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蛇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蝰科(Viperidae)动物五步蛇 Agkistrodon acutus(Guenther)除去内脏的干燥体,习称大白花蛇。近年来蕲蛇的伪品较多,现将蕲蛇正品及其伪品的主要鉴别特征阐述如下:
1正品
正品蕲蛇呈圆盘状,盘径17~34cm,全体具鳞片。头在中央稍向上,呈扁三角形,吻端向上突出,习称“翘鼻头”,眼后至颈侧有一条黑色斑纹,口宽大,上颚有1对毒牙。背部红棕色,有24个灰白色菱方形斑纹,习称“方胜纹”。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多数类圆形黑斑,习称“连珠斑”。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1枚,习称“佛指甲”。气腥,味微咸。
2伪品
2.1百花锦蛇为游蛇科动物百花锦蛇Elaphe moellendor ffi(Boetlger)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方圆形,先端较窄,无颊窝。头背有对称大鳞,体背部灰黑色.脊部有深褐色的大斑纹交错排列。背鳞平滑或微具棱,体中部有鳞片27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气腥,味微咸。
2.2眼镜蛇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Naja naja(Linnaeus)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扁平,颈部有浅色不规则的“眼镜状”斑纹。上唇鳞7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背部黑褐色,有单或成双排列的波状横斑纹,背鳞中段21行,平滑。腹部灰白色,尾细。
2.3金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略圆。上唇鳞7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头背和背部棕褐色,有金黄色宽4~5鳞片的横斑纹,背鳞中段15行,平滑,尾下鳞单行,尾细。
2.4银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稍大于颈且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鼻鳞2片,鼻孔椭圆形。体鳞光滑,全身概为15列,背部中央的1行鳞片特别大,呈六角形。腹鳞200~218行,肛鳞l片,尾下鳞单行,40~51片。尾细长而尖,体黑色,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点。气微腥,味徽成。
2.5滑鼠蛇为游蛇科动物滑鼠蛇Ptyas mUCOSus(Linnaeus)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无颊窝。口内上颌全为同型邪齿,上唇鳞8枚。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体背部横棕色,有无规则的黑色横斑。背鳞平滑,体中部有鳞片17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
摘自《时珍国医国药》文/冷爱晶
中药鉴定学知识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鉴定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我国历代与中药鉴定密切相关的重要本草。
3.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4.中药鉴定的依据、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及中药鉴定方法。
5.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与药材鉴定有关的规定。
6.各类中药的鉴定和常用名词术语。
7.12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和部分中药的附药、附注。
8.6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性状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浸出物和含量测定。
9.4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和性状鉴别。
10.13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
总 论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一
中
药
鉴
定
学
的
定
义
和
任
务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1)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
(2)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
(3)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1)药材和饮片出现伪品、混淆品、掺杂品或掺伪品的主要原因
(2)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3)中成药的鉴定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
化质量标准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1)中药的资源
(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方法
二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古代中药鉴定与本草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晶珠本草、植物名实图考 (1)收载药物总数
(2)中药鉴定方面的学术价值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目 要点
三
中
药
的
产
地
