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护理对策(中药注射液为何被“黑”?)

医案日记 2023-05-07 10:35:08

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护理对策

黄双英 杨郁英

(浙江省中医学院附属浙江省中医院,浙江杭州310006)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399(2005)03-0041-02

中药注射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也逐渐增多。文献报道1975~2001年国内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有51种,计2600例,较常发生的有双黄连、蝮蛇抗栓酶、清开灵、葛根素、穿琥宁注射液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液常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及中毒反应,轻者给患者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现就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1.1 药物中含毒性较大的成分 中药注射剂中含有某些毒性较大成分时,可引起毒副作用、后遗效应和继发反应等,如马兜铃酸会造成肾小管坏死。

1.2 药物中的抗原成分与患者个体差异 蝮蛇抗栓酶,清开灵注射液中含有的毒素蛋白、水牛角、鹿茸精等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容易产生过敏反应。由于个体差异,尤其是过敏体质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且往往较严重。有时遇到含过敏物质的中药就会发生过敏反应,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等,注射后出现毒副作用也时有临床报道。

1.3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 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的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基础的杂质未去除干净、注射剂中微粒的多少及溶解性、稳定性等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直接影响。

1.4 中药注射剂剂量与浓度 超量使用是造成中药注射液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中药注射剂往往按药材量100%~300%制成,随意加大剂量可能造成不良结果,有报道高浓度丹参液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性休克。

1.5 使用过程中的因素

1.5.1 误用 如柴胡注射液为肌内注射药品,而在使用时有些人未能注意给药途径,盲目认为注射液均可以静脉给药,造成不良后果。

1.5.2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并用可能因药物间发生反应而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一种中药注射剂常由多种成分组成,其中某些成分容易受酸碱度变化的影响而出现溶解度下降或产生聚合物出现沉淀,导致中药注射剂中的主要成分含量降低影响疗效,甚至可能由于与其它药物配伍时相互间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而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双黄莲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按常规剂量配伍立即产生沉淀;柴胡和板蓝根注射液混合肌内注射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应避免此类配伍。

1.5.3 加药方法 加药方法不当也可造成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或沉淀,引起药源性疾病。文献报道对川芎嗪与维生素C在不同加药方式下的微粒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川芎嗪与维生素C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微粒数不于两药用同一针筒混合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因此配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予重视。

2、护理对策

2.1 严格执行医嘱 护士在处理医嘱时,要仔细复审,有疑问时要及时向医生提出,对不合理用药提出意见,用药时要严格按医嘱的用药途径、用法、用量和时间给药。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如果出现混浊、沉淀、变色和漏气等质量问题不得使用。

2.2 注意配制及输液的方法 尤其是粉针剂应注意药物充分溶解后再加入输液中,对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注意配伍禁忌,在配制药物时,即使是加入同一瓶盐水中,不同的药物应使用不同的注射器;多瓶中药注射剂同时应用时,在输液过程中,注意间隔;配液过程中应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污染。

2.3 严格控制滴速 在给患者用药前,特别是对第1次用药者,一定要再次询问过敏史。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尤其是一些有扩血管作用的药物,如灯盏细辛等,对输液速度的要求更加严格。

2.4 注意观察病情和用药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应急处理。病情观察应有连续性和整体的观念,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有快速反应也有迟发反应,要严格地进行全程监测观察,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和不良反应史,如曾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更应加强观察。本院1例使用葛根素静脉滴注的患者,在首次使用时曾有腰痛的现象,再次住院使用后又出现类似的症状,随后出现了严重的溶血反应,应引以为鉴。

2.5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在出现不良反应时,患者总是特别紧张,护士在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并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

2.6 业务知识学习 加强对护理人员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及抢救处理知识的培训。临床药剂部门定期给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的讲座,尤其是在新药、新剂型药物投入临床使用时,医护人员要认真学习有关资料,并做好解释、说明等工作,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并记录,护理部加强对抢救应急能力的培训。

2.7 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由药剂人员、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对出现过配伍反应或不良反应的药物,医务人员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及时报告药剂部门,积累临床用药的经验,以防再次发生同类事件。

3、小结

护理人员通过了解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来源:上海护理/上海市护理学会·—双月刊·—ISSN1009-8399·—2005-v5,第3期,总第21期,P41-42

中药注射液为何被“黑”?

近年来,中药注射液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屡屡被“黑”,其使用范围也受到限制。根据2017版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限制基层使用的中药注射液品种从2009年的6个增加到26个,且只能在二甲以上医院使用。事实上,能否进入医保目录,决定着一个药品在市场上的生死。如果不进入医保目录,必然遭遇毁灭性打击。

中药注射液受限,是因为其安全性受到质疑。那么,中药注射液果真不安全吗?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显示,在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中,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与西药相比,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率并不高。从用药原则来说,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因为静脉注射风险最高,中药注射液也不例外。但是,中药注射液在临床上起效迅速,如果医生合理使用,病人获益大于风险。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基层成为中药注射液安全风险高发区,主要原因在于不合理使用。在中药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中,合并用药超四成。这意味着,发生不良反应,并非单纯是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的救治设备、设施较有限,医护人员救治经验和能力相对缺乏,影响抢救效果及预后。因此,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使用不当,而不完全是药物本身的毛病。

中药注射液与抗生素不同,不需要严格限制医生使用。中药注射液本质上还是中药,只是给药途径不同,旨在提高人体免疫力,让防御的盾更坚固,完全不必根据医院和医生的级别来限制使用。防范中药注射液的安全风险,宜疏不宜堵,不应限制基层使用,否则就会因噎废食。培训基层医生规范使用,才是降低安全风险的正确途径。

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中药注射液的优势不可替代。从历史数据看,中药注射剂60%—70%在基层医院使用,基层是“主战场”。如果限制中药注射液在基层使用,有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例如,在被限制使用的26个中药注射剂中,有7个为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以清开灵注射液为例,该药在非典时期立下大功,临床上不可或缺,是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限定药品使用报销范围,违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这是典型的部门政策“打架”,遭殃的是基层老百姓。如果老百姓用不上药,不得不重新回到大医院,既不利于分级诊疗,也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医保部门是医保经费的“大管家”,限制使用中药注射液,最合理的解释是控费。实际上,基层使用中药注射液不是涨费,而是降费。不少中药注射液品种中标价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属于国家低价药标准。从控费的角度讲,中药注射液不应是限制使用品种,而应是鼓励使用品种。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比起传统的丸散膏丹,中药注射液只有70多年历史,却成为临床上用量最多的中药品种,堪称源自中国本土的“重磅炸弹”。期待有关部门为中药注射液正名松绑,让这个具有创新基因的传统药物长高长大,为健康中国再立新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10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