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蒴根浸酒——(癥瘕)

医案日记 2023-05-06 16:01:04

蒴根浸酒——(癥瘕)

癥瘕始见于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指腹内痞块。一般以隐见腹内,按之形证可验,坚硬不移,痛有定处者为癥瘕;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者为瘕。癥病在气分,多系腑病,以气郁食积多见。治当消积、攻瘀,行气,扶正诸法合参,常用药如蒴根、牛膝、桂心、牡丹、芍药、干 、水蛭、鳖甲、虻虫、虫等。酒有辛通之力,故药酒治疗本病有较好效果。(《普济方》)

【配方】蒴 根一小束。

【制法】上洗沥去水,细擘,酒二升渍三宿。若欲速得服,于热灰中温,令药味出。

【主治】治卒暴疒微,腹中有物,坚如石,痛欲死。此方无毒,已愈十六人,神验。

【用法】煖温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药尽复作服之。

大戟泡酒会喝死人吗?求大神帮助

大戟,【性味】。苦辛,寒,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甘,大寒,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有大毒。" 【归经】入肺、脾、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肾、肝。" ②《本草通玄》:"入肝、膀胱。" ③《得配本草》:"入三阴,足太阳经。" 【功用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 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 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 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 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癥瘕。" 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 ⑥《医学启源》:"泻肺。" 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 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 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患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反甘草。" ②《药性论》:"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 ③《唐本草》:"畏菖蒲、芦草、鼠屎。" ④《日华子本草》:"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⑤《纲目》:"得枣则不损脾。" ⑥《本经逢原》:"脾胃肝肾虚寒,阴水泛滥,犯之立毙,不可不审。" 【选方】①治水肿: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活法机要》) ②治通身肿满喘息,小便涩:大戟(去皮,细切,微妙)二两,干姜(炮)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生姜汤调下,良久,糯米饮投之,以大小便利为度。(《圣济总录》大戟散) ③治水气肿胀:大戟一两、广木香半两。为末,五更酒服一钱半,取下碧水,后以粥补之。忌咸物。(《纲目》)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未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腹水胀满,二便不通:大戟三分,牵牛子一钱五分,红枣五个。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⑥治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三因方》控涎丹) ⑦治黄疸小水不通:大戟一两,茵陈二两。水浸空心服。(《本草汇言》) ⑧治温疟寒热腹胀:大戟五钱,柴胡、姜制半夏三钱,广皮一钱,生姜三片。水二大碗,煎七分服。(《方脉正宗》) ⑨治晚期血吸虫病:京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研粉,每日服三分,于早饭后一小时用开水一次吞服,连续一至二次为一疗程,总剂量约四至五克。同时每日在肿大肝脾处用艾温灸三十分钟和内服丹参合剂(丹参五钱,马鞭草五钱)以助肝脾缩小。在治疗期间必须禁忌食盐。(《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淋巴结结核:大戟二两,鸡蛋七个。将药和鸡蛋共放砂锅内,水煮三小时,将蛋取出,每早,去壳食鸡蛋一个。七天为一疗程。(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扁桃体炎:红芽大戟五分至一钱,含服。(《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⑿治牙齿摇痛:大戟咬于痛处。(《生生编》) ⒀治颈项腋间痈疽:大戟三两(浸酒炒,晒干),当归、于白术各二两。共为末;生半夏(姜水炒)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食后白汤下。(《本草汇言》)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 大戟根洗净,刮去粗皮,切片,每斤以食盐3钱,加水适量拌匀,吸入后晒干或烘干呈淡黄色,研成细末装入胶囊。日服2次,每次1.5~2分,隔日1次,空腹温开水送下,6~9次为一疗程。共观察60余例,均有显著的消肿作用,一般经治6~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其泻下作用常在服药后2~4小时最为剧烈;如症状严重,可进食水果或冷糖开水,反应即可减轻。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鱼及猪头肉等发物.禁用于孕妇、心力衰竭、食道静脉曲张及体弱者。 ②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他肝硬变腹水 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磨粉,用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成人每次0.6~O.9克,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星期,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巳退,可选用人参养荣丸等调理。曾试治20例,经服药5~36次不等,显效(腹水消失,健康改善,体力基本恢复)9例,好转(腹水显著减少,全身情况改善)9例,无效2例。治程中主要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经数小时后可自行消失;但亦有人观察到,一般服粉剂0.6克时药物反应都能耐受,如超过1.8克时,则反应增重,有恶寒、震颤、头昏、烦躁、口干,有时呈极度恐惧感。反应可持续2~6小时,如及时处理即可缓解。禁忌证同前。 不能泡酒喝。