、
采
收
和
产
地
加
工 (一)中药的产地 1.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2.道地药材 主要道地药材产地
(二)中药的采收 1.采收与中药质量、产量的关系 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2.中药的适宜采收期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3.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1)植物药的采收原则
(2)动物药的采收原则
(3)矿物药的采收原则
(三)中药的产地加工 1.产地加工的目的 产地加工的目的
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拣、洗、切片、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四
中
药
的
鉴
定 (一)中药鉴定依据 1.国家药品标准 (1)《中国药典》
(2)部颁药品标准
2.地方药品标准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炮制规范
(二)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1.中药检验的分类 (1)抽查检验
(2)委托检验
(3)复核检验
(4)仲裁检验
(5)进口检验
(6)自检
2.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1)检品受理
(2)检验
(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4)异议与仲裁
(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与药材鉴定相关内容简介 1.凡例 (1)凡例的作用
(2)名称与编排
(3)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标准品
(4)精确度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四
中
药
的
鉴
定 (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与药材鉴定相关内容简介 2.附录 (1)药材取样法
(2)杂质检查法
(3)水分测定法
(4)灰分测定法
(5)浸出物测定法
3.《中国药典》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名称
(2)来源
(3)性状
(4)鉴别
(5)检查
(6)浸出物测定
(7)含量测定
(8)炮制
(9)性味与归经
(10)功能与主治
(11)用法与用量
(12)注意
(13)贮藏
(四)中药鉴定的方法
1.来源鉴定法 (1)来源鉴定的目的与内容
(2)观察植物形态
(3)核对文献
(4)核对标本
2.性状鉴定法 (1)中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火试(2)中药饮片的形状、大小、表面、质地、折断面、气、味
(3)药材和饮片性状鉴别名词术语
3.显微鉴定法 (1)显微制片方法
(2)植物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鉴别
(3)显微测量
(4)显微常数测定
(5)显微临时制片常用封藏试液
(6)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的应用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四
中
药
的
鉴
定 (四)中药鉴定的方法 4.理化鉴定法 (1)物理常数的测定
(2)一般理化鉴别
(3)检查
(4)色谱法
(5)分光光度法
(6)色谱、光谱和质谱联用分析法
(7)浸出物测定
(8)含量测定
5.其他鉴定技术简介 (1)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2)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
各 论
植 物 药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五
根
及
根
茎
类
中
药 (一)根类中药的鉴定 1.性状鉴定 (1)根类中药的性状特征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横切面特征及主要区别
2.显微鉴定 (1)双子叶植物根的组织构造、常见的异常构造
(2)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构造
(3)根类中药显微鉴别注意点
(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1.性状鉴定 (1)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根茎的性状特征
(2)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茎横切面特征及主要区别
2.显微鉴定 (1)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常见的异常构造
(2)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
(3)蕨类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
(4)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别注意点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五
根
及
根
茎
类
中
药 (三)常用根及根茎类中药 1.狗脊、绵马贯众、细辛、大黄*、何首乌*、 牛膝、川乌、附子、白芍、黄连、防己、延胡 索(元胡)、板蓝根、 苦参*、葛根(附:粉 葛)、甘草*、黄芪*、 人参*、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龙胆*、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巴戟天*、天花粉、桔梗、 党参、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半夏*、石菖蒲*、川贝母*、浙贝母、麦冬、山药*、姜黄、郁金、天麻* 药材及其附药的: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虎杖、商陆、太子参、威灵仙、赤芍、地榆、远志、羌活、前胡、北沙参、徐长卿、胡黄连、茜草、南沙参、川木香、香附、天南星、百部、知母、莪术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川牛膝、银柴胡、草乌、北豆根、山豆根、白蔹、藁本、秦艽、续断、紫菀、三棱、黄精、玉竹、天冬、射干、白及 (1)来源
