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其目的在于增强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性,或利于药物服用,或便于药物运输和贮存,故在没有充分的科学实验数据证明的情况下,一般不可随意改动。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本着科学的态度,对部分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新见解或改进意见,这无疑会促进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趋于合理、科学和完善。现介绍如下,供业内同仁参考、讨论。
地榆 传统方法是炒炭入药,目的在于增强药物的止血作用。南云生等研究证明,地榆的止血作用主要与其所含的鞣质有关,而其中的鞣质含量则以生品最高,加热炮制法会降低鞣质含量,并使止血作用减弱(以止血时间、凝血时间为指标),因此建议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以生品为好。
莪术 传统炮制方法是醋炙入药。覃建安等经对莪术生品和醋制品水浸出物、石油醚浸出物及挥发油进行含量测定,以莪术二酮、莪术醇、吉马酮为标准对照品,分别对上述两种浸出物及挥发油进行鉴定,结果证明醋制后的水、石油醚浸出物及挥发油含量均降低,故认为莪术醋制入药的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探讨。
乳香 传统炮制方法常因产生大量刺激性烟雾而使炮制人员难以忍受。王德华等提出改进方法:用武火将铁锅加热至120℃后改为文火,先投入香附末100克,炒热后再加入净乳香1000克翻炒,待发泡成珠,颜色呈深黄色时出锅,筛去香附末即得。该法对工作人员刺激性小且成品松散,不影响乳香的药理作用。
草乌 蔡宝昌等提出,将草乌浸泡36小时后切成2毫米厚的片,然后浸润36小时,再连续蒸6小时或煮4小时(煮液最后需让药材吸干)。新法炮制(蒸、煮)的草乌总生物碱含量分别比药典法高2.55倍和2.88倍,其主要毒性成分双酯类生物碱含量却大幅度下降,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证明该法炮制是安全的。
槟榔 张定佳通过对槟榔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槟榔碱)的含量测定,证明生品含量最高,水浸切片后略微下降,炒黄及盐炒者含量最低。建议采用冷压浸泡或少泡多润的方法进行炮制,既能达到软化药材便于切片的目的,又可减少有效成分的损失。
小茴香 蒋继祥等对10种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及水溶性成分的含量考察证明,小茴香以微炒或盐浸低温(60℃)烘干捣碎入药为宜。
枳壳 杨书彬等对枳壳采用水中捣碎、碾碎、机碎等三种方法进行粉碎,然后测定各法所得的挥发油提取量。结果证明水中捣碎法挥发油提取量最高,易挥发成分损失很少,柠檬烯的损失为零,而碾碎、机碎法的挥发油损失率分别为92.1%和89.0%。故认为,用枳壳提取挥发油时以水中捣碎法为宜。
蛇床子 炮制目的主要是为了去除麻辣副作用。王广见等对蛇床子分别与盐、酒、醋、姜、蜜、黄土水共炒法进行筛选,结果以后者为最佳,即用黄土水将蛇床子浸泡一夜,再用文火炒,俟辛香味出为度。
酸枣仁 刘福祥等分别把酸枣仁以小火微炒、文火炒黄、武火炒焦、武火炒黑及生品等五种样品用水或乙醚提取,结果表明以微炒或炒黄炮制法的浸出物提取量最多。
姜汁 姜汁是炮制中药常用的辅料,其制法有生姜煎汁、生姜直接捣烂加水稀释成糊状、生姜捣烂水洗压榨取汁、干姜煎汁等。胡珊梅等研究证明,上述各法中所制得的姜汁中其挥发油含量以生姜直接捣烂加水稀释成糊状为最高。用上述各法制得的姜汁炮制厚朴,测定炙厚朴对兔眼的刺激性,亦证明该法炮制刺激性最小,姜汁质量最好。
黄芩 张泺震等以浸出物中黄酮类成分为指标,经实验证明下述炮制方法所得产品较佳:用沸水烫制5至10分钟,蒸制30分钟,然后切制成1至1.5毫米厚的饮片,80℃干燥即得。另有实验也证明黄芩以蒸制炮制法的黄芩甙含量最高。
瓦楞子等 瓦楞子、龙骨、石燕的主要成分均为钙盐,为增加盐的溶出量,传统炮制方法采用醋制炮制法。袁铣钒等实验证明,煅醋淬法其钙盐溶出较小,且醋耗量大,改用生醋煮法不但可使溶钙煎出量明显高于其它方法,而且成本较低。
葶苈子 目前临床以生品和炒制品入药。刘波等通过对葶苈子生品和炒制品主要成分白芥子甙的含量测定证明,炒制品的白芥子甙含量是生品的1.77倍;炒制品水溶液中白芥子甙含量是生品水煎液的2.73倍。所以认为葶苈子以炒制入药为好。
