,来往极慢微迟脉,浮迟表寒是表证,沉迟里冷必定见。缓、结、代、
涩居迟类,不究详细莫轻谈。
缓脉:缓四至通不偏,和风杨柳袅自然,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间,缓迟气血皆
伤损,和缓从容为气安。
结脉:缓一指复又来,结脉肢体记在怀,悲虑积中成郁结,五芤交攻为痞灾。(五芤:气、
血、痰、饮、食)
代脉:缓之不能随手知,良久方来是代脉,代是气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机存。
涩脉:脉道涩难疏通,细迟短散何成形,来往湿滞似刮竹,病蚕食叶慢又难,思虚交愁里
积久,不但损血又伤精。
数脉:来往速数脉形,一息六至仔细凭,数脉属阳热可知,只把虚实火来医,实要凉泻虚
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急、紧、弦、滑、动、促都从数脉安排定。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举迎手按不转,弦长端直若丝弦,受病轻重如何认,指在弦上软硬看。
滑脉:滑脉如珠滚滚来,往来流利却还前,停食痰气胸中瘀,妇女滑缓定是胎。[2]
脉象辨识
脉象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1)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
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
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2)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即舍去
脉的假象而以真实的证候为诊断依据)或“舍证从脉”(即舍去证候的假象反映而以真实的脉
象作为诊断依据)。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见于疼痛性休克时),当舍脉从证;胃腹胀
满,脉象微弱(因脾不健运而有虚胀),当舍证从脉。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
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3)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切不可不问病
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4)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共六部)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
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1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