这是什么植物

黄药子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黄药子英文名称: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拉);air potato定义:薯蓣科植物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黄药子为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至长圆形。茎左旋。叶互生,宽心状卵形,长7~22cm,宽7~18cm先端锐尖,全缘或微波状,叶腋有大小不等的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下垂;雄花单生密集,花被片6,雄蕊6;雌花有退化雄蕊6,子房下位,3室。蒴果长圆形,反曲,翅距圆形,成熟时草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扁卵形,着生于果实每室顶端,一面有翅。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主产湖北、湖南、江苏。
目录植物形态基本信息采制性状化学成分性味功能主治
展开植物形态基本信息采制性状化学成分性味功能主治
展开编辑本段植物形态
黄独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卵圆形至长圆形,近于土面,棕褐色,表面密生多数细长须根。茎圆柱形,左旋,无毛。单叶互生;叶柄较
叶片稍短;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5-16(-26)cm,宽2-14(-26)cm,先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
等的紫褐色的球形或卵圆形珠芽(零余子),直径1-3cm,外有圆形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基部花序延长排列成
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cm,退化雄蕊6,长仅为花被片的1/4。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cm,宽0.5-1.5cm,两端圆形,成熟时淡黄色,表面密生紫色小斑点。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的顶端,种翅栗褐色,向种子上方延伸,呈长圆形。花期7-10月,果期8-11月。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黄药子 Huangyaozi黄药子
出处: 《滇南本草》。
中药学名: Rhizoma Dioscoreae bulbiferae。
(英)Air Pootalo Yam Rhizome 
基原: 该品为单子叶植物薯蓣科 Dioscoreaceae 黄独DioscoreabulbiferaL. 的块茎。
【别名】黄独、零余薯、金线吊虾蟆、香芋、黄狗头、黄独子、金钱吊蛋、黄金山药。
【源形态】零余子:叶腋处的黄褐色珠芽,直径约1厘米。
黄药子【性味归经】苦、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 15~25克;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备注】该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汤内服;或用岗梅半斤,清水5碗煎至2碗饮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采制
夏末至冬初均可采挖,以9~11月产者为佳。将块茎挖出,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横切成片,厚约1~1.5cm,晒干生用。
编辑本段性状
块茎的横切片呈类圆形或圆形,直径3~10cm,厚0.3~1.5cm。外皮较薄,棕黑色,有皱折,具多数短小的细根及黄白色或棕黄色微突起的须根痕。切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平滑或呈颗粒状凹凸不平。质脆,折断面颗粒状。气微,味苦。
编辑本段化学成分
含有黄独萜酯A(diosbulbine A)、皂甙、鞣质和淀粉。半干燥块茎含蔗糖22.5%、还原糖0.69%、淀粉2.5%、皂甙、鞣质。还含黄独素B,C与薯蓣皂甙元。
编辑本段性味
性平,味苦。
编辑本段功能主治
【主治】: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喘。《中华草本》
【功效】: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全国中草药汇编》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1.对甲状腺的影响:将含2-10露的黄药子饲料喂养正常大白鼠,4周后对
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量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所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
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而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黄药子对缺碘食物所致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表现在
腆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白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能改善,黄药子的此项治疗作用可能是其中含碘所致。从湘西购得的黄药子每公斤含碘量14.3mg,若一个病人每日服黄药子2钱,其中含碘约90μg,比人的日需量高些,无疑会增加甲状腺聚碘,迅速合成甲状腺素,血中甲状腺素浓度增加,抑制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素,肿大的甲状腺因之缩小。但用含碘量较高的红药于(与黄药子同科)进行实验,不能解除硫氰酸钾的致甲状腺肿作用。
2.其他作用:黄药干酊剂与煎剂对离体蛙心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对离体兔肠亦表现抑制,对末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
兴奋作用,出现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可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黄药子上述作用酊剂较煎剂强而快。黄药子根茎的丙酮提取物注射于大鼠腹
腔,可抑制进食。干的气性球根含皂甙,对豚鼠血的溶血指数为1∶30。黄药子提取物0.1mg/ml浓度滴眼,对实验性兔单纯疱疹毒角膜病变有一定疗效。编辑本段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半干块茎含蔗糖、还原糖、淀粉、藻甙、鞣质.尚含黄独素B,C(Diosbulbins B,C)与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野生的含黄独素 A、B、C.
药理作用
1. 对甲状腺的作用 给正常大鼠饲喂含2%~10%黄药子的饲料4周,对体黄药子重
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量及含碘
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对缺碘食物引起的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表现为肿大的甲状腺
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有改善作用。黄药子的该治疗作用与其中所含碘有关。
2. 对心脏的作用 黄药子煎剂与酊剂对离体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
黄药子(5张)3. 对平滑肌的作用 黄药子酊剂和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表现为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酊剂的作用较煎剂强而快。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药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药子提取物(0.1mg/ml)对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能使炎性病变减轻,痊愈时间缩短。
5. 其他作用 有实验证明:黄药子对小鼠肉瘤180及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黄药子流浸膏有止血作用。黄药子能抑制银屑病表皮增生,促进角质层角化,纠正角化不全,以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编辑本段中药化学成分