黄连 张仁学等对不同辅料加工炮制的黄连进行小檗碱含量测定,结果证明以醋制黄连浸出率最高,姜制黄连最低。同一种辅料采用不同浓度,其小檗碱浸出率也不同。酒、醋浓度10%~20%,吴茱萸浓度20%~30%,姜浓度10%时效果最好。
杜仲 杜仲加工成杜仲炭的传统方法是炒法。张璐改用远红外箱烘制法,提高了效率,且所得产品表面色泽一致。方法是先把杜仲切成15毫米的方块,放入烘箱调节适宜温度,经20至30分钟加热即可。经多次试验证明该法所得产品均符合中药炮制标准。
王不留行 传统炮制方法是炒制法,其爆花率低。王嘉瑞等改用远红外照射加热法,机械自动平铺传送,使成品爆花率大大提高,可达99%。两种炮制法所得成品的乙醇提取物层析图谱基本一致,故认为新法有可能取代传统方法。
白芥子 传统炮制方法是清炒。刘德隆等分别对清炒法及改进的电热恒温烤箱法、远红外烘烤法等三种不同炮制方法所得白芥子进行有效成分白芥子甙含量测量,证明清炒法含量最低(0.45%),远红外烘烤法用时短,损耗少,含甙量高,方法简单。
阿胶 传统炮制方法是烫制阿胶珠,即使质量较优的烫制阿胶珠在烊化时也会有6%的蛋白质因胶珠表面焦糊变质而不能溶出。王学明等改用烤制法,所得阿胶珠的溶出率高,溶出速率也快。具体方法是将阿胶烘软或用水润软,切成小方块,装盘,置电热恒温箱中,于120℃烘20分钟取出,阿胶鼓成园珠状即可。
地龙 传统炮制方法不但因受热温度高而破坏有效成分,炮制时产生的有害气体亦会影响炮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胡金林等改用电热恒温干燥法,将生地龙与陈米醋按1:0.2拌匀,闷润1小时,平摊于搪瓷盘中,厚度约为3厘米,放置于电热恒温干燥箱中100℃恒温2小时,中间翻动一次,至地龙表面呈棕黄色即可。
枯矾 传统炮制方法失水率较低(42.4%)。邓新华改用恒温干燥(180℃2小时,或140℃3小时)失水率高(43.82%),且产品洁白,质地酥松,细腻易溶,加工时不出现污底、夹生和结顶现象,产品质量好。
自然铜 赵科社以Fe3+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分析法对自然铜炮制的最佳工艺进行探讨。认为其最佳工艺是取黄豆大小的自然铜粒,在450℃恒温条件下煅烧90分钟,投入醋(自然铜与醋比例为100:30)中淬,取出再淬,如此反复8次为佳。
中药炮制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为一门独特的制药工艺。但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中药炮制的方法上各地也存在着一些同名异法、同法异名的混乱现象。本文对中药炮制水制法中的浸法与泡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 文献综述
汉代名医张仲景明确指出“……碎、水渍、汤液、炙黄、破八片、烧存性”等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载的100多种药物中均包括有治削、水制、火制等方法,其中水制又有洗、泡、浸等之别。明代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有“水制三;渍、泡、洗也”的阐述。清代的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有 “浸者去燥烈之性,泡者去六辣之性”的论述。
《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80年版把浸法列为炮制通则第2项切制中,把泡法列为炮制通则第3项炮炙中:“浸:有些药材质地坚硬,不易软润,可采用此法,将药材浸泡,使之软润,便于初制。泡:主要有沸水泡和药汁泡两种。具体操作如下:
①沸水泡:将药材,放入沸水锅内浸泡,至能除去外皮,或规定的要求。如杏仁皮等。
②药汗包:将规定的辅料煎浓汁,去渣,趁热倒入净药材内,浸泡至规定程度,取出,干燥。除另有规定者外,剩余的药汁,一般弃去不用。如甘草水泡远志等。“
《湖南省中药炮制规范》1983年版把两法同时列入切制中:“泡:将质地坚硬的药材置水中淹没一段时间,等水分渗入药材,使其组织柔润软化,便于切片。浸:其操作同泡,但时间一般较泡为短。”
《湖北省中药炮制规范》1989年版将浸、泡混合一起列入水制法中:“浸(泡):将药材放入水中(或另加辅料),浸泡至一定程度,使之吸水变软,便于切制。浸时有的需要换水,有的不需要换水。”
马兴民在他的《新编中药炮制法》中提出的泡法,是将药物加清水,或其它液体浸泡。目的是药材柔润,便于切片,并兼有降低毒性,改变药性的作用。若泡的时间较长则为烂法,以便除去非药用部分,如龟版、鳖甲等。
