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药知识(药店执业中药师知识)

医案日记 2023-05-08 08:03:12

中药知识

糖尿病人可以服用中药糖浆吗?

中药糖浆是一种非常普通、常用的剂型,由于它含有某种甜味剂,使得良药也不再苦口,病人更乐于接受。但是却令糖尿病及肥胖病人望而止步,他们担心中药糖浆内含有太多的糖份和热卡。为了帮助这部分病人排忧解难,有些中药糖浆采用甜菊糖作为甜味剂。

甜菊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由菊科中一种甜菊的叶提炼而成,其甜度是白糖的200倍(与2%的白糖溶液相比),所以加入中药内的糖量微乎极微,可以忽略不计。可给肥胖、糖尿病和需要限制热卡摄入的病人作为低卡路里的食品甜味剂,而且它对牙齿有低生龋的作用,因为生龋微生物很难在这种甜味剂中发酵。

因此,需要限制糖份和热卡摄入的病人,在服用中药糖浆前,应该先问清楚添加的是什么甜味剂。

服中药时的饮食禁忌

病人在看病后常常问医生:“吃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服中药时,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不能吃某些食物,否则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这就是饮食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为了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确实应该注意饮食禁忌的问题。

在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服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不应吃鳖肉。服用茯苓时,食物里不能放醋。吃鳖甲时,不要配苋菜。服用泻下剂,如大承气汤、麻仁丸时,不宜过早食用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也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服药为宜。

另外,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如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粘腻(如九层糕)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都应避免食用。有咳嗽症状的病人,饮食不能过甜、过咸、过于油腻,也不要吃辣椒,同时要戒烟、戒酒,以助早日痊愈。

药物的相使与相恶

人们生病后,在有些情况下需要同时服用两、三种,甚至更多种药物,我们当然希望这些药物能“协同作战,一致对外”,而不要出现“自相残杀”的惨剧。

将两种在性能、功效方面有共同特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以一种药物为主,而另一药物为辅,使辅助药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这就是药物的相使关系,即我们所希望出现的“协同作战,一致对外”的情况。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的治疗效果。再如清热燥湿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使用,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反之,两种药物合用时,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甚至使之药效丧失,这就是药物的相恶关系,即出现了“自相残杀”的局面。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服用含有人参的药物时,绝不要吃莱菔子(萝卜子),因为萝卜子能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

煎煮中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药煎煮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着疗效的好坏,在煎煮中药时要特别注意下列问题。

首先是器具,煎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因为大多数药材与金属接触后,会发生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浸泡,在煎药前要先用清水将药材浸泡30分钟,使其软化,然后再加热煎煮,而不能直接用沸水煎煮,否则药物里的蛋白质很快就会凝固,影响中药内有效成分的煎出。

至于应该加多少水,要根据用药量而定,一般以水面超过药物少许即可,使每剂每次煎成的药液在150毫升左右,为儿童煎取的药量要少,而对热性病者,煎取的药液要适当多些。

煎煮时要注意火候,未煮沸前可用猛火,水开后就要用小火了,同时应注意加盖煎煮,以防止药物中挥发性成分逸出。煎煮中药的时间也因药性而有所不同,如解表药不能久煎,通常煮沸后15分钟即可;味厚滋养的补益药,煎煮的时间宜长,煮沸后要再用文火煎煮1小时左右,以使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于水中。另外,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经慢火久煎后,可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如附子、生半夏等,煎煮的时间也要稍长一些。药煎好后要趁热将药汁滤出,每剂药一般只煎两次。

还有,要记得金石介壳类中药需先煎,如龙骨、石膏、牡蛎、磁石、龟板、鳖甲等,宜先煎半小时左右。而另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藿香和钩藤等却要后下。易于沉底焦化和糊化、难以过滤的药物,如赤石脂、青黛,可用纱布将药包好或装入纱布袋内,再放入锅内煎煮。

