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
麝是野生动物,过去麝香的来源全靠“猎麝取香”,由于捕杀过多,麝的数量大减,濒临绝种边缘,为了有计划地发展麝香生产,除积极保护野生资源外,变野麝为家养成了重要课题。自1958年以来许多产区先后开展了养麝试验,探索了一些方法。现将野麝家养技术简介于下。
(1)生活习性
中国驯养的麝主要是林麝(MoschusberezovskiiFlerov)为中国西南针叶林内一典型林栖动物,在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也可看到它的踪迹。体小而灵活,能上树,为避敌适应,也与它喜爱食松萝的习性有关。佛晓和傍晚时活动频繁,独居生活,成兽循熟途活动)半成兽满山乱窜。性怯懦,听觉、嗅觉都很敏锐,遇有异样声响即迅速逃遁。公麝有在矮树桩上摩擦臀尾的习惯,而留下蜡状分泌物。食物以松萝为主,也吃嫩枝叶等。幼麝年余即发情,公麝间有争偶现象。交配期在每年十月到次年二月份,怀孕期六月,春末夏初产仔,每胎产1~3仔。初生仔麝身上具斑点,约两月后消失。公麝约一年后有香,但此时质不佳,量也少。
林麝的分布从现有资料看来,分布限于中国境内,文献记载有四川、甘肃、陕西、湖北、贵州等地。在四川与马麝交错分布,本种在交错区内约在2400~3800m或2400m以下的地方栖居,为该地带的优势种。
(2)捕捉
四川省的猎人利用麝的生活习性,主要采用猎狗追逐和架设绳套的捕捉方法。
1)
猎狗追逐捕捉:猎人发现麝的新鲜粪便,足迹或在矮树桩上遗下的蜡状分泌物时,将猎狗放出,猎人随后追逐,使麝被迫上树。由于麝极度怕狗而不注意人,即用竹竿或林枝将大小固定的绳套(不用活套)套到麝的颈上,然后将麝拉下树干即刻抱捉。此法对麝的机体损伤轻,麝的存活率高。根据群众经验,为缩短捕捉时间,捕捉时可先放次等猎犬,待其发现麝而发出叫声后,再放出养精蓄锐的上等猎犬来迫使林麝迅速上树,立即用绳套将麝从树上拉下,放人背篓中,置林荫处休息,让人与麝隔离,待其安静后,再送往临时设立的基点。
2)架设绳套捕捉:利用麝循熟途活动的习性,和根据麝足迹,留痕的新旧,判定麝和行径,然后用特制的、紧密的60~100cm长的麻绳做一活套,架设在麝觅食和饮水常经过的地方。先在地上挖一小块陷井,设有开关,把树枝压下后将活套的另一端捆于树枝上,再用土和苔藓等覆盖活套及陷井上的开关。麝途经陷井时,触动活套上的开关,便能把麝撑吊套住。此法不易控制时间,即使发现早,也易由于撑竿弹力强而使麝受伤,死亡。
经过观察发现,林麝从被捕到圈养初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麝有胆怯的特性,受到持续的、强烈的惊恐刺激和强烈运动后,引起内脏机能紊乱或障碍,如呼吸、心跳加速(呼吸可超过正常值30次/分的5~6倍,有的经2~3天仍不能恢复),精神沉郁,减食或拒食,反刍停止,从而诱发疾病以至死亡。死后尸体解剖后一般为肺脏充血或郁血,心脏出现代偿性肥大,心内膜或心脏冠状动脉呈现条状的出血痕迹。因此,在捕捉、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惊恐刺激,以降低林麝死亡率。
基点应设临时圈舍(能利用房屋好),隔成单圈,使林麝入圈后不再受新的刺激,安静休息4~6天,恢复正常采食和反刍后再运走。运输时力求时间短,可逐个用木框装运,适当掩蔽,少见阳光和少受外界因素干扰,途中除管理人员给饲料和饮水外,避免其他人接近和参观。
