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药材短葶山麦冬科学高产栽培技术

医案日记 2023-05-09 08:58:38

中药材短葶山麦冬科学高产栽培技术

(一)概述

别名:麦门冬、川冬、沿阶草、主要品种有:阔叶麦冬、大麦冬、湖北麦冬、福建短葶山麦冬、四川山麦冬等、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Ophitopogin japonicum (Thunb.)Ker.—Gawl.)麦冬以块根入药。性味功能:甘、微苦、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主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咽干肺热、咳嗽、肺结核、近年有发现可抗肝癌作用。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湖北等省。

(二)植物特性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成丛生长,高15~45厘米左右。叶丛生,细长,深绿色,形如韭菜。花茎自叶丛中生出,花小,淡紫色,形成总状花序。果为浆果,圆球形,成熟后为深绿色或黑蓝色。根茎短,有多数须根,在须根的中部或尖端常膨大呈纺椭圆形的肉质块根,即药用的麦冬。

(三)生长特性

喜温暖和湿润气候,福建、四川、两省麦冬主产区年平均气温都在16—20℃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稍耐寒,冬季—10℃的低温植株不会受冻害,但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影响块根生长,在常年气温较低的山区或华北地区,虽亦能生长良好,但块根较小而少。宜稍荫蔽,在强烈阳光下,叶片发黄,对生长发育不利。但过于荫蔽,易引起地上部分徒长,对生长发育也不利。干旱和涝洼积水对麦冬生长发育都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宜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和沙质壤土,过沙和过黏的土壤,均不适于栽培麦冬。忌连作,如连作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需隔3—4年才能再种。

(四)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前作物为大头菜、白菜、棉花、萝卜、水稻等,但以水稻田为最佳。在前作收获后将土地耕翻20—30厘米以上,通常要求犁3遍,耙4遍,使土壤疏松细碎,以利根系生长。然后整平地面,作畦150—200厘米宽,长为500—1000厘米,沟宽30—40厘米左右,沟深2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整地时施基肥,每亩施入腐熟堆肥2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火烧土3000千克。或(绿源)有机肥200千克。

2.繁殖方法

用分株繁殖。每一母株可分种苗1—5株。

(1)种苗的准备

因各地麦冬栽培品种较多,现选福建短葶山麦冬品种,抗病性强,产量高。(各地可选用优良品种)于四月清明前后收获麦冬时选择叶色深绿、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小心用三齿锄头挖出后,抖掉泥土,用麦冬专用收果器(或剪刀)将割去块根作商品,选健壮苗留作种用。然后用刀切去根茎下部的茎节和须根,保留上部0.5厘米茎节的茎基部分以叶片不散开为准,其横切面呈现白色放射状花纹(俗称菊花心),根状茎不宜保留过长,否则裁后会发生两重茎节(俗称高脚苗),生长的块根较少,产量低。但也不能过短,否则发根缓慢。根状茎切除后,剪去叶尖留5—6厘米长,将合格的苗按3—5个单株整理齐,用稻草捆成捆,以备栽植。(一个自然分为一株)因叶片过长,会消耗种苗水分,操作也不方便。种苗选好后立即栽种。栽不完的苗应将基部先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使其吸足水份,再埋入荫凉的松土内进行假植,并用少许泥土包围,每日喷少许水,一般可保留数日。因壮苗是高产的基础,不同素质的麦冬种苗对移栽后的发根,分株和块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全面衡量综合考虑麦冬种苗的素质,应选择株型适中、叶色深绿青秀、根系发达,单株绿叶数15—20张,根茎粗0.7厘米左右的无病虫害的壮苗。普通收获1亩麦冬地种苗,约可供8—10亩地大田作种苗。

(2)栽种

福建麦冬适宜的栽植时期在4月清明前后,栽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20厘米开沟,深5—6厘米左右,在沟内每隔10—15厘米,放种苗3—5株,垂直放于沟中,然后将土填满浅沟,用扁锄推压或用脚踩,将种苗两侧的覆土压紧,使基部根须与泥土贴实。整个栽植过程应为丛要小,植要密,根要齐,种要直,紧贴壁,土揿实,水浇透,保成活。每亩需种苗约400千克。另外一种方法是用专用的小锄头或(会匙俗名)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20厘米,株距10—15厘米左右穴栽。一般每亩栽2—3.5万株左右。

(3)栽种后土壤封闭处理

麦冬大田栽种完后3天内用拉索芽前处理剂,250—300毫升/亩加水40—45千克/亩,均匀喷洒在畦面上以防芽前杂草生长。或用90%乙草胺(封土)乳油银盖;30—40克/亩,加水40—60千克/亩,均匀喷洒在畦面上。