凡贵重、数量少和挥发性强的药物,如珍珠和三七不需煎煮,只要将药物研成细末,再用煎好的药液冲服即可,而对人参、鹿茸等,为了减少损失,加热煎煮。有些胶、糖类药物(如阿胶和饴糖)溶解后粘度较大、泡沫多,煎时会结底焦化,并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所以也应该将这类药物溶于已煎好的药液中。有效成分容易浸出的药物,如肉桂末,最好是将其制作片,放入有盖的容器中用沸水浸泡后服用。

中药剂型简介

每当我们生病看了中医师之后,通常会拿几种药物回家服用,有药水、药丸、药片等,这就是中药常见的三种不同剂型。

最传统的中药是用沙锅煎煮药材,服用其药汤,它的特点是: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迅速发挥疗效。但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求更简单方便地服食中药,因此,中成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比如中药被制成浸膏液(俗称药水),它不仅具有传统汤药的特点,而且便于加减使用,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一个病人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这是中医师最广泛使用的剂型之一。

如果我们要为出国旅行备用一些药物,那么很好的选择是药丸、药片和胶囊。药丸的吸收缓慢,但药力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药片的用量准确、体积小,味道很苦的药物可被包以糖衣,容易吞服。那些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做成胶囊,使之更好地发挥疗效。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许多新的剂型不断涌现,例如膏剂,有内服、治疗咳嗽的枇杷膏;也有外敷、治疗跌打损伤的黑膏药。此外,还有冲服剂(如感冒退热冲剂),以及适用于儿童服用的糖浆剂。中药的多种剂型满足了不同病人的需要,使中医药更易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什么时间服中药最好?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有时候需要吃药,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用,尤其是补益药(如人参),健胃药(如补脾益肠丸)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甘露消毒片);而驱虫药(如乌梅丸)和泻下药(如大承气汤),则于空腹时服用较好;不言而喻,安神类药物应在睡前服用。不管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

一般来说,中药通常需一天口服三次。病情缓和者可每日口服二次;而病情较重、较急者,可根据医师的指示,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药力持续,有利于更快地缓解症状、减轻病情。大多数药物宜乘温服下,发汗药更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药最好放凉后服用。尽管中药的药力比较缓和,很少出现毒副作用,但生病后还是应

该尽早寻求医师的诊治,谨慎服药才对。

孕妇用药禁忌

母子血肉相联,怀孕妈妈所吃的东西都会对胎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药物更是如此。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和将来的幸福,孕妇应特别小心用药。

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气,导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妊娠妇女绝对不能服用。毒性较强,药性猛烈的药物有: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应完全禁服。用于活血化瘀以及行气泻下类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等,应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除非是特别必要时,尽量避免使用。

即使是补益药,如人参和鹿茸,也不可乱服。妇女怀孕后,一般都有阴血偏虚、阳气偏盛的情况,即如俗语所说的“有胎始有火”,因此,除人参和鹿茸外,一些温燥性的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胡桃肉、胎盘等,必须慎用、少用,否则可能出现轻度不安,烦躁失眠,咽喉干痛等症状。一些辛热的食品,如辣椒、酒等,也应能不用就不用,绝不可长期服食。

服用中药后的护理问题

人生病了要看医生和吃药,这是个普通常识,但是,病人服药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就不是每个人都十分清楚了。其实,服药后的护理对病人的康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一般来说,服药后应该休息一段时间,使病人神情安定,并要观察是否有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初次服用药性较强的药物之后,更应仔细观察。

服用发汗药后,病人要多饮温热的开水、热汤或热粥,以帮助发汗,但只宜遍体微汗,绝不能让病人大汗淋漓,而且应该避风。

使用利尿剂的病人,应特别注意尿量的多少,最好是将排尿量记录下来。

危重病人服药后,对其神志的变化,口唇和颜面的色泽,四肢的温度,气息,出汗量,大小便的情况等,都要作仔细的观察和详尽的记录。

攻下药和驱虫药可能会使病人出现轻度腹痛,病人不必因此而紧张,此外,应注意大便是否有改变,尤其是有没有寄生虫排出。

中药防治放疗或化疗的副反应

癌症病人在接受放疗或化疗期间,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如消化系统障碍:胃部饱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机体衰弱:全身无力、精神不振、失眠、口干、出虚汗、脱发以及贫血等;炎症反应:发热、口腔溃疡或口腔炎。中医认为,这些症候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放疗或化疗可导致体内热毒过盛,津液受损,以及身体亏损所致。