(3)圈舍的设计
圈舍建筑要适合麝的生活特性,并以经济与适用为原则。地势要比较高,干燥,排水比较良好,邻近要有一定的清洁水源,饲料生产和供应比较方便。选地建圈时还应考虑少量试验与大规模发展的布局,近期头数和长远规划相结合。若需大规模建场饲养,还要注意不占用良田和选择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圈舍的形式不拘,为照顾麝喜独居和夜间活动的习性,面积宜宽大。据我们的体会,饲养初期的野麝平均每头占房面积2~3m2,露天活动场面积5~8m2。在有一定的驯化基础时,平均每头占房1~2m2,活动场面积4~6m2。随着家养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圈舍利用率和容量可相应增加。
圈舍围墙离地面高度,野麝圈墙高约4m,而家养驯化后的麝圈墙高约3.5m。若围墙加盖伸出墙壁30~40cm,则可稍低。墙壁上或附近不能有麝起跳的梯蹬。墙脚应有适当的排水孔,墙外开排水沟,以使活动场不积水。围墙的建筑材料可因地制宜,用土、木板、砖石或其它材料均可,以坚固耐用、经济节约为原则。
房舍可修在活动场中间或一侧,供麝避雨雪、阳光曝晒及母麝产仔用。房檐高与围墙高度相同,房舍内分隔成数个小间(小圈),每小圈设窗和互通的小门。隔离的高度需2.5m。在活动场上离围墙一定的距离需植树和设置60~100cm高的木架之类的附属物,以遮阴和供麝活动用。饲养人员宿舍和饲料加工贮放所必须的房舍须建在紧靠麝圈的地方。
(4)饲养
麝由野生到家养,饲养条件和饲料品种等变化很大,据我们观察,麝的饲料品种很多,麝对饲料的适应性也较强。利用农副产品的潜力较大,就给在不同地区开展野麝家养提供了物质条件。
1)饲料的品种与贮存:为使饲料能终年衔接,要求采摘野生饲料的同时还应种植一些家种饲料,建立一定的饲料基地。主要家种饲料品种有四季豆、荞子、莴苣菜、眉豆、绿豆、黄豆、钾豆、南瓜、红苕、胡萝卜等。
麝所采食的大部份青饲料一般是鲜喂,但为了在缺乏青料的季节饲喂,也需干贮部分青料。叶类饲料在晴天采回随即晒干,放于干燥处保管;豆料要在盛花期采收全株,放在通风的地方或捆把搭在架上阴干,不宜曝晒;块根类的红茗、胡萝卜等可窖贮或切成片干燥(晒干或烘干),有的山区还有一种野生灌木果实——红籽,产量大,也是麝喜欢的饲料,在冬初果红时采摘,因量大,应尽快干燥,四季均可饲喂。饲料若干贮不当,被虫鼠咬坏或受潮霉烂则定会降低饲料质量或不能饲用。
2)饲料的配制:麝的口粮组合要着重注意青、粗以及精料的多品种,这样既营养全面,又增进麝的适口性。麝是反刍动物,按其消化生理特点,应经常保持和加强瘤贯内微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故在日粮的搭配上要着重注意饲喂青、粗饲料,并需要较大量含纤维素的饲料。在日粮中如没有或缺乏纤维性饲料,其他营养尽管充足,仍不适应麝的反刍消化和影响营养的吸收。当然,其他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缺乏,也易患相应疾病。随着季节、饲料来源的恶化及麝在不同生理时期的需要,应适当地调整日粮。在青饲料较缺乏的冬季,可以加喂适量的多汁饲料如胡萝卜、红茗等。在日粮中还补加有少量的精料如黄豆、玉米等。部分饲料在饲喂前要加工处理,使麝易于吞食及消化,如多汁块根要洗净切碎,籽实精料可培碎生食或蒸煮后熟喂,据观察,吃惯熟料的麝吃生料,须经过几天才能适应,而吃惯生料的麝吃熟料,食欲有所增加,但生食可节省燃料等能源。
