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证的代表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小柴胡汤也是在日本汉方医疗中最为广泛应用的处方,几乎成为包治百病的良方。特别是对于尚无特效疗法的病毒性肝病,在1994年日本厚生省就小柴胡汤对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之功效予以认可后,该方便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国家药典,全日本出现上百万肝病患者举国同服这一处方的盛况。然而,自1994年以来,有些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产生副作用,导致间质性肺炎,其中更有10余例死亡。为此,日本《朝日新闻》2000年1月25日报道,日本厚生省禁止使用中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副作用引发诸多思考。最深刻的教训是忘记了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临床的过程,为中医学术的基本特点,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本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证型,在辨证的基础上,制定出治疗措施,称为论治。也有学者认为,辨证论治应该包括四诊、基本理论、临床思维三个要素和辨证与论治两个步骤。作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小柴胡汤,其功能为和解少阳,主治少阳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使用时可辨证加减,《伤寒论》云:“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瓜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上述加减方法是随证应变,使之能更加切合病情。而日本运用小柴胡汤的方证相对原则,正逐步被方症相对和方病相对所取代;汉药西用日趋明显,常常以现代药理学研究结论作为选方依据,而很少有了解并应用辨证论治方法者;诊断上“但见一症便是”,缺乏病机分析,割裂《伤寒论》诊断用药的原则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成药形式应用原方,很少据证(症)加减;长期投用,不重视动态观察。如日本《汉方处方解说》载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指出:本方为强壮剂和调养剂,既能增强消耗性疾病患者的体质,又能改善瘦弱型的结核样体质。可用于治疗热性病、胸部疾病、肝胆胃部病、神经性疾病、妇产科病等60种疾病。这种一方治百病,缺乏辨证论治,岂能不出问题!
小柴胡汤副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实施中药现代化项目中,必须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创新中发展中医药,争取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有突破性进展,而不是偏离中医药基础理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方和验方进行二次开发或改变剂型,如中药复方颗粒剂的开发和运用,应选择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此外,应生产不同剂量的单味中药颗粒剂,以便于中医随证加减配伍使用。
你好,可以看看说明哦。小柴胡汤丸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忌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小小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前面讨论了小柴胡汤治疗表证,现在来讨论小柴胡汤治疗里证,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在和解的基础上治疗表证,那么在和解的基础上治疗里证这也是一大法。
李某,男,9岁。6月3日初诊。发热2天,下午及晚上较甚,呈持续性发热,纳食减少,不大便,有咽痛、口干,无恶寒,口不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
这个九岁的孩子,发烧两天了,上午比较轻,下午和晚上比较重,吃饭也不怎么好,也不大便,口干,口不苦,有咽痛,也不恶寒,这是表证还是里证?看起来象一个纯粹的里证。舌质是红的,舌苔是黄腻的,脉是弦数的。这是寒证还是热证?看起来象是一个热证。
我们碰到这么一个病人,银翘散能不能用?这肯定不行。凉膈散能为能使用?凉膈散不能用的理由是,既有疏散风热的作用,也有清泻里实热的作用。凉膈散用三组药组成的。就是表散的,清热的和泻下的,治疗热证的。而这个孩子发烧,表散,清热,清泻,是不是可以考虑,至少要比银翘散合适。
我们再往下思考,在这个孩子身上,承气汤能不能用?这个孩子的苔是黄腻的,有咽痛,有口干,不大便,没有恶寒,没有口苦,没有大便,承气汤好象也可以用。也就说,凉膈散和承气汤好象都不能排除。
