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药》2003年11月号
(原名扶正泻浊汤)
方药:党参、黄芪、黑大豆各30克,生地、熟地、生水蛭、陈皮、制半夏、苏梗各10克,枸杞子15克,土茯苓、丹参各20克,制大黄5~10克。
加减变化:血虚加当归、首乌、紫河车;阳虚加附子、淫羊藿;兼水湿加泽泻、车前子;兼湿热加黄连、黄柏;兼热毒加半支莲、忍冬藤;湿浊甚加菖蒲、苍术、砂仁;血淤甚加红花、川芎;外感加疏风解表药。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用生大黄20克,煅牡蛎、蚕砂、公英各30克,甘草10克,水煎取液200~300毫升,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西医对症处理。1个月为1疗程。停用其他影响肾功能药。用3个疗程。
功效主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疗效: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Ccr增加、Scr降低均≥30%)36例,有效4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7%(详见《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第11期)。
慢性肾衰竭治疗方法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很不了解,专家给大家推荐,中医疗法,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已自成系统。中医会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所出现不同表现进行针对治疗,通常如果患者出现了慢性肾衰竭的症状,就说明患者体内的平衡其实是出现了紊乱的状态的,所以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也就是要更好地恢复混着体内的这些动态平衡。慢性肾衰竭治疗方法有哪些?中医治疗肾病根源于中医理论,因为中医学上的「肾」之定义与西医学上的「肾脏」不同。中医的「肾」除了少部分与水分代谢功能有关外,大部分是指人体维持成长、发育及成熟之荷尔蒙的功能。很多人把肾虚(俗称肾亏)与尿毒症画上等号;事实上,中医讲的「肾虚」是指人体因疾病而出现容易脱发、眼睛昏花、牙齿摇动、腰酸膝软、性能力减退等老化的现象。补肾中饕可以改善尿毒症患者之腰酸膝软、手脚冰冷等类似老化的症状,但却无法使他们摆脱洗肾的恶梦。相反地,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并不一定使用补肾的饕物。它可以减少患者感冒的机率,也就减少慢性肾衰竭复发的机会。另一方面,健脾理气不但可以调整患者的肠胃功能,而且可以减轻肾病征候患者之蛋白尿,并提升血中白蛋白浓度。由以上可知,中医治疗肾脏疾病的角色主要以调整免疫,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其使用原则必须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也就是依患者体质选择合适的处方,而非一味地补肾。此外,很多人对中饕常抱持着过度的期待,即使肾脏功能已经衰退至必须洗肾的程度,仍坚持服用中饕;事实上,至目前的研究显示:有些中医方虽可以延缓慢性肾肾衰竭的发展。目前还发现中医具有良好的阻断肾脏纤维化作用,可消除肾内产生过多的细胞外基质,恢复受损肾脏固有细胞的功能。但如果肾脏已经完全萎缩或坏死,再怎么吃中饕也无济于事。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于慢性肾肾衰竭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的问题应该也有了很多的了解,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或周围其他肾病患者也有类似病情的话,建议不妨提交患者的案例资料,以便本网站专家结合具体病情给予您更详细的指导和分析。还可以点击咨询肾病专家,权威专家将竭诚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哪种治疗方法效果最好?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生在尿毒症阶段,表明它进入肾病的最后阶段。常见的处理措施应包括:血液透析:必须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治疗和血液透析治疗。
血液透析是最后的治疗方法。例如,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除了低血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可以进行血液净化治疗;腹膜透析:对于有残余肾功能的患者,可以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血液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腹膜透析治疗;。肾移植:有条件的患者可能会考虑肾移植,但治疗费用往往很高。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内分泌生化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从原发疾病到早期肾功能衰竭,间隔可能是几年到十年以上。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鉴别不可靠,肾活检后的诊断变化率高,肾活检病理诊断是鉴别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金标准。肾活检是在B超下通过穿刺腔穿刺人体肾脏,去除少量组织,通过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了解肾脏损伤的形态学和免疫学变化,并进行病理分析。是肾病病理诊断的唯一方法。
身体不适:由于毒素和废物在体内积聚,患者可能会感到不必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夜间睡眠不良、食欲减退、瘙痒和疲劳。水肿:一些患者会出现水肿。尿量减少和尿频(尤其是在夜间)。手、脚和脚踝水肿。其他症状包括呼吸短促和眼睛周围肿胀。贫血:贫血的发生是因为肾功能受损,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激素来产生红细胞。贫血患者经常感到寒冷和疲劳……您好,肾功能衰竭可以用中药治疗“五行化毒反向修复疗法。结合中医五行辨证的精髓,通过对脏腑五行的推演和临床随访研究,合成了这种治疗肾衰、尿毒症等肾病的独特疗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0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肾结石病方
下一篇: 消化性溃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