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合谷、商阳、阳池、内关
操作步骤:
取穴位:泻合谷穴,继用拇、食指搓患者食指三间至商阳穴处,使指端充血后,切商阳穴;以加强泻的作用。胃热,泻三焦经阳池穴,继用拇、食指搓患者无名指,由液门至关冲穴,使指端充血后,切关冲穴,以加强泻的作用。肿胀部位,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之循行范围。取上二穴,能清上焦及肺经之热。由于热盛伤阴,继补手厥阴经之内关穴。内关为奇经八脉之阴维脉穴,能维护诸阴。继泻大椎穴,清诸阳之热。由于肾水不能制火,则热火更盛,所以补肾经之太溪穴,引水上行。此穴不仅退热迅速,且可使因受高热损害的机能易于恢复。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点穴次序:由上而下,依次点穴。
治疗效果:每天点穴1-3次,2-3天即可治愈。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隔离到腮腺肿胀消退为止。
平时应注意口腔卫生。
采用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尽量避免进食酸性食物。
合并胰腺炎的患者应禁食,行静脉营养。
药物治疗
病原治疗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1g/d,儿童15mg/kg静脉滴注,疗程5~7天,但效果有待确定。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物理或者药物降温。
头痛或腮腺肿痛明显时可以使用镇痛剂。
中医治疗
中医上称为痄腮,将腮腺炎分为风热型和痰毒型,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其他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中毒症状重,尤其合并有脑膜脑炎、心肌炎、睾丸炎的患者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一般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10mg/d,连用3~5天。
睾丸炎胀痛者可局部冷敷或者使用棉花垫及丁字带托起来减轻疼痛,还可同时口服己烯雌酚每次2~5mg,每天3次,促进炎症更快消失,并减少睾丸萎缩等后遗症。症状重者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合并脑炎、脑膜炎,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及时脱水(可静脉推注20%的甘露醇1~2g/kg,每4~6小时1次,直至症状好转)、降低颅内压,以预防脑病,减少死亡率。
流行性腮腺炎预后一般良好,但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密切关注病情,及时就医。而且本病具有传染性,患者及家属应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家庭护理
本病好发于幼儿,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病情,保证患儿休息,采取相关措施止痛,并做好隔离防护措施。
日常生活管理
采取措施缓解症状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止痛药来缓解症状;
用热敷或冷敷来减轻腺体胀痛;
戴上运动护具,用冷敷布减轻睾丸疼痛。
合理饮食
避免需要反复咀嚼的食物,尽量进食流食或软质食物,如土豆泥或燕麦片;
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或果汁,因为它们会刺激唾液分泌;
多喝水。
防止传染给他人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在出现症状和体征后9天内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应注意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传染给他人。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记录症状和体征,如果腮腺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加重,或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睾丸胀痛等并发症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预防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患者直至腮腺消肿后5天。
应用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MMR)皮下或皮内接种,也可用气雾喷鼻法,预防感染的效果可达95%以上,显著减少发病率。
潜伏期的患者接种该疫苗也可减轻发病症状。
因为活疫苗可能有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严重免疫功能损害者是接种活疫苗的相对禁忌,但是无症状的HIV感染的儿童可以接种腮腺炎疫苗。
建议儿童在18个月时接种第一剂MMR疫苗,入学前(6岁)接种第二剂。
也有研究显示,接种3剂MMR疫苗的人比接种2剂MMR疫苗的人患流行性腮腺炎的风险更低。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痄腮的病因病机5痄腮的症状6痄腮的诊断要点7痄腮的分类 7.1痄腮·常证7.2痄腮·变证 8痄腮的中医辨证治疗 8.1温毒袭表 8.1.1症状和体征8.1.2证候分析8.1.3针灸治疗 8.2热毒蕴结 8.2.1症状和体征8.2.2证候分析8.2.3针灸治疗 8.3毒陷心肝 8.3.1症状和体征8.3.2证候分析8.3.3针灸治疗 8.4邪郁肝经/毒窜睾腹 8.4.1症状和体征8.4.2证候分析8.4.3针灸治疗9痄腮的其他疗法 9.1方药治9.2针灸治疗 9.2.1方一9.2.2方二9.2.3方三 9.3灯芯灸疗法 9.3.1方一9.3.2方二9.3.3方三9.3.4方四 9.4艾灸疗法 9.4.1方一9.4.2方二 9.5耳针疗法 9.5.1方一9.5.2方二9.5.3方三10医案11参考资料附:1治疗痄腮的穴位2治疗痄腮的方剂3治疗痄腮的中成药4古籍中的痄腮 1拼音 zhà sāi
