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灶心土(用鸡蛋大1块)30克,红糖15克。
制法:将灶中间烧焦的泥土捣碎,以阴阳水(即开水加冷水)冲开,澄清。
用法:上药澄清液加红糖调服,每日2次。
主治:胃脘疼痛,不能饮食,四肢麻冷,冷汗阵出。
治疗胃痛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者多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为热证。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在血。治疗胃痛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
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证治分类
(一)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二)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三)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四)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六)胃阴亏耗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七)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这个处方的组成和剂量来说刺激胃是一定的,你出现头晕恶心胃脘痛,这些是可能的,川楝子有小毒是可以手麻的,整个处方的组方意图不是很明确,看处方基本上很难看出是治疗什么病症的,上面那位说的很有道理,这个处方主次不分,意图不明。配伍一般不是很好,估计能出这种处方的医生辩证也很成问题。生地黄20,白芍20,当归20,川穹15,柴胡150, 川练子15,厚补15,泽泻20,山茱萸20,乌药20,炒白术20陈皮15蒲黄15,前面四味是四物汤补血养血的;柴胡川楝子应该是疏肝理气止痛的;厚朴和泽泻,一个是芳香化湿,一个是利水渗湿的这个也没这么用的啊;山茱萸加乌药可以算是温下焦散寒的;白术是脾气健脾利湿的,陈皮行气。蒲黄活血,这个处方整个的涵盖了,补血养血,疏肝行气止痛,温散下焦虚寒,难不成是治疗血虚肝寒?但是也不用这么配伍组方啊?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张志千老中医对治疗胃脘痛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侍诊数年,现归纳几点以飨读者。
一,疏肝理气法:
适用于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者。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食纳减少,每遇情志抑郁则加重,舌苔白,脉弦而缓。常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金铃子、元胡索、炙香附、陈皮)。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痛自止。若腹胀气滞甚者加佛手柑、广木香;嗳气泛酸者加左金丸。法半夏、煅瓦楞子;口苦苔黄者加黄连或龙胆草;食少纳差者加神曲、麦芽。
例:张 ,男,43岁,工人。胃脘痛已数月,曾治未效,现疼痛复发,牵连两胁胀痛,脘腹饱闷食后尤甚,嗳气则舒,大便数日一次,口苦粘腻,舌苔黄白相兼,脉弦。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拟疏肝行气,合辛开苦降法。柴胡6g,枳实5g,白芍10g,佛手柑6g,法半夏10g,黄连5g,甘松5g,甘草6g,全括蒌12g,服六剂。二诊,疼痛减轻,大便亦畅,尚有脘腹胀闷,原方加炙香附6g,进六剂后胃脘疼痛消失,饮食亦增,继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调理而安。
二,清热和胃法:
适用于肝胃郁热,火邪犯胃者。证见胃脘阵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味苦,大便不畅,舌苔薄黄,脉象弦数,常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清中汤加减,全瓜蒌、薤白、法半夏、陈皮、茯苓、厚朴、甘草、黄连、炒山栀、广木香。俾热降气行,胃和痛止。苦嗳气呕恶者加旋复花、代赫石、生姜;泛酸烧灼感者加海螵蛸、蒲公英。大便秘结加大黄、枳壳。
例:沈蒲,男性,成年。胃脘疼痛年余,屡见复发,近日胸脘疼痛,间有痛引彻背,嗳气饱闷,烧心,吐酸,不思饮食,大便不畅或数日一次,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带数。证属胸阳痹阻,胃热失降。治宜开痹理气,清中和胃。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皮12g,薤白16g,陈皮5g,炒山栀10g,枳壳5g,广木香6g,吴茱萸3g,法半夏10g,茯苓10g,黄连5g,生姜3片。服三剂。二诊:胸脘疼痛减轻,饱闷,嗳气亦减,尚有烧心吐酸,大便不畅。原方去生姜,加海螵蛸,蒲公英各12g。继服三剂。三诊:疼痛已瘥,烧心吐酸亦减,大便较润,尚有饱闷嗳气,舌苔薄白,脉稍弦数。再拟清中泄热,理气降逆。方用清中汤加减:黄连5g,吴茱萸3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3g,佛手柑6g,炙甘草5g,旋复花6g,代赫石20g,党参10g。又服三剂而获良效。
三,化瘀通络法:
适用于久痛入络,胃络损伤,导致血淤凝滞者。证见胃脘疼痛,屡治屡发,痛如针刺或刀割,且有定处,食后痛增,大便色黑,常有隐血,甚或呕吐黑血,舌质,舌边有瘀点,脉象缓涩。临床常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紫丹参、檀香、砂仁、蒲黄炭、五灵脂、元胡索、炙香附、白芍。)俾气血流畅,通则不痛。若出血不止者加三七、白芨。倦怠少气,唇舌色淡,脉细弱者加红参、黄芪、炮姜;阴虚有热象者,舌红脉细数加生地、丹皮、阿胶;营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