黄药子素(diosbulbin)A-H,8-表黄药子素E乙酸酯(8-epidiosbulbin E
acetate)。薯蓣皂甙元(diosgenin),D-山梨糖醇(D-sorbitol),2,4,6,7-四羟基-9-10-二氢菲
(2,4,6,7-tetrahydroxy-9,10-dihydro
phenanthrene),2,4,5,6-四羟基菲(2,4,5,6-tetrahydroxyphenantyhrene),4-羟基-(2-反
-3',7'-dimethylocta-2',6'-辛二烯基)-6-甲氧基苯乙酮[4-hydroxy(2-trans-3',7'-
dimethylocta-2',6'-dienyl)-6-methoxyacetophenone],4,6-二羟基-2-O-(4'-羟丁基)苯乙
酮[4,6-dihydroxy-2-O-(4'-hydroxybutyl)acetophenone],二氢薯蓣碱
(dihydrodioscorine),蔗糖,还原糖,淀粉,皂甙,鞣质等。编辑本段考证
出自《本草图经》。
1.《开宝本草》:黄药根,藤生,高三四尺,根及茎似小桑。生岭南。黄药子2.《本草图经》:黄药根,峡州郡及明、越、秦、陇州山中亦有之,以忠、万州者为胜。十月采根。开州兴元府又产一种苦药子,大抵与黄药相类,主五藏邪气,治肺压热,除烦躁,亦入马药用,春采根曝干。又有药实根:生蜀郡山谷,苏恭云即药子也,用其核人,《神农本草经》
误载根字,疑即黄药之实。然云生叶似否,花红白色,子肉味酸,此为不同,今亦稀用,故附于此。孙思潮邈《千金月令》,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以万州黄药子半
斤,须紧重者为上,如轻虚即是馆州者,力慢,须用一倍。取无灰酒一斗投药其中,固济瓶口,以糠火烧一复时,停腾待酒冷即开,患者时时饮一盏,不令绝酒气,
经三五日后,常须把镜自照,觉销即停饮,不尔,便令人项细也。刘禹锡《传信方》亦著其效,其方并同,有小异处,惟烧酒候香气出外,瓶头有津出即止,不待一宿,火仍不得大猛,酒有灰。
3.《纲目》:黄药子,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GANG中,云易变色也。唐苏恭言,药实根即药子,宋苏颂遂以为黄药之实,然今黄药冬枯春生,开碎花无实,苏恭所谓药子,亦不专指黄药,则苏颂所以言,亦未可凭信也。
4.《本草原始》:黄药皮黑色,多须,每长须处有白眼。
5.《植物名实图考》:黄药子,《开宝本草》始著录。沈括以为即《尔雅》LING,大苦。前此未有言及者。其根色黄,入染家用,昧亦不甚苦,叶味酸,《救荒本草》酸桶笋即此。湖南谓之酸杆。其茎如蓼有斑,江西或谓之斑根。郭景纯以甘草释大苦,而谓其叶如荷;沈括驳之,是矣。然沈所谓黄药者,究不识其为何产。李时珍以今之黄药当之,而易荷为薄荷,则改窜而附会之矣。《宋图经》谓忠州、万州者,茎似小桑,秦州谓之红药,施州谓之赤药,叶似养麦,开白花,已明列数种。又引苏恭叶似杏,花红白色,子肉味酸之说,以为不同,则又一种矣。李时珍所谓黄药,即今之酸汗,滇谓之斑庄根。里医习用,或以其根浸酒。《滇本草》云:味苦涩,性寒,攻诸疮毒,止咽喉痛,利小便,走经络,治筋骨疼、痰火、痿、手足麻木、五淋白浊、妇人赤白带下,治痔漏亦效。与古方仅
治项瘿、咯血者不同。然则以李时珍所据之黄药,而强以治古人所治之证,其能效乎滇南又有一种与斑庄绝肖者,秋深开小白花,叶亦微似杏,土人谓之扒毒散,治
恶疮有殊效。插枝即生,
人家多植之。或即苏恭所谓黄药者欤若忠、万、秦州所产,吾所未见,不敢臆揣,然皆非沈括所谓叶似荷者。滇南又别有黄药,乃极似山薯而根圆多须,即湖南之野山药。其白药子,亦谓之黄药。
6.《中药材品种论述》:以黄独为黄药,《本草》文献可以查考的,当为明李中立的《本草原始》,观其药材图形与描述完全一致,作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曾
看到该院保存的清代药用黄药子标本即为该品。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所称形似山薯之滇南黄药当亦属于此类型。由此可知,以黄独为黄药,至少自明清以来,即
已如此。(至于)以老蛇盘为黄药子,在《本草》中似乎尚未见有充分根据。然而,文献有谓'大苦'其叶如荷者,而该品一茎直上,叶掌状深裂如伞而有毛,向有
'毛荷叶'之称,且生药味苦涩,而古人所谓如荷之'大苦',是否即指此而言,亦未可知。李时珍所谓类似羊蹄根之黄药子,亦即《植物名实图考》之'黄药子三
',由其形态描述与图形观之,可确认为蓼科之虎杖Polygonum rey-novtria Makino无疑。
7.《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零余薯,有毒部位:薯块和小薯。中毒症状:误吃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
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考虑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
盐水。对症治疗:如出现昏迷,可注射强心兴奋剂,给氧;腹部剧痛时可用复方樟脑酊止痛。民间治疗法用绿豆汤。广州草药医师介绍:方一、生姜一两榨汁和白米醋二两,甘草三钱,用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先含漱,后内服;方二、岗梅半斤,用清水五碗煎至二碗饮服。编辑本段药(毒)理学

