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意味着机体的阴阳、邪正的相互消长,表现为机体功能失常反映出来的病理状态一症状和体征。
药物的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和补虚扶弱,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消除阴阳的偏性,重建、恢复、协凋机体的生理功能,恢复人体健康。
药物的种类很多,每一药物都有它的适应范围,如黄芪补气、大黄通便、连翘疗疮疡,不同的疾病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补气、通便、疗疮疡分别是黄芪、大黄、连翘的治疗作用,这些作用是药物的各自的偏性所产生的,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的阴阳偏胜,使趋于相对平衡,这些偏性即药物的性能,也就是药理作用。疾病的属性有寒症、热症,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人里,发病部位有各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症、实症,故中药的性能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有毒无毒等。这些特性的认识,来自长期的医疗实践,是从众多的医疗作用中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则等中医理论为基础,是—整套指导用药的规律。
中药性能:
主要的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五个方面。
次要的则还有补泻、润燥。(如化湿药、补阳药、温里药、行气药,都是偏于温燥的,不适用于津液不足者;补血药、滋阴药、凉血药,相对滋腻,有润性,湿浊内盛者慎用或禁用)
性能的含义:古人认为药物能以偏纠偏,当人体阴阳失调的时候,阴阳产生了偏盛偏衰,可用药物的偏性把它纠正过来,恢复到原来正常的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各种药物都存在偏性。
四气: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对人体寒热或阴阳变化的影响。是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所以又叫做四性。
四性之外还有平性,有的药物对人体的寒热变化基本没影响,对正常人影响也不明显,因寒热偏性不显著,故称平性。
四气的意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中医用药基本原则。
五味:药物入腹知其性,入口知其味,味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表示药物在补泻敛散等方面的性质或特征,不过只表示了一部分药物作用的特征。所以五味有两重性,既是性能的内容,也是性状的组成部分。
绝大部分药物的性状、性能的味是统一的;少部分的药物,如山楂有酸味而无相应的作用特征,仅代表真实滋味;一部分有作用特征,没有这样的真实滋味,加上了这个味,这是属于性能的味,与真实滋味无关。学习时,如果发现味与性能不统一,基本是表示真实滋味。
辛:有发散、活血、行气作用。
除了行气、活血、解表外,部分药物如化湿药、温里药、开窍药、祛风湿药都有能散能行的作用特征,所以一般也都有辛味。
(《黄帝内经》中讲“辛能润”,是间接的效果,人体气血阻滞,津液不能疏布、滋润皮肤,用辛味药物行气活血,使气血流通,皮肤得到滋润,所以现代理论中并未保留。)
甘: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特征。
补虚,包括气、血、阴、阳,以及健脾、生津、润燥,包括润肠,都属于此范畴,都可以加甘味。
缓,指缓急止痛,是针对人的筋脉、肌肉、脏器处于一种挛急(也称拘急)的状态,而产生的治疗作用。
和中,通过帮助消化调和中焦脾胃,又称消食和中。调和药物的苦味,也称和味,常用甘草。
酸与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收敛,指增强约束力,增强机体约束力,防止气血津液散失。
酸与涩作用特点一样,而口感不同。
但中药理论中,酸能够生津,尤其是与甘味结合时,即“甘酸化阴”,这是涩味所没有的。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特征。
泄表示三种情况:1、清热泻火。2、降泄,如降肺气止咳平喘,降胃气止呕。3、通泄,即泄下。
燥指燥湿。温性燥湿药称为苦温燥湿,寒性叫苦寒燥湿。
苦能坚阴,也叫泻火存阴,这是清泄中的一种特殊情况,阴虚火旺时,虚火会耗伤阴津,这时用一些特殊的清热药来清虚火,使虚火不亢旺,阴津得以保存,所以叫坚阴。习惯上只是把滋阴降火的药物,如黄柏、知母认为是坚阴的。
咸:有软坚散结、泄下的作用。
坚与结指人体内出现的坚硬的结块,按中医理论,第一是瘀血(或气滞血瘀),第二是痰(痰可凝结成痰核、痰块),或者痰瘀互结。而针对此用活血及化痰两种方法,活血属于辛味,化痰药则不在五味之内,所以治疗结块的药,必须没有活血和化痰的功效,才能与咸联系在一起。
泄下,因为苦能通下,所以咸的泄下直针对芒硝。
淡:淡能渗湿、利尿。