3)喂料:野麝的习性较特殊,白天喜欢光线较暗的地方或多在小圈内卧息反刍,采食较少,但到傍晚及凌晨活动频繁,采食较多,日粮的60~70%左右都是在夜间采食,且常常是零星多次吃完,故喂料时间要合理安排。一般情况下,分日粮为三次饲喂,第1次上午7:30~8:00时,第2次中午11:30~12时,第3次下午18:30~19时,夏冬季可饲喂两次。但无论分2次或3次,晚上一次必须喂足,但不要过量以免造成饲料浪费,并且易引起麝食欲不振,特别是当精料或多汁料喂量过多时,常造成胃肠机能失调,引起腹泻;但喂量过少,会使麝瘦弱,易发生疾病。要做到喂饱喂足,需细心观察,在健康情况下,已喂饱了的麝,食后能安闲游走或卧息反刍,不因缺料而四处寻食或闹圈,喂料时,可见到上一次喂的料已基本吃完,给饲料时陆续上槽采食。此外,喂量的多少还要注意观察气候变化情况,如在凉爽时食欲有所增强,可适当多喂。具体的喂量尚无一定标准。据我们的体会,假若全喂青粗料时,每头麝平均每天消耗青绿叶0.8~1kg,干粗料50~100g;若每天每头加喂精料50~75g红茗、胡萝卜50~100g时,青绿饲料可减到0.4~0.6kg。饲喂中,对成龄麝、幼龄麝、孕麝、哺乳麝和病弱麝要分别对待,灵活掌握。
4)增进食欲的方法:饲养中,要经常注意增进麝的食欲。首先要保持伺料品种的相对稳定性,在季节变化,饲料品种需要更换时,新喂的品种要由少到多,逐日增加,不要更换过急。其次喂食盐也有增进食欲的作用,经我们观察可以每5~6天以平均每头麝0.25~0.5克的量加喂一次食盐。给饲方法,可将食盐放于单独盆内,再让麝自由舐食。喂养中,还要经常保持有清洁的饮水,尤其是夏季,饮水量要比冬季增加2~3倍,如长时间缺乏饮水,也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疾病。此外,对病弱麝要喂它所喜爱的饲料,以增进食欲,增强体质。
(5)管理
1)分群管理:麝由野生状态到人工喂养,生活环境有极大变化。为逐代改变麝的胆怯、独居习性,加强和提高驯化程度,在圈养中以群养较为优越。即按麝的年龄、体质、性别等分群饲养。每一群麝的多少,视圈舍面积大小而定。成龄母麝每群以8~12头为宜,公麝有殴斗的习性、以强欺弱的特点,每群以4~7头为宜。分群时注意强弱搭配要适当,否则,即使麝群小到2~3头,亦可能发生严重打架以致造成弱者受伤或死亡。如分群合理,大小较均匀且强弱相差不大,食量接近,麝群一般很安静,对喂养也较方便。
2)调圈;一般情况下宜少调动。但在配种季节为组织配种,或在麝群中个别强弱差别过大不宜继续在原群时,要进行调圈。调圈和并圈往往是造成打架的主要原因,但如方法合理,则可以减少打架,避免严重创伤或死亡,3~5天就会在同一圈内安静下来。调动前,要先分析被调麝的性情、特点,选择与其性情、特点相近的麝群。并圈最初1~2天最好白并夜不并,在夜间将新调入的麝关入单圈。如经数天仍不能合圈,可将好斗者关入小圈单养,待安静后再合圈,或将调入麝换到其他麝群。调动中不能强赶猛追,以防引起惊恐甚至全群骚动造成创伤,可先将不调圈的麝暂时关进小圈,待调走的麝赶离该圈后再放出,就比较安全。调圈最好在晴天进行,暑天要在早上调拨,调圈后未合群前,要有人就近守候,观察情况,怀孕后期及哺乳母麝不宜调动,以防打架受伤,影响胎儿和仔麝的发育。
