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学中医药专业的,设计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方案,仅仅因为公司里没有专业的人来做。从2004年设计第一个中药临床试验方案开始到现在,质量上不敢说,数量上是有一些了,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请指正。(注:这里所说的中药新药,不包括那些从中药有效成份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那其实是化药。)
设计中药的临床试验方案,感觉最拿不准的是疗效评价标准
。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中医的辨证施治,决定了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以及中药的疗效评价,都不可能做到象西医那样的
特异性
。可以说,中药新药的疗效评价,没有金标准。我在设计中药试验方案的时候,一般要参照相关论文中的疗效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多为症状积分量表形式,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各症状之间的权重如何?量表的可信度又有多高?没有人能给一个肯定的回答。而且这些量表的条目基本上都是依靠主观评测,很难排除不同研究者间的主观偏倚,就算是同一研究者,也很难做到评测结果的高度一致性。当然,在证候的规范化方面,国内已经有不少研究者在做,但能够成熟地应用到临床试验中,尚需时日。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是采取一个折衷的方法,在中药的疗效观察指标中,加入一个客观指标。比如降糖中药的临床试验,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主要指标之一。这样,如果证候积分(即症状积分量表总分)的变化,与这个客观指标的变化相吻合,那么根据这个量表对中药新药进行疗效评价,可信度就相对高一些。另外,采用安慰剂对照,或者是建立在相同基础用药前提下的安慰剂对照,对于客观评价中药的临床疗效,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这样做有一个“
风险”
,试验结果必须是阳性的,才能说明这个新药确有疗效。而采用阳性药对照,非劣效检验,对申办者来说,新药上市的风险就会降低,这也是很多药厂的做法,再加上主观的疗效评价指标,很难想象这样的试验结果,是否经得起推敲。所以,为了能够有一个尽量客观的疗效评价结果,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宜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对照的设计方法,同时建立疗效评价的SOP,规范研究者对受试者的病情评价(未完待续)
权威的医院、权威的PI,这是保证一个临床试验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不过,凡事都有双面的,因为机构及PI的权威性,是大多数被选择的对象,“忙碌”就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的试验同时在中医院与西医院中开展,要考虑到协调性问题,毕竟中医院和西医院的操作模式还是不同的…… 临床试验的很多事情,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完全总结的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快;对于做临床试验项目管理、监查的人来说,或许可以借用一句话: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旦开始,你就必须抱定必胜的信心走下去,其中的种种滋味,只能请你在实践中慢慢体会了……
药品的临床试验为分1、2、3、4期。其中1、2、3期的临床试验要在药品正式上市之前完成。而4期临床试验,是在上市之后再进行的。临床试验主要用于研究药品的药效与风险,为上市审评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简单说,一种药品从开始研制,需要先经过动物试验,确认安全之后才能进入人体试验阶段。1期临床试验的目的,主要是进行安全性评价。因为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以要求安全第一。同时也会考察药物在人体的代谢情况和排泄途径。
当1期临床试验确认药品的安全性后,就会进入2期临床试验。这一阶段主要是对药物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更深入地观察安全性。在2期临床试验中,对药物疗效进行评价,确定具体的给药剂量。
在1期临床试验确定了安全性,2期临床试验确定了有效性之后,就会进入3期临床试验。这个阶段是药品上市前最重要的阶段,会采用更大的样本量(要求大于300例),更长的观察时间(通常要1~3年),进一步验证药品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为药品正式上市的审评提供充分依据。
4期临床试验为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临床试验要符合伦理要求
临床试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符合伦理要求,就是说参加试验的是人,必须尊重他(她)的人格,参加试验必须符合参加试验者的利益,在这种前提下,试验才能做。
而且在试验期间,参加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而不再继续进行试验,他(或她)的选择,包括医生在内的所有人都无权干涉。总之,精心设计、操作的临床试验,是提高人类健康,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的,最快最安全的途径。