3.间作

在麦冬主长过程中,因麦冬怕强烈光照,间作花生不仅能增加收入,而且有利于麦冬生长,进行间作可以减少烈日直射。因此夏、秋两季一般多套种两季花生(每2行麦冬套种一行花生),冬季间种大蒜等。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麦冬植株矮小,如不经常除草,则杂草滋生,妨碍麦冬的生长。栽后半月就应除草一次,除草以人工为主也可用扑草净每亩1包加水45—50千克喷洒,5—10月杂草容易滋生,每月需除草1—2次,入冬以后,杂草少,可减少除草次数,除草时结合进行锄松表上。

(2)追肥

麦冬的生长期较长,需肥较多,除施足基肥外,还应根据麦冬的生长情况,及时追肥。一般追肥4次以上,第一次在5月中旬麦冬移栽成活后每亩施猪粪尿50—100千克,或1:100千克的尿素水点施,第二次在7月中旬。每亩施猪粪尿100—200千克,腐熟饼肥50—100千克。第三次在9月上旬,每亩施猪粪尿100—200千克,腐熟饼肥50—100千克,草木灰100—250千克。第四次在11月初,每亩施猪粪尿100—200千克,腐熟饼肥75干克。追肥时氮肥不宜过多,以免引起地上部分徒长。除基肥外,栽植时在穴中施些过磷酸钙,混拌在土中,以提高产量。裁后半月麦冬返青时,每亩施1:100千克尿素清水类,过磷酸钙1:50千克,7月份亩再施尿素10千克,加过磷酸钙20千克,氯化钾10千克于下雨后均匀施下。春秋两季是块根膨大和根茎伸长增多时期,同时分率旺盛,此时应重施磷、钾肥,故于每年9月份和11月份分别进行追肥,先浅松表土,每亩施过磷酸钙或腐熟饼肥50—100千克,再施人粪尿100—200千克,氯化钾20—30千克,在11月每亩再施草木灰50—80千克,尿素10千克,氯化钾20—30千克以利植株的生长与越冬。

(3)灌溉

麦冬宜稍湿润的土壤环境,需水分较多,除栽植后应及时灌水浸润田土,促进幼苗迅速发出新报外,5月上旬,天气旱热,土壤水分蒸发快,亦应及时灌水,如遇冬春干旱,则应在7—11月上旬前灌水1—5次,以促进根块生长。

5.病虫害及其防治

(1)黑斑病

病原菌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发病初期叶尖变黄并向下蔓延,产生青、白不同颜色的水浸状病斑,后期叶片全部变黄枯死。

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种苗,栽前用1:1:用倍波尔多液,或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苗5分钟。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积水。③大田发病期可割去病叶,喷1:1:10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4天1次,连续3—4次。

(2)根结线虫病

病原是圆形动物门线虫纲的一种根结线虫。主要危害根部,造成瘿瘤,使结麦冬的须根缩短,到后期根表面变粗糙,开裂,呈红褐色。剖开膨大部分,可见大量乳白色发亮的球状物,即为其雌性成虫。

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水旱轮作,避免与烤烟、紫云英、豆角、芋头、红薯、瓜类、罗汉果、白术、丹参、颠茄等作物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②选用无病种苗,剪净老根。③选用抗病品种,如大叶麦冬、沿阶草、四川遂宁麦冬。④土壤处理,可以防治。

(3)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参见人参病虫害及其防治部分。

(五)采收加工

福建麦冬栽种后,第二年4月即可收获。选晴天,用锄或犁耕翻23—30厘米,将麦冬全株翻出土面,然后抖落根部泥土,用麦冬专用收果器将割去块根和须根,分别放入箩筐中,置于流水中,用脚踩淘洗,洗净泥沙,将洗净的根放在晒席上或晒场上暴晒,晒干水汽后,用双手轻搓(不要搓破表皮),搓后又晒,晒后又搓,反复5—6次,直到除去须根为止。等到干燥后,用筛子或风车除去折断的须根和杂质,选出块根即可出售。如遇天下雨则将洗净的块根放在特制的烘干箱中,厚约10厘米左右,外盖薄麻布,火候控制在50℃—60℃左右,烘3—4小时,均匀翻动一次,如此烘焙、翻动,约烘2—3天即可干燥。在烘焙过程中,火力要逐步降低,以防烘焦,最后修剪须根即可。日晒法需时较长,费工多,但产品色泽较好,烘焙法加工省时,并可不受天气限制,且较不易泛油,但产成品色泽不如日晒法鲜明,须根由软到硬逐渐干燥。同时如火候掌握不好,易烘至肉色老黄甚或烘焦。一般每亩产干货300—400千克,而近年来采用GAP栽培,每亩高产可达500—600千克以上。