3)保持环境安静:家养时间不长的野麝,其胆怯易惊的习性还没有改变,故在圈养中要适当保持安静环境,主要指没有奇异声或突然的噪声。一般的响声如火车声、汽车声、饲喂中的呼唤声、饲槽的响声等,只要逐渐习惯,并不会引起惊恐。在饲养管理中,工作人员态度要温和,手足要轻,如需接近野麝工作时(如扫粪)要让麝先让开,不要突然走近或粗暴强赶。工作中注意关好圈门,圈门、圈壁损坏要及时修理,以防止麝窜圈逃跑。
4)注意清洁卫生,防止疾病流行:圈内需每日打扫,清除粪便、积尿、积水。定期大打除或药水消毒,进出门口设消毒池(新鲜石灰)。且饲料饮水保持清洁。食槽、饮具每天洗刷,避免泥沙、毒虫、蚧蝇或鼠雀等污染饲料。病麝要隔离饲养,死后及时消毒。
5)勤观察,定期评定麝群健康:饲养工作人员要熟悉麝群的情况,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首先要勤观察,最好结合圈内工作,每天逐群逐头观察一次,主要观察麝群头数,有无跳圈或外逃,麝群的食欲情况,麝的精神状态和卧息,行动有无异样,麝群是否打架,麝的粪尿是否正常,有无疾病象征等。为了较准确地掌握麝的营养健康情况,可每一季度对麝群逐头评定一次,评定办法是按体质健壮程度分成若干等级,评定后分类整理,作好记录。并对存在的问题订出措施,落实解决办法。
6)针对气候变化进行管理:林麝在夏季食量较少,但膘情正常,幼麝平均增重还大于其它季节。以上情况说明麝对气温是能逐步适应的。为了让麝更好地适应气候的变化,也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在圈舍建筑上考虑冬暖夏凉,管理上注意冬天防寒,夏天防暑,在冬季刮大风时或夏季晴天的中午,适当关闭小圈门,还可在小圈内设置隔湿板等。
(6)麝的繁殖
1)麝的发情与配种:麝是季节性多次发情的动物,有单次发情的倾向。性成熟年龄约一岁半左右。公麝性成熟后任何时期都有性欲表现,母麝只在交配季节才有发情现象。配种的适宜年龄约二岁半左右,即在性成熟后第二年配种季节到来时进行第一次配种比较适宜,个别发育特别好的麝可提前参加配种。母麝的发情在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2月,但多集中在11到12月。发情周期一般为17~30天,发情持续时间17~36小时左右,在此期中可多次交配,过了发情持续期,母麝拒绝交配。一次发情时未交配,或交配后未受孕,则在一定时间后又会重新发情,如此反复,直到受孕或发情季节过完为止。
麝在发情初期表现不安,在圈内来回游走,时常屙尿且发出漫长的低鸣声。发情盛期,母麝主动接近公麝,并发出嘶叫声,表现出明显的求偶现象。少数母麝有隐性发情的现象。公麝受到引诱后,则追逐母麝,并爬跨交配,连续6~15次,每次几秒钟至一分钟,射精后爬跨停止。
由于公麝有争偶现象,多采用一公配群母的配种方法,即一头种公麝与3~9头参配母麝一次混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血统清楚,品质好的种公麝能得到充分利用,可较快提高麝群质量,缺点是选择公麝时不能确切地检查种公麝的体质健康状况,可能将无配种力或配种力差的种公麝放入圈内,影响母麝受胎率;其次往往一天内有两只以上母麝同时发情,一只种公麝一天仅可配1~2头母麝,也会影响受胎率。早在配种季节到来前半月至一月就应作好配种计划,组织好配种群,把准备参配的种公麝拨入参配的母麝群,以使麝群熟悉和建立感情。早放公麝能引诱母麝早发情,达到早配种。配种时尽量作到过老、过小不配,病弱缓配,近亲不配。配种期要加强管理,对配种圈与未参加配种的公麝应随时有人看管,防止公麝伤害母麝或公麝间争斗发生伤亡。配种期还应作好发情配种记录,注意观察种公麝的配种能力和情况,如发现种公麝不能配种时,应调进预备配种的公麝替换。
