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上呼吸道感染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

医案日记 2023-05-07 00:45:57

上呼吸道感染方

《家庭医药》2003年6月号

上呼吸道感染方(原名感冒平冲剂)

方药:黄芪、板蓝根各25克,藿香15克。

用法:上药按比例制成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口服。连服3日为1疗程。也可作汤剂用,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疏表解毒、益肺健脾。主治上呼吸道感染。

疗效:皮心诚等报告,用本方治疗238例,显效125例,有效80例,无效33例,总有效率为86.2%;对照组49例(口服阿司匹林和吗啉胍),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69.4%。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年第6期。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ing infection)为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人每年可发病数次。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若炎症局限某一局部即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否则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
(一)病原体
1.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左右,常见的病毒有:①粘病毒包括流行性感冒病毒(A及B型)、副流感病毒(1、2、3、4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②腺病毒:目前有30余种血清型可致轻重不等的上呼吸道感染;③小核糖核酸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B组、ECHO病毒以及鼻病毒。
2.细菌:细菌感染多为继发,因为病毒感染损害了上呼吸道局部防御机能,致使上呼吸道潜伏菌乘机侵入。少数为原发感染,常见细胞为β型A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亦可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
、治疗
(一)一般治疗及护理
1.居住环境要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室温应保持在20-22℃,相对湿度为55-60%,定时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避免对流风直接吹患儿。
2.高热时卧床休息
3.给予易消化物(如去脂酸奶),供给足够水份。
4.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洁。
6.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
(二)对症处理
降温 39℃以上高热可采用下列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头、颈部冷敷,35-50%酒精擦浴大血管走行部位,30-32℃温盐水灌肠(婴幼儿100-200 ml,儿童300-500ml)。
(2)药物降温:APC每次5-10 mg/kg,必要时肌注安痛定或诺静滴鼻液滴鼻。
2.止惊及镇静 惊厥及烦躁不安给机体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如呼吸、循环功能的改变,大量能量及氧的消耗,故须及时处理。
(1)安定每次0.3 mg/kg 静注 20-30分钟后可重复注射.
(2)鲁米那纳每次0.005-0.008 /kg 肌注。
(3)水化氯醛每次60 mg/kg灌肠。
(4)冬非合剂 冬眠灵、非那更每次各0.5-1 mg/kg,6小时一次,可用2-3次。优点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低脑耗氧量。
3.鼻塞 先清除鼻腔分泌物,用0.5%呋麻合剂于睡前或奶前10-15分钟滴鼻,1-2滴/次,连用2-3天或用新可麻合剂滴鼻,用法同前。
4.咳嗽 一般不用镇咳药,常用祛痰止咳药物。
(1)必嗽平 0.7ml/kg/日 分2-3次口服。
(3)10%氯化铵合剂 1ml /次/岁 3次/日,或0.1-0.2ml/kg/次用于痰粘稠而多者。
(三)抗病毒治疗
1.α-干扰素:1万U/ml 滴鼻1-2滴/次 4次/日或雾化吸入。
2.病毒唑:5 mg/ml,(亦可用1%溶液),滴鼻 2滴/次 4-6次/日。
(四)抗生素的适应症
病毒感染一般不宜应用抗生素。对年龄较小(婴幼儿),体温较高(肛温39.5-40℃以上),且白细胞总数增高,伴有核左移,或已有细菌性扁桃腺炎、中耳炎、咽炎等,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口服SMZCO,0.05/kg/日分二次口服;青霉素40-80万U/日分2次肌注。
(五)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普通感冒效果好。用清温冲剂。每包15克。
每次半包冲服每日4次主要药物有青叶、桑叶、芦根及石膏等。

12个月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什么治疗方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是指鼻、咽、喉部的感染。感染向下蔓延则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或肺炎。

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程度相差很大,年长儿症状较轻,仅有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乏力等,可在3~4天内自然痊愈。如病变范围较广,涉及鼻咽部,常伴发热、咽痛与声音嘶哑、扁桃体及咽后壁淋巴结组织充血增生,有时颈淋巴结可稍肿大。年龄小的婴幼儿症状表现较重,大多发热、烦躁不安,因鼻塞和鼻咽部有分泌物,婴儿常张口呼吸,甚至影响吸奶。可伴有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除咳嗽流涕外尚有呕吐、腹痛、腹泻,有的体温可高达39℃~40℃,持续1~2天或10余天不等。少数婴儿起病时可发生高热惊厥,热退后就不再有抽筋发作,且一般情况良好,没有神志异常及后遗症。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为普通常见疾病,但若不及时治疗,炎症易涉及其他器官,引起并发症。常见的有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颈淋巴结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炎症向下蔓延累及下呼吸道,可引起气管、支气管炎甚至肺炎。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疾病如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早期症状也可表现为伤风感冒,因此在诊断中除根据临床症状外,还须结合当地流行病史,体检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时还需观察病情的发展才能确定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包括适当休息,多喝水,加强护理,室温和湿度应适宜。高热时给予降温,鼻塞应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滴鼻。因本病多为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或发生并发症时,可选用磺胺药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3~5天。抗病毒药物可用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此药为较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片剂含服或滴鼻液滴鼻治疗。中医认为:感冒外邪,常为停食着凉,或有积滞,可服至宝锭、万应锭。还可用小儿感冒冲剂、银翘散、板蓝根冲剂等。流行性感冒病情较重、高热不退者,要用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的中药,有助于退烧和身体恢复。

患儿要尽量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又可减少病儿发生并发症。不要带小儿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平时要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冬季不要穿着过多,提高小儿耐寒能力。此外,合理喂养,防治小儿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亦十分重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怎样治疗?