当出现高热和各种炎性反应时,常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如:银花、连翘、蒲公英、山豆根、射干、板兰根等。当出现咽干、口干、舌燥等津液受损的症状时,要用生津润燥类药物,如:生地、元参、麦冬、石斛、芦根等。对伴有消化系统障碍的患者,要选用陈皮、半夏、白术、木香、茯苓、竹茹等药物。如躯体亏损明显,则选用生黄芪、西洋参、枸杞子、何首乌、菟丝子、生地、杜仲等药物。

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人们的主要杀手之一,患病后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放射或化疗。中国在运用中药减轻或控制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发现中药的疗效令人满意,可以帮助病人顺利地完成放疗或化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药店执业中药师知识

剂量:尤其是炮制前为毒性药品的

如川乌、草乌、南星、白附、附子、半夏等中药,作煎剂内服使用时已是炮制品,但需要注意剂量。以下中药常用剂量(如病情需要加量的,应根椐医生正规处方调剂):草乌、川乌1.5—3g 香加皮3—6g 南星、白附3—5g 半夏3—10g 附子(另包先煎30分钟)3—15g 威灵仙3—12g 麻黄1.5—6g 细辛1.5—3g 中药的剂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根据药物因素、病人情况及季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的。

用药禁忌

配伍禁忌

主要是指中药配伍“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指18种中药相互之间有相反的作用,如相互配伍,易发生中毒或严重不良反应。“十八反”内容:甘草相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相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相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指19种中草药相互配伍后,会使药物的效力减弱或失效;产生毒副作用。“十九畏”内容:硫黄相畏朴硝,水银相畏砒霜,狼毒相畏密陀僧,巴豆相畏牵牛,丁香相畏郁金,川乌、草乌相畏犀角,牙硝相畏三棱,桂枝、肉桂、官桂相畏赤石脂、白石脂, 人参相畏五灵脂。

注意二味药以上并用名

常见二药并开的`有:

二地(生地和熟地)

二冬(麦冬和天冬)

二活(羌活和独活)

乳没(乳香和没药)

龙牡(龙骨和牡蛎)

知柏(知母和黄柏)

二胡(柴胡和前胡)

二芍(赤芍和白芍)

潼白蒺藜(刺蒺藜和沙苑子)

荆防(荆芥和防风)

藿佩(藿香和佩兰)

棱术(三棱和莪术)

焦三仙(焦神曲、焦山楂和焦麦芽)

焦四仙(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和焦槟榔)

二决明(石决明和草决明)

二丑(黑丑和白丑)

青海风藤(青风藤和海风藤)

赤猪苓(赤苓和猪苓)

砂蔻仁(砂仁和蔻仁)

南北沙参(南沙参和北沙参)

干良姜(干姜和良姜)

腹皮子(大腹皮和生槟榔)

煎煮时间及火候

一般的药物第一次(头煎)于沸后再煎20~30分钟,第二次(二煎)于沸后再煎15~20分钟;芳香含挥发油的解表药,煎煮时间要稍短;质坚硬性滋腻的药物时间要稍长。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后改用文火。

特殊煎服法

1先煎

毒剧药、矿物、动物贝壳或坚硬的药物,宜先用武火煎煮20~30分钟,如附片、生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水牛角等。