作为体内邪气,散漫无形的为湿,有形可见的为水,所以常常水湿并提。
辛甘酸涩苦咸淡,一共七种味,受五行学说影响,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是取形自甘蔗先甜后淡,水果先涩后酸。
五味的意义:随着药物功效的完善,五味的临床指导价值越来越低了,知道就好。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势,这个趋势和人体的病势趋向相对。(如感冒是邪气由外而内侵袭人体,则治疗感冒的药要自内而外,使邪气向外而出)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收敛闭藏。即《黄帝内经》所讲“升降出入”。
如解表药是升浮,止咳平喘是沉降。
升降浮沉意义:通过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对于实证因势利导,对虚证使之恢复正常功能。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配伍和炮制。
配伍:一个沉降的药物,和大量升浮的药物一起使用时,它的沉降就会受到制约。
炮制:通过炮制,有的沉降药的性质不那么强了,如大黄酒制后,沉降的作用被制约,成了活血化瘀药。有的趋向完全转变,如荆芥生用时解表,炒炭后成了止血药,就是收敛性的,由升浮变成了沉降。
注:大部分花都是沉降的,对于“诸花皆升”的说法,是法相药理学的理论,与实际作用不符的。
归经含义: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讲这个药在什么地方显现疗效;经主要指中医学的脏腑或经络。归经是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黄芩、黄连、黄柏,性味功用都相似,但黄芩擅长清肺热、黄连清心热、黄柏清下焦肝胆热或肾中虚火,用错了就收效甚微)
归经的确定: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证候为依据而确定的。
归经的临床意义:丰富或进一步完善了中药的性能理论,增强了用药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其他性能乃至功效完全相同的药物,更能增强准确性。
补充:1、许多药物对各个脏腑都有作用,但必须按主次,把主要的确定下来,否则就失去了归经的意义了。
2、归经的定位与临床辩证定位的关系。
古代文献的归经一般指经络,如古代感冒常归太阳经,因为太阳主表,所以常写归太阳膀胱经。但现代归经指的是脏腑,所以感冒归少阴肺经。
古代文献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柴胡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归少阳胆经;经络辩证中,因为能治疗胁肋、少腹疼痛,归厥阴肝经;按现代脏腑理论,解表药又归少阴肺经。
中药学中,95%以上的归经都是脏腑内容,但也保留了个别药物的经络归经,为了反映个别药物的个性特征。(如羌活)
3、对归经,既要重视,又不可拘泥。因为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临床上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往往与其他脏腑有关;或者是其他脏腑的原因,导致这个脏腑发生了病变。
4、归经的局限性:对症状的认识不同和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侧重不同,导致不同时期乃至相同时期不同人,对归哪经的看法也有差异,现代也是如此,要正确认识。
还有皮肤病和驱虫药的归经,与中医理论相悖,不管归哪一经,都是没有意义的。驱虫药是用毒性为作用,是不希望它作用于人体,归经理论指药效,不是毒性,所以应该是归虫体。
引经:引经是建立在归经的基础上,归经指单味药,引经针对配伍。
古今对引经的争议一直很大,张廷模教授认为:引经药对部分药物存在,但不一定有普遍性。
药引子:药引说法源于宋代,因为宋代普及中成药,为了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在中成药之外额外开一味或几味药,以实现个体化给药,这额外的药就称为药引子。
宋代以后,民生和中医药不被朝廷重视,民间医生又以汤剂为主了,明清以来,对药房不储备而家庭又有的药(如生姜),称为药引子。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1.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五味—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3.升降浮: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
4.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
5.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23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中的四气
下一篇: 中药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