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失调,是指气或血的亏损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及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等病理变化。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气的生化不足、耗损过多或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所导致的,及气的运动失常,即,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病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血的生化不
足或耗伤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状态。二为血的运行失常,或为血行迟缓,或为血行逆乱,从而导致血瘀、血热,以及出血等病理变化。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的症状。
中医讲“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壮则可以帅血以运行,又是生血之力,血气旺则是气化之物质基础,只要气血充沛,血脉畅行,营卫调和,人体就可以“阴平阳秘”,百病可防,已病可愈。
这是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观点。朱震亨就曾说过:“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都,诸病生矣。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这个观点强调了气血郁滞在发病学上的重要地位。朱震享有气、血、湿、热、痰、食“六郁”之说,认为此六者既可单独致病,亦可合而为害,但其关键则在于气郁。因此他治疗郁证,首重调理气机。
气血淤滞是导致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对补品的作用产生误解,片面追求和迷信补品能强身健体,坚持常年服用不懈。诚然,对于体质虚弱反生很多不良反应。对此,清代医家王孟英早就提出告诫,他针对当时“不知疗病,但欲补虚,举国若狂”的局面,大声疾呼“一味蛮补,愈阂气机,重者即危,轻者成锢”,极力反对滥用补剂,时至今日,也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中医气血养生保健的方法十分丰富,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1.饮食调养。平时可常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2.加强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听音乐,欣赏幽默剧,可使精神振奋、排解忧愁。
3.配合穴道按摩更有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交会处,用另一只大拇指按压30秒后松开,重复5次。
足三里——膝盖正下缘约4根手指、胫骨凹陷处,利用食指弯曲的骨节来按压,至少3分钟。
风池穴——后头颅骨下缘,在颈椎中线与耳后中间的凹陷处,用大拇指按压至少3分钟。
气血是气和血的总称,也叫血气
1)存在于体内并在人体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生理物质叫做正气或精血,防御身体入侵因子的物质叫做卫气,帮助吸收营养的物质叫做营气,与精神活动有关的物质叫做神气等,所以气的种类繁多,作用也多样化。
2)气的作用还包括保持体温,提供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促进血液循环,物质的运输,维持身体和外部环境的统一性,调节血液、汗、小便,把物质转变为多种物质等。
3)血指血液和血液所具有的营养作用,血来自人体摄入的食物,在身体的各个部位不停地循环,给脏器和组织供应营养,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4)血液循环也取决于气的力量,如果气不足血液循环也不畅,引起各种疾病,气的作用也要通过血来表现,所以气和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5)经络学说是在中医学基础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因为经络与<阴阳>、<五行>、<脏腑>、<营卫>、<气血>是密不可分的,离开经络学说就不能研究中医学。同时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过程中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离不开此学说。
6)中医学中不论哪个科目都能涉及到经络学说,特别是针灸,是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的,所以首先要彻底学会经络学说。
气血是属于祖国中医学概念,是人体的两大基础物质,各自具有相应的功能,对于我们的生命活动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气是运作不息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调控及防御固摄等作用,而血是循行与脉中且有营养的红色物质,具有濡养及化神的作用。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则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因此,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血 摄血,是气的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临床治疗此类出血病证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 (四)血为气母 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血虚,或大出血时,气失去依附,则可浮散无根而发生脱失。故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8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气血津液辩证
下一篇: 气和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