(2)性状鉴别
(四)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牛膝与川牛膝;葛根、山药与天花粉;人参与西洋参;熟地黄与酒黄精;木香与川木香;莪术与三棱 鉴别要点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六
茎
木
类
中
药 (一)茎类中药的鉴定 1.性状鉴定 (1)茎类中药的形状、颜色、表面特征、气、味
(2)草质茎与木质茎的区别
2.显微鉴定
(1)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显微鉴别特征及异常构造
(2)茎类中药显微鉴别注意点
(二)木类中药的鉴定 1.性状鉴定 木类中药的形状、颜色、表面特征、气、味
2.显微鉴定 (1)木类中药三种切面特征
(2)木类中药显微鉴别注意点
(三)常用茎木类中药 1.木通*、沉香*、钩藤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大血藤、苏木、鸡血藤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降香、通草 (1)来源
(2)性状鉴别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六
茎
木
类
中
药 (四)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苏木、降香与沉香 性状鉴别要点
七
皮
类
中
药 (一)皮类中药的鉴定 1.性状鉴定 形状、表面特征、折断面、气、味
2.显微鉴定 (1)皮类中药的组织构造
(2)皮类中药的粉末特征
(二)常用皮类中药 1.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黄柏(附:关黄柏)、秦皮* 药材及其附药的: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桑白皮、香加皮、地骨皮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白鲜皮 (1)来源
(2)性状鉴别
(三)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地骨皮与香加皮 性状鉴别要点
八
叶
类
中
药 (一)叶类中药的鉴定 1.药用部位 叶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2.性状鉴定 颜色、叶序、叶片形状、表面特征、质地、气、昧
3.显微鉴定 叶的表皮、叶肉、中脉的显微鉴别特征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八
叶
类
中
药 (二)常用叶类中药 1.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石韦、枇杷叶、罗布麻叶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侧柏叶、紫苏叶 (1)来源
(2)性状鉴别
(三)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大青叶与蓼大青叶 性状鉴别要点
九
花
类
中
药 (一)花类中药的鉴定 1.药用部位 花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2.性状鉴定 花序的类型、形状、颜色、表面特征、气、味
3.显微鉴定 花瓣、雄蕊(特别是花粉粒)、雌蕊的显微特征
(二)常用花类中药 1.辛夷、丁香、洋金花、金银花(附:山银花)、红花、蒲黄、西红花* 药材及其附药的: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九
花
类
中
药 (二)常用花类中药 2.槐花、款冬花、菊花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十
果
实
及
种
子
类
中
药 (一)果实类中药的鉴定 1.药用部位 果实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2.性状鉴定 形状、颜色、表面特征、气、味
3.显微鉴定 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显微鉴别特征
(二)种子类中药的鉴定 1.药用部位 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2.性状鉴定 形状、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
3.显微鉴定 (1)种皮、胚乳、胚的显微鉴别特征
(2)注意种子特有的内含物
(三)常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1.五味子(附:南五味子)、木瓜、山楂、苦杏仁、决明子、补骨脂、 枳壳、吴茱萸、小茴香、山茱萸、连翘、马钱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豆蔻 药材及其附药的: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葶苈子、桃仁、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酸枣仁、女贞子、菟丝子、瓜蒌、牵牛子、薏苡仁(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乌梅、蛇床子、牛蒡子、鹤虱、槟榔、益智 (1)来源
(2)性状鉴别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十
果
实
及
种
子
类
由
药 (四)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苦杏仁与桃仁;小茴香与蛇床子 性状鉴别要点
十
一
全
草
类
中
药 (一)常用全草类中药 1.麻黄、槲寄生、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穿心莲、青蒿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羊藿、紫花地丁、茵陈、蒲公英、石斛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鱼腥草、广金钱草、肉苁蓉、车前草 (1)来源