2)麝的妊娠与分娩:麝的妊娠期为180天(六个月)左右,秋末冬初配种后,一般在第二年的5~7月分娩产仔。妊娠前期无明显征状,只观察到其发情停止,食欲增加,毛色光泽,性情较温顺等。妊娠后期尤其在分娩前变化较明显,主要是腹围增大,活动减少但步态稳重,分娩前几天还可看到乳房隆起(有的不显著),有时还可看到胎动。临产前几小时的表现主要为不安,尿频,行动极谨慎,寻找僻静的地方,因腹痛而低声呻吟。分娩时母麝有的蹲下,有的躺卧用力,不时回视腹部,经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娩出胎儿。产仔后约10~20分钟娩出胎盘。母麝有吃胎盘的习惯。
母麝一般正产多,难产少,如经5~6小时胎儿不下时,应于人工助产。助产前助产人员的手及手臂应进行严格消毒。助产时保护好母麝,助产人员用手握住仔麝两前肢,趁母麝腹部收缩向外压送胎儿时,轻轻向外拉。助产时动作要迅速,尽量避免母麝惊慌和手术时间过长。
3)保胎护仔:在妊娠期及分娩后要做好保胎护仔工作。妊娠期不喝冰水,不吃上冻的饲料,以免受刺激发生流产。妊娠后期要适当增加精料,减少粗料,如粗料过多,不易消化,也可引起流产。要经常检查孕麝的采食及行动表现。严禁参观麝舍。工作人员不许哄赶妊娠母麝。分娩前要准备好阳光充足,不进“贼风”、暖和、干燥的分娩小圈,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在根据配种记录和发现母麝有分娩征状时,应提前将孕麝拔到分娩小圈产仔,以便看管,且生后仔麝易找到母麝哺乳,还可避免其它母麝踩死踩伤仔麝或吃胎盘(但个别不愿进产圈的不要强拔)。分娩后母麝口干,应给温水喝,喝冷水会造成麝腹病。初产麝多产一仔,经产麝多产两仔,产三仔的罕见。初生仔麝勿用手摩,困摩后可能发生母麝弃仔情况,有的拒绝哺乳,在这时,看管人员要马上抢救仔麝。
初生仔麝约0.5kg左右,体呈褐色,背上及体侧布满肉桂黄或苍白色花斑。产后几分钟即能站立行走,但姿态不稳。初生仔麝由母麝舐干毛衣后就开始哺乳,仔麝吃饱卧息后,母麝才采食。据观察,平时的哺乳次数多为每日二或三次,第一次在早上5~7时,第二次11~13时,第三次19~21时,每次哺乳时间1~10余分钟不等。自然哺乳期三个半月左右。哺乳期间,要供给母麝良好的饲料,以保证有足够的奶量。对在大圈产仔的母麝应设法拔入小圈,在小圈产仔的母麝一般2~3天可让母麝到活动场活动,以便排除产后污物,仔麝留在小圈内胎眠,为防止其跑出小圈,可用木板做成“高门坎”。只让母麝出圈。一周后可取掉“高门坎”,让仔麝出外活动。产仔时若正值雨季,要防止仔麝淋雨。
(7)麝的驯化
野麝胆怯畏人,不合群,夜间活动等习性对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取香,育种,生理常数的测定等项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养麝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麝的驯化工作。采用食物引诱进行抚摸的方法,对家养出生的仔麝在出生后几天开始进行接食和抚摸训练,取得了一定效果。训练的原则是逐步接近,长期努力,加强人与麝的接触,使麝对人逐渐熟悉、亲近。具体作法是:驯化人员先洗手,选择仔麝喜吃的新鲜饲料一束,进圈时先呼唤,然后逐头给饲,随即抚摩。抚摸前先注意母麝的反应,如有戒备(护仔)或扑人现象时,不要勉强抚摩。
