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全身都是宝,可产中药材桑叶、桑椹子、桑枝、桑寄生、桑白皮和桑螵蛸等。目前正值冬季,对桑树采取适当技术措施进行管理,到了春季,就会早出根、多出根,早出芽、抽壮芽,叶片多而厚,叶色浓而绿,使植株恢复生机,起到更新复壮的作用,产量高。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回缩在冬季,当桑叶脱落后,进行回缩修剪,从近地面处将地上衰退部分剪去,保留3-5厚米长的基桩,以利春季抽芽。
清园 回缩后,及时清除桑园内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并集中于园外深埋或烧毁,再需喷洒一次0.8-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施肥清园后,在桑树左右两边各挖一条深25-30厘米、宽15-20厘米的长沟,然后每米长沟施0.5公斤氮磷钾复合肥,再盖土。
培土施肥后,用沤制腐熟的溏泥、垃圾肥、火烧土或其它土杂肥培施在植株周围,每株培8-10公斤,厚约5-6厘米,将裸露的新根覆盖住,并培肥土壤,加厚表土层。
摘自:《医药导报》文/梁庆森
以下是中国养蚕历史:
检举蚕,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许多传世的殷代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经研究,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采桑儿多悠闲啊。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
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这些器具包括蚕架(“栚”或“槌”)、蚕箔(“曲”)等。由此可见,到殷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的确,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著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它或许就是后来所讲的那种“地桑”(鲁桑)。西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这样的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农谚,对地桑(鲁桑)作了肯定的评价,说:“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功省用多。”著名的湖桑就是源于鲁桑,两宋以来,人们已把北方的优良桑种鲁桑应用嫁接技术引种到南方。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桑树修整技术不断发展提高,桑树树形也不断变化,由“自然型”发展为高干、中干、低干和“地桑”,由“无拳式”发展为“有拳式”。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可以促使新枝条发生。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制备蚕种,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礼记·祭仪》中有“奉种浴于川”的记载,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护蚕种。后来更发展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消毒卵面,如南宋《陈旉农书》记载:“至春,候其欲生未生之间,细研朱砂调温水浴之。”这种临近蚕卵孵化的时候所进行的浴种,对预防蚕病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通过浴种,把卵面消毒干净,蚕孵出以后,就不会有病菌侵袭蚕蚁(幼蚕)。我们知道,有许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毒,都是经过食道传染的。孵化的时候,蚕蚁都要咬去一部分卵壳才能出壳。如果卵面上带有这些病菌而又没有消毒,那么咬蚕蚁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感染这些疾病。
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蚕农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工作了。《齐民要术》说:“收取茧种,必取居簇中者。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也。”古人认为选种对养好蚕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淘汰体弱有病的蚕种,二是使第二代蚕的生长发育时间和速度一致,便于饲育和管理。选种包括选蚕、选茧、选蛾和选卵四项。但是,人们最初选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包括这四项。《齐民要术》只是提到要选取“民簇中”的茧留作种。宋末以来,人们已经进一步从各个角度,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娥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知道只有“蚕无病,种方无病”。
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有病或体质虚弱的蚕种,这样就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增强了它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病毒通过胚子传染给子代蚕。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选种,以切断微粒子病虫的胚胎传染途径。
古人也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可以缩短蚕龄;反过来就不利于生长发育,并且要延长蚕龄。历代蚕农都非常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的环境条件。《齐民要术·种桑柘篇》载有在蚕室四角置火加温来调节蚕室温度的办法,“火若一处,则冷热不均”,“数人候看,热则去火”。金末元初的《士农必用》也提出:幼蚕时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很冷;而到大眠之后,就必须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务本新书》说:“风雨昼夜总须以身体测度凉暖。”养蚕的人只穿单衣,以自己身体做比较:“若自己觉寒,其蚕必寒,便添火;若自觉热,其蚕必势,约量去火。”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舒适的环境温度和蚕所需的生活温度大致相近,以人体的冷热感觉来调节蚕室温度,基本上是合理的。《王祯农书》中对幼蚕期蚕室生火,体测冷热,一眠后卷窗帘通风,夏日门口置水瓮生凉气等,都有详细记载。
在长期的养蚕生产中,我国古代蚕农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他们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公元二世纪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这是说,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古代还发明了用烟熏的方法来消毒蚕室。这些养蚕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蚕的病虫害,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蚕沙(蚕粪),不断消毒蚕具。金元时期的《农桑要旨》说:蚕座的“底箔须铺二领,蚕蚁生后,每日日出卷出一领,晒至日斜,复布于蚕箔底,明日又将底箔搬出曝晒如前”,反覆替换。这样利用日光消毒蚕具,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法。