(2)性状鉴别
(二)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金钱草与广金钱草 性状鉴别要点
十
二
藻
、
菌
、
地
衣
类
中
药
(一)藻、菌、地衣类中药的鉴定 1.藻类 (1)藻类的共同特征
(2)绿藻、红藻、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药材
2.菌类 (1)菌类的共同特征
(2)真菌(子囊菌、担子菌)的主要特征及代表药材
(3)菌类中药常见的名词术语
3.地衣类 地衣类的形态特征及代表药材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十
二
藻
、
菌
、
地
衣
类
中
药 (二)常用藻、菌、 地衣类中药 1.冬虫夏草*、茯苓、猪苓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混淆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灵芝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海藻、松萝 (1)来源
(2)性状鉴别
十
三
树
脂
类
中
药 (一)树脂类中药的鉴定 1.树脂的形成、存在和采收 (1)树脂的形成
(2)树脂存在的主要科及代表药材
(3)树脂的采收
2.树脂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1)树脂的化学组成
(2)树脂类药材的分类及主要化学成分
3.树脂的通性 (1)树脂的通性
(2)树脂与树胶的鉴别
4.树脂的鉴定 树脂的理化鉴别
(二)常用树脂类中药 乳香、没药、血竭*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药材、饮片)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检查
(6)浸出物
(7)含量测定
(8)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十
四
其
它
类
中
药
(一)常用其他类中药 1.青黛*、冰片(合成龙脑)[附:天然冰片(右旋龙脑)]、五倍子 药材及其附药的: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掺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海金沙、儿茶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二)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海金沙与蒲黄 性状鉴别要点
动 物 药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十
五
动
物
类
由
药 (一)动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简况 药用部位 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及代表药材
(二)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1.性状鉴定 形状、表面特征、颜色、气、味、水试、火试
2.显微鉴定 显微鉴别制片方法
3.理化鉴定 动物类中药的理化鉴别方法
4.含量测定 动物类中药的含量测定方法
(续表)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十
五
动
物
类
中
药 (三)常用动物类中药 1.地龙、水蛭、珍珠*、全蝎、斑蝥、蜂蜜*、蟾酥、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牛黄 (附:人工牛黄、体外培植牛黄)、羚羊角* 药材及其附药的: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性状鉴别
(3)显微鉴别
(4)化学成分
(5)理化鉴别
(6)检查
(7)浸出物
(8)含量测定
(9)带“*”药材的伪品、掺伪品、混淆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2.石决明、蜈蚣、土鳖虫(廑虫)、鸡内金 (1)来源
(2)性状鉴别
(3)化学成分
(4)理化鉴别
(5)浸出物
(6)含量测定
3.牡蛎、海螵蛸、桑螵蛸、僵蚕、海马、龟甲、鳖甲 (1)来源
(2)性状鉴别
矿 物 药
大单元 小单元 细 目 要 点
十
六
矿
物
类
中
药 (一)矿物的性质 物理和化学性质 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透明度、颜色、光泽、硬度、解理、断口、磁性、气、味
(二)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1.按阳离子分类 汞化合物类、铁化合物类、钙化合物类、砷化合物类、铝化合物类、铜化合物类、铅化合物类、钠化合物类、镁化合物类
2.按阴离子分类 (1)硫化合物类、硫酸盐类、碳酸盐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
(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矿物类中药的分类方法
(三)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1.性状鉴定 形状、颜色、条痕色、光泽、磁性、气、味
2.显微鉴定 显微制片方法
3.理化鉴定 矿物类中药的理化鉴别方法
,是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主要遗传物质。
中文名
DNA分子
外文名
Deoxyribonucleic acid
又称
去氧核糖核苷酸
属性
是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
释义
遗传物质
快速
导航
简史DNA概述发现,发展
简介