亦可先抚摩家养出生的母麝,再抚摩仔麝。摩后注意母仔反应。对个别顽固拒食和拒摩的仔麝要耐心诱食和缩短抚摩时间,不能强迫。多次拒绝抚摩的要适当强迫,但仍不能强行追赶和引起惊恐,一再不让接近的可下次进行。抚摩时间:对断奶仔麝每天定时直接给饲和抚摩3次,第一次8时起,第二次13时起,第三次17时起。驯化人员最好要固定,驯化时动作要轻,态度要温和,切忌蛮干。每次操作完要作好记录。经过以上方法的驯化,据试验观察几批2~3代幼麝可以任人抚摩,捉抱和主动近人,能顺利捉住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取香,独居习性也有一定改变。
(8)取香
1)香囊的位置:香囊位于公麝腹部肚脐与睾丸之间的正中线上,突出于体表,成一扁圆形的分泌腺囊。剖开皮,见皮下与肌肉之间有半球形的麝香包,外为毛皮所包,毛皮下另有一层细皮,两层极易分离,再内是银灰色的薄膜层,习称“银皮”,包住麝香。香囊口位于香囊中部,与外界相通,紧靠尿道口前端,相距4~6mm。囊长25~40mm,宽20~27mm,深25~30mm。
2)泌香情况:公麝在一岁半左右开始泌香,经过逐月取香证实,成年公麝无明显的泌香周期,并能连续取香。但每年春夏之交普遍有香液溢出香囊口,浓香扑鼻。泌香后,麝出现减食或停食、不喜活动等现象,3~5日后逐渐恢复正常。经长期观察证实,此现象不属病态,而是成年公麝的特殊生理反应。在观察中还发现,公麝麝腺和性腺关系甚密,曾将阉割(去势)两只公麝与未阉割的公麝对比,发现去势麝香囊发育停滞,小而呈扁平状,囊分泌物(麝香)极少且未成熟,色泽为乳白或乳黄,无香味,有腥气。
3)取香:取香时间,一般在两岁半开始,约每年取1~2次。操作时,先将麝横卧固定,使麝的腹部向取香人,将香囊口用酒精消毒后,该取香人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香囊基部,其余手指作辅助,右手持取香器插入香囊孔内连续掏取,注意不要擦伤囊口和掏坏“银皮”。一般一头麝在几分至十几分钟就可取完。此法操作简便、安全、迅速,取香后对麝的健康、驯化程度、泌香、发情、配种和受孕等均无影响。我们现在平均每头麝每年可取麝香5.53g。1964年至1969年六年中平均每头麝已取麝香33.15g。最高个体(九龄)五年中逐年累计取香49.81g。
4)麝香的加工与贮藏:将取出的鲜净香用皮纸包好称重后,再置于低温干燥器内,以防止挥发性物质溢散,待其重量恒定时即可。假如是割下的整个香囊,则先修去边沿多余的皮膜,以短小竹片或树枝绷好囊皮,使囊皮扩张呈薄膜状,然后用皮纸条插入囊孔引流吸潮或插入小竹管,鸡、鸭、鹅毛管等通气。若遇阴雨天气,可用热草木灰慢慢煨干,但不要烧着皮毛,直到干透心才能收藏。贮藏时,整个者以油纸包好,放入白铁皮匣内,接口处焊好,再装入略大之木箱内,密封箱口。散香以瓷瓶或有色瓶装,不宜过紧过满,密封瓶口。两种包装均置于避光处,防高温,防止香气挥发或受潮变坏。
(9)麝的疾病防治
麝在家养条件下的常见病有以下几种:
