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推广药材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医案日记 2023-05-08 21:27:08

推广药材种植促进农民增收

绩溪县将种植栝楼5千亩

本报讯(记者李佛基)尝到甜头的安徽省绩溪县的乡亲们种植栝楼和其他药材的劲头日益高涨。今年春节前后,该县已为板桥头、伏岭、上庄等7个重点乡镇的药材种植户举办两期培训班,还向各乡镇和种植户赠送栝楼栽培技术VCD光盘,免费发放价值4万元的栝楼种子,预计今年栝楼种植面积将达5千亩。

据悉,只有19万人口的绩溪县是个山多地少的山区县。长期以来,这里山高水冷,无论是种水稻还是旱庄稼收成都低,农民增收无门。2002年,该县板桥头乡农民方顺宝的一次成功尝试引起县扶贫办的注意,他引进栝楼在坡地试种当年获利高达1万元。山区种药材促进农民增收成为该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新思路。

县扶贫办通过调研分析得出结论,当地的土壤、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都适宜这种药食两用栝楼的种植,是一项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的扶贫开发项目。在县扶贫办和各乡镇村的共同努力下,该县2003年栝楼种植户达200多户,水、旱地种植面积共达500多亩。其中,每亩旱坡地收益达1300~1500元,水田收益可达4500元左右,经济效益远高于其他作物。

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看法】

[摘 要]2011年是“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新农村建设,古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明确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山区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科技进步,古县农村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产业化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关键词]农业;农村;意见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1-0043-02
1 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小康的有效途径,古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种植结构日趋优化,农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以来,古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8751吨,农业产业化“121”增收工程得到了明显成效。①以核桃业为主,促进核桃产业化发展,基本实现人均核桃增收500元左右;②实施旱垣结构调整千元增收工程和设施蔬菜万元增收工程两项种植业结构调整战略落到了实处;③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和养殖小区建设全力推进。
第二,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2011年古县核桃发展以建设高标准示范园为主,已栽植地埂和零星核桃为辅,共种植核桃50万株,北部每个示范园达到100亩以上,南部每个示范园达到300亩以上。核桃生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依托山西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旧县镇华海天宇农业发展公司,通过核桃种植合作社沟通企业与农户的联系,实现加工转化,提高核桃产品的附加值,在核桃产品的营销上,有合作社(含龙头企业)运作,实行分级收购,按质定价,统一销售,统一使用古县核桃地理标示,呈现出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体现古县核桃的品牌价值。
第三,发挥资源优势,壮大林产品产业。2011年以来,古县继续把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抓好核桃产业的同时,继续完善、巩固、提升林改成果,引导农民在林地上种植连翘、金银花、野生中药材等,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引导带动农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为载体,促进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栽培技术,推广测土配方、秸秆还田、有机旱作,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打造精品,基本实现了千元增收目标,为古县旱垣结构调整做出示范。在旧县镇胡洼、西庄和尧屿村肥旱地种植高产玉米,亩产达到了800千克左右,优质谷子亩产达400千克左右,另外采用玉米(早熟)—小麦—谷子两年三作物的种植模式,扩大了农作物的发展规模,增加了土地复种指数,提高了农民收入。
2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古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要求和对县域经济支撑作用的强度来看,古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制约瓶颈。
首先,产业发展不平衡,规模不大,不能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求。2011年古县以岳阳镇的部分村及石壁、永乐、 旧县、南垣乡为重点,新种植幼树12万株;在岳阳镇以南的乡镇实施品种优化15万株;核桃产量预计达到4600吨,不能完全满足古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能力,随着油籽(葵花子)生地等加工企业规模扩大和生产能力扩张,当年的生地产量依然只能满足加工企业的半年生产;另外小杂粮生产也是如此,农产品生产规模滞后于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导致生产能力闲置浪费。
其次,农产品利用率较低,深加工程度不高。就目前来看,截至2011年,古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仅达到5家,但深加工企业不多,基本属于初加工产品,达不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如葵花子,加工成油料可以增值30%左右;核桃加工成核桃露,可以增值60%左右;谷子加工成金米,可以增值3倍左右,而目前古县仍受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制约,只能以低廉的源产品出售,品牌产品开发与规模效益递增能力脆弱。
再次,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能力较弱,农户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对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发展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虽然到2011年年底古县专业合作社达到40多家,但由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上尚不完善,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技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不能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企业和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从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
最后,农业投入不足,科技人才匮乏。一是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技术指导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足。2011年以来古县拥有农业技术人员38人,农业人口7.03万人,常用耕地面积20.23万亩。经测算,每个乡镇平均不足6名农技人员,一万亩常用耕地面积不足2名技术人员。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大部分农田是旱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百亩水浇地,近年来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受天气、自然灾害制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三是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要得到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农民生产什么,要根据市场信息来确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要靠市场去销售。但由于古县还没有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同时也还缺乏中介的营销网络和经纪人才,农民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从生产要素来看,农户是末端消费者,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埋单的是农民,而获利的则是中间商。从农产品销售看,农户是原材料供给者,获利的依然是批发、零售等中间商。从生产风险来看,农户既要承担市场风险,也要承担自然灾害风险,而旱涝保收的仍然是流通领域的中间商。因此,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户难以实现“丰产丰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挖色镇:全力保护洱海 建设生态特色产业强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挖色镇坚持抓好以洱海保护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抢抓机遇,完善以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旅游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抓实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坚持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建设高原生态特色产业强镇。

