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药用植物苦菜锈病

医案日记 2023-05-09 19:30:49

药用植物苦菜锈病

药用植物苦菜锈病

苦菜

学 名

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别名败酱草、苦叶苗、活血草、苦丁菜、小苦苣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以全草入药。具清热解毒、破瘀活血、排脓之功效。分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初在叶片两面散生或沿脉出现黄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疱斑,稍隆起,即锈孢子堆,后疤斑破裂,散出鲜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严重时病斑密布,叶正面或叶背面覆盖一层鲜黄色粉状物。后在鲜黄色疤瑚上或其四周现棕褐色至黑褐色小疱斑,即夏孢子堆,在生长后期生暗褐色疱斑,即冬孢子堆,内含大量冬孢子,被害叶不堪食用。

病 原

puccinia lactucae-denticulatae Diet.称苦荬菜柄锈菌和P.lactucae-debilis.剪刀股柄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P.lactucae-denticulatae夏孢子堆生于叶两面,多散生在背面,近圆形,肉桂色,粉状,大小0.1—o.44mm;夏孢子黄褐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16—23×l5—20(μm);冬孢子堆多生在叶背面,栗褐色,粉状,近圆形,大小0.2—0.6mm;冬孢子宽椭圆形或卵圆形,肉桂褐色,大小25—85×16—25(μm),柄短,无色,易脱落。P.lactucae-debilis锈子器生于叶两面,多集生或散生在叶背,浅黄色,杯状,壁细胞菱形,外壁 厚4—9μm;锈孢子浅黄色或近无色,角状,近球形至椭圆形,大小14—22×12—16(μm);夏孢子堆叶两面生,主要生在叶背,散生;圆形,黄褐色或肉桂褐色,粉状,大小0.2—0.6mm;夏孢子黄褐色,球形,大小16—32×14—23(μm),壁厚具刺,2—5芽孔散生;冬孢子堆多生在叶背,正面也有,散生暴露,栗褐色,粉状,圆形或近圆形,大小0.2—0.8μm;冬孢子褐色卵圆形,两端圆,具沈,大小25—41X18—29(μm),柄短无色,易脱落,寄生在山苦菜、苦莫菜、山葛芭、兔子菜上。《中国真菌总汇》记载Coleosporium sonchi-arvensis Lev.在陕西为害苣荬菜,引致苣荬菜锈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和冬孢子堆由活体寄主上存活越冬;在温暖的南方病菌以夏孢子借气流在寄主间辗转传播蔓延,完成病害周年循环,无明显越冬期。通常温暖高湿、雾大露重的天气利其发生,偏施过施氮肥,植株虫长柔嫩,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避免偏施过施氮肥。(2)定植后喷施增产菌,每667m230—50ml或植宝素6000—9000倍液,可促植株早生快发,减轻受害。(3)发病初期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l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7天停比用药。

苦苣菜是蒲公英的幼苗吗

苦苣菜和蒲公英同属菊科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苦苣菜不是蒲公英的幼苗。
苦苣菜(学名:Sonchus
oleraceus
L.),又名:滇苦菜、苦荬菜、拒马菜、苦苦菜、野芥子,英名Common
Sowthistle,属于菊科,苦苣菜属。
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作用。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华花郎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具有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

苦苣菜能和鱼一起煮吗

苦苣菜(学名:Sonchus oleraceus L.),又名:滇苦菜、苦荬菜、拒马菜、苦苦菜、野芥子,英名Common Sowthistle,属于菊科,苦苣菜属。 药用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作用。
苦苣菜的制作技巧
嫩叶可采食,生吃略带苦味,用开水烫一下制熟,苦味可除。苦菜可炒肉、做汤,或加些大豆粉做成小豆腐吃,亦可沸水烫后蘸面酱食用。或做麻酱拌苦菜、苦菜粥等。
和鱼在一起做,可能会影响鱼的鲜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47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