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DNA分子鉴定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DNA分子鉴定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的鉴别,它可以用于解决中药,特别是动物类中药鉴定的某些难题,有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由于该项技术是利用作为遗传信息直接载体的DNA分子为鉴定依据,因此对中药品种的鉴定研究更深入和客观。如对龟甲、鳖甲、蛇类、鹿类、蛤蚧等药材进行的鉴定硏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仅依据形态、显微特征及理化方法进行此类药材鉴别的不足。蛇类药材如乌梢蛇、蕲蛇等的DNA分子鉴定已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
除DNA分子鉴定外,尚有应用生物免疫印记技术鉴别动物类中药。主要是利用不同种动物都含有各自的特异性蛋白质,具有免疫特异性,可用于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动物药之间的鉴别与分析。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及琼脂免疫扩散法能准确地检岀虎、豹、猞猁、猫、牛、猪等骨骼,已达到鉴别伪品的目的[1]。
简史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科学家已经知道DNA分子是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但是,对于只由4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分子为什么能够成为遗传物质,仍然感到困惑不解
生药学名词解释总汇
1. 药物(P1):凡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
病或保健作用的物质,统称为药物。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药物、人工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三大类。
2. 生药(P1):就是药材,一般是指取自生
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料)药之意,实为经过简单产地加工而未精炼的天然药物商品药材。
3. 中药(P1):是指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
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如各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4. 中成药(P19):指根据一定的处方,中药
饮片的性质和临床的不同要求制成各种剂型。
5. 饮片(P21):指制成适合于中医临床选用,
以供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的总称。 6. 地道药材(P6):指特定产地所产的优质
高产药材。如浙江产的白芍、白术。 7. 中药炮制(P20):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
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和药材的性质所采用的一类制药技术。
发霉(P10):又称为霉变,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指的是霉菌在生药表面或内部的滋生现象。
8. 变色(P10):是生药在贮藏保管中常见的
变质现象,指生药在采收加工、贮藏中因方法不当引起的色泽改变。
9. 泛油(P10):即“走油”,是生药在贮藏
保管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是指含油生药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也指药材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10. 生药鉴定(P38):指依据国家药典或有关
资料规定的药用标准,对商品生药和检品生
药 作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鉴定。 11. 原植物鉴定(P39):是应用植物分类学的
方法,把各种植物药的植物来源鉴定清楚,确定其学名的一种方法。
12. 性状鉴定(P40):指通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烧等方法检查药材的外观性状,从而鉴定生药的一种方法。 13. 理化鉴定(P41):通过化学方法或仪器分
析来鉴别生药的有效成分或利用生药中某种化学成分的特殊反应来间接的鉴别生药的一种方法。
14. 显微鉴定(P41):利用显微镜观察植(动)
物药材的内部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其后含物的特征,以供鉴别生药的真品、伪品、类似品或代用品的一种方法。
15. 显微化学反应(P42):是将中药的干粉、
手切片或浸出液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使产生沉淀或结晶,或产生特殊的颜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亦用于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性质的鉴别。 16. 微量升华(P42):是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
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及化学反应。如大黄粉末升华物有黄色针状(低温时)、片状和羽状(高温时)结晶。
17. 荧光分析(P42):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
化学成分,在紫外光或常光下能产生一定颜色荧光的性质进行鉴别。
18. 层析法(P43):是利用生药中所含各种化
学成分因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当选择某一条件使各个成分随着展开剂流过支持剂或吸附剂时,各成分可彼此分离,然后在支持剂或吸附剂上经显色剂显色(或不需显色剂显色)、或在紫外光下产生一定颜色的荧光,获得一定的层析图谱,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
19. 水试(P41):利用某些药材放入水中,能