(六)麦冬的切制炮制及贮藏

(1)整粒麦冬和轧扁麦冬 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最广泛的麦冬是整粒麦冬和轧扁麦冬(或捣裂)。将原药除去杂质及变色泛油的,快洗润软,用机械轧扁或用木尺手工敲扁,干燥,筛去灰屑。麦冬贮藏应置于阴凉通风干燥处,大量时贮存于冷库;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中,防潮、防霉、防变色泛油。

如麦冬加工不当时,有的表皮未破,储存或煎煮时可恢复整粒状态,影响有效成分煎出。大量麦冬在重压下易极结成砣、返热、发霉或捣成糊状,不易保管和调剂。轧扁后的麦冬保管不当或受潮时,光泽易减退,两端先变色,然后颜色逐渐加深,呈现油样(泛油),失去药用值。

(2)去心麦冬的理想炮制饮片的方法:将麦冬原药材置水中浸10一45分钟,润一天至发泡为干品的1—2.5倍时,左手抓其中部,右手用钳子夹住一端尖处,缓缓运动抽出木心,用两头圆的小刀在麦冬长度的2/6处下刀,下刀1/3深度,均匀向后划至5/6处,把刀略提起,斜着向旁划1/2深度并推至2/6处,拔出小刀,用双手慢慢翻开麦冬,可见中间一条肉梗,再用中指轻轻顶麦冬中部,使其微凸成船形。经此方法炮制的麦冬产品外形精美,且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而使该产品曾打入国际市场。麦冬多用木箱装或麻袋,防潮湿。受潮后泛油变黑,发现受潮应及时翻晒。宜放干燥处,防潮湿和虫蛀。

