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医认为,汗为心液。如果说在炎炎夏日,身体出汗是再寻常不过的了。但有的人,无论夏季还是冬季,吃顿饭、做点事或稍一紧张便汗如雨下,这可能就是某些疾病在作怪了。在医学上,多汗症可分为全身多汗和局部多汗。
全身多汗症
由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引起。
低血糖症: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怕热多汗外,还表现有食欲增大,吃得多,反而消瘦,大便次数增多,心慌,精神紧张等症状。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有出汗异常增多现象,患者还伴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多阵发性出汗,有时也可持续出汗。还可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
另外,高血压患者以及更年期女性也可出现多汗。
局部多汗症
自汗:常日间出汗,活动后更甚,多由气虚或阳虚所致,可服用温补之品进行调理。
盗汗: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多见于阴虚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结核患者最多见。
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如蒸笼热气,多见于身体阳气偏甚及消化功能亢进者。
半边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多见于青年人高血压脑病、肾性高血压症、中风、半身不遂、截瘫等患者。
劳心汗:系指心窝部和两乳房中间部位多汗,多因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所致。常见于劳心过度和知识分子。
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亦可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腋臭汗:汗臭如狐骚气味,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中分成两半,一半头出汗,另一半头滴汗皆无。此系阴阳双亏并感寒所致。
手足心汗:多发生于紧张或激动时或在公开场合说话时,常在青少年时发病,多半是精神压抑引起。
此外,高烧病人的“战汗”(先见全身战栗发抖,而后汗出)、生命垂危之际的“脱汗”(大汗淋漓不尽),均为疾病转危之征象,应加以重视。
断断续续开始对中医有简单而大概的了解,目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看课➕复盘,或许我这个文科门外汉用整个暑假学习这个不太靠谱,能学成什么样也是个未知数,但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身体的健康,所以纠结再三,这个暑假的日更,就从每日更新的中医理论入手吧。
最初对中医的认识可能只是《黄帝内经》、扁鹊、华佗等,可随着看课,我意识到中医融合了中国很多传统的思维方式,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 等。以及我们熟悉的 脏腑学说,经气血津液,经络甚至是体质 。这些配合运用,形成中医学特有的 “理法方药”体系 ,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分析病因病机,辨清证候,( 辨证论治 )确定治则治法后派方遣药。而完整的中医学习之路,也将 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到诊断,进而中药方剂,了解中医内科学,最终临床应用。
中医学以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主题,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的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人的诊断、治疗和养生应从整体出发。
从人的生理功能出发,人的五脏、形神、精气神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诊断防治出发,人的内病会通过外显而显示出来;从人的养生康复出发,要关注饮食起居,形神共养。
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季节的变化和日夜的变化为节律,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疾病外显,也会有更适合的治疗之法,因此要在自然和人的统一中关注节律。同时,也要关注地域环境对人的影响,北方干冷,南方湿热,相应的疾病就会不同,要因地制宜,更要置于天地的大环境之中。
3、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周围环境的安定与否,空气健康与否等条件都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1、辨证论治市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2、辩证论治:辩证是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疾病的 病因(外阴内因)、病位(内证外证)、病性(虚实寒热)及病势(疾病发展趋势) ,并确立证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指的是对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 治法治则(治疗方法:开方药|针灸|推拿等) 。
1、象思维
形象思维就是观物取象,取象比类。意象思维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思维。应象思维就是取类似象之道,寻找治疗方法。
2、系统思维( 整体宏观思维和天人合一思想 )
3、变异思维
恒动思维,万物不断地运动变化。 “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4、中和思维
平、和之道。 治疗主张 平阴阳、平寒热 ,养生主张 和五味、和喜怒、意志和 ,用药也讲究 动静相和 。
以上,学习中医基本的入门基础理论。而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治未病”思想及“中和思维”,预期发病后再去预防扩散,治疗后预防复发,不如保证拥有好身体,先有“治未病”思想。而“治未病”的根本要点,就是平和之道,平和七情六欲,平和阴阳寒燥,和五谷之气,和意志形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7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辩证中医常用的三种退热方法
下一篇: 辨证论治:大汗淋漓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