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不同人群用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医案日记 2023-05-08 03:56:36

不同人群用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人们使用药物的目的是防病、治病保健康,但常常由于药物、机体或用药方法的差异,产生与用药预期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效应,危害了人体健康。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问题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或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必要时甚至要停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减少用药对人体的损害。对此,药店药师不仅应该熟知,而且有义务向购药者和用药者进行正确的宣传。

特殊人群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

老年人用药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各脏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机体代谢缓慢。因此老年人用药应按照最大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的原则,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推荐成人剂量的1/2~1/3为起始剂量;改善处方习惯,用药种类宜少不宜多,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不得不合并服用的药物,应事先咨询医生或药师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尽量选择每日只服用1~2次的药物,书面写清楚服用的方法,提高顺应性;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变化。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测定肝、肾功能,血浆电解质及酸碱情况;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减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小儿用药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应注意选择不良反应少,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严格控制适应证;选择适合婴幼儿和儿童服用的剂型(如溶液或糖浆、混悬液、泡腾片、咀嚼片、栓剂、滴剂),严格计算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

孕妇用药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头三月应避免服用任何药品,因用药不当有可能致畸。所以,妊娠期间以不用或少用药物或选用恰当的药物,选用对于药物的分布和代谢有清楚说明的药物,在妊娠4个月以后才给予必要的药物为宜。如果不得不采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权衡利弊后再谨慎给药。

哺乳期用药由于一些药物可经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而引起不良反应,故哺乳期妇女用药需慎重,如果非用不可时,应该选用乳汁排出少、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服药时间应该在哺乳后30分钟至下一次哺乳前3~4小时,避开血药浓度高峰。最安全的办法是服药期间不哺乳或少哺乳。

普通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

不轻信药品广告有些药品广告夸张药品的有效性,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却只字不提,容易误导患者。

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有不少患者认为,凡是新药、贵药、进口药一定是好药,到医院里点名开药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就到药店里自己买药服用,些做法都是不恰当并且是非常危险的。

明确病情后再用药如果真有病,首先应到医院请医生做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医生所开具的处方用药。

严格按照规定用法、用量服用药品用药前应认真阅读说明书,不能自行增加剂量,特别是传统药,许多人认为多吃点儿、少吃点儿没关系,剂量越大越好,这是不合理的,剂量过大不仅容易引起不良反应,还会发生药物中毒,危害健康及生命。

谨慎用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要多学习一些用药知识,尽量做到合理用药。用药后一旦出现异常感觉或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到医院就诊,请医生诊断治疗。

(博恩)

用药后反应及不良反应观察

1 药品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安全、有效、是用药过程的基本要求。而几乎每种药都有其副作用,虽然在药品的研发过程中,已进行过药物学监测和临床应用的观察,但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表现为用药后反应的差异,如用药后出现明显不适和其它反应症状,可视为用药不良反应。临床医护工作者不能预测和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却可以通过积极观察和适时调整,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并通过患者个体的情况分析,总结用药的得失,为促进合理用药和为新药研制,提供第一手资料。 为保障用药安全有效,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和信息分析体系。我国这一方面工作开展得相对较晚。目前在一些大型和专科医院开展相对较好,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2 护理工作者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职责 护理工作者的职责是协助医师实施对患者的治疗,其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负有如下职责: (一)协助医师作为药品已知副作用的防止和减少不良反应工作,并协助搜集不良拓应频率、症状、严重性等相关第一手资料。 (二)及时发现新药没有预料到的不良反应,为新药监床再评价提供信息。 (三)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程度采取措施,必要时停药。 有明确护理工作者的职责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执行主体问题,有时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上过分依赖医师,表现为只按医嘱执行,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缺乏应有的主动性。二是过分相信新药的功能及其效用,而对药品的不良反应缺乏必要的敏感。 3 护理工作者用药要点 (一)对于各种休克等危重病人的抢救,以快速一次性地注人几种药物,这就必须熟悉药物的配伍禁忌,以及许多药物的治疗量、中毒量、极量往往很近,用药风险大,难以掌握。护士必须严格把握剂量、严密观察,以减少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 (二)根据药品剂型特点,预防不良反应。对缓释片剂或胶整应嘱患者整个吞服。对注射剂来说,凡是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应避免皮下注射。对于肌注后容易结块的药物,应交替更换部位,并较深地注射。对于长期用糖皮质激素作维持治疗时,采用总量一次在每日或隔日早晨给予,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及防止肾上腺皮质功能退化。另外,对含钾盐的药物不宜静脉推注,以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脏骤停。 (三)掌握正确的给药时间,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对于大多数药物来说,饭前服药吸收好且发挥作用快,给药时应按时给药,不能间断,这样才能维持血液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另外,对胃刺激性大、胃肠道反应严重的药物,如阿斯匹林、甲硝哩片、红霉素宜饭后服,胃溃疡患者尽量少服。对于健胃药、助消化药如多酶片、酵母片,可饭前或饭时服,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驱虫药一般需空腹服用,以保证肠内高浓度与肠虫接触。催眠药,如安定类多在晚间临睡前服用,以利于人睡。心绞痛伴有支气管哮喘的病人,使用心得安,可使患者支气管痉挛而死亡。长期用庆大霉素可引起耳聋,cosmz可致胎儿畸形,孕妇禁服。 (四)年龄、性别与用药年龄不同,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也不同,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儿童有些器官发育不完全,老年人有些生理机能减退,因此用药需慎重。护理工作者应严密监视患儿及老年人用药后的反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状况及时与医生联系,并调整剂量或给药次数。协助医生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随时调整,防止蓄积中毒。 4 药品不良反应辩识中应区别的几种情况 (一)应区分患者疾病症状和不良反应症状。某些情况下,药品不良反应和疾病症状重合、叠加,需通过护理工作者仔细观察,并向患者问询加以区分。 (二)患者主观原因造成虚假“不良反应”。主要有用药偏好、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对防治疾病无益,甚至有害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反应。

(1)副作用。在药物治疗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的而又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副作用。它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如服用红霉素可引起恶心、腹部不适;用阿托品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出现口干舌燥等。不过随着用药目的不同,副作用和治疗作用可以相互转化,如上述阿托品的口干是副作用,而用于治疗小孩子流涎症时又转变成治疗作用了。又如麻黄碱治疗哮喘病时,往往有精神兴奋而引起病人失眠,这是麻黄碱的副作用,而正是利用这样精神兴奋的副作用来治疗小孩子遗尿症,使小孩子大脑皮质警觉点提高,而治疗尿床。

(2)毒性反应。引起药物毒性反应的原因大致有3种:用药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和对药物特别敏感。药物的毒性反应对机体有损害甚至可危及生命,如催眠药过量可引起昏睡、呼吸抑制;链霉素、卡那霉素损害第8对脑神经引起的耳聋及平衡失调等。因此家庭用药,特别是儿童用药要严格按规定量给予,有的药物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而致畸形,称“致畸作用”,所以孕期尤其是妊娠3个月前应尽量避免用药。

(3)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过敏体质的病人与某药重复接触后所产生的对该药的特殊反应。其与药物的剂量基本无关。过敏反应轻则出现皮疹、药热、水肿、哮喘等,重则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由于病人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有不可测性,所以在应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前,必须详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特别是具有过敏性体质的病人,应先做过敏试验。对于小孩的用药过敏史,家长应掌握,在应用该药时应主动交待说明。

(4)继发反应。指在用药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如服用苯巴比妥催眠药后,次晨仍感到头昏、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虽然药物有防病治病的功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有时甚至可致残或危及生命,作为家庭用药不可掉以轻心,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预防作用,尽量避免或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21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