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张锡纯脉诊发微

医案日记 2023-05-11 20:37:42

张锡纯脉诊发微

近代名医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重温该书,体会张氏对脉诊亦多有发微创新,感悟颇深。

辨外感与内伤

脉象浮,为外感

张氏在寒解汤验案中载:一少年,孟夏长途劳役,得温病医治半月不效。张氏诊视,见其两目清白,竟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不省人事,其大便仍每日一两次。诊其脉“浮数,右手之浮尤甚,两尺按之即无。”张氏分析:虽然病势垂危之极,但脉浮表明病仍在太阳,且“右寸浮尤甚”,为将汗之势;其之所以将汗而不汗者,乃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应天地阴阳和而后才能有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才汗。此证因为“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能应,故而无汗则表证不解。对此,张氏运用大润之剂,峻补真阴(熟地黄、玄参、阿胶、枸杞之类,约重六七两,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一日连进两剂),济阴以应阳,即日大汗而愈。此案表明:病人右脉寸浮,虽表证仍在,但内伤正虚已现,故“右寸之浮大甚”,但两尺按之即无,表明两手尺脉均弱甚。未提左脉,表明左寸无浮象。虽有外感太阳表邪未除,但正气虚象毕露。表证汗解,观“非必发汗之药始发汗也”,张氏大补真阴,以阴阳和达表从汗解之妙。

左脉大于右脉,从外感论治

张氏记录一验案:周宝和,二十余岁,得温病,医者用药清解之,旬日其热不退。张氏诊其脉“左大于右一倍,”且“按之有力”。张氏分析认为:如果寒温之邪传入阳明,其“脉皆右大于左”,因为右脉阳明属脾胃也,因而认为“阳明之脉在右也”;因此,张氏认为“此证独左大于右,乃温病之变证”也;故从外感论治,方用小剂白虎汤(生石膏用五钱),重加生杭芍两半,煎汤两茶杯顿饮之,须臾小便一次甚多,病若失。

右脉大于左脉,从内伤论治

张氏验案:陈某,年四十余,自正月中旬,觉心中发热懒食,延至暮春,其热益甚,常腹疼,时或泄泻,舌苔微黄,其“脉右部弦硬异常,按之甚实”。张氏认为:其“脉象不为洪实而弦硬之象者”,因胃土受侮。亦从肝木之化也;此乃外感伏邪,因春萌动,传入胃腑,久而化热,而肝木复乘时令之旺以侮克胃土所致也。因此,治用滋阴泄热之法,药用生杭芍、山药、滑石、玄参各一两,甘草、连翘各三钱,煎服一剂,热与腹痛皆愈强半,且“脉象已近和平”,又将芍药、滑石、玄参各减半,又服一剂而痊愈。

辨肝之虚实

脉弦而有力,主肝胆火盛

张氏有一验案为:一人年过四旬,胁下掀疼,大便七八日未行,医者投以大承气汤,大便未通而胁下之疼转甚(张氏注,通而未下者,此乃为实热也),张氏诊其脉“弦而有力”,知其为肝气胆火恣盛也,投以金铃泄肝汤(川楝子、乳香、没药,三枝、莪术、甘草)加柴胡、龙胆草,服后须臾大便下,胁疼顿愈。

左关主肝 张氏验案:一妇人,年二十余,因与其夫反目,怒吞鸦片,已经救愈,忽发喘逆,迫促异常,须臾又呼吸停顿,气息全无,约十余呼吸之顷,手足乱动,似有畜积之势,而喘复如故,若是循环不已,势近垂危,延医数人此不知为何病。后张氏为其诊脉,其脉“左关弦硬”,“右寸无力”。静思良久,恍然悟到:“此必怒激肝胆之火,扶下焦冲气上冲胃气”,欲治此证,非一药而兼能升陷降逆不为功,随用桂枝尖四钱,煎汤饮下,须臾气息调和如常。或问:桂枝辛散温通之品,为何有降逆之功?张氏谓:桂枝其花开于中秋,是桂之性原得金气而旺,且味辛属金,故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而桂枝之枝形如鹿角,直上无曲,故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也;且其味甘,故又善和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升,胃气之逆者下降。一疏肝之郁,二平喘之逆,三调气之升降。