药子对肝肾组织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毒性,而且与给药剂量、时间有关,如
长时间服用黄药子,对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血清非蛋白氮都有一定影响。200%水煎剂半数致死量,口服为79.98g/kg,腹腔注射为25.49g/kg。
1.化学成分:黄药子含黄药子素A~H,8-表黄药子E乙酸酯,薯蓣皂苷元、D-山黄药子梨糖醇、二氢薯蓣碱,还含蔗糖、还原糖、淀粉、鞣质。 
2.药理作用:黄药子对缺碘所致的动物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水煎剂或醇浸物水液对离体肠管有抑制作用,而对未孕子宫则有兴奋作用,此外有止血作用。水浸剂体外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直接抑制心肌,醇浸物水液的抑制作用较水煎剂强。
3.不良反应:常规剂量服用黄药子制剂后,也会出现口干,有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服用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出现黄疸。其直接毒性作用,是该药或其代替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大量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蓄积可以导致急性肝中毒,最后出现明显黄疸,因肝昏迷,也有因窒息,心脏麻痹而死亡。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黄药子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2.《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入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阴矣。
3.《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4.《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5.《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6.《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7.《唐本草》:"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
编辑本段药方摘录
黄药子1)治吐血不止:黄药子(万州者)50克,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2)治吐血:真蒲黄、黄药子等分。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百一选方》)
3)治鼻衄不止:黄药子50克,捣罗为散。每服10克,煎阿胶汤调下。良久, 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圣济总录》黄药散)
4)治疮:黄药子200克,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简要济众方》)
5)治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濒湖集简方》)
6)治缩脚肠痈:干黄独50克,煎服。不可多用。(《浙江民间草药》)
7)治缠喉风,颐颌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黄药子一两,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下。吐出顽痰。(《扁鹊心书》黄药子散)
8)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消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9)治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
10)降气治胃痛:黄药(炒过)、陈皮、苍术、金钱草各二钱,土青本香一钱五分。研粉服或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11)治鱼口,腰膝疼痛:黄独根五至八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2)治睾丸炎:黄独根三至五钱,猪瘦肉四两。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13)治扭伤: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14)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15)治疝气、 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黄药子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16)治瘰疬:黄独鲜块茎二至三两,鸭蛋1枚。水煎,调些酒服。(《福建中草药》)
17)治百日咳。黄药子三至五钱。冰糖为引,水煎分三至五次服。(江西《草药手册》)
18) 治食道癌:黄药子400克,62度白酒三斤浸泡。
编辑本段药用植物栽培