高等医药院校1985年版教材《中药炮制学》的第七章切制前水处理项下收载有淋、洗、泡润等法,其中泡法是将质地坚硬的药材用清水浸泡一定的时间,中间不得换水。此法适用于某些不适合淋法、洗法处理使之软化的药材。
南京药学院1960年版《药材学》药材的炮制项下,水制法中收载了泡法,其基本方法与漂相同,但漂要换水而泡不需要换水,将药材放在缺中,加水盖好即可。目的主要使药材上附着的一些有机杂质在水水中发醇腐烂而除去。如龟版、鳖甲等都附有筋肉、皮等物,不易分离,所以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泡烂除去,并附有经验认为,在泡的过程中,不应再次加水,否则泡出来的东西,色泽不好。
《中国药典》2000年版药材炮制通则第二条切制项下:药材切制时,除鲜切、于切外,须经浸润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的凡例和各药材炮制项下都是“浸泡”并称。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认为“浸”与“泡”是有区别的,两者的操作方法与炮制目的是不相同的。而“渍”应与“浸”是相同的。现在全国各地对“浸”与“泡”的认识和看法不一致。《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将浸法和泡法分开,但在具体阐述时又将“浸”“泡”并称;《湖南省中药炮制规范》中浸、泡两法操作相同,仅存在时间长短的差异,认为浸法的时间短,泡法的时间长;《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湖北省中药炮制规范》、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炮制学》以及马兴民同志的《新编中药炮制法》、《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都把“浸”与“泡混为一法,同时《湖北省中药炮制规范》提出中途有的要换水。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提出了泡法,并阐述中途不得换水等等。
2 见解考试大(www.Examda。com)
由上可见,各类教科书以及一些省市制定的炮制规范等水制法项下,将“浸”“泡”二法并称,有的甚至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不妥的。为使传统的中药炮制技艺更好地加以发掘和提高,笔者就中药炮制水制法中的“浸”和“泡”提出肤浅的见解,同广大学者及同道们商榷。
2.1 浸 沾湿、淹没、浸透、浸入
浸法是指药物用清水或液体辅料(米泔、石灰水),以淹没药面为度,并应根据药物的质地不同、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差异确定其时间的长短,必要时可换一次水,多适用于质地较坚硬的药材,有时上面可压以重物和加盖,尽量宜少浸多润。目的是软化药材,除去杂质,使之洁净,便于切制。
2.2 泡 以液体浸物品
泡法是指用沸水或药汁及其它辅料处理药物,其方法类似浸法,但不用冷水,且时间短,不换水。如:麻黄经沸水泡后有缓和药性的作用;甘草汁泡远志、吴茱萸是为了减去小毒;姜汁泡吴茱萸是为了调整药性。
2.3 浸法与泡法的区别
所谓浸、泡二法应从其温度、时间、水量、目的四个方面加以区别。
2.3.1 浸法 水温是常温,时间长、水量宽,其目的是软化药材,除去杂质,使之洁净,便于切制。
2.3.2 泡法 不用冷水,需用沸水或刚煮好的药汁,温度高,时间短,水量宜窄。除浸法的目的外,还有调整药性,减轻毒副作用。
要。
专家说非遗“中药炮制技术”要传承还要创新,更要智能化。
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药炮制分会主任委员、教授贾天柱认为,把中药炮制技术这套技艺留下来,是对历史非常重要的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表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要突出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对人文底蕴、中医经典、临床实践要求更高。传承技艺对历史非常重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32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煅法--中药炮制学
下一篇: 中药炮制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