左关微弱为肝虚

张氏验案:周某,年三十许。当大怒之后,渐觉腿疼,日甚一日,两月之后,卧床不能转侧。医者因其得之恼怒之余,皆有舒肝理气之药,病转加剧。张氏诊其脉,发现“左部微弱异常”(左关脉),且病人自言凡疼痛之处皆热。张氏恍悟出:怒则伤肝,伤肝者,乃伤肝经之气血;气血伤则脉弱随之,故其左部脉象如是也。其腿疼者,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作热作疼,所以热剧之处疼亦剧也。对此张氏重用山萸肉一两,加知母、当归、丹参、乳香、没药,连服10剂,热消疼止,步履如常。其门生万泽东,治一壮年子,因屡经恼怒之余,腹中常作疼。他医用通气、活血、消食、祛寒之药,皆不效。万泽东诊其“脉左关微弱”,知其系怒久伤肝,肝虚不能疏泄也。随用山萸肉二两,佐以当归、丹参、柏子仁,连服数剂,腹痛遂愈。张氏辨治一少年,其肝脏素有伤损,“左关脉独微弱”,一日忽胁下作疼,张氏单用柏子仁一两,煎汤服之立愈。张氏认为“柏子仁禀金水之气,水能滋木,如统师旅者之厚其饷也;金能镇木,如统师旅者之严其律也,滋之镇之,则肝木得其养兼得其平,将军之官安其职矣。张氏还曾治一女郎,因怒气伤肝经,医者多用理肝之品,至其虚弱,坐时左半身常觉下坠,卧时不能左侧,诊其脉,“左关微弱异常”,知其肝虚,遂重用生黄芪八钱以升补肝气,又佐以当归、山萸肉各数钱,一剂知,数剂痊愈。

张氏所创镇肝熄风汤治中风证,首辨为“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若“尺脉重按虚者”,加入熟地黄、山萸肉。镇肝熄风汤因其名可知治肝之理,而“脉弦长有力”主肝火上盛,“尺脉重按虚者”为下焦有虚。张氏治刘铁珊将军,其脑中常觉发热,时或眩晕,心中烦躁不宁,“脉象弦长有力,左右皆然”,诊为脑充血证,投以镇肝熄风汤,加地黄一两,连服数剂,脑中不觉热,后减地黄用量,服药旬日,脉象和平。又治一新妇,过门旬余,忽然头痛。他医不效,张氏诊其“脉弦硬而长,左部尤甚”,知其肝胆之火上冲过甚也。遂用镇肝熄风汤。加龙胆草,服两剂头不痛,而“脉象依然有力”,又去龙胆草加地黄,服药数剂,“脉象如常”。从镇肝熄风汤可看出,张氏认为肝脉为弦在左为主,而尺脉弱者则为肝阴之不足,故方中有平肝、镇肝的赭石、龙牡,又有滋阴补肝的龟板、芍药、玄参、天冬,还有疏肝之麦芽、茵陈,可谓是顺从肝之特性,充分体现张氏对肝脉认识与研究至深之理。

十大名医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中国十大名医有哪些?1、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2、脉学倡导者――扁鹊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3、外科之祖――华陀 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4、医圣――张仲景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5、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扑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6、药王――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7、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有《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8、法医之祖一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9、药圣――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人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10、《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翕欠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问题二:中国十大名医都有谁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仲景 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历代名医图赞》一诗赞颂张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 此中所说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 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华佗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生活的时代,当是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时,军阀混乱,水旱成灾,疫病流行,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一位著名诗人王粲在其《七哀诗》里,写了这样两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这就是当时社会景况的真实写照。目睹这种情况,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皇甫谧 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 葛洪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

问题三:现在中国十大名医的名字有那些中国现在根本就没有十大名医这个说法!
我倒是勉强整理出古代十大名医,按出生年月为序:
1:扁鹊 (公元前407―前310)
2:华佗 (约145年~208年)
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
4:黄甫谧(215年~283年)
5:葛洪 (284年~364年)
6:孙思邈(541或581~682)
7:钱乙 (约1032年~1113年)
8:朱震亨(1231年~1351年)
9:李时珍(1518年-1593年)
10:叶天士(1666年~1745年)

问题四:中国十大名医 中国十大名医都有谁朱震亨,元代金华人,人称丹溪翁,又称为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早年学习理学,后改为习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罗氏将刘河间、张从正、李杲诸家之学尽传之,朱震亨接受金元诸家之说,结合个人见解和临床所得,加以发挥,提出人身之中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与薛雪等齐名。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岁。提起皇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 、《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汉族,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肘后方》等。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于赧王五年(前310)。扁鹊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 *** 、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从35岁开始一生长服灵芝,101岁无疾而终,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寿之道,被后人称为药王。
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华佗(约公元145......>>

问题五:中国十大名医都有谁我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针灸之祖―――黄帝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
脉学倡导者―――扁鹊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海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
外科之祖―――华佗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药王―――孙思邈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
儿科之祖―――钱乙钱乙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
法医之祖―――宋慈宋慈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此书是其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它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公元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药圣―――李时珍李时珍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
《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吴谦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问题六:中国十大名医是谁?1.扁鹊2.华佗3.张仲景4.孙思邈5.钱乙6.李时珍7.葛洪8.皇普谧9.朱丹溪10.叶天士