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荫蔽。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栽培技术
用零余子繁殖。在冬季把落在地上的零余子拣回,放在木箱或竹篓里,贮藏室内过冬。于3-4月栽种。田间管理
苗高约30cm时,浅薅除草,重施人畜粪水,同时把茎藤理附在攀援物上。编辑本段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

为横切厚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7cm,厚0.5-1.5cm。表面棕黑色,皱缩,有众多白色、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或有弯曲残留的细根,栓皮易剥
落;切面黄白色至黄棕色,平坦或凹凸不平。质坚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并散有橙黄色麻点。气微,味苦。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者为佳。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木栓细胞壁微木化,内侧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近外方的基本组织有分泌道。维管束外韧型,散在。粘液细胞多数,含草酸钙针晶束。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编辑本段其他
①石细胞长棱形而两端钝圆,或不规则椭圆形、卵状三角形,孔沟密集。
②淀粉粒长圆形、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条形,短径5-12μm,长径15-21μm,脐点点状。
③粘液细胞类圆形,短径95-160μm,长径150-300μm,含草酸钙针晶束,长50-117μm。
④分泌道含树脂状物。
编辑本段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粗粉0.5g,加水5ml,振摇后,滤过。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试液2滴,显绿色,并产生絮状沉淀。(检查酚类和鞣质)
(2)取该品粗粉1g,加乙醇10ml,热浸约10min,滤过。取滤液滴在滤纸上,加1%香草醛盐酸试液,显淡紫色。(检查萜类)
(3)另取上述乙醇滤液,滴在滤纸上,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加热后显粉红色。(检查萜类、内酯等)
(4)薄层色谱 取该品粗粉5g,加乙醇30ml,在水浴上回流提取2h,滤过。滤液浓缩后作供试液。另取黄药子乙素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CMC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无水乙醇-环已烷(20:1,5:1)展开,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试液,110℃烤10min,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樱红色斑点。
编辑本段临床运用
1.治疗甲状腺肿:对各种类型的甲状腺肿,均有一定效果。制剂用量各地不尽相同,观察对象亦有差异。
1.1.用黄药子半斤,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顿服。10天为一疗程,停药3-5日再行第二、三疗程。治疗Ⅰ-Ⅳ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颈围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
1.2.用未经炮制的黄药子炖服,每日5钱,连服5-8周。观察25例甲状腺腺瘤,治疗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著缩小,1例停药后复发,但再次治疗,仍有效果。部分病例服药后诉口干。
1.3.黄药子浸酒(每升浸液含生药200g),每日100ml分3-4次服。一般腺瘤总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应服3个月以上。治疗甲状源源瘤7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
例,性质不明的甲状腺肿2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消退一半以上(平均颈围直径缩小25%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副反应:2例有消化
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2例因肝细胞损害出现黄疸,多因剂量过大所致。故服药总量达3升时应停服10天,并检查肝功能情况,若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
及时处理。认为黄药子酒对甲状腺瘤似能部分代替手术摘除,对于甲状腺癌,配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
1.4.将黄药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ml(每3ml相当于原生药1钱),分3次于食后服。治疗甲状腺中毒症26
例,女例临床症状子用药后2-3天消失,21例平均于用药后4-6天显著进步,1例无效。大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颈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各地经验均证明,疗效与年龄、病程有关。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的,疗效较好。
2.治疗百日咳:取鲜黄独根块或果实3-5钱(3-5岁小儿用量),加冰糖3钱炖服。日服1剂,治疗50余例均痊
愈。另有用黄药子果(切片)3-5钱,加水400ml,冰糖适量炖服,每日2次,用于镇咳有良好效果。观察78例咳嗽患者,痊愈69例,好转7例,无效2
例。一般服药1-2天即可奏效,顽固性干咳可连服4天。对炎症明显的咳嗽患者,宜酌情加用抗感染药。
3.治疗食道癌、胃癌:取黄药子10两,以62度白酒浸泡。日服浸液50-100ml。分数次服。治疗食道癌及其他
消化系统癌症28例,用药后18例自觉症状基本好转,其余亦明显好转。个别服药酒后,发观对肝脏有不良影响。又报道以黄药子针剂治疗食道癌、胃癌23例,
对控制症状、改善病情有一定效果。编辑本段花语
8月15日生日花:黄药子(Old-man's Beard)
花语:乡愁(Traveler's Sentiment)
黄药子的别名是「旅行者的喜悦」,这种爬蔓植物生长在乡下路旁的篱笆附近,看起来就像灰色的绵线垂挂在道路两旁。旅行者看到这种光景,就会想起家乡老母织布的情景,因此它的花语就是-乡愁。
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生的人,总是把自己的一生视为一段旅程,对於任何事情都不会执着己见。感情方面也看得很淡,禁得起失恋的打击。
在古代的基督教中,有将圣人与特定花朵连结在一起的习惯,因循于教会在纪念圣人时,通常是以盛开的花朵来点缀祭坛所
致。而到了中世纪后,在天主教修道院内,更是有如园艺中心般的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朵,久而久之,教会便把366天的圣人分别与不同的花朵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花历。由于当时大部分的修道院都位于南欧地区,南欧又属地中海型性的气候,非常适合栽种花草,各种花百花竟放,每一种花都有着丰富的含义。 