药物防治蚕病,包括药物添食和用药物烟熏两种。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后来的《养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面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到后来更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不同的治病药方。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家蚕蝇蛆病是我国养蚕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蝇蛆病是一种蚕蛆蝇寄生的结果。蝇,古称“蠁虫”。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有“国貉虫为蠁”的话,晋代郭璞《注》说:“今呼蛹虫为”。蛹虫的意思是,这虫寄生在蛹身上。南宋末年陆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寄生的现象。他说,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为蝇。”这里说蠁把卵产在蚕身上,待其结茧化蛹时,它已化为蝇蛆。明代谭贞默通过亲身观察,进一步证实前人的记载完全正确。他进一步指出蚕蛆蝇多发生于二蚕,二蚕有十分之七被寄生。在古代,由于蚕明蝇为害主要是在夏蚕,所以随着夏蚕饲养比例的上升,蝇蛆病为害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人们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蝇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农桑著作中,却很少有关于防治蚕蛆蝇为害的记载。到了宋代以后,记载就屡见不鲜。元代初年,司农司所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多次提到养夏蚕和防蝇的问题。它在“夏秋蚕法”条下引《士农必用》说:“今时养热蚕,以纸糊窗,以避飞蝇,迹尽往来风气,……或用荻帘,当窗系定,遮蔽飞蝇。”在《王祯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又有夏蚕、秋蚕,夏蚕自蚁至老俱宜凉,惟忌蝇虫。”这说明在元代人们为了养好夏、秋蚕,就已经十分注意防蝇工作了。
在明清时期的著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在谭贞默著《谭子雕虫》一书之前,皇甫谧的《解颐新语》(公元1582年)也谈到了“蝇蛆病”:“今之养蚕者,苍蝇亦寄卵于蚕之身。久则其卵化为蝇,穴茧而出”。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蚕桑篇》中也特别提醒蚕农,养“夏、秋蚕俱要计算除蝇”。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鼠害则与之相始终。”这里说的“蚊害”,当是蝇害”之误。因为在养蚕生产中,蚊子并不造成危害,而且在养蚕史上,也只有“蝇害不及早蚕”一说。
清代,蝇蛆病害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切。同治年间,沈秉成在《蚕桑辑要》一书中说:“原蚕即夏蚕,又名二蚕,……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苍蝇。”沈秉成是浙江人,他生活在养蚕地区,并做过清朝的常州、镇江、通州、海宁道道台,曾在镇江提倡蚕桑。他说养夏蚕“最忌大苍蝇”,显然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经验总结。在这里作了“最”这个副词,以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俞墉在《蚕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说:“蚕更忌苍蝇,无论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蚕老成茧之成,即有蛆虫于茧身,咬一小孔钻出,而蚕蛹已死,不复变蛾。隔三四月,蛹腐污茧矣。”俞墉是浙江吴兴人,记述虽然比较粗糙,但也是从实践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他指出了被蝇蛆所寄生了蚕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烂尸还污染茧丝。
对多化性蚕蛆蝇和它的危害描述最详细的是赵敬如撰写的《蚕桑说》(公元1896年)一书。书中有如如下一段记载:“又有一种大麻蝇,虽不食蚕,为害最甚。此麻蝇与寻常麻蝇不同,身翅白色,遍体黑毛,两翅阔张,颇形凶恶之状。其性颇灵,其飞甚疾。每至飞摇不定,不轻栖止,见影即飞,甚不易捉获。其来时在蚕略栖即下一白卵,形细如虮。二日,下卵之处变黑色,其蛆已入蚕身,在皮内丝料处,专食蚕肉。六七日,蛆老,口有两黑牙,钳手微痛。蚕因不伤丝料,仍可作茧。蛆老借两黑牙啮茧而出,成小孔,即蛀茧也。蛀茧丝不堪缫。蛆出一日,成红壳之蛹。十二三日,破壳而出仍为白色大麻蝇。幸而二三眠天气尚凉,此蝇不多。天暖蝇多,无术可驱。大眠初起受蛆,便不及作茧而死。故夏蚕不避此蝇,蚕无遗种。”这段记载,对蚕蛆蝇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正如邹树文在《中国昆虫学史》一书中指出:赵敬如《蚕桑说》中对蚕蛆蝇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科学方法。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古籍中关于家蚕蝇蛆病害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家蚕经过历代人民长期的饲育和选择,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区,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种。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和二化性的四眠蚕了。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但是从蚕丝生长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经过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饲养了四眠蚕,并且培出了许多优良品种。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
