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知识的积累 商代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关于药物的明确表述,但其中已有用鱼来散瘀血和用枣治疟疾的记载。《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效。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植物药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3种,水类药1种,另有几种类属不清。按照这些药物的功用,可分为补药、毒药、解毒药、醒神药、杀虫药、预防药、避孕药、美容药、兽药等类型。此外,还有约60种药仅记有药物而未记载其功效,如桂、杞、桔梗、麝、雄黄、芍药、芎藭、藷藇(山药)、术、芜、门冬、椒、桃、杏、葱、韭等。后世的本草著作对这些药物均有所记载,并被应用于临床。《山海经》中对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如植物药的根、茎、叶、花、实,动物药的喙、翼、足、尾、音等。对一些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也有说明,如《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此外,该书还记述了食、服、浴、佩、带、涂、抹等多种用药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载的药物中有60种是用于预防疾病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预防疾病的重视。酒类在防病治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汉字“醫”就已反映出医与酒(酒与酉通用)密不可分。自人类开始学会农业生产时起,我们的祖先就从谷物和剩余熟饭自行发酵中逐渐受到启发。此外,陶器的发明和应用,也为酒的酿造提供了重要条件。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夏代中国已有了酿酒技术。到了商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用谷物酿酒更为普遍,此时已有大规模的酿酒业了。人们在长期饮酒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少量饮酒可以通经活血,令人精神兴奋,而饮酒量大时,就会使人麻醉。由于酒通血脉,可以用来止痛。酒还有杀菌作用,可用于消毒;酒又有挥发和溶媒的性能,所以又是常用的溶剂。因此,人们常用酒来炮制药物,并制成各种药酒。历代医籍及本草著作中都把酒作为不可缺少的药物来记载,所以有“酒为百病之长”的说法,也体现了酒在古代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商代以前,人们是用单味药服药,所用剂量较大,因而副作用较大,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效果也不理想。到了商代,药物品种不断增多,人们的用药经验也逐渐丰富,开始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选用多种药物混合煎煮,这也就是汤液的开始。汤液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医疗实践中产生的,汤液的出现离不开火和陶器的发明和应用。火的使用,就可能将生药煮为熟药。陶器的发明,使人们有可能利用陶罐、陶钵、陶锅等煎煮药物和储存药液。汤剂的产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烹调知识,人们在掌握烹调混合菜肴食物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多种药物进行混合煎煮。相传汤液为商代伊尹所发明。伊尹原是商汤王妻子陪嫁的奴隶,善于烹饪,起初为汤王的厨师,因才智出众受到汤王的赏识,被提升为相。以后辅佐汤王率军伐桀,使夏朝灭亡,建立了商朝。伊尹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再加上他的烹饪技术以及加工食物的经验来加工药物,创造汤液是有可能的。但是汤液的创制,归根结蒂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有象伊尹这样的个别人物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二[2007-1-1 20:03:59]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是:商品经济。
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们劳动的产品。
4、商品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6、商品生产者实现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通过:商品的销售。
7、商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
9、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0.市场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商品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BE)
A.私有制的出现
B.社会分工
C.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
D.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E.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社会有(DE)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3.商品和劳动产品的相互联系是(BD)
A.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属性
B.商品和劳动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属性
C.凡是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劳动产品
E.商品和劳动产品都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4.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相互关系是(BC)
A.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D.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E.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E)
A.私人劳动 B.简单劳动
巳具体劳动 D.社会劳动
E.抽象劳动
6.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ADE)
A.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C.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D.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E.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7.商品的价值量与(BC)
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反比
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C.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E.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成正比
8.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相互关系是(ABDE)
A.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B.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C.商品流通是由货币流通引起的
D.货币流通为商品流通服务
E.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
9.市场经济是 (ACDE)
A.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
B.生产者之间劳动交换的一种形式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D.从微观方面优化资源配置
E.在商品经济发展到普遍化阶段出现的
10.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各自配置社会资源的领域是(AD)
A.市场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B.市场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C.计划经济从微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D.计划经济从宏观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E.计划经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配置社会资源
11.统一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BC)
A.价格机制 B.供求机制
C.竞争机制 D.保障机制
E.就业机制
三、名词解释
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四、简答题
2.1 什么是商品经济?
答:①商品经济的内涵。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②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和产品交换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存在于整个原始社会历史时期,并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产品交换经济是直接通过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而进行经济联系的经济形式,它存在于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通过等价交换而相互交换劳动和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2.2 商品有哪些特点?
答:①商品的涵义。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②商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对人们有用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第二,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一般是人们劳动的产品。第三,有用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满足他人或社会消费需要的产品。第四,有用的劳动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才成为商品。
2.3 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
答: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者说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 可以具有多种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②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因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67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奴隶社会(3)医学理论的萌芽
下一篇: 战国至东汉时期(3)医学理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