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医案日记 2023-05-12 14:48:56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药疗法 辨证施治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是由椎节不稳所致。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其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为:头痛,头晕,颈痛。中医临床多将其纳入“头痛”或“眩晕”范畴。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心得和前人的经验,将其辨证分为痰湿中阻、痰瘀互结、湿热内扰、气血亏虚四类,并以名方加减施治,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观察组:1996年3月至2003年7月,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名专)门诊及华东医院伤外科门诊记录的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痰湿中阻、痰瘀互结、湿热内扰、气血亏虚类各30例)。其中男49例,女71例。年龄29岁至69岁。

对照组:1996年3月至2003年7月,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病(名专)门诊及华东医院伤外科门诊记录的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痰湿中阻、痰瘀互结、湿热内扰、气血亏虚类各30例)。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24岁至65岁。

治疗方法

观察组辨证施治。

1.痰湿中阻:眩晕恶心,泛泛欲吐,胸脘痞闷,头重如蒙,四肢乏力,胃纳不佳。严重者有昏厥猝倒病史。苔白厚腻,脉濡滑。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当归、南星各9g,白术、天麻、山药、菖蒲、茯苓、赤芍、白芍、川芎各12g,防己15g,甘草、陈皮各6g,大枣10枚。

2.痰瘀互结:眩晕头痛,颈项肩臂四肢重着麻木,甚则挛缩刺痛。发作时伴恶心呕吐,胃纳欠佳;或心悸,肢体乏力;或兼有肌肉萎缩。舌质偏暗或有紫斑,苔腻,脉细弦。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南星各9g,生地、赤芍、白芍、川芎、牛膝各12g,砂蔻仁各3g,甘草5g。

3.湿热内扰:虚烦不眠,眩晕心悸,痰多泛恶呃逆,颈项酸楚不舒。苔薄黄腻,脉细滑。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黄芩、当归各9g,竹茹、茯苓、赤芍、白芍、川芎各12g,枳壳、陈皮、甘草各6g,大枣7枚。

4.气血亏虚:颈项疼痛、酸楚缠绵,头晕目眩,面色(白光)白或不华,心悸气短,倦怠神疲,纳呆便溏,肌肤蠕动,肢体麻木,常伴有血压偏低。舌质淡红,脉沉细。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8g,升麻、桂枝、当归、细辛各9g,葛根、蔓荆子、赤芍、白芍、防己、鸡血藤各12g,甘草5g,大枣7枚。

用药方法: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14剂为1疗程。

对照组用药:颈痛灵、太极通天液,每次各10ml,一日3次,2周为1疗程。治疗结果

1.疗效标准:采用王楚怀、卓大宏制定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记分式,满分30)。[1]

2.疗效统计结果见下表。

2疗程(28天)治疗结束后疗效统计(x±s)

辨证分类 例数(n)组别 效价评估 P值

痰湿中阻30观察组26±1.08<0.001

30对照组18±0.71

痰瘀互阻30观察组22±0.79<0.001

30对照组12±0.44

湿热内扰30观察组25±1.02<0.001

30对照组14±0.56

气血亏虚30观察组20±0.68<0.001

30对照组7±0.35

典型病例

鲁××,女,55岁。1998年7月16日初诊。主述:颈项板滞不舒,头晕头痛头重已7年余,症状加重2周。颈项板滞不舒,始于7年前,并有肩背牵掣不适感。2周来,眩晕加重,泛恶,头重如蒙裹一般,四肢乏力,纳呆失寐。检查:颈椎压痛(++),颈活动受限(±),弹指征(±)。1997年磁共振检查提示:颈椎2~3、颈椎3~4、颈椎4~5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苔白腻,脉滑。辨证:脾失健运,痰湿中阻。治则:健脾燥湿,熄风化痰。处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姜半夏9g,炒白术12g,明天麻12g,广陈皮6g,淮山药12g,石菖蒲12g,云茯苓12g,全当归9g,大川芎12g,赤白芍(各)12g,制南星9g,汉防己15g,炙甘草5g,大枣10枚,生姜4片。14剂。7月30日二诊。药后诸恙减轻,泛恶呕吐已除,头痛头重已解,惟有轻度头晕,患者精神较前有明显改善。苔薄腻,脉细滑。再守前法。原方石菖蒲改30g,去炙甘草,加六一散(包煎)30g。14剂。2周后随访,症状控制。

讨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平肝,并以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理气化痰,山药助脾肾祛湿邪,四物汤活血化瘀通络,南星、防己祛风化瘀通络,甘草、红枣调和脾胃和诸药,合用治疗风痰眩晕。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四逆散舒肝利气,桔梗行气宽胸,牛膝引血下行,配以砂蔻仁、南星和胃化痰祛风,合而活血理气,逐瘀化痰,治痰瘀而致的眩晕。温胆汤加减方中以半夏降逆和胃化痰,竹茹、枳壳清胆胃之热,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配以黄芩加重清热之功,赤芍、川芎、当归活血通络,防风、白芍祛风止痛,合而治疗湿热内扰而致之眩晕。益气聪明汤加减方中以参、芪补中益气,升麻升提阳气,葛根、防己、白芍解肌止痛,蔓荆子清火止痛、止头晕,细辛、鸡血藤祛风通络止痛,四物汤活血养血,桂枝、熟地温阳补气,合而治疗气血亏虚之眩晕。

临床上,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加减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次数最多,前者为健脾燥湿,后者为清胆利湿,其辨证用药机制均体现了一个“痰”。痰瘀互阻类、气血亏虚类之眩晕,其发病机制既有“痰”,也有“瘀”,还有“气滞”、“血瘀”。这同我们长期提出的调治伤科杂病要突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的观点是相吻合的。[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钩椎关节等颈椎小关节处的骨赘刺激或其他原因引导的局部充血水肿使横突孔管腔狭窄,使血管受压迫而发病。研究观察显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存在明显障碍,椎动脉处于痉挛状态,而中药可通过活血化瘀显著改善微循环,使充血水肿消除,并能扩张椎动脉,从而提高椎动脉血流速度。[3]同时,研究发现,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较正常人有较大差异,祛瘀化痰中药能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4、5]

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说明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明显优于目前临床对该类型颈椎病常用中成药治疗。因统计因素,本文所列病例,均以2疗程28天为限。治疗组中,痰湿中阻和湿热内扰二组病人经辨证用药后各项计分指标提高均较明显。但痰瘀互阻和气血亏虚二组中病人疼痛指标计分提高较明显,而眩晕指标计分提高不明显。据跟踪观察,该二组病人在连续治疗2~3月后其眩晕指标计分攀升明显。故二组病人需较长疗程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9.

[2]吴弢.施杞临床学术思想控析[J].中医文献杂志,1997,(4):22.

[3]陈果祥.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甲襞微循环观察[J].中国康复,1994;9(1):22.

[4]陈健,赵忠棋,周君富,等.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的血液流变变化及加味补阳还五汤对其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5,3(1):4.

[5]郭万,马涛,卢玉新.血液流变学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意义[J].天津中医,1998,4(15):80·

华东医院(上海,200040)吴弢 高翔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施杞 叶秀兰 莫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