洱海保护筑实长远发展根基

小葱种植是挖色镇的传统产业,近年来全镇发展小葱种植专业合作社3个,种植面积2197亩,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9.5%。由于品质优良,挖色小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小葱上市前要进行清洗,这道工序过去一般在河道、沟渠完成,出现泥土沉淀淤堵河道、沟渠,磷氮成分进入洱海等问题,成为污染源。今年3月,挖色镇积极协调引导,由种植大户购置了一套先进的专用清洗设备,为农户提供集中清洗服务。集中清洗系统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水资源。在现有喷灌设备的基地上兴建小葱清洗多塘,经浸泡、冲洗及多塘系统沉淀、过滤等环节,清洗小葱后的水可以循环利用或浇灌菜园,不再排入洱海,解决生产发展和保护洱海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多赢。

挖色镇位于洱海东岸,许多村民临水而居,世代生活在洱海边,保护洱海就是保护挖色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多年来,挖色镇将洱海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抓紧抓实抓细,不断完善机制、标本兼治,深入推进“七大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顺利推进环湖截污PPP、农户庭院化粪池建设和大城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在海印村摊位集中摆放点修建了泔水倾倒设施,将小摊点污水经过设施沉淀处理后排入污水管网,避免油污入湖。新建污水日处理能力300立方米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1座;实施了7条入湖沟渠8310米污水外挂PVC管网建设,累计接入沿线排污口210个;完成挖色村5条入湖沟渠2公里外挂污水防腐钢管更换工程,共接入沟渠沿线居民排污口181个。建成7个串珠式多塘生物净化系统,有效净化管网未覆盖区域生活污水及农田尾水,降低面源污染影响。

同时,挖色镇加强洱海渔业安全生产与封湖禁渔管理工作,强化综合执法整治无序经营,对镇内112个主要入湖河道排污口实行动态监管,开展管网疏通、污水应急转运、入湖河道整治、“三清洁”、应急打捞蓝藻等工作,确保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洱海。坚守耕地红线,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林地资源等行为,扎实抓好公益林管护、森林防火等工作;深入开展“两违”整治、“两污”治理、洱海沿线村庄建筑风格整治和“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等工作,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同时,挖色镇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目前已成功通过国家环保部审核。

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富民强镇

来到位于挖色镇凤尾箐的大理市林韵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走进水果基地、白芨中药材种植大棚,只见一棵棵树苗茁壮成长,绿油油的药材苗生机勃勃。公司流转和承包林地近万亩,建立林下中草药仿野生种植基地,以林药、林菌等种苗快繁、标准化种植、加工技术研发和林下种植技术推广为主,拓展生态观光果园、林下珍贵中药种植、林下生态养殖、森林旅游等产业,打造产值上亿元的生物科技示范园。

挖色镇坚持建设生态经济强镇目标,通过调优结构、突出重点,培植壮大增收致富特色产业,加快观光、休闲、现代农业庄园经济发展,促进香葱、优质梨、草莓、花卉、核桃、板栗、中药材及畜牧业、生猪养殖等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品牌,组建产业发展专业协会,打造小普陀景区、挖色美食糕点、美食鱼三张名片,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全镇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草莓特色种植等产业规模和水平日益提升,已建成种植养殖基地5个、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3户、休闲农业3户,规模流转土地1729亩;完成290套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太阳能建设项目,完成总投资50万元的2122亩泡核桃种植;完成云南怡品万亩玫瑰产业园、神农养殖场等生态农业产业项目及11户环湖精品客栈的投资建设,积极配合投资方实施挖色文旅度假集镇、东岸山崖酒店、周舟影视名人创作基地等签约项目,完成第一批10个自然村村庄规划修编评审工作。

挖色镇不断加大对“三农”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美丽宜居乡村、老年活动室、爱心水窖、环海路景观绿化、灯光篮球场、学校提升改造、南北泵站技改、大坪地洱海提水等项目工程建设。突出生态环境优先,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环洱海周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洱海保护“三条红线”为抓手,严格管控环洱海一线,抓好环海路景观节点绿化、环境提升,打造风貌协调、管理有序的环海景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一个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挖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3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