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偏性】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使脏腑功能失去协调,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机体处于病态。药物的作用是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一致,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从
而使机体痊愈康复。
药物的治疗作用是由自身的若干偏性所决定的,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疗作用的本质所在。药性即药物的偏性,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统称为药物的偏性。药性理论就是研究药物偏性及其应用规律的理论,也就是中药的药理
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四气即药物的寒、热、温、凉;五味即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
【四气和五味】
四气和五味,简称气味,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历代本草中都首先标明药物的气和味。
㈠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性。它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其中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大药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药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物的四气是与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的,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决定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云:"寒以热之,热以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气范围。
㈡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和应用,是药物功用的重要标志。另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因都分属于五味之中,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所以,五味上升为药性理论来认识,已远远超出了味觉的概念,而是与药物功效应用密切相关。因此,本草书籍中记载的味,有时与实际口感味道并不相符。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其作用如下: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常用治表证或气血阻滞证。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常用治虚证,并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解药食毒。
酸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苦有泄和燥作用。泄,包括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清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有苦寒燥湿热、苦温燥寒湿之分。还有苦能坚阴之说。
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㈢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升降浮沉】
㈠升降浮沉的概念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要领之一。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此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㈡升降与浮沉的作用
升降属阳,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㈢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㈣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⑴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⑵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归经】
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这经或这几经。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一经的药物。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再者,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是从不同的侧面来阐述中药性能的,因此,必须诸方面合参才能较全面掌握性能。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即毒副作用。是掌握药性必须注意的问题。
有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程度的不同,故历代本草中常标明“小毒”、“大毒”,以示区别。一般来说,有毒药物的中毒剂量与治疗量比较接近,临床应用安全系数较小,或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在使用有毒特别是大毒药物时,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控制剂量:用量过大是发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轻重。严格控制用量,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防过量或蓄积性中药中毒。
2、注意正确用法:了解此类药物的用法各有不同,是防止中药中毒的重要坏节。有的宜入丸散,不宜煎服;有的只供外用,禁止内服;有的入汤剂当久煎等。临床应用每因用法不当而引起中毒,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过短所致。
3、遵守炮制工艺:炮制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严格的炮制工艺,科学的质量标准,是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
此外,利用合理的配伍、避免配伍禁忌等,都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药物的毒性亦然,利用有毒药物,采取"以毒攻毒"的治法,常用于疮毒、瘰疬、毒疠等病。
以上是现今有关药物毒性的概念。在古代本草中,还常把药物的偏性称为毒,把药物统称为毒药,这是广义的毒,与本节毒性的含义不同,当知区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24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材的效用之最
下一篇: 中草药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