产生特殊的现象如旋转、沉浮、水染色、粘滑等,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20. 火烧(P41):利用某些药材用火烧之,能
产生特殊的气味、烟雾、响声、颜色等现象,来鉴别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 21. 总灰分(P45):将药材加强热灰化,则细
胞壁和细胞后含物中的无机物质即成为
灰烬而残留,所得的即为总灰分,其中包括: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酸溶性灰分;酸不溶性灰分。
22. 生物碱: 指天然产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
物,多数具有碱性且能和酸结合生成盐,大部分为杂环化合物且氮原子在杂环内,多数有较强的生理活性。
23. 甙:甙类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的衍
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就称为甙元(aglucone),又称配糖基,其连接的键则称为甙键。 24. 车轮纹(P40):指川木通断面导管孔洞排列呈环轮状。 25. 星点(P52):大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26. 云锦花纹(P54):何首乌韧皮部有4-11
个类圆形异常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样花纹。
27. 钉角(P56):附子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
围的瘤状突起的支根。
28. 菊花心(菊花纹)(P58、86):有的生药
的木部导管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似盛开的菊花,如菊花、甘草、白芍、桔梗等。 29. 过桥(P59):又称“过江枝”,指黄连根
茎中段有细廋、光滑如茎杆的节间。 30. 金井玉栏(P63):指药材横切面上,外圈
皮部(皮层和韧皮部)白色或白色,中心木部(木质部或包括髓部)黄色或淡黄色,习称金井玉栏,亦称金心玉栏。如桔梗、黄芪、板蓝根等。
31. 珍珠疙瘩(P67):指人参须根上的不明显
的疣状突起。
32. 芦头(P67):根类生药根头上的根状茎。 33. 艼(P67):根类生药上具有的不定根。 34. 芦碗(P67):存在于根类生药的根茎上的
凹窝状茎痕。
35. 枣核艼(P68):人参芦头上,茎痕数个呈
凹窝状,交互排列,上生有不定根,既粗短,两头又细,形似枣核,存在于人参芦头上的呈纺锥形的艼。 36. 铜皮铁骨(P71):三七药材呈纺锤形,质
地坚实难折断,断面中心有菊花心,外缘近似铜绿色,中间部分呈铁黑色有光泽,习称"铜皮铁骨"。
37. 疙瘩丁(P71):白芷表面灰棕色至棕黄色,
有支根痕及横向皮孔样突起,称为“疙瘩丁”。
38. 蚯蚓头(P77):指防风根头呈圆柱形,有
密集的环纹,形似蚯蚓的头。
39. 帚把头(P77):指防风根头的密集环纹上
残留的叶基维管束。
40. 狮子(盘)头(P88):党参顶端芦头周围
的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痕。 41. 朱砂点(P90、92):有的生药断面黄色,
散有众多红棕色或橙黄色的油点,习称朱砂点,如茅苍术、木香。
42. 起霜(P92):茅苍术断面露置稍久可析出
白霉样针晶(苍术醇),习称“起霜”。 43. 针眼(P95):半夏表面中央凹陷茎痕周围
密布的点状根痕。
44. 怀中抱月(P97):指松贝外层两枚磷叶,
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型,习称“怀中抱月”
45. 观音座莲(P97):指松贝内有心芽和小鳞
叶1-2枚,底端鳞茎盘较平可直立。 46. 珍珠点(P102):天麻表面环节上的点状
痕点。
47. 鹦哥嘴(P102):天麻表面顶端的干枯芽
孢。
48. 肚脐眼(P102):天麻一端的自母体脱落
后的圆脐形疤痕。
49. 起镜面(P102):天麻断面平坦,黄白色
或淡棕色,角质样。
50. 镶嵌细胞层(P151):有的果实类生药内
果皮以5-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并列为一群,各群斜向联合,形成镶嵌细胞层。 51. 错入组织(P152):有的种子种皮和外胚
乳形成折合层,有规则地错入内胚乳中,或仅外胚乳错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如槟榔、肉豆蔻。
52. 乌金衣(P220):天然牛黄表面具有的黑
色光亮的薄膜。
53. 挂甲、透甲(P220):牛黄用清水调后,
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称为“挂甲”。同时有清凉感透入指甲称为透甲。
54. 无影纹(P221):羚羊角表面类白色或黄
白色,光润似玉,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老枝有细纵裂纹,习称“无影纹”。 55. 通天眼(P221):指羚羊角对光透视,上
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56. 水波纹(P221):羚羊角中下部有10-20
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习称“水波纹”。
57. 当门子(P222):呈不规则圆形或颗粒状
的麝香仁,由于多集中于囊口,习称“当门子”。
58. 银皮(P222):麝香剖开后半透明,可见
内层皮膜棕色,习称“银皮”。 59. 冒槽(P223):指将槽针插入麝香囊孔,
旋转槽针,撮取香仁,取出立即检视,槽内香仁应逐渐膨胀,高出槽面。 60. 二杠、大挺、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
枝的花鹿茸,称为二杠;主枝习称“大挺”;具二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61. 单门、莲花、三岔(P224):仅有一个侧
枝的马鹿茸,称为单门;具二个侧枝者习称“莲花”;具三个侧枝者习称“三岔”。 62. 珍珠盘(P225):鹿角基部有盘状突起,
习称"珍珠盘"。
63. 骨钉(P225):鹿角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
角尖平滑,中下部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
以下内容为了解部分:
64. 子实体:又叫子座,系真菌中能产生孢子