白花丹的功效作用 白花丹 的功能主治

白花丹,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m。茎细弱,基部木质,多分枝,有细棱,节上带红色,除具腺外,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叶片纸质,白花丹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白花丹的功效作用的资料,欢迎阅读。

白花丹的功效作用 别名:假茉莉、白雪花《广州植物志》。

植物名:白花丹。

生长环境:本品为扳援亚灌木,我国南部山野间常见,靠近石灰岩山比较多见。

分布:广布于全球热带地,广州为栽培种。

入药部分:根(内服用)、叶(外用)。

采集期:全年采根、叶。

自采地点:家种。

性味:根,性凉、味苦。叶,有毒性。

功能:消肿散瘀。

主治、用量和用法:(根)1、内伤咳血: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2、气痛: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服;3、眼起红筋:用干根5钱至1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

(叶)跌打瘀肿:用鲜叶加白饭和酒少许擂烂,外敷患处。此药刺激性强,不能久敷,否则发泡。约15~30分钟即除去。或用鲜叶1两,加鸡蛋一个(去黄),捣烂外敷患处。

验方:(治苦伤方)干白花丹根1两、牛大力1两、千斤拔1两、龙船花根1两、清水四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白花丹通利血脉,龙船花根开郁行气,牛大力、千斤拔补肝肾。综合成方,有恢复精神与消除疲劳的作用,故能治疗由上述原因而致之苦伤疾患。

(方歌)白花丹治苦劳伤,血脉通流神复强,龙船花头牛大力,千斤一拔起昂扬。

禁忌:孕妇忌服。

参考资料:《广州市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小梅卫生所介绍跌打瘀血肿痛,旧患积瘀疼痛验方:生白花丹叶1两,鸡蛋一个(去黄),先将白花丹叶擂烂,和鸡蛋白搅匀,煮成药饼,贴于患处,至觉痛时除去,有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花丹

【拼音名】 Bái Huā Dān

【别名】 白雪花、白皂药、山波苓、一见消、乌面马、火灵丹、假茉莉、猛老虎、白花岩陀

【来源】 为蓝雪属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以根和叶入药。秋季采集,根晒干后入药,鲜叶仅供外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umbago zeylanica L.[1]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1]

【毒性】 若皮肤中毒可用清水或硼酸水洗涤,如糜烂时可用硼酸软膏敷患处。服鲜品中毒后服蛋清、糖水、活性炭,出现麻痹时可给樟脑等强心兴奋剂、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等对症治疗。

【性味】 苦、微温。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痛、散瘀消肿。根:风湿骨痛、跌打肿痛,胃痛,肝脾肿大。叶:外用治跌打肿痛,扭挫伤,体癣。