【概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本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本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该病属于中医“感冒”、“伤风感冒”、“时行感冒”之范畴,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治疗】1.风寒感冒证【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疼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喷嚏、流涕、咳嗽,苔薄白,脉浮紧。【方一】荆防败毒散【来源】《摄生众妙方》【组成】荆芥5克,防风5克,淡豆豉9克,前胡5克,杏仁5克,桔梗5克,橘红5克,甘草3克,葱白3寸,生姜3片。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用法】葱白、生姜后下,余药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服。
【方解】荆芥、防风、淡豆豉、葱白、生姜驱散风寒;前胡、杏仁、桔梗、橘红、甘草宣肺止咳。
【按语】胃气不舒者,加苏叶、陈皮。【方二】羌活胜湿汤【来源】《内外伤辨惑论》【组成】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6克,藁本6克,川芎6克,川萆15克,蔓荆子3克,甘草6克。
【功效】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祛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羌活、独活为君药,散周身风湿,舒利关节而通痹;防风、藁本为臣药,祛太阳经风湿,且止痛。佐以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川萆以加强祛湿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成祛风胜湿之功,并微发其汗,使风湿尽去,其痛自止。
【按语】表寒重者,加麻黄、桂枝;表湿重者,加羌活、独活;湿蕴中焦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头痛者,加白芷、川芎;身热较著着,加柴胡、薄荷。
2.风热感冒证【主症】恶寒轻,或微恶风、发热较著,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喷嚏、流涕稠涕,咳嗽痰稠,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方一】银翘散【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银花10克,连翘10克,薄荷6克,荆芥6克,豆豉6克,桔梗6克,芦根15克,竹叶6克,牛子10克,甘草6克。
【功效】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用法】薄荷后下,余药先煮,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方解】薄荷、荆芥、豆豉辛凉解表;银花、连翘、山栀清热解毒;桔梗、芦根、竹叶清热生津。牛子、桔梗、甘草利咽化痰。
【按语】口渴者,加花粉,麦冬。【方二】桑菊饮【来源】《温病条辨》【组成】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3克,桔梗6克,芦苇根6克,生甘草3克。
【功效】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的桑叶、菊花清透肺络,散上焦风热;薄荷疏散风热,杏仁、桔梗肃肺止咳;连翘清热透邪;芦苇根生津止渴;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应用本方时,重用银花、连翘,芦根鲜者佳,且煎汤候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汤剂每日可服1~2剂,煮散一昼夜服4次,每次煮服6~10克,勿过煮。头胀痛甚:加桑叶、菊花;咳嗽痰多:加贝母、前胡、杏仁;咯痰黄稠:加黄芩、知母、栝蒌皮。身热较著:加石膏、鸭跖草;乳蛾红肿疼痛:加枝黄花、土牛膝、玄参;时行感冒:加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热郁寒遏:加石膏合麻黄。风热化燥伤津:加沙参、花粉、梨皮。
3.感冒夹湿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汗少、汗出热不退,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方一】新加香薷饮【来源】《温病条辨》【组成】香薷6克,扁豆花9克,厚朴6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
【功效】清暑祛湿解表。
【用法】水煎2次,共取200ml,分早、晚2次温服。
【方解】香薷祛暑发汗解表;扁豆花、厚朴和中化湿;金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
【按语】暑热盛者:加黄连、山栀、青蒿、黄芩;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汗出多:去香薷。头痛:加桑叶、菊花、白芷;心烦、小便短赤:加竹叶、赤茯苓、六一散。呕恶:加陈皮、半夏、竹茹;胸闷加厚朴、砂仁;纳呆:加神曲、麦芽、鸡内金。
4.中毒性流感【主症】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直,舌质红绛,脉弦数。【方一】清宫汤【来源】《温病条辨》【组成】元参9克,莲子心2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6克,犀角(水牛角代)30克,麦冬9克。
【功效】清心开窍,凉血熄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犀角(水牛角代)清营凉血,元参、麦冬养阴清热;竹叶心、连翘、莲子心、清心泄热解毒。全方共奏清心解毒,凉血息风之功。
【按语】送服:(1)高热用安宫牛黄丸,1丸,每日2次;(2)昏迷用至宝丹,每日1~2丸;(3)抽搐用紫雪丹,每次1管,每日1~2次。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液体中静滴。
5.气虚感冒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或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方一】参苏饮【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6克,茯苓6克,炙甘草4克,苏叶6克,葛根6克,前胡6克,桔梗4克,半夏6克,枳壳4克,木香4克。
【功效】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用法】加生姜七片、枣一个;水煎。微热服,不拘时。
【方解】风寒外袭,则肺气闭郁,故病人恶寒发热,表现为无汗,头痛,鼻塞,咳嗽;气郁痰阻,故胸膈满闷;脉浮表明病人正气不足。治疗应采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法。本方中紫苏叶、葛根解表祛邪;桔梗、前胡、法夏止咳化痰;陈皮、枳壳、木香醒脾行气,宽胸;人参、云苓、甘草健脾补气,有扶正祛邪之功。
【按语】若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加减。【方二】玉屏风散【来源】《医方类聚》【组成】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
【功效】益气固表。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后热服。(现代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克,大枣煎汤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本方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卫虚腠理不密,则易为风邪所袭,故时自恶风而易于感冒;表虚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外泄,则常自汗;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皆为气虚之象。治宜益气实卫,固表止汗。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外邪亦难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黄芪得防风,则因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则祛风而不伤正。对于表虚自汗,或体虚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气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风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风屏障,而又珍贵如玉之意。
【按语】若气虚较甚者,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03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