问题七:中国十大名医是哪十个中国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

问题八:十大名医指哪十个人?请列出年代!黄帝,有皇帝内经,针灸之作。
扁鹊,战国,脉学倡导者。
华佗,东汉 外科手术之祖,麻沸散,著有《青囊经》。
张机 东汉 医圣 《伤寒杂病论》
孙思邈 药王 唐朝
李时珍 药圣《本草纲目》
宋慈 宋朝,据说是法医
葛洪 晋朝人钱乙 北宋
吴谦 清朝 《医宗金鉴》

问题九:中国现代十大名医孙中国你好
下列是十大名医
伯驾――医疗宣教的先驱颜福庆DD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关韬――中国第一位西医生中西合璧――张锡纯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林可胜――医学家、生理学家冯德培――神经生物学家病毒学家----黄祯祥裘法祖――外科学家宋鸿钊――妇产科专家王叔咸――内科学家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家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变态反应学专家孟继懋――杰出骨科先驱诸福棠――儿科学的奠基人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胡传揆――医学教育家和皮肤性病学家吴英恺――胸外科专家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金显宅――肿瘤外科专家荣独山――放射学家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开拓者牛惠霖、牛惠生――中华医学会历任会吴执中――我国职业医学的奠基人黄家驷――我国近代外科学的奠基人苏德隆――预防医学前辈李果珍――放射学的名人高镜朗――儿科医学先驱许英魁――神经病学家吴恩惠――放射学家钟南山――呼吸病学家林巧稚――现代妇产科专家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陈耀真――现代眼科学的奠基者陈星荣――影像学家张金哲――小儿外科专家胡亚美――儿童白血病治疗与研究专家缪天荣――中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张晓楼――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夏镇夷――精神医学奠基人之一邵令方――河南的世界级胸外科大师许培钦――布加客星黄飞鸿――近代中国名医梅森――热带医学之父韦钰――中国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赵以成――神经外科的奠基人钟惠澜――热带医学家、血吸虫病学家童第周――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范权――儿科泰斗沈克非――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刘士豪――内分泌与代谢病的创始人傅培彬――外科专家谢志光――临床放射学专家郑集――生物化学家黄志强――肝胆外科专家郭应禄――泌尿外科学家曾宪九――外科学家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专家覃祥官――中国合作医疗之父毛文书――眼科专家梁伯强――病理学奠基人之一钟世藩――儿科专家秦光煜――病理学家林树模――生理学家陈国祯――内科专家周寿恺――医学教育家、内科学家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唐由之――中医眼科学家应元岳――首先在中国发现肺吸虫病的热带病专家杨贵贞――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曹雪涛――免疫学家汤钊猷――肝癌专家陈心陶――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陈邦贤――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杨国亮――皮肤病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郭祖超――医学统计学家,医学教育家顾恺时――上海胸科医院的创始人李宗恩――热带病学研究创始人唐崇惕-著名寄生虫学家陈竺---- 血液分子生物学家吴珏――临床麻醉学家,我国麻醉学创始人姚新生――药物化学专家姚开泰――肿瘤学家余桂清――中医肿瘤学泰斗陈可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韩启德――病理生理学家王成琪――中国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葛宝丰――全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王吉民――近代著名医史学家尚志钧――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黄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张涤生――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林则――中国牙医之父武忠弼――中国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谢少文 ――医学微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吴绍青――肺病学家,我国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任廷桂――外科专家李凤林――儿科医萃,中医儿科学寇桂西恩――艾滋病防治专家朱恒璧――药理学家
但是没有你所找的
谢谢 望采纳