【用法用量】 根:3~5钱(久煎3~4小时以上),孕妇忌服;叶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一般外敷不宜超过30分钟,局部有灼热感即除去。

【注意】 孕妇忌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2]

《辞典》:白花丹

【出处】 《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ái Huā Dān

【别名】 山坡芩、假茉莉、总管(《生草药性备要》),千里及、乌面马(《植物名汇》),白雪花(《广州植物志》),野苜莉、隔布草(《福建民间草药》),千槟梅、照药(《广西药植图志》),天槟榔(《南宁市药物志》),白皂药、白花皂药(《四川中药志》),一见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白花岩陀(《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及根。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米。茎细弱,基部木质,分枝多,光滑无毛,有棱槽,绿色。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9.5厘米,宽1.5~5厘米,先端尖,全缘,基部阔楔形,渐狭而成一短柄;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25厘米;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长约1厘米,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花冠白色或白而略染蓝,高脚碟状,管狭而长,长约2厘米,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粒,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培。分布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等地。[2]

【化学成份】 根的氧仿抽提物中可得矶松素3-氯矶松素和3,3′-双矶松素根中又含蛋白酶、蔗糖酶、葡萄糖、果糖。不含糖甙、生物碱和皂甙。

【性味】 辛苦涩,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寒,无毒。"

②《广西药植图志》:"味辛,气烈,性热,有大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

④《岭南草药志》:"性微温;根茎:味微涩微苦;叶:辣,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散瘀,解毒,杀虫。治风湿关节疼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肿毒恶疮,疥癣。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

②《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

③《四川中药志》:"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

④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须久煎)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涂擦。

【注意】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附方】 ①治风湿关节疼痛,腰腿扭伤:白花丹根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或泡酒,每次五毫升,日服二次。(《云南中草药》)

②治血瘀经闭:白花丹干根一两;或加瘦猪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跌打损伤:白花丹鲜叶一握捣烂,酌加热红酒,摩擦伤口周围。(《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跌打扭伤,蛇咬伤,恶疮:白花丹鲜叶三至四片,与它药配合捣烂外敷.一般敷十五至三十分钟除去,以免局部起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肛周脓肿,急性淋巴腺炎,乳腺炎,蜂窝织炎,疖肿:鲜白花丹适量捣烂,用双层纱布包好,敷于患处至痊愈。(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脾脏肿大:白花丹根浸酒服。重症并取叶和糯米捣烂,制成汤丸大,蒸熟,晚间睡醒服一丸。(《岭南草药志》)

⑦治疟疾:白花丹鲜叶七至八片,揉烂,于疟疾未发前两小时缚在手脉上(待有烧灼感时取去)。(《福建民间草药》)

⑧治脚底硬结疼痛(胼胝):白花丹鲜叶一握,稀饭一撮,食盐少许,捣烂涂贴,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⑨治厚皮癣:白花丹茎叶捣烂擦。(《广西药植图志》)

⑩治瘰疬未溃:白花丹鲜根五钱至一两,酌加猪瘦肉,水炖服。(《福建中草药》)[2]

