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泻为泽泻科泽泻属Alisma L.草本植物,其干燥块茎具有利尿、泄热、降血压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症…引,是临床常用中药,也是福建省地道药材之一。泽泻的种植主要采用种子繁殖,但种子繁殖率低,出苗不整齐,严重影响药材的产量与质量。有关泽泻种子生长选育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而泽泻种子的质量关系泽泻种苗的质量,是发展泽泻种植的瓶颈,应根据中药材GAP的要求,加强泽泻种子繁育、种子质量控制体系研究和泽泻种子质量地方标准的制定,以便为泽泻药材的质量控制与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本试验采集不同成熟度的泽泻种子,进行发芽与种苗生长观察试验,旨在为泽泻种子的质量标准和种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为泽泻产业化种植提供优良种子。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泽泻花序分别于2003年起连续3年采自建瓯吉阳镇陈之瑞药农的自种田。依据花序花茎的颜色不同,试验将它3部分,即上部:花茎颜色仍为黄绿色的花序;中部:花茎颜色为褐色的花序;下部:花茎颜色已变为深褐色或红褐色的花序。将各部位种子分别采集,用分样筛除去果梗、果皮等杂质,分别保存备用。1.2方法1.2.1发芽试验选当年11月种子阴干后进行。每种样品随机抓取100粒种子,3次重复,分别摆放在垫有滤纸的培养皿内,加蒸馏水保湿,置于25±3℃光照培养箱内观察,每1~2d观察一次发芽情况,并作记录。1.2.2植株生长试验于种子采收后的次年8~10月进行。每种样品随机选取100粒,播种发芽并在植株移栽后15d与35d观察植株叶片数、叶长与叶宽等性状,并作记录。2结果与分析2.1花序不同部位/成熟度泽泻种子的形态特征泽泻花序为伞状花序,开花、结果及果实成熟的顺序由下而上,同一花序不同部位的花茎颜色不一样,种子的成熟度不同,其外观形态也不一样,见表l。花序中部成熟种子的种皮为黄绿色或黄褐色,外观饱满,瘦果倒卵形,扁平,长2mm左右,宽约1mm,平均千粒重O.28g左右;花序上端嫩种子干燥后为浅黄色或绿色,种子较小,约1.0~1.5mm长,平均千粒重仅0.18g,明显低于成熟种子。花序下部的老熟种子外观种皮颜色深褐色或红褐色,瘦果成宽倒卵形,千粒重平均约0.28~0.30g。表1不同成熟度泽泻种子的形态特征比较2.2花序不同部位/成熟度泽泻种子的发芽情况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花序部位/不同成熟度的泽泻种子,播种至发芽的时间及发芽历期很不一致,成熟种子发芽快,播种后两天就发芽,发芽历期9d,老熟种子发芽历期需要13d,嫩种子发芽时间最长,需要9d才能发芽,发芽历期长达15d以上。三种不同成熟度种子的发芽率差异明显,成熟种子发芽率(83.7%)最高,是老熟种子发芽率(38.8%)的一倍以上,嫩种子的发芽率最低(23.3%),仅为成熟种子的1/3左右。可见,种子成熟度是影响泽泻种子萌发率的重要因素。表2不同成熟度(部位)泽泻种子对萌发的影响2.3不同部位/成熟度种子的植株生长情况
在种子发芽移栽后15d与35d观察植株叶片数、叶长与叶宽等性状见图1。15d观察,供试三种、种子的植株生长情况基本一致;35d观察发现花序中部种子发育的植株生长正常,平均株高、叶长与叶宽明显优于其它两种种子,进一步观察发现,三种种子发育的植株中都出现植株变矮、变小的“矮缩株”,但出现的比例明显不同,中部种子出现“矮缩株”的比例是13.5%,上下两部种子分别是41.3%和50.2%,可见中部种子成熟度适中,适宜用于水田生产。3讨论试验表明泽泻的开花顺序由下而上,开花、结实持续时间长,同一花茎不同部位的花序种子陆续成熟,当下部种子成熟时,上部花序才开花,中部种子成熟,下层种子已过成熟期,而此时顶端花序的种子未成熟,千粒重偏小,瘪种率高。表明各部位花序的种子成熟度明显不同,如秋季将花序一次采割混收,由于各部位花序的种子成熟度、千粒重差异明显,导致生产流通中各批次种子的质量不一致,种子质量下降。一发现与魏建和等对柴胡的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了我们调查发现的生产流通中的泽泻种子多为不同成熟度种子的混合物。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序部位的泽泻种子发芽情况明显不一样,中部成熟种子发芽率最高,发芽历期最短,发芽较整齐。大田生产调查也证实了种子成熟度是影响泽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结果与陈震等和魏建和等在甘草和柴胡上取得的研究结果一致,因而种子适时采收是很重要的,泽泻种子采收期一般掌握在花茎中部颜色为褐色时采收。但不同成熟度种子对泽泻产量和质量有何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4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芩栽培研究
下一篇: 连翘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