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早《周礼》这部书中,就已经提到“原蚕”,“原”是“再”的意思。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养的蚕,也就是夏蚕。汉代焦赣(延寿)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蚕不成,冬蚕不生”的记载。可当时人们不仅饲养夏蚕,而且还饲养秋蚕和冬蚕。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传种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这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一种二化性蚕的蚕卵,使它延期孵化。这样,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能在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地多化性蚕来传种。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为了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并又能获得比较多和比较好的茧丝,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采人工低温催青二化性蚕,使它在一年里连续孵化出好几批蚕。同时,又让每批这种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影响下孵化,从而获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蚕。虽然这种蚕所产卵须待来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于它质量比较好,所以它还是受到蚕农的欢迎。这样,既可以解决多次养蚕的传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获得比较好的蚕丝。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二分之一。”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种”就是一化性蚕,“晚种就是二化性蚕。所以,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根据现代家蚕杂交实验证明,“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杂种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夏蚕种继续在夏季饲养。《天工开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现了“嘉种”,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
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它以吃柞树叶为主。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据古书记载,早在汉元帝永四年(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到了明代,用柞蚕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
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清代山东益都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书中说,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不久,放养柞蚕就逐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接着放养柞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
朝鲜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早就亲密往来。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日本的养蚕方法,据传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从中国传去的。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播经验,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直到近代,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美丽的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从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去的。
公元7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10世纪传到西班牙。11世纪又传到意大利。15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织丝的生产。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利,便效仿法国,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
在美洲,据说墨西哥公元16世纪中叶就已经养蚕,但是,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17世纪的事。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桑堪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桑葚种植建园
桑堪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pH值6.5左右的沙壤土为好。一般耕地均可利用种植。
桑堪根系怕积水,在整地时应开好排灌系统,避免根系积水。
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可提高桑园经济效益,种植密度过小时盛产期会推迟,种植密度过大时会影响其光合作用,及采果不便,易引起落果。一般种植密度为160-667 平米左右,株行距为2 m x2 m。
桑树秋、冬、春三季都可以栽种,从秋季桑树落叶后至第2年开春发芽前为栽桑最佳时期。定植前2个月先开好定植穴,宽40 cm,深30 cm,定植前1个月每穴施入鸡粪10 kg,磷肥0. 25 kg作为基肥,起墩备用。定植时,桑苗摆正,根部均匀向四周伸展,浅栽、踏实,浇足定根水。
3.桑葚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使桑树有一定的枝条数,并且分布较均匀,保证桑堪园通风透光和有健壮结果母枝。定植成活后,在距地面40 cm以上枝条剪掉,定主干。
在主干上留3~5个着生部位和方向不同的芽,当新梢生长到30cm左右时摘心,以促发侧枝,培养不同方位的3~5个主枝,8~15个亚主枝,多层结果枝树形。进入盛产期后,每年采果结束后均将主枝上的枝条全部剪除,同时对基部的不良枝条和徒长枝一并剪掉。
促进新梢生长,培育新结果母枝。剪掉后新长出的新芽在不同方位均匀留12~15个芽,其余全部抹掉。当新芽长至15- 20cm时,进行摘心,一般进行3次摘心后,到10月中下旬桑堪基木停止生长。冬季修剪时剪掉病虫枝、枯枝、弱枝、短截过长枝条,以促使枝条平衡生长,保持株高离地面不超过2m,方便第2年果实采摘。
4.肥水管理
为提高桑堪的产量和品质,施肥应多施有机肥和钾肥,且掌握好氮、磷、钾的配合,特别是夏季、秋季控制好氮肥的使用。幼年树应勤施、薄施,尽量满足其营养生长需要,为第2年开花结果打好基础。投产树每年追施3一4次肥。
①冬肥:冬肥是桑园的基础肥,在桑树休眠期开沟施下,主要作用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全年肥料的保障。应施腐熟人畜肥和土杂肥为主。
②春肥:春天桑树发芽,枝叶生长,需大量养分,因此在桑树萌芽前施速效肥,667 平米施复合肥10 kg+尿素5 kg.