2后下

芳香性成分容易挥发散失,后下为宜。后下药物可在其他药物煎煮15~20分钟后,倾入煎几分钟即可。如薄荷、苏叶、佩兰、藿香等。

3包煎

属粉末或含有粘性及绒毛的药物,避免刺激咽喉,都须用纱布袋包煎。如六一散、滑石、青黛、车前子、葶苈子、旋复花等。

4另煎

为了不浪费,一些贵重药应与其它药分开煎,如人参、西洋参、犀角、羚羊角等。

5冲服

一些粉末状药物不宜煎煮,宜冲服,如沉香、肉桂、川贝、三七、琥珀等。

6溶化

也叫烊化,胶类药一般须蒸溶或打粉后,分次兑入液中服用。

服药方法

一般服药法:每日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服药与吃饭间隔1小时左右。

1、补养药多在饭前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而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宜在饭后服;

2、安神药宜在睡前服用,治疗痛经的药则宜在行经前3~5天服用;

3、急病、重病服药则不拘时间,应迅速给服。

服药禁忌

多指饮食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服用某药的同时,要求不能进食某种食物,如人参忌萝卜石榴:服人参时忌用。地黄、蜂蜜、常山忌葱,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忌葱。

2、滋补药忌萝卜、茶叶、竹笋、芥菜、芹菜;健脾胃药忌豆类、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

3、服药间要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4、不能用茶叶水送服药,一般情况下也不宜加糖,因为二者均可降低药效。

各类中药饮片存储和养护要点

1、根及根茎类:如红参、党参、山药、甘草、羌活、白芷等,易霉易蛀季节,可采用日晒或文火烘(微波炉)的干燥方法,然后放置于瓮坛,铁桶,或木箱内,盖紧。取货时务必做到随取随盖。

2、种子果实类:如菜菔子、芡实、苡米、苏子、豆类、果仁类等,晒或微波炉烘干后,选择干净瓮坛等陶制容器盛装,以防鼠咬。

3、全草和花叶类:一般可以日晒干燥后,盛装于木箱(屉)内配屉套、商品用完后,必须清底再装入新货,做到先进先销。切记新陈不分,清底不彻底而造成虫霉变。

4、树脂类矿物类型:宜用陶制大口或直口容器盛装(防止粘连后不易取出),放于阴凉处。

5、动物类:易虫蛀,少量的可以采用对抗法养护,即再盛装动物类药的容器内撒一些花椒,然后用干净聚乙烯膜袋定量装好,存放冰箱。

贵细品种的具体养护方法

1、冬虫夏草:如果量很少,而且储藏时间很短的话,只需将其与花椒或丹皮放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置于冰箱中冷藏。如果量大或者需要放置较长时间,最好在储藏虫草的地方放一些干燥剂之类的东西。如果发现虫草受潮,应立即曝晒,或用炭火微微烘焙,事后筛去害虫虫体与蛀屑。虫草保存不宜过久,否则药效会降低。

2、天麻:成品天麻制成后,要立即用内附白纸的无毒塑料袋封闭包装,或用瓷坛装好。然后在上面盖上干净的厚纸,并且存放于干燥处,以防回潮霉变。同时,在每年虫蛀季节前(3月~4月份),应取出反复暴晒,以防虫蛀。

3、三七: 干品受潮后易发霉、生虫。贮存方法:要勤检查,若发现潮湿,即取出曝晒或烘烤。每年夏季前后曝晒1~2次。

4、人参:常规保存法,对确已干透的参,可用塑料袋密封以隔绝空气,置阴凉处保存即可。

5、燕窝:燕窝可放入冰箱的保鲜格,便可长时间保存。保存燕窝最好不要超过一年,存放两年或以上的燕窝,其功效会大打折扣。

6、鹿茸:要放在一个通风的地方,然后用布包一些花椒放在旁边。

7、藏红花:需用用小瓶或小瓷罐装好密封置阴凉干燥处防止变色或变干。

8、蛤蚧:极易发生霉变、虫蛀,并易脱尾巴,贮藏时不要忘记放入花椒,并注意保护好尾巴,如果发现有爬虫到总部中药仓库放灭虫子药密封48小时,通风48小时后可继续上柜销售。