例:陈 ,男,42岁,工人。患者胃痛多年,经钡剂造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现胃脘掌痛,痛甚如刀割,拒按,遇精神不适时则疼痛加剧,食纳减少,形体瘦弱,舌润质暗,脉细涩。化验:大便隐血强阳性。证属血瘀气滞,中气亏虚。治宜化瘀止痛,益气补虚。方用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15g,檀香5g,砂仁5g,元胡素10g,生黄芪15g,红参6g,三七5g,五灵脂10g,蒲黄炭10g。服三剂。二诊:胃痛减轻,出血亦止,精神好转,原方中红参改为党参15g,加白芍10g。继服五剂。三诊:疼痛数日未发,大便隐血阴性,脉缓,改拟补中健脾为主,佐以活血补血。方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5g,当归10g,白芍10g,丹参12g,法半夏10g,广木香5g,炙甘草5g。继进十剂后临床症状消失,脉舌如常。以原法增减善后,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四,温运脾阳法:
适用于脾胃虚寒,中阳不运者。证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得食则疼痛缓解,多食则脘腹痞胀,泛吐清水,四肢不温,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大师常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味(炙黄芪、桂枝、白芍、高良姜、炙香附、陈皮、广木香、炙甘草、生姜、红枣、饴糖)。使中阳得运,脾胃气旺,则疼痛缓解,若呕吐清水转多者加姜半夏,茯苓,淡附片。大便色黑,隐血试验阳性者,将上方去桂枝、高良姜。生姜改为炮姜,加白药、地榆炭。
例:王 ,男,34岁,工人。溃疡病多年,常有复发,胃脘隐痛绵绵,食后痛解,饥时痛作,多食则脘腹胀闷,暖气泛清水,肢冷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苔润,脉弱无力。证属脾胃虚寒,阳虚失运。治宜补气温中,散寒止痛。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炙黄芪12g,桂枝6g,白芍12g,广木香5g,陈皮6g,炙甘草6g,饴糖30g,生姜3片,红枣3枚,服五剂。二诊,胃痛减轻,食纳稍增,精神亦振。尚有嗳气,泛清水。原方去生姜、红枣,加姜半夏10g、干姜6g,再进五剂。三诊:胃痛已罢,泛清水亦除,食量增多。改拟补脾益气,健胃和中。药用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法半夏10g、陈皮5g、炙甘草5g、广木香5g,厚朴5g,生姜3片,红枣3枚,服十剂调理善后,半年未发。
五,养阳益胃法:适用于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络失养者。证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脉象弦细而数。大师常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芍,炙甘草,川栋子,法半夏,绿梅花)。慎用香燥,忌刚用柔,重在治本。若胃中有烧灼感者加左金丸,炒山栀。大便燥结者加瓜蒌仁,火麻仁。
例:黄 ,女,37岁,工人。患者胃痛已年余,反复发作,近几个月来,常感胃脘部烧灼痛,大便燥结:三、四天一次,口干唇燥,嘈杂似饥,烦躁易怒,舌降无苔,脉弦细数。证属郁火伤阴,胃络失养。拟养阴益胃,柔肝止痛。方用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川石斛10g,黄连5g,吴茱萸2g,白芍12g,炙甘草6g,川栋子10g,法半夏6g,玫瑰花5g,瓜萎仁12g,服五剂。二诊:胃痛减轻,嘈杂似饥及口干唇燥亦好转,但胃脘部烧灼感依然,晚上烦躁易怒,大便结,舌绛转润。原方去玉竹,加炒山栀10g,再进五剂。三诊:嘈杂似饥及烦躁易怒均除,胃部烧灼痛亦感,尚有便结。此郁火渐降。胃阴未复。改用一贯剪加减:生地12g,白芍12g,杞子10g,北沙参12g,麦冬10g,瓜萎仁12g,陈皮5g,黄连5g,川栋子10g,绿萼梅5g。服三剂后,胃脘部烧灼痛已瘥,大便正常,饮食好转,舌绛转淡,脉细。坚守原法增损调理而愈。
体会:
1.确立主证,执简驭繁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着“执简奴繁”的原则,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
2.胃病治肝,理气防燥肝胃不和型的主要病机是肝木失于疏泄,气郁不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故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法,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考虑到胃腑喜润恶燥的生理特点和气郁最易化热生火的病理机制,疏肝莫忘和胃,理气须防伤阴。
3.健脾助运,勿失中和胃病日久,中气受损,健运失职,渐成中虚气滞之证。故调理中焦脾胃病症,当以“中和”为贵。务使中气健旺,转运自如,升降得宜,阴阳调和。
4.甘酸濡润,养中寓疏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濡润为主。由于胃阴不足,津液亏乏,胃腑失却濡养,以致受纳,腐熟功能失常,气机升降不利。为防阴柔之品呆滞气机,组方 时尚 需加入顺气和中药物。若纯用或过用甘酸寒凉,壅滞不运,反伤脾胃。
邢某某,女,38岁。患胃脘疼痛,连接胸胁,剧痛难忍,并伴有呕吐黄绿色苦水。脉弦有力。辨证为肝气犯胃,投以大,小柴胡汤数剂无效。再次询问得之患者又伴有失眠症状,考虑到病久多虚,试改用酸枣仁汤治之:酸枣仁(量要大)甘草、知母、川芎。2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2剂后,胃脘胀痛减轻,呕吐黄水减少亦不再失眠。继用上方,连服8剂后,情况好转。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中医之难,难在辩证。看似柴胡证治之确无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05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荨麻疹风疹方(原名疏风消疹汤)
下一篇: 反胃呕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