《中华本草》:白花丹

【出处】 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ái Huā Dān

【别名】 山坡苓、假茉莉、总管、干里及、鸟面马、白雪花、野苜莉、隔布草、千槟榔、照药、天槟榔、白皂药、白花皂药、一见消、白花岩陀、白花九股牛、余笑花、白花铁罗汉、火灵丹、猛老虎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白花丹科植物白花丹的全草或根。[2]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umbago zeylanic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蔓生亚灌木状草本,高2-3m。茎细弱,基部木质,多分枝,有细棱,节上带红色,除具腺外,光滑无毛。单叶互生;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叶片纸质,卵圆形至卵状椭圆形,长4-10cm,宽1.5-5cm,先端尖,基部阔楔形,无毛,全缘。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25cm;苞片短于萼,边缘为干膜质;花萼管状,绿色,长约1cm,上部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外被腺毛,有粘性;花冠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高脚碟状,管狭而长,长约2cm,先端5裂,扩展;雄蕊5,生于喉处;子房上位,1室,柱头5裂。蒴果膜质。花期10月至翌年3月,果期2月至翌年4月。[2]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生于气候炎热的地区,常见于阴湿的沟边或村边路旁的旷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主根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可达30cm,直径约5mm,略弯曲,上端着生多数细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黄色。茎圆柱形,直径4-6mm,有分枝,表面黄绿色至淡褐色,节明显,具细纵棱;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呈纤维状,淡棕黄色.中间呈颗粒状.淡黄白色.髓部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9cm,宽3-6cm;上面淡绿色至黄绿色,下面淡灰绿色至淡黄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萼管状,被有柄腺体,花白色至淡黄色。气微,味辛辣。[2]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含有棕黄色物质。皮层薄壁细胞10余列,含有淀粉粒及棕黄色块状物;皮层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多单个径向排列;木射线宽1-2列细胞,木纤维壁厚,木化。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表皮内侧具厚角组织,皮层散有分泌细胞,内含棕色物质;内侧有纤维,2-5列,波状排列成环,壁增厚。维管束外韧型。髓部由薄壁细胞组成。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细胞扁圆形或类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外被角质层,栅栏细胞1-2列,海绵组织薄壁细胞含棕色物质。主脉上面突起,下面明显突起,表皮内侧均具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4-7个,与叶片垂直,排列成一纵行。[2]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淀粉粒较多,单粒呆类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11-14-20pμm,层纹及脐点不明显,复粒少数。②气孔环式,副卫细胞3个,大小近相等。③叶表面观垩腺呈类方圆形,直径30-50μm。④萼管腺毛具长柄,较大,腺头多细胞,膨大呈球形或椭圆形;腺柄多细胞,长方形,排成10余列。⑤花粉粒圆球形或椭圆形,有3条明显的沟,外壁雕纹网状,网眼圆形,直径60-90pm。⑥网纹、具缘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0-30μm。⑦纤维细长,先端钝或呈梭状,直径10-30μm,壁厚3-5μm,胞腔及孔沟明显。[2]

【化学成份】 根中含有白花丹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素(3-chloroplumbagin),3,3-双白花丹素(3,3’-biplumbagin)[1,2],茅膏醌(droserone),毛鱼藤酮(elliptinone),异白花丹酮isozeylanone)[2],白花丹酮(zey-lanone),3,6’-双白花丹素(chitranone),马替柿醌(maritinone),2-甲基-5,8-二羟基萘醌(2-ethylnaphthazarin),亚甲基-3,3’-双白花丹素(methylene-3,3’-biplumbagin)[3],白花丹醌(plumbazey-lanone)[3,4],异柿萘醇酮(isoshinanolone)及1,2(3)-四氢-3,3’-双白花丹素[1,2(3)-tetrahydro-3,3’-biplumbagin]和谷甾醇(sitos-terol)[5]。地上部分分离出3,6’-双白花丹素[6],羽扇豆醇(lupeol),α-和β-香树脂醇(α-、β-amyr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及ψ-蒲公英甾醇(ψ-taraxasterol)[7]。[2]

全草含有白花丹素、β-谷甾醇、香草酸(vanillic acid)[8]及白花丹酸(plumbagic acid)。

【药理作用】 矶松素小量对蛙、小鼠、兔的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由兴奋转入麻痹;其最小致死量,蛙为0.5mg/g,小鼠为0.1mg/g,兔为10mg/kg。对家兔的呼吸、血压有轻度抑制。降压乃由于末梢血管扩张及直接抑制心脏所致,与迷走神经无关。对离体蛙心有直接麻痹作用,心跳停于扩张期。对离体小肠及子宫,小量兴奋,中量先兴奋后麻痹,大量则一开始即呈麻痹作用;妊娠子宫特别敏感,对离体兔子宫0.000001%的浓度为兴奋作用,而0.00001%的浓度则呈抑制;对妊娠大鼠腹腔注射适当剂量可致胎仔死亡及续发性卵巢功能紊乱。矶松素有难闻的、腐蚀性的辛苦味,可用于发泡或治某些皮肤寄生虫病。此外,尚有某些抗菌作用。根的氯仿抽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牛津小杯法),对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抽提物次之,乙醇提出物更次之,水抽提液则无抗茵作用。根所含白花丹素1:100000对一些致病霉菌均有抑制作用。[2]

【毒性】 中毒剂量时可致呼吸抑制、血压下降及心搏停止。

【性味】 辛;苦;涩;性湿;有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心胃气痛;肝脾肿大;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涂擦。

【注意】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

2.《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

3.《四川中药志》: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根: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9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