的菌丝体,如灵芝、香菇、蘑菇等。 65. 子座:指能够容纳子实体的座垫。 66. 菌核:真菌的菌丝组成的坚硬的休眠体,
包括营养菌丝和能育菌丝,如猪苓、茯苓。 67. 黄马褂(P67):存在与红参表面的黄褐色
的斑纹。
68. 齿轮纹:指羚羊角基部横切面周围呈锯齿
状的凹凸。
69. 合把:指羚羊角通体如玉,有10~20个
隆起的环脊环绕,其光滑自然,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有舒适感,习称“合把”
70. 羚羊塞:指羚羊角下半段内有骨塞,长圆
锥形,与外面的角质层密合,习称“羚羊塞”。
71. 连珠斑:蕲蛇腹部鳞片灰白色,杂有黑色
类圆形的斑块。
72. 佛指甲:指蕲蛇尾端的一枚三角形深灰色
的角状鳞片。
73. 方胜纹:指蕲蛇背部中央共有24个灰白
色菱方形的大斑纹,习称“方胜纹”。 74. 龙头虎口、翘鼻头:蕲蛇头盘中央,呈扁
平三角形,吻端上翘,称“翘鼻头”;口较宽大,习称“龙头虎口”。
75. 血板、烫板:乌龟捕捉后杀死,除去筋肉,
取腹、背甲直接晒干,因留有血迹,故称“血板”,习惯认为血板质量较佳;如用开水烫死后再除去筋肉,取腹、背甲直接晒干,则称“烫板”,其表面无光泽,皮多已脱落或有脱皮痕迹。
76. 马头蛇尾瓦楞身(P1):描述海马头似马
头,全身有似瓦楞子的节纹,尾部渐细向内卷曲似蛇的特征。
77. 白颈(P1):广地龙体部前端有一条类白
色或肉白色的环带(生殖环带),习称“白颈“。土地龙生殖环带多不明显。 78. 朱宝砂(P229):呈细小片块状,色红明
亮,触之不染手的朱砂。
79. 镜面砂(P229):呈不规则薄片状,边缘
不整齐,色红鲜艳,光亮如镜的朱砂。 80. 豆瓣砂(P229):呈较大块状,色暗红,
质重不易碎的朱砂。
81. 碎砂(P229):呈细小颗粒或粉末,色红
明亮的朱砂。
82. 明雄(雄黄精)(P230):颜色鲜艳,半透
明有光泽的雄黄。
83. 天字雄黄(P230):块较大,外表橙红色,
表面有橙黄色粉末,质脆的雄黄。 84. 地字雄黄(P230):呈块状或颗粒状,较
小,色红透熟的雄黄。
85. 钉头(P232):赭石的其中一个表面的圆
形乳头状突起。
86. 血珀(P232):呈不规则块状,颗粒状,
表面血红色的琥珀。
眼镜蛇 俗名:眼镜蛇、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扇头风 .中大型毒蛇,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头部为椭圆形,当其兴奋或发怒时,头会昂起且颈部扩张呈扁平状,状似饭匙。又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背鳞列数为21纵列。毒性成份:
毒素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为6949、心脏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中毒症状: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于运动神经支配的横纹肌,使其痉挛而麻痹,与箭毒素作用相同。同时具有心脏毒素(Cardiotoxin)为细胞毒性,动物实验上可以使平滑肌及心肌停止收缩,使血压下降,也会破坏局部组织引起细胞坏死及局部红肿痛,另富含磷酯酵素A可分解磷酯质,而引起间接溶血作用。
读以上资料可以明白,眼镜蛇并不是发明眼镜以后才发现的,它还有其他的名字,比如饭匙倩、蝙蝠蛇、 胀颈蛇。
五步蛇又名尖吻螅、蕲蛇。是蕲春著名的特产,它与蕲龟、蕲竹、蕲艾合称为“蕲春四宝”。 [形态特征] 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on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on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蕲蛇属蝮蛇科,蝮蛇属,为剧毒蛇。相传人被咬伤,不出五步即死,故称五步蛇。因其全身黑质白花,故又名白花蛇,还因为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所以还名褰鼻蛇。头呈三角形,背黑褐色,头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数黑褐色斑点,称“念珠斑”。尾部侧扁,尾尖一枚鳞片尖长,称角质刺,俗称“佛指甲”。蕲蛇若被逼捕得它无路可走时,它就调转“尾利钩”,破腹自杀,“死而眼光不陷。”
蕲蛇虽毒,却是我国的名贵传统中药,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进贡的珍品,也是出口的珍贵药材。关于它的习性和药用价值,在唐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说道:“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巳大风、挛?l、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宋庄绰《鸡肋编》载“白花蛇”条云:“今医家所用,惟取蕲州蕲阳镇山中者。去镇五六里有灵峰寺,寺后有洞,洞是皆此蛇,而极难得。得之者以充贡。洞内外财产,虽枯两目犹明;至黄梅诸县虽邻境,枯则止一目明;其舒州宿松县又与黄梅为邻,间亦有之,枯则两目皆不明矣。”明大医药学家李明珍曾几次上蕲州龙峰山,目睹蕲蛇吃石南藤及其被捕情况,根据实地观察,写了《白花蛇传》。他还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蛇的形态、习性、捕捉干制的方法和用途作了详尽的记述。他说:“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据他说:真正的蕲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背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旁有念珠斑,尾尖有一佛指甲,多在石南滕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剖之置水中,自反尾涤其腹。“《尔雅·翼柴》亦有类似记载:蛇死后皆闭,惟蕲州花蛇开。如生舒、蕲两界间者,则一开一闭,故人以此验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34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金钱白花蛇与伪品的鉴别
下一篇: 独活与其掺伪品新疆羌活的比较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