③果实膨大肥:为使幼果迅速膨大,需要足够养分,需施用速效复合肥15 kg/ 667平米。此后,选用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进行根外追肥,对提高桑果含糖量和色泽有好处。
桑堪需水期主要是春季萌芽期和夏秋期。这两个时期桑树需水量大,特别是秋季若干旱严重,叶子落光,冬季遇暖冬时桑芽冬发。因此,可通过排灌沟灌跑马水,满足桑树的用水要求。雨季雨水过多时桑田要防止积水,以防桑根腐烂,建园要开好排灌沟,以降低地下水位。
5.桑葚病虫害防治
桑堪的主要病害有褐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等,应采取综合防治。
①每年越冬将修剪枯枝落叶焚烧,结合施肥深埋,并全园用石灰进行消毒。
②开花期喷1次75%百菌清800倍液。
③病害发生时用65%代森锰锌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全园喷雾。
桑葚主要虫害有:桑天牛、桑尺蠖、桑毛虫。
桑天牛主要是在每年5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行为害,幼虫可采用蛀孔注药或药棉塞入,发现成虫可人工捕捉。桑尺蠖、桑毛虫可用48%乐斯本1500倍液或20%灭多威2000倍液等进行喷杀。
6.适时采收
当桑堪刚刚由红变紫时,且晶莹明亮,应及时于清晨进行单个采摘,采摘时注意不要碰破表皮,过迟采摘易造成落果。
繁殖技术
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用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
种子
采取紫色成熟桑椹,搓去果皮,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浸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小时,放湿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cm×30cm开沟,沟深1cm,每1公顷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日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
嫁接
袋接法,于嫁接前20日,剪接穗,湿砂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
压条
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土,压实,浇水。定型后通过修剪、疏芽、摘心,养成一定树型(如地桑、低桑、中干桑、高干桑、乔木桑等不同类型)。
修剪可用拳式修剪法,每年在基部伐条,利用潜伏芽萌生新条,几年后在修伐处成拳状的树疙瘩。另有无拳式修剪法、留枝留芽修剪法等。
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虫、桑白蛴、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为害。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营养保健功能十分重视,桑葚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保健水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桑葚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桑葚种植技术 一、新桑园的建立
(一)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远离污染的地方,要求能灌能排,最好选择水田,另外零星的山地、坡地、河滩地等都可以种植桑树。
(二)移栽前的准备
1、深耕土壤,促进心土氧化,增强通气性和透水性。
2、施足基肥,要求充分腐熟的猪牛粪及土杂肥20—30担作基肥,结合深耕将有机肥深埋土中。
3、整地,开挖排灌沟。整地要求精细,无杂草厢面平整。整厢宽度1.3—1.6米,沟深20—30厘米。田块四周开挖排灌沟及田中间的十字沟,深度比厢沟深10厘米。
(三)种植
1、种植时期。一般以冬天和早春种植较好,要求土温稳定在10—12℃左右。
2、苗木选择和处理。应选用良种桑的健壮苗木,不带病虫。夏秋季节种桑,起苗时尽可能不伤根,保全桑苗根系;冬春种桑,应轻度修剪过长的主根,促使侧根多发,种植前,用混有磷肥的泥浆蘸根,利于发根成活。
3、栽植密度。一般桑园适宜密植速成,杂交良种桑以每亩种植5000—7000株为宜,一般行距65—80厘米,株距12—18厘米。
4、栽植方法。把桑苗根部埋入桑行线土中,盖土轻提使根伸展,踩实再蕹一层松土,要求蕹过根茎部3厘米,淋足定根水,种后2天内进行植株剪定,留株高10—20厘米,剪去梢端,达到统一高度。