2英文参考 mump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mump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概述 痄腮(mumps[1])为病名[2]。是指因感染痄腮时邪,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儿科时行病[1]。即流行性腮腺炎[2]。俗称蛤蟆瘟[2]。是由风温疫毒所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肿痛为主症的一种急性传染病[3]。
痄腮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冬春季节[3],好发于5~9岁儿童[3],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痄腮散发为主,亦可流行[3]。绝大多数可获终生免疫,也有少数反复发作。相当于现代医学流行性腮腺炎。系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4]。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其特征为腮腺或其他涎腺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4]。病后能获得巩固的免疫力[4]。
针灸对流行性腮腺炎有较好的疗效[3]。如有严重合并症,应配合其他疗法。
注意:流行性腮腺炎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隔离,一般至腮腺肿大完全消失为止[3]。严重并发症者应作相应综合处理[2]。
4痄腮的病因病机 感受风热疫毒、痰火壅阻少阳所致[2]。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病毒经呼吸道侵入而引起的腮腺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2]。
痄腮因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挟痰化火,遏阻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失于疏泄,结于腮部所致。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足厥阴之脉循少腹络阴器,若受邪较重则常并发少腹痛、睾丸肿胀。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则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变症。
痄腮的病因为外感风温邪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3]。
少阳之脉,从缺盆,上项,系耳后。邪入少阳,经脉壅滞,气血流行受阻,故耳下腮颊漫肿而有痛感[3]。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病则相互传变[3]。
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少腹,若受邪较重,较大儿童可并发少腹痛、睾丸肿痛[3]。
若温毒炽盛,热极生风,内窜心肝,扰乱神明,则可出现高热昏迷、痉厥等病变[3]。
5痄腮的症状 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2]。
临床多发于小儿,成人也有感染[2]。症状轻者,一侧或先后两侧耳下肿胀疼痛,或伴发热恶寒,数日后渐消退[2]。重者则腮部焮热红肿、咀嚼困难、发热恶寒,甚或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脑膜炎),或睾丸肿痛(睾丸炎)等并发症[2]。
起病大多较急,初起病人有发热、怕冷、头痛、咽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症状[5]。腮腺部肿痛增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肿大,边缘不清,外表皮肤不红,触之有压痛及弹性感,张口或咀嚼疼痛加重[5]。腮腺口可见红肿,通常一侧腮腺先肿大,随之双侧肿大,腮腺肿胀持续大约4~5天逐渐消退而痊愈[5]。较重者可合并睾丸炎、胰腺炎、脑膜炎、卵巢炎、心肌炎等[5]。
6痄腮的诊断要点 ①冬春季节,当地有本病流行,或患者于病前2~3周内有与流腮患者接触史[4]。
②发热,一侧或两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以耳垂为中心,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腮腺管口红肿等[4]。
③可配合做血象、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4]。
7痄腮的分类
8痄腮的中医辨证治疗
8.1.1症状和体征 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3]。
8.1.2证候分析 温毒在表,故见发热轻、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3]。
腮颌乃少阳经脉所循之处,邪蕴少阳经络,故见耳下腮部肿痛[3]。
8.1.3针灸治疗 [3]
治法: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颊车、翳风、外关、合谷。
随证配穴:热甚者,加大椎、商阳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风温邪毒壅阻少阳经脉,故取手足少阳之会翳风,合以足阳明经穴颊车,以宣散局部气血壅滞。外关配合谷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散结消肿。
8.2.1症状和体征 壮热,头痛,烦躁,腮部漫肿,疼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3]。