1)软骨病:发生于成年麝,常见于母麝的妊娠期和哺乳期。病因:①妊娠期及哺乳期母体内的磷、钙大量消耗,而饲料中又未补充足够的维生素A、D;②饲料中磷、钙的比例不当,如含磷的饲料过多,将使体内磷酸大量损失。症状表现为病初呈消化紊乱,间有异食癖,以后逐渐消瘦。由于骨骼软化与疼痛,动作谨慎而紧张,常无任何损伤而呈迁徒性跛行,病麝喜卧,起立时紧张,四肢集于腹下或张开以支撑身体,或频频作踏步运动。长时期后,起立时肌肉震颤、呻吟,且因不能支持而倒地。末期卧地不起,类似瘫痪。防治方法为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时补充含磷、钙的物质,可将多维钙片或钙盐类药物混在饲料中饲喂。母麝呈软骨病征象时,应采取断乳措施,同时每日内服维生素A、D制剂。
2)佝偻病:为幼龄麝磷钙代谢障碍,致使骨质软化、变形的一种疾病。病因主要由于母麝缺乏维生素D,致使乳内含量也少。其原因主要是饲料中维生素D、磷、钙不足或磷、钙比例失调,缺乏在日光下的适当运动。消化不良及内分泌紊乱也可使本病发生。症状为初期呈现发育迟缓,生长停滞,精神不振,不爱运动,喜卧。后期骨端变大,前肢多呈“X”或“0”字型,运动困难。防治方法为母麝饲料多样化,对幼麝可给予多维钙片、钙素母等。有佝楼病征象时,可提早断奶,但哺乳期过短,又易影响幼麝成长,一般以80天为宜。利用日光照射良好的圈舍,幼麝原圈断乳合群等也有一定疗效。
3)胃肠炎:病因为饲喂发霉、腐败、被泥土或其他异物污染的青干饲料;食用不洁饮水;喂饲不适当如饲料突变、过食、饥饿等。症状为精神沉郁,鼻镜有时干燥,如胃炎显著,则肠鸣音减弱,可能发生便秘;如肠炎显著,则肠蠕动亢进,初期有暂时性便秘,而后开始腹泻,大便有多量粘液。后期,动物眼眶凹陷,腹围紧缩,继则起立困难,最后完全不能起立。防治方法为内服磺胺胍,我们用自制复方黄柏片拌饲料喂,疗效较好。
4)幼麝急性胃肠炎:发生于出生后数日至2—3月的幼龄麝。病因除因细菌感染外,常由于饲养管理不良,喂乳时间、喂乳量不定,采食污秽饲料和饮水等引起。症状为精神沉郁,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色,有恶臭,含气泡。有时有粘液或血液。防治方法为母麝分娩时注意环境卫生,防止仔麝舐食污秽圈地及采食不洁饲料、饮水。病初给予复方黄柏片有显著疗效。
5)脓疱病:由于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而致病,有一定传染性。症状为好发在面部。多在颌下暴露部位,茸毛,周围有炎性红晕,破后露出糜烂面,脓流出后形成黄色脓痂,有时向深部溃烂。治疗方法为化脓时可切开排脓,用0.1~0.5%高锰酸钾液洗涤溃疡面,擦干后撒布氨苯磺胺粉或注射青霉素。
6)幼麝肺炎:多发于幼龄麝,与受寒、潮湿有关,可能由肺炎球菌、链球菌及病毒等感染而引起。症状为发病急,咳嗽,呼吸浅而快,且全身症状严重,不吮乳,不采食饲料,精神沉郁,喜卧,鼻镜干燥,眼下陷等。防治方法为注意环境卫生。圈舍保持干燥,病初用青霉素或链霉素有一定疗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3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国药用动物驯化养殖的实例-蛤蚧
下一篇: 中国药用动物驯化养殖的历史和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