9、牛黄:可用深棕色玻璃瓶贮存,或用塑料袋包装在铁盒内。牛黄不宜冷藏,以免变黑失效。

一字之差的中药

1、制首乌与制川乌:制首乌为补血药,用量10~30g;制川乌属毒性药材,用量3~9g,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2、红花与红藤:有些医生简写“芚”字与“花”很象,应特别注意。红花常与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等同用,功效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量3~10g;红藤即大血藤,常与金银花、连翘、丹皮等配伍,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祛风杀虫。用量15~30g。

3、柴胡与银柴胡:柴胡有南柴胡(软柴胡)和北柴胡(硬柴胡)之分,医生多开“软柴胡”。柴胡:功效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常与黄芩、半夏、葛根、香附等配伍。银柴胡:退虚热功效,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配伍。

4、黄连与胡黄连 黄连:去中焦湿热,并具解毒作用,常与黄芩、葛根等配伍。胡黄连:简称胡连,功效为退虚热,常与银柴胡、地骨皮配伍。

5、天南星与胆南星:应调配制南星,功效祛风定惊、消肿散结。(生天南星有毒,零售药店一般无销售);胆南星是取生南星研末,与牛胆汁加工制成小块状,简称胆星。功效祛风解痉,燥湿化痰。

6、山茱萸与吴茱萸:山茱萸别名山萸肉,萸肉,枣皮,属收涩药,常与熟地、山药、泽泻等配伍,用量5~10g,大剂量可用30g;吴茱萸别名淡吴萸,吴萸,属温里药,常与乌药、小茴香、干姜、木香等配伍,用量1.5~5g。

7、防风与防己:有些医生处方的“风”字与“己”字很相象,防风属解表药,常与荆芥、黄芩、薄荷、连翘等同用;防己属祛风湿药,常与肉桂、附子等药配伍。

8、杏仁与枣仁:杏仁即苦杏仁,常与桑叶、菊花、贝母、沙参配伍。甜杏仁功效与苦杏仁近似,但滋润之性较佳。枣仁即酸枣仁、炒枣仁,为滋养性安神药,常与远志、夜交藤、柏子仁等同用。

9、紫花地丁与黄花地丁:紫花地丁别名紫地丁、地丁草,为治疗疔疮的要药;黄花地丁正名为蒲公英,为治乳痈的要药,两者常配伍应用。

10、白蒺藜与潼蒺藜:白蒺藜又名刺蒺藜,蒺藜,白夕利;潼蒺藜又名沙苑子,沙蒺藜,沙苑蒺藜。二者都有祛风明目之功效,所不同者则在于沙苑子有补肾固涩之功,刺蒺藜有疏肝行血之用。

11、破故纸与白故纸:破故纸为补骨脂,功效为补肾助阳,温脾止泻,常与肉豆寇、五味子、吴茱萸配伍。白故纸为木蝴蝶,又叫千张纸,玉蝴蝶,润肺,舒肝,和胃,生肌。治干咳不止常配夏枯草。多与玄参、胖大海、野菊花等配伍。

12、忍冬花与款冬花:忍冬花为金银花、银花、双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多与连翘、知母配伍;款冬花别名炙款冬花,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常与紫苑、百合、杏仁,贝母同用。

13、川木香与广木香:均为菊科植物的干燥根、但产地不同功效各异:川木香别名南木香,行气止痛,和胃消胀,止泻;广木香别名云木香、木香、蜜香、有健胃消胀、调气解郁、止痛安胎作用。

14、天麻与升麻:天麻原名赤箭、定风草,主治风湿,四肢拘挛,瘫痪不遂;风虚眩晕头痛,通血脉,开窍。升麻功效为升阳、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15、姜黄与片姜黄:二者同属姜科,性味、功用基本相同。姜黄为姜黄的根茎,片姜黄为温郁金的根茎。二者的药性均为辛、苦、温;都能活血行气,通经止痛。不同的是,姜黄以治气滞血瘀所致的心胸胁腹诸痛为宜,片姜黄善治风湿肩臂疼痛。

