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药”这个字。《说文解字》说“药”是治病草,从艸,樂音。它是这样写的——“藥”
上面是草,底下是个音乐的乐。音乐的根本是和谐,和谐来源于五音的合和,就如同药之配伍。和谐又是快乐的源泉,快乐可以驱散心中之郁闷,又是最好的治病良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药的根本也是和谐,而音乐又是药之上品,因为只有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灵魂。
开中药为什么叫“开方子”?那是因为中药讲究配伍,配伍的原则是要守“方正”的原则,不能乱来,乱来就是乱枪打鸟,希望瞎猫可以碰上死耗子。比如说有人咳嗽了,就把中药里能治咳嗽的药都用上,这就是乱来,不仅治不好病,还会延误病情。如果你胃酸过多,而中药里有九味药是去胃酸的,把这九味药都开在药方里的毫无疑问是庸医,那只能叫药,不能叫方子,方子是有“道”的。上医开方子就像在为我们的生命画一幅画或谱一首美妙的曲子,就好比“桂枝汤”药方,里面没有一味治感冒的药,可是把它们放在一起就可以把感冒给治好了,这就是因为它配伍精准,非常和谐。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按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的。
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透土地,所以有通里的作用(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肉桂),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更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故而有使气下行的作用……总之那些发现中药之美的神农们是优雅而安闲的君子,他们和四季一同生长和收藏,他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着美丽和健康……
真正的“开方子”是要明理:明医理,明药理。比如说有人感冒发烧了,如果是有汗、恶风寒、头疼、后脖颈僵痛、脉浮缓,则属于太阳经受寒,可以用《伤寒论》名方“桂枝汤”;如果是无汗、脉浮紧,则是“麻黄汤”;如果是少阴发热,脉沉细,上热下寒,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就一个“发热”,中医就有无数的对治法,其原则就是“六经辨证”,哪一经出问题了,就用哪一经的方子去对治。因此,中医大夫必须明“望、闻、问、切”,明白“六经辨证”。(曲黎敏)
对于三魂七魄这一个词语,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最初的接触当中可能就是在有些神话传说或者是一些仙侠电视剧里面看到,对于正常人来讲,三魂七魄是正常存在的。三魂七魄是由于先天父母给予以及后天的自身发育而得来。有些剧情里面会展现有的人丢了三魂七魄中的其中一个之后,那么有可能就会变得痴呆或者是半身不遂等。那么其实在我国的一项特殊的治疗当中。就是在中医道教的学说中讲到人的元神主要是由魂魄凝结而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一些事情或者是在看恐怖片的时候,那么对我们的精神有一个刺激就是由于对这个环境的畏惧而产生一个害怕的情景,那么常常就会听到大人来讲,这个人的魂都丢了,常常会看到这个人表现出一个害怕,以及精神恍惚严重的宛如行尸走肉,三环主要是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其中的一混掉了之后,那么整个人的生命情志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三魂七魄对应阴和阳,就拿三魂来讲,三魂主要以阳为主,那么都是先天性形成的养,我们理解的都是阳光,或者是身体里面的正气。而对于婴儿来讲,他主要就是胎光,主宰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而七魄对应着着我们人体的一个智力发育或者是气机,以及神经中枢以及气血精津液的排布。
在西医解剖的角度来讲,三魂七魄对应着人体类的许多脏器的主要机制作用,在人体和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中起着许多的关键性的作用,就拿气魄来讲,他们主宰的是心脏的跳动以及消化系统还有肾脏的排泄系统,以及生殖功能和感知功能以及对外界的一个警觉功能。三魂七魄,当其中一个出现问题的时候,那么他会相对应的在我们身体里面反馈出一个病理变化,这也是我们可以通过把脉,或者是折望神等来诊断。
导语: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1.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2.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4. 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
5. 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8. 人身小天地
9.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10.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
11. 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
12.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13. 肾者胃之关也
14.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15.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1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17.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18. 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
19.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20. 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
21.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2.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3. 六腑以通为用
24.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
25. 脾为胃行其津液
26. 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
27.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28.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9.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3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31.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33. 肺为水之上源
34.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35.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36. 气有余便是火
37. 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
38.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39. 胃不和则卧不安
40.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41.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2. 聚于胃,关于肺
43.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4. 久痛入络
45. 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46. 上工治未病
47.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
48.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49. 肺朝百脉
50.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51. 脏寒生满病
5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3. 气伤痛,形伤肿
54. 怪病多痰
55. 治痿独取阳明
5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57.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58.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59.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60. 临病人问所便
61.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62.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63.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64.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65.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66.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67. 热深厥深,热微厥微
68.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
69. 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
70. 肝为女子先天
71.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72.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73.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74.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75. 治病必求于本
76.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77.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78.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9.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
80.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81.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82.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
83. 脾胃虚则阴火升
84. 亢则害,承乃制
85.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86. 二阳之病发心脾
87.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88.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8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0. 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91.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92. 甘温除大热
9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9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95.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96.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97.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98. 脓成决以刀针
99. 喉痈应放脓,喉痹当刺血,喉风倒其痰,喉蛾烙其核
100. 疮疡初起宜消,脓成宜托,溃后宜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85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新生儿肚脐炎中医治疗
下一篇: 中医发展等医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