(四)栽植后的管理
1、复盖。用稻草、杂草复盖地面或桑行,保水防旱,减轻植株失水,抑制杂草丛生,防止土壤板结,培肥土壤。
2、及时淋水防旱,排除积水。保持土壤适宜的水分是新桑成活和生长的关键,土壤干旱及时淋水,多雨时及时排水。
3、松土除草。经过一定时间后,特别是雨后土壤容易板结,结合除草进行松土,利于桑根生长。
4、施肥。新桑发芽开叶后,施粪水或尿素水肥1次。以后根据新桑生长情况,追施肥1—2次。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5—10公斤或复合肥10—15公斤。小树阶段每次施肥量不宜过多,应该少吃多餐。
5、补植缺株。桑园缺株会影响产量,发现缺株应及时补种。在种桑时应留一些预备株或密植处间出部分植株,用来补缺。同时加强管理,促使其生长跟上。
二、桑园管理及桑叶收获
(一)桑园施肥
桑园施肥不仅能使桑叶丰产,而且也是提高桑叶质量保证蚕茧丰收和获得优质蚕种的重要措施。土壤肥力不高的桑园,每生产100公斤桑叶需施纯氮1.9—2.0公斤,纯磷0.75—1.0公斤,纯钾1.0—1.13公斤。
1、肥料种类:主要有:粪肥、饼肥、土杂肥、堆肥、塘泥、绿肥等有机肥料;复合肥、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石灰等无机肥料以及微量元素肥等。
2、施肥方法
(1)有机肥。粪肥、饼肥等一般要经过腐熟后再施入桑园。一般在冬伐后施入,也可在夏伐后及其它时期使用,开沟施入。土杂肥、绿肥量多也可铺在行间。发芽阶段淋粪肥肥效较快。
(2)复合肥、尿素、过磷酸钙、有机复合肥等也可作基肥,一般应开沟施入。
(3)造桑造肥施肥法:在桑树发芽时施催芽肥,亩施尿素15公斤,以后再踩一造叶后3天内追施化肥1次,每次亩施尿素15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或复合肥25公斤,也可用尿素10公斤加复合肥12公斤或施粪水30—40担。
(4)全年二回施肥法。将全年施肥量合并分春、夏二次开深沟施下,上半年量占60%,下半年量占40%。覆土压实后加盖杂草或绿肥。
(5)叶面施肥。磷酸二氢钾、叶面宝、喷施宝等叶面肥对增产桑叶或提高叶质有一定效果,叶面肥一般在桑树生产阶段养蚕用叶前15天以上使用。
(二)桑园土地耕翻和除草
桑园12月中旬耕翻一次冬晒。春、夏、秋各除草1次,结合除草中耕行间。
(三)灌溉与排水
桑叶含水量一般为70—80%,低于70—80%桑叶受影响,低于50%时要及时灌溉,可以用漫灌、沟灌、喷灌和淋水等方法灌溉。土壤水分也不能过多,雨季土地低洼,地下水位较高,这时应排除积水。
(四)桑树剪伐形式
合理的剪伐能减少花果,促进营养生长,更新枝条调整通风透光环境,促进新梢旺盛生长,减少病虫害,从而增加产叶量和叶质。
1、夏伐。夏伐一般采用根刈的方法。即平地剪伐地上部分,这种剪伐方式适合采叶片,也便于管理。但头造泥沙叶较多。
2、冬伐。一般采用齐拳剪伐的方式(留主杆高30—50厘米)。因每次剪伐都在同一部位而形成拳头树杈。齐拳剪伐就是在拳部树杈处的枝条基部平剪枝条。这种方式枝条数量较多,产量较稳定。
桑葚种植方式 1、播种法:5~6月间采取成熟桑椹,置桶中,拌入草木灰若干,用木棍轻轻捣烂,再用水淘洗,取出种子铺开略行阴干,即可播种。若要翌年春播,种子须充分晒干后密封贮藏,置阴凉室内。春播前可先用温水浸种2小时,捞出后铺开并盖以湿布,待种子微露幼芽时再播。条播行距25cm,沟宽5cm,每亩用种量0.5kg左右。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覆草,每天喷水,3~4天便可出苗。以后要及时间苗,进入旺盛生长期后要加强水肥管理。1年生苗可高达60~100cm。
2、扦插法:硬枝插北方再3~4月进行,南方可在秋冬进行;嫩枝插在5月下旬进行。
3、嫁接法:切接、皮下接、芽接、根接均可,而以在砧木根颈部进行皮下接成活率最高。砧木用桑树实生苗。接穗采自需要繁殖的优良品种。皮下接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当树液流动能剥开皮层时进行,接穗在嫁接前10天采取并沙藏,这样能抑制芽萌发,提高成活率。
桑树树形可根据功能要求和品种等培养成高干、中干和低干等形式。以饲蚕为目的栽培,多采用低干杯状整枝,以便于采摘桑叶。在园林绿地及宅旁绿化栽植则采用高干及自然之广卵形树冠为好。移栽在春、秋两季进行,以秋栽为好。为了获得高产优质桑叶,冬季应施足基肥,春、夏要及时追施速效肥。桑树病虫害较多,常见有桑尺蠖、桑天牛、野蚕及萎缩病等,必须及时防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3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番红花规范化生产技术
下一篇: 中药材种子搭载太空实验昨日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