8.2.2证候分析 热毒入里,里热亢盛,正邪激争,故见壮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3]。
热毒蕴结少阳,则腮部肿痛拒按[3]。
热毒内蕴阳明,故见头痛[3]。
8.2.3针灸治疗 [3]
治法: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合谷、中渚、足临泣、颊车、翳风。
随证配穴:头痛甚者,加太阳、头维。咽喉肿痛者,取少商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曲池、合谷清阳明邪热。中渚清少阳邪热。大椎泻热毒以退热。足临泣可导热下行。翳风、颊车能宣散局部气血之壅滞,以消郁结之肿块。
8.3.1症状和体征 腮部肿胀,高热,嗜睡,项强,呕吐,甚则昏迷、抽搐,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3]。
8.3.2证候分析 热毒亢盛,内陷心包,扰乱神明则嗜睡,甚则昏迷[3]。
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则抽搐[3]。
热郁经络,筋脉拘急,则项强[3]。
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为热邪亢盛之象[3]。
8.3.3针灸治疗 [3]
治法:清热解毒,熄风镇痉。
选穴:以督脉穴、十宣为主。取劳宫、百会、水沟、行间、十宣。
随证配穴:高热不退者,加大椎、曲池、合谷。项强者,加天柱。头痛甚者,加太阳、印堂。呕吐者,加内关。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十宣三棱针点刺出血。
方义:劳宫清心包之热。行间平肝熄风。水沟、百会以清神志。十宣放血,以宣泄营血之毒热。
8.4.1症状和体征 腮部肿胀,发热,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偏红,苔黄,脉弦数[3]。
8.4.2证候分析 热毒循经脉下行,郁滞肝胆,筋脉不利,则睾丸肿胀疼痛,连及少腹[3]。
邪热内蕴,正邪相争,故见发热[3]。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象[3]。
8.4.3针灸治疗 [3]
治法:清泻肝胆,活血止痛。
选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取大敦、足临泣、曲泉、归来。
随证配穴:高热腮肿者,取穴按本病“热毒蕴结”证处理。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大敦浅刺,疏通厥阴经气,以消肿止痛。足临泣、曲泉,以清泻厥阴邪热。归来调理气机,以止少腹之痛。
9痄腮的其他疗法
9.2.2方二 取翳风、颊车、合谷、外关、曲池等穴为主[2]。热甚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加大敦、太冲、曲泉[2]。
9.2.3方三 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处方: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
方义:治宜清泄少阳经郁热为主。取颊车、翳风宣散局部气血之郁滞;外关配合谷既能疏风解表,又可清热解毒;关冲点刺出血利少阳气机,可奏清热消肿之功。
随证配穴:温毒在表—风池、少商,热毒蕴结—商阳、曲池,睾丸肿痛—太冲、曲泉,惊厥神昏—人中、十宣。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或点刺出血,10次为一疗程。
单侧腮腺炎者用同侧角孙穴,双侧腮腺炎者用双侧角孙穴[5]。先将角孙穴处毛发剃去,然后用灯心草蘸植物油点燃,快速点灼在角孙穴上,听到一声爆响后,表明灸治成功[5]。如灸后仍不见红肿消退,次日可重复灸治[5]。
本法可以预防腮腺炎。
9.3.2方二 [5]
取穴:曲池、外关、合谷、颊车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用灯心草灸患侧穴位,每次每穴灸5次左右,每日1次。
9.3.3方三 [5]
取穴:角孙(患侧)、少商穴(对侧)。
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穴;睾丸肿痛者加太冲、曲泉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灸1~2次即可痊愈。
9.3.4方四 [5]
取穴:列缺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将小艾条一端蘸桐油少许,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一触即起,以发出清脆的“喳”声为成功标志,点灸局部留有小水疱,几天后可结痂自愈。一般点灸1次疼痛即缓解,腮腺部肿胀逐渐消失。
取穴:翳风、角孙、颊车、曲池、合谷、外关穴。
灸法:采用艾炷隔蒜灸法,每穴灸5~10壮,每日1次;或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10分钟,每日2次。
9.4.2方二 [5]
取穴:颊车、外关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分钟,每日2次,6次为1个疗程。
9.5.2方二 取腮腺区、颊区、耳轮4、耳轮5、耳轮6、压痛点等,强 *** ,每日1~2次[2]。
9.5.3方三 选穴:耳尖 对屏尖 面颊 肾上腺
方法: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余穴用毫针强 *** ,每次留针20~30min,每日或隔日1次。
10医案 陈××,男,8岁。发热5日,恶心头痛,呕吐不欲饮食,右耳下肿胀,边缘不清,压痛明显,局部发热,咽部红肿充血,咀嚼困难,舌红,苔薄黄,脉数。取合谷、翳风、下关、颊车、扁桃体穴(在下颌角切迹内缘,向咽喉斜刺1.5寸左右),每日1次。连针3次,患儿肿消热退。(针灸治验)
11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62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儿受惊
下一篇: 小儿吐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