16、石决明与草决明:石决明是软体动物鲍鱼的贝壳;草决明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二者性味均系咸寒,同归肝经,皆具有清肝热,明目退翳的作用,二药常与菊花、桑叶、木贼等清肝明目药同用。但石决明在清肝热之中又有滋养肝阴的作用,草决明代茶长年饮用,对治疗痔疮、便秘、高血压、高血脂均有明显效果。

17、草河车与紫河车:草河车别名蚤休、白甘遂、金线重楼,功效清热解毒;紫河车别名胎盘、胎衣、胎胞、胞衣、人胞、京河车、杜河车,功效温补肾阳。

18、五味子与五倍子:二者均有敛肺止汗功效。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五倍子功效敛肺,涩肠,止血,解毒。

19、海螵蛸与桑螵蛸:二者均有固精止遗的功效。海螵蛸还有收敛止血,制酸,敛疮的作用。桑螵蛸别名致神、螳螂子,补肾,固精,治遗精,遗尿,带下,阳痿,早泄。

中医常识资料

1.中医知识大全、
脚气偏方内科单方

1.黄豆米皮糠(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糖160克。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2.红枣陈皮赤豆汤(民间方)

主治:脚气肿痛。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

按注:一方无陈皮,一方再加大蒜无陈皮。

3.麦芽煎(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麦芽适量。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4.冬瓜赤小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大冬瓜一个,赤小豆130克。

用法:将冬瓜切盖去内瓤,装入郝小豆,放糖水中煨熟淡食,或焙燥为丸食,或加水煮至烂熟,分二、三次食。

按注:一方无大冬瓜加蜂蜜也可。

5.皮骨黄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配方:黄豆100克,陈皮3克,羊脚骨150克。

用法:将黄豆、陈皮与羊脚骨用水炖烂,适加调味品盐等食用。

按注:一方无黄豆。

6.青鱼煮韭黄《民间便验荟萃》

主治:脚气。

配方:青鱼500克,韭黄250克。

用法:青鱼洗净,加韭黄煮食。

7.白扁豆散(民间方)

主治:脚气浮肿。

配方:白扁豆适量。

用法:磨成粉,饭前每次10克,用灯心草煎汤调服,每日3次。

8.花生红枣凤瓜汤《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

配方:花生90克,红枣10粒,鸡脚10只,瘦肉120克,陈皮1/4个。

用法:红枣去核,与余料齐洗净。鸡脚连同瘦肉飞水冲净。陈皮水先煲沸,加入各材料煲2~3小时,调味即可。佐餐食。

按注:一方不用鸡脚、瘦肉,加饭豆。

9.米糠饼《食疗大量病》

主治:脚病。

配方:米糠50克,面粉50克,红糖适量。

用法:面粉与米糠加水合均匀,加入化好的红糖,按常法煎成饼。当点心食。

10.谷皮糠粥《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病。

配方:粳米50克,新鲜谷皮糠适量。

用法:粳米洗净煮为稀粥,待粥成时把谷皮糠调入粥中煮至粥稠。作早晚餐。

11.紫菜车前汤(民间方)

主治:湿性脚气。水肿。

配方:紫菜、车前子适量。

用法:水煎服。
2.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3.中医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中医分形集 分形阴阳集分形几何中最简单的二分阴阳分形集的分形维数 五行分形集自相似、多层次的五行分形集的分形维数 数理阴阳阴阳的数理定量 分形藏象五系统五脏六腑的分形维数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科分类 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生对疾病专一的研究和治疗,也为患者问医就诊提供了方便,主要有: 一、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疾病。

内伤病主要指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 二、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包括疮疡、瘿、瘤、岩、 *** 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三、中医儿科 中医儿科主要治疗小儿疾病。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而治疗的方法和用药也与成人不同。

其主要表现在:小儿抗御外邪的能力差,一旦发病,证候的传变迅速,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患儿对疾病的痛苦往往不能正确表达,加上小儿腑脏娇嫩,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力也与成人不同,因而开设小儿专科很有必要。

