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伪品(3)——红瘰疣螈(Hongluoyouyuan)
[来源]
蝾螈科(Salamandridae)动物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verrucosus Anderson经加工的干燥体。
[性状]
呈条状或扁条状,微卷曲,头颈部和躯干部长9~19cm,头颈部约占1/6,背腹部宽0.8~4cm,尾长达7cm。体内偶有竹片撑开。头近圆形,较大而扁,头顶部有角质嵴棱,沿吻端向两侧经过上眼睑内侧与耳后腺嵴棱相连,呈倒“U”字形棱,中间陷下,中央有一嵴棱与脊椎骨垂直,嘴大,两颌缘密生细齿。背腹部棕黑色,全身无鳞。脊椎骨显著隆起,约24节,前18节尤为明显。两侧肋骨微突,外缘各有1列瘰疣隆起,每侧有14-16枚。四肢短,前肢4趾,后肢5趾,无蹼,无爪。尾侧扁,常弯曲。头部、四肢、脊椎骨、瘰疣及尾均为棕黄色。气腥,味微咸。
Tylototriton verrucosus
别名疣螈、娃娃蛇
英文名red knobby newt、Crocodile salamander;
分类: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 Salamandridae
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南部和西部等地。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印度、泰国、缅甸产地区。
雄性体长为13厘米,雌性体长为14厘米。头部扁平,躯干圆,尾部侧扁,尾末端薄而钝圆。吻端钝圆,上下颌有小细齿。舌小近圆形,前后与口腔底部粘连,两侧游离。四肢发达,后肢略长于前肢,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全身布满?粒,腹面光滑。沿体侧有排列规则的球形瘰疣,每侧有12-16枚,最后3-4枚在腿后的肛部两侧。背部和体侧呈棕黑;头部、四肢、尾部和肛周以及嵴棱和瘰疣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腹面颜色较浅,以棕黑色为主。
栖息于海拔1000-2400米的山林及稻田附近。后肢推动身体前进,腹部拖着地。5-6月间繁殖,卵产于水中,附着在水草上,幼体生活在水中。
捕食与食性:捕食蚯蚓、蜈蚣、步行虫、蜗牛等为食。
属国家2级保护动物。
红瘰疣螈俗称娃娃蛇,在云南西部地区分布较广,为当地特有的品种,由于其除去内脏的干制品称“蛤蚧”,可入药,又以其色斑艳丽,活体也被出售饲养观赏,因此目前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它肉质鲜美,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没毒
大壁虎(Gekkogecko),又名蛤蚧
蛤蚧的伪品多用鬣蜥科和壁虎科动物冒充,常见以下4种:
1、壁虎
本品来源于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多疣壁虎、蹼趾壁虎的干燥体。多见无蹼壁虎伪造蛤蚧。其体呈扁平状,长11、5~12厘米,体尾几乎等长。头部长椭圆形,宽1、2~2厘米。头吻尖,三角形,扁平,鼻近吻端;吻鳞切鼻孔,背部微小粒鳞,其中散有细小疣鳞,腹部鳞片类圆形,较小,覆瓦状排列;耳孔小,上下颌有齿,舌长,眼睑不活动。前后脚均有五指趾,无蹼。
2、疣螈
本品来源于蝾螈科动物贵州疣螈、红瘰疣螈的干燥体。呈长条形,全长14~19厘米,尾较躯干短。头近圆形,较大而扁,宽1、3~2、5厘米,头顶部有呈倒V字形的凸棱,中间陷下或有一瘰状突起,均为棕黄色或土黄色,头部及腹部其他部位均为黑褐色,并可见密生疣粒。眼睑活动,无吻鳞。四肢较短而弯曲,前足具四趾,后足具五趾,趾均无爪。尾侧扁而常弯曲,呈棕黄色。气腥,味微咸。
3、喜山鬣蜥
本品来源于鬣蜥科动物喜山鬣蜥的干燥体。呈扁平状或长条形,通身均为起棱鳞,游离端尖出,指趾细长,有爪无蹼。
4、蜡皮蜥
本品来源于鬣蜥科动物蜡皮蜥的干燥体。背腹扁平,无鬣鳞;头背鳞大,有棱;体背鳞小,呈粒状;胸腹部及四肢外侧鳞大而平滑。四肢强壮,爪发达,后肢每一侧有股窝13~18个。尾基宽扁,末端如鞭状。
红瘰疣螈俗称娃娃蛇,在云南西部地区分布较广,为当地特有的品种,由于其除去内脏的干制品称“蛤蚧”,可入药,又以其色斑艳丽,活体也被出售饲养观赏,因此目前数量急剧减少,而且它肉质鲜美,有很强的经济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4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