药材种植经验谈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国家大力扶持三农,农业种植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中药材行情看涨,不少人都把眼光放在了中药材种植上。再加上一些媒体的不实宣传,让老百姓的种植积极性高涨。人们形成了一个意识,只要种植中药材就能赚钱。这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能根据土壤、气候、地理和自己所掌握的市场信息和种植技术选好品种,把好质量关,搞药材种植还是可行的。
一、慎选品种,三思而后行
药材种子种苗是丰产的基础,是质量的保证,更是提高效益之前提,究竟选择种植什么品种,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然环境、品种特性等条件确定,不可因某个品种价高而盲目引种种植,要注重药材道地性。
一、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
选择什么品种,要根据市场来决定。欲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首先注意鉴别真假广告,现在广告很多,但假的也不少,最好找内行鉴别,多方比较。其次,可亲自到就近中药材市场了解行情变化,可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如离中药材市场较远,也可到当地的药材公司、中药材科研单位和收购部门及老药农那里了解信息。中药材生产要随时注意市场变化,生产多了,造成产品积压,必然引起此品种的降价,丰产不丰收;生产少了,又满足不了需要。因为中药材大多是配伍使用,缺少那一味药都是不行的。为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多分析了解各品种各阶段的需求规律,有计划地发展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和现有库存及在地面积的多少,近几年发展前景较好、价格走势稳定的品种有:以根入药的丹参、桔梗、白芷、防风、黄芪、柴胡、甘草等;以块茎入药的山药、半夏、地黄等;以籽类入药的决明子、苡薏、牛蒡子等;以花类入药的金银花、红花、菊花等。
二、根据地理、地貌、自然条件选择品种
每一种植物都有它最适宜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等条件,中药材更是如此。在分析市场需求后,选好市场前景较好品种的同时,就要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逐步对照,看那一个品种最适合自己本区的条件生长。
1、了解种子、种苗习性:中药材品种繁多,各科属分类较广,各品种有各自的生长习性,有喜光的如决明子、红花,有喜阴的如半夏、柴胡,耐阴的丹参、桔梗、白芷,有喜酸性土壤的,有耐碱性的,既有高大缠绕的多年生木籐本植物,也有矮杆当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用种子有性繁殖的,更有用块茎、根段、枝条等无性栽培的。
2、种子特征和发芽率的关系:药材种子的发芽率与该品种种子的特性、新陈优劣、人工处理方法、种子的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如甘草种子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硬壳和蜡质,必经人工进行脱壳处理才能发芽。丹参、桔梗、白芷、柴胡等种子在正常温度下有效发芽时间为5-10月,超过此时间芽率很低甚至不发芽。黄芪种子只有在八成熟时采收,发芽率才高,如采收过于成熟的种子,颜色呈黑色,用牙咬很硬,就不能做种用。
3、注重种子质量:「好种出好药」 要生产质量较好的药材,必须有优质的种子作前提,所谓种子质量要从外观、内在、纯度、发芽率、带病否等各方面综合分析观察比较。如柴胡、桔梗的种子,一年生植株种子发芽率30%,俗称「娃娃籽」,出苗后的植株长势弱,抗病虫害能力差,一般采收2-3年生植株所结种子作种用,才能优质高产。白芷种子宜采收植株分枝上所结的种子,主茎上的种子作种用容易出苔,使根腐烂木质不能入药。还有某些种子在植株生长时就带有某些病菌,如贝母锈腐病、黄芪白粉病、白芷斑枯病、白术根腐病等,用带有这些病的种子进行播种,别说优质高产了,可能还会造成颗粒无收,甚至绝产。
4、怎样选择优良中药材种子:由于中药材种子、种苗多种多样,比较复杂,一般人较难鉴别。所以在选购种子时,最好找可靠的、信誉好的、有专门良种繁育基地的单位或各人购买,必要时向有关的药材专家或科研机构进行请教,自己也可从外观上进行仔细观察其颜色、亮度、大小均匀度、纯度和纯净率等,有可能的话,自作发芽实验,根据发芽率来确定亩播种量,做到万无一失。
二、科学种植,确保质量
由于中药材是用来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其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是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等,都关系到治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所以特别提醒广大药农要注意,千万马虎不得。目前,中药材生产管理中的施肥、病虫害防治是取得中药材高产优质的两个重要环节,不能只要对高产有利就什么肥料都施,只要能防治病虫害就超量喷洒农药。这里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有关规定,就怎样确保药材质量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中药材道地性
不同的中药材品种有它各自不同的生长习性,如引种地生态环境和原产地基本相似,该品种就能很快适应,反之若差异悬殊大,则会使品质受到严重影响。如罗汉果、三七为适宜南方气候生长的药材品种,如引种到长江以北地区,显然是难以成功的。而在北方种植的人参、细辛等喜冷凉气候的品种引种到南方,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科学施肥,减少污染
多施有机肥,配施微生物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开发高效、无公害的生物肥料,是生产优质绿色中药材的保障和发展方向。如购不到生物肥,也不能无限度使用化肥,应以当地的农家肥为主,农化肥配合进行科学合理配方使用,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使用化肥,能够取两种肥之长补其短,缓急相济,不断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同时能提高化学肥料的利用率,克服单纯施用化肥的副作用和在土壤中残留的有害重金属,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
三、防虫治病,慎用农药
农药残留问题是影响我国中药材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怎样减少农残,又能防病治虫呢?
1、农业防治:合理轮作使病菌和害虫的寄生发生变化,对病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从而减少药材病虫的危害。科学间作套种可使作物间对害虫的食料产生隔离,微环境的差异对有些病菌繁殖条件的形成可产生影响,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其它还有冬耕晒垡、调节播种期、播前晒种等。
2、生物防治:利用某些有益的生物消灭或抑制某种有害生物的方法,包括改变生物群落,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保护和繁殖有益动物等。如七星瓢虫消灭蚜虫,就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
3、药剂防治:首先要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施用药剂时,要对病虫害的发生特性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对症下药。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药剂种类,能用生物类药剂防治的,不用化学药剂。二是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杀菌类农药百菌清、多菌灵、腐霉利等,杀虫类农药辛硫磷、敌百虫、乐果和菊脂类等。三是采用适当的施用方法和施药时间及施用量。四是掌握好施用间隔期和最后一次用药时间。
总之,中药材病虫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特别是病害,一旦流行起来就很难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平时做到没病防病,无虫治虫,一旦发生病虫害后,要慎重分析原因,能不用化学农药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严格掌握剂量,离采收10-20天最好不使用农药,以确保中药材产品中无农药残留。
三、注重季节,适时采收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采收当柴烧。」此药谚道出了中药材适时收获的重要性。中药材采收期包括生长年限和采收时间,确定采收期需根据品种和栽培地的气候条件而定,如金银花最佳采收时期为花蕾前端膨大,由青变黄,花未开放时最好,再如种植的黄芪,山东、河北生长1~2年可以收获,而东北、内蒙等省份则需生长2~3年采收才能达到标准。不得因为商品短缺,价格上涨,就提前收获,造成药效成分含量低,甚至无效;更不能随意推迟采收期,使药材木质化或腐烂变质,把「药材」变成「木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41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