四、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主要治疗妇女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 *** 疾病、前阴疾病和妇科杂病。 中医治疗妇人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五、中医针灸科 中医针灸是针刺法和炙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 *** 来治疗疾病。

炙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体表的经络腧穴,利用热的 *** 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适用于各科疾病,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部分器质性疾病。

六、中医五官科 主要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眼睛疾病。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历史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注重学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临床医疗技能、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毕业生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

主干学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等。

针灸推拿学的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毕业生主要到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中药学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同学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为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校有三十多所,有专门的中医学院,也有综合性的医学院,主要包括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承德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宁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海南医学院等。

开设针灸推拿学的院校主要有河北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宁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等。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主要有首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
4.中医包括哪些内容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

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5.中医的四大经典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有人认为温病也属四大经典,但并未明确指出是哪一本温病学著作,而且就其成就而言,也无法与上述四书相提并论。《黄帝内经》乃我国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发展的基础,也可说是鼎盛之作,至今仍未有可与其媲美者!《难经》在前者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其理论根源仍基于前者。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则是东汉张仲景在深刻研究《内经》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临床著作,其中理法方药极为叙述详尽,为后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口诀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口诀如下:

一、补气药

补气甘温肺脾归, 四参芪术药扁甘。饴蜜枣绞红景加,壅中助湿理气辅。元气虚脱吉林参,生津增智补肺脾。性味甘温高丽参,温补力强阳虚好。党参补中养血强,生津力缓慢病施。太子参用补心气,洋参性寒养阴行。脾肺气虚用术芪,止汗固表利水同。

 黄芪升阳托疮毒,白术安胎养胎宜。山药平补脾肺肾,肾气不固遗带消。和中化湿白扁豆,脾虚暑湿吐泻清。甘草和药补中气,祛痰缓急解毒疗

二、补阳药

补阳咸甘温脾肾, 巴羊鹿沙菟智仁。补骨锁杜苁蓉紫,阳萎不举或虚喘。鹿茸益精强筋骨,调冲托疮散虚寒。阳虚崩漏鹿角胶,补血止血助阳雄。温补不腻鹿角霜,血弱精寒带遗崩。巴戟羊藿补肾阳,祛风强筋关节通。沙菟补肾养肝用,丝子止泻安胎行。

助阳润肠苁蓉锁,补阳益精便秘动。温肾壮阳补骨脂,阳萎遗精泻五更。杜续安胎强筋骨,续断止血疗伤取。补骨益智温脾肾,益智摄唾骨止泻。

温肾纳气强腰膝,腰酸虚喘蚧桃供。葫芦巴散下焦寒,寒疝冷痛温命门。仙茅温肾又壮阳,腰膝冷痛祛寒松。虫草气血阴阳补,河车也有一样功。海马海狗蛤蟆油,红膻温肾各不同

三、补血药

补血甘温心肝归,滋腻助湿消食助。归地芍胶首乌眼,血少面白补血回。补血活血配当归,血虚便秘润肠搜。填精益髓肝肾虚,补血养阴熟地谋。白芍养血性寒凉,柔肝平肝止痛优。阿胶止血能滋阴,虚劳咳嗽咯血救。补血可用制牛膝,生用破血下肢走。

首乌制用补精血,生用润肠截疟投。眼肉安神补心脾,劳伤心脾用不同。

四、补阴药

补阴甘寒归五脏,沙麦龟鳖旱莲女。百合天冬杞斛玉,黄精桑葚黑芝麻。养血补心止崩漏,肾虚阳亢龟板医。鳖甲滋阴软坚功,退热除蒸效力雄。二冬沙竹养肺胃。麦冬清心天清肾。百合润肺能止咳,清心安神虚烦息。

石斛滋养肾胃阴,养胃生津消渴离。滋补肝肾女贞子,乌发明目眩晕医。凉血止血旱莲草,虚热出血肝肾悦。养肺润肠蜂蜜用,干咳咽痛便秘泄。桑椹滋阴养血功,明目润肠消渴宜。滋补肝肾枸杞子,益精明目最相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24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