问题十:中国现代十大名医伯驾――医疗宣教的先驱
颜福庆DD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
关韬――中国第一位西医生
中西合璧――张锡纯
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
林可胜――医学家、生理学家
冯德培――神经生物学家
病毒学家----黄祯祥
裘法祖――外科学家
宋鸿钊――妇产科专家
王叔咸――内科学家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家
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变态反应学专家
孟继懋――杰出骨科先驱
诸福棠――儿科学的奠基人
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
胡传揆――医学教育家和皮肤性病学家
吴英恺――胸外科专家
汤飞凡――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
金显宅――肿瘤外科专家
荣独山――放射学家
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开拓者
牛惠霖、牛惠生――中华医学会历任会
吴执中――我国职业医学的奠基人
黄家驷――我国近代外科学的奠基人
苏德隆――预防医学前辈
李果珍――放射学的名人
高镜朗――儿科医学先驱
许英魁――神经病学家
吴恩惠――放射学家
钟南山――呼吸病学家
林巧稚――现代妇产科专家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
陈耀真――现代眼科学的奠基者
陈星荣――影像学家
张金哲――小儿外科专家
胡亚美――儿童白血病治疗与研究专家
缪天荣――中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
张晓楼――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夏镇夷――精神医学奠基人之一
邵令方――河南的世界级胸外科大师
许培钦――布加客星
黄飞鸿――近代中国名医
梅森――热带医学之父
韦钰――中国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
赵以成――神经外科的奠基人
钟惠澜――热带医学家、血吸虫病学家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
范权――儿科泰斗
沈克非――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刘士豪――内分泌与代谢病的创始人
傅培彬――外科专家
谢志光――临床放射学专家
郑集――生物化学家
黄志强――肝胆外科专家
郭应禄――泌尿外科学家
曾宪九――外科学家
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专家
覃祥官――中国合作医疗之父
毛文书――眼科专家
梁伯强――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钟世藩――儿科专家
秦光煜――病理学家
林树模――生理学家
陈国祯――内科专家
周寿恺――医学教育家、内科学家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专家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
唐由之――中医眼科学家
应元岳――首先在中国发现肺吸虫病的热带病专家
杨贵贞――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
曹雪涛――免疫学家
汤钊猷――肝癌专家
陈心陶――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
陈邦贤――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
杨国亮――皮肤病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郭祖超――医学统计学家,医学教育家
顾恺时――上海胸科医院的创始人
李宗恩――热带病学研究创始人
唐崇惕-著名寄生虫学家
陈竺---- 血液分子生物学家
吴珏――临床麻醉学家,我国麻醉学创始人
姚新生――药物化学专家
姚开泰――肿瘤学家
余桂清――中医肿瘤学泰斗
陈可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
韩启德――病理生理学家
王成琪――中国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
葛宝丰――全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
王吉民――近代著名医史学家
尚志钧――本草文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
黄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张涤生――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美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
林则――中国牙医之父
武忠弼――中国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谢少文 ――医学微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
吴绍青――肺病学家,我国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
任廷桂――外科专家
李凤林――儿科医萃,中医儿科学寇
桂西......>>

我想学习中医,有没有什么书籍可以帮助我自学一下。推荐几本。

中医书籍

中医学生说说我学自学中医的经历。最初大一的时候中医基础理论完全不能满足我,我就开始看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我只看到50多篇就看不下去了,啃夜啃不动,然后开始看难经,强逼着自己去看。最后把八十一难看完以后发现自己根本什么都没学会,因为看不懂还强逼着自己去看的结果就是这样,最后看不懂不说还浪费了时间。于是我开始思考,中医历史那么悠久古书那么多,我到底改该看哪些,把哪些作为专攻道路?

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均出自图中中医书籍右下角处,如果需要这些中医书籍的话可以看看

自学中医可以先看这些书籍,如《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之类,而且这些书我也翻过,很多观点有些偏颇,不是很推荐。

有些书又太深,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四圣心源》之类,全是文言,很多内容还很难从字面意思理解,

先看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是很多中医大家对于他们学习历程的总结,每个人的建议都不尽相同,接下来看看印会河教授主编的五版《中医基础理论》,算是能对中医有个整体的框架。之后看一看《临证脉学十六讲》,《医方集解》《万病回春》《临证指南》《兰室秘藏》《频湖脉学》,《中医诊断学》以及舌诊类图谱,对中医诊断方法有个系统了解。

再接下来就可以大致涉猎一下经典了,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之类,但是,直接看还是会很难,建议结合网络上的名家课程一起看,

最后就是临床学科了,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等等等。同样,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样很好。这个阶段可以看的书太多了,随便举几个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脾胃论》,同时还有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验方荟萃之类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赵绍琴临证400法》之类的,这要是想写全了,写几百本出来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显然比较困难了。所以这个阶段就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性的涉猎吧。

现在艾灸、推拿、拔罐多少都会一些,也颇治好了家人不少小病,但感觉明显遇到了瓶颈,就是严重缺乏实践的机会,没有经验累积而对脉诊和辩证缺乏信心。更糟糕的是,身边一个能交流的人都没有;中医爱好群里不是骗子就是伸手党,参加了几个觉得索然无味;亲戚中唯一精通针灸的长辈却是学“腕踝针”(西医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连半吊子都没有。真是寂寞难受。

后面又陆续的看了这些中医书籍,感觉挺不错的,推荐你可以看看

这些中医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处,其内这些中医书籍都在里面

中医书籍目录: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百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百科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78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