我们再来思考,如果要用凉膈散或者是承气汤,我们在凉膈散和承气汤这两个方剂当中,优先选用哪一张方剂呢?如果我们要用承气汤,三承气汤中,我们优先选用哪个承气汤呢?我们这样分析,这是临床上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们有时候疲于用于临床,门诊大量的病人,我们必须要短时间过,没有多少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当我们真正面对一个病人,静静的去思考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很多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而一个人进步的前提是发现问题,进步的过程是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精力,那我们也就不可能解决问题,我们就不可能进步。
回到这个孩子的问题,证属阳明积热,气机不畅。治以和畅气机,清下积热为法。方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柴胡9g,黄芩9g,僵蚕9g,蝉衣9g,姜半夏6g,炒莱菔子12g,生大黄(后下)9g,桔梗9g,生甘草2g。2剂水煎服。12小时内分4次服完2剂药,泻下3次而愈。
这里又出来一个小柴胡汤合升降散,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这是小柴胡汤去了温补的药。僵蚕,蝉衣,大黄,这里去掉了杀菌消炎的姜黄,这是升降散。在小柴胡汤合升降散的基础上加了通腑的炒莱菔子,大黄,加了利咽的桔梗。
升降散实际上就是凉膈散里面把清热的理念减弱了或者忽略了,凉膈散前面说了是三组药组成的,升散的,清热的,泻下的。而升降散是由两组药组成的,升散的和泻下的。两个大同小异。凉膈散是局方里的方子,升降散是温病学家清代的方子。伤寒温疫条辨里出现的方子。
本案是无明显少阳病见证,按理,不当用小柴胡汤,本案可辨为阳明腑实证,但又非典型的阳明腑实证,热邪仍处于弥散趋势,而热邪弥散又非白虎汤证,脉现弦象,既不沉也不洪,可为辨证佐证。
如果这个脉象偏洪,这应该用白虎汤,张锡纯在他的《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说,很多时候,可以用石膏来治疗应该用大黄的病证,可以用白虎汤来治疗应该用承气汤的病证,他的依据之一就是脉象偏洪,有石膏证,有白虎汤,有石膏脉,有白虎汤脉。
如果我们要用承气汤,前提是脉象开始聚拢,脉象不能散开,脉象应该是偏沉偏实偏滑,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一般见不到细弦脉。一但我们见到弦脉或者细弦脉,还得考虑少阳,小柴胡汤。即便辨出来的其他证都不支持,但这个脉象支持的时候,考虑比不考虑要强。这时候用药,在和解的基础上清泻,较单治阳明病为优,疗效要好。
这个孩子呈持续性发热,尽管是下午和晚上较甚,但是,这个热邪似乎还是弥散的,没有聚拢起来,我们在《伤寒论》里学三承气汤的时候,判定大承气汤证的很重要的指征是,手足濈濈然汗出,那个是邪热集聚在某一个地方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判定这个病能不能用芒硝或者需不需要用芒硝,很重要的一个指征,或者,我们去区分大小承气汤证,两个证很重要的指征就是手足濈濈然汗出。
大承气汤证的发热,手心特别热得厉害,而手背反而热得比较轻,这是由外感发热逐渐开始出现了内伤发热的表现。只不过这个内伤发热和李东垣说的内伤发热不一样,这个内伤是指大承气汤证的内伤发热。
白虎汤证的发热,那绝对是手背热于手心的,甚至于手心根本就不热,这是不同的,而从白虎汤到调胃承气汤到小承气汤到大承气汤,这个邪热是由弥散状态逐步向聚集状态转化。由石膏到大黄到芒硝。
在这个孩子身上,脉不洪,没有石膏证,邪热没有聚集了,没有芒硝证,他这里不大便,他的发热,如果从石膏,大黄,芒硝这三个药证来说,只有大黄证。前面没有石膏证,后面没有芒硝证。那么,我们在选方的时候,需要选大黄剂。
如果我们要用承气汤,肯定不能用大承气汤。而这个孩子的脉是弦数的,没有沉下去,没有聚到一起,也没有漂起来,在中间。为什么会弦,也许有一部分是在少阳,也许不在。但是,这个弦的出现,至少提示,现在这个孩子的体内气机不畅。这里的气机不畅,不单是里气不畅,里气不畅之外的气机也不畅。但是,我们不能说表气不畅。
里气之外的,如果不是表气,那就是半表半里的气机不畅,我们在治疗的时候,需要在通畅半表半里气机的基础之上清泻阳明。这样,要比单治阳明疗效要好得多。
小柴胡汤和升降散,对这个孩子来说,他的疗效要比凉膈散的疗效要好,要比承气剂的疗效好。凉膈散也能治,但是,这里是不能用银翘散的,银翘散是肯定治不好的。单用承气 剂可能也能治好,只不过我们治疗的时间可能就要长一些。
小柴胡汤合升降散,在和解的基础上,清泻积热,实际上就是清泻阳明。这时候,我们会想到内感的大柴胡汤,于是,我们就思考这个孩子能不能用大柴胡汤,应该能,只不过大柴胡汤用起来没有小柴胡汤合升降散这样用起来那么灵动,疗效要比这张方子差一点,但是,大柴胡汤也能治。
这里就设及到临床上面对一个病人,好几个医生在会诊的时候出的方子都不一样,出的方子不一样,并不意味着只有一张方子对的,也是好几张方子都是对的,但是,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最捷径的,也就是疗效最佳的和疗效最不佳的,就象我们到某一个目的一样,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道路,大不了就是有的路近一点,有的路稍微远一点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10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小柴胡汤有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