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里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瘿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僻;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檅呕,须用竹茹;通秘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泠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宜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热毒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廱,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淡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原文: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观夫川椒达下,干姜暖中。川乌川乌又称川乌头,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块根,每年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药。其性热,味辛,有毒,入脾、命门二经。川乌含有6种生物碱: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甲和川乌碱乙,具有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等症状。《医学启源》载:“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主治秘要》云:“其用有六: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长沙药解》亦载:“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乌头碱可使心率减慢、脉搏柔软而弱,血压下降。其水解产物——乌头原碱仅为乌头碱的1/2000-1/4000,久煎后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研究还发现,其煎剂有明显的消炎作用,并可抑制呼吸中枢;可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亢进,有降低体温的作用。
生川乌毒性极强,但经过炮制(与甘草、黑豆同煮)后,其生物碱含量可减少81.3%,毒性大为降低。①治风痹、四肢疼痛,与全蝎配伍;②治风寒湿痹,与五灵脂、苍术、自然铜配伍制丸;③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与麻黄、芍药、黄芪、甘草配伍,水煎合蜜服之;④治口眼歪斜,用生川乌与青矾各等份,研末吹入鼻内,取涕吐涎;⑤治头风,与天南星同研末,加白梅、生姜同煎服;⑥治牙痛,与附子同制泛丸,置于痛牙处咬紧;⑦治痈疽肿毒,与黄柏共为细末,外用涂撒之。临床报道,川乌乙醇浸出液可用于黏膜表面手术前的麻醉,效果明显。
内服煎汤多用炙品,常用量为1.5-6克,亦可人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注意: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天雄
天雄即盐附子,又称白幕,为毛茛科植物乌头侧根或子根的加工品,多用干姜炮制后使用。其性热,味辛,有毒,具有祛风、散寒、燥湿、益火助阳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厉节风痛、四肢拘挛、心腹冷痛、痃癖(腹横肌筋膜炎)症瘕(妇女胞中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出血)等症。《日华子本草》日:天雄“治一切风、一切气,助阳道,暖水藏,补腰膝,益精明目,通九窍,利皮肤,调血脉,四肢不遂,破痃癖症结,排脓止痛,续骨,消瘀血,补冷气虚损,霍乱转筋,背脊伛偻,消风痰,下胸膈水,发汗,止阴汗,炮含治喉痹。”
天雄可煎汤内服,常用量为2.4-6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注意:凡阴虚阳盛及孕妇忌服。
川椒
川椒又称花椒、蜀椒,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每年8-10月份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称为椒目),取用果皮。
川椒性温,味辛、有毒、入脾、肺、肾经。据分析,川椒果实含有较多的挥发油,其中为牻牛儿醇、柠檬烯和枯醇等,还含有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并能解鱼腥毒,用于治疗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等症。《本经》日:川椒“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又说:能“主邪气咳逆,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所含的牻牛儿醇能抑制胃肠运动,抑制尿排泄,降低血压。研究还发现,川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川椒与煨肉蔻配伍制丸,可治夏令伤湿、泄泻不止;取川椒适量,醋煎待温含漱之,可治牙痛;花椒与吴萸、蛇床子、藜芦配伍,加陈茶、大盐,水煎熏洗阴部,治妇人阴痒;与苍术配伍,醋糊为丸,治恶痢经久不愈;与猪油调敷治白秃;与羊、猪脂油调匀外涂,治手足皲裂。注意: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忌服。
干姜
干姜又名白姜、均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于秋冬季姜的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及泥土,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即可入药。其性热,味辛,入脾、胃、肾、心、肺经。据分析,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为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及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珍珠囊》载:“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本草纲目》载:“干姜,能引血药人血分、气药入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能明显增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个小时。
干姜辛热燥烈,主人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症;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功效的“四逆汤”,就是以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的;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
干姜多煎汤内服,常用量为1.5~4.5克。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慎服。
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那么药性赋是谁写的?
1、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为金元时代作品。
2、 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初学者诵读记忆,是学习中药的启蒙书。
3、 尤其是地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深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关于药性赋是谁写的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雷公药性赋》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多年且具一定影响的中医药学入门读物。其属名为金代名医李杲所著。但据考证,这是一部托名之作。其成书应在明代或以后,实际上是当时的民间医生或文人,为使文字艰涩而古奥的中医著作更加浅显易懂,并更易朗朗上口,而编写的一种普及性中医读物。时至今日,这部著作仍为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所喜爱。
自明清以来,本书流传的版本极多,体例形式亦不完全相同。及至近年来,各种影印本或校点本亦多有流行。为弥补原书的不足,突出本书“新编补注”的特色,在编注过程中作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精选底本,利用编著者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书的优势,从上百种药性歌括便读的书籍版本中选择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李光明庄刻本作为底本。
2、由于这类著作大都浅显易懂,故本书不再作“白话解”的编写。只在个别艰涩难读之处作相应的注解,以减少篇幅。
3、在保持原书的编排体例的基础上,于书前增加现代书籍目录,内容对应页码,便于读者查找。
4、本书的“补注”内容主要体现在各论的药味上,即每一单味药在原书所作的赋体和注文之后,根据该味药在当前中医临床中的常用度,适当补充现代中药内容。重点在于介绍该味药在临证时的灵活应用,组方安全可靠,突出本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同时,对于原书中明显属于糟粕的内容及现代中医已不再应用的品种也给予明确说明。
目录:
卷一
总赋
寒性
热性
温性
平性
用药发明十六则
卷二
诸品药性主治指掌逐段锦凡九十种
羌活
升麻
柴胡
白芷
防风
当归
独活
木香
槟榔
吴茱萸
藿香
川芎
黄连
黄芩
大黄
黄柏
玄明粉
白术
人参
黄芪
甘草
半夏
陈皮
青皮
枳壳
枳实
桔梗
知母
藁本
生地黄
熟地黄
五味子
川乌
白芍
白茯苓
泽泻
薄荷叶
麻黄
厚朴
杏仁
巴豆
黑附子
苍术
秦艽
……
卷三
草部上
草部中
草部下
卷四
木部
人部
禽兽部
虫鱼部
果品部
米谷部
蔬菜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24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药性赋--温性药
下一篇: 药性赋--热性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