双盲试验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试验方法,双盲指的是参加试验的人以及医生都不知道患者是被分配到了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意思就是不仅患者自己不知道,医生也不知道这个患者被分配到哪一组。
双盲试验的好处就是消除一些误差和偏倚,患者不知道自己分配到哪一组,可以减少安慰剂效应。因为如果患者知道自己是被分配到新药组,会对患者产生非常积极的心理影响,它导致要评价新药本身的效果十分困难。病人病情好转既有可能是吃了新药的结果,也有可能是由于病人知道吃了新药而感觉有效,自己心理因素起了作用,精神上乐观和愉快的结果。
类似的,如果医生知道哪个患者是被分配到新药组,往往会导致医生在试验中自觉不自觉地去“发现”或者“观望”新药具有某种“效果”,就像教师自觉不自觉地“看到”那些学生“特别聪明”一样。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可靠的医学结果,最好是采用双盲试验。我来举个例子,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中药的双盲试验。
以前答过,就再重复一次吧
其实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并非现代医学专用,是被广为接受的一种调查试验方法,在各领域研究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比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著名PK。可却被中医粉们视为“西医的标准”避而远之。
中医不具备做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前提基础 双盲随机对照试验首先需要选择明确的适应症人群,很多中医粉说不能用现代医学的适应症,但问题是用中医的适应症更不靠谱。中医的寒热虚实和各种脉象指标没有标准和度量,不能客观描述。2010年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发表的研究中,邀请资深中医教授16名对同一病人四诊信息进行判读,并给出辨证诊断。结果不仅16名中医教授诊断大相径庭,连同一位中医教授对同一位病人先后两次做出的诊断差异也很大。由此可见中医的各项指标无法量化,没有量化标准的指标不能作为适应症去选择实验对象,也就是说这个双盲实验根本无法开始。
中医缺乏做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胆识 中医的的治疗方法会在双盲实验中原形毕露。说中医是完全无效的骗子肯定是有些偏激的,但中医曾经进行过的检验结果却很不乐观。对中医治疗疟疾的检验中,筛选了几千个方子上万种成分,最后只找到青蒿素一个有效成分。被普遍认为有效的复方丹参滴丸至今未通过FDA的临床试验,而其他的中药甚至连申请的勇气都没有。我们不禁要问:一旦进行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成千上万种“经过千年实践检验”的中药能剩下多少呢?
中医无法接受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后果 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必然要找出中医治疗成分中有效的部分,进一步的研究很容易找到这种成分起效的机理,而这种机理必然是符合现代医学的。正如青蒿素是能够杀灭疟原虫而不是除掉什么湿热来达到治疟疾的作用;盐酸小襞碱是通过抑制病原体而不是泻火解毒来达到抗感染的作用;针灸是通过刺激内啡肽的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络来达到各种功效的......这样的研究越多越深入,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就越站不住脚,在中医的经络五行脏腑都没有找到实证的情况下,对于中医理论是摧毁性的。所以中医惧怕双盲试验。
双盲实验可以验证病是吃药好的,是不是不吃药也能好,中药不做双盲实验就说明吃中药和不吃中药病都能好
那些说中药是安慰剂的,很好!那不妨在西药做双盲实验的时候,对照组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以后开出的中药来做对照!
双盲的检验方法本身没有问题的,但是其目标却有问题,因为其目的是为病找药,实现药病对应。所以通过这套理论得到的药,要么是止痛药,或者安眠药这种掩耳盗铃的东西。却得不到真正有用的药。西医要进步,不应该以双盲为核心,而是应该加强医疗理论的研究,做到像人类对力学分子学一样理论透明度,将人类系统论进一步深化研究。什么时候将止痛药安眠药彻底赶出西药体系才能算西医成功了。而在这之前,根本就不应该去要求别人这个那个的。中医可以做双盲,但是我说的是中医可以做双盲,而不是中药做双盲。医和药是两个东西,应该要分开。做双盲的应该是医学理论,而不是药品
双盲实验是不科学的 所以我们中药抵制双盲实验和临床对照实验
双盲实验是西医邪教组织治不了病却发明的浑水摸鱼谋财害命的 游戏
双盲试验方法可以用于中药疗效的验证。
双盲试验的全称叫做“大样本随机分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是药物开发应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药效验证方法,通过双盲试验是目前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审批新药上市的金标准。
试验中要求大样本数,就可利用数理统计工具排除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可靠覆盖大概率分布的结果;随机分组和双盲对照可避免病人、医生等可能存在的人为心理因素诱导而产生的试验偏差。这种由长期实践发展而来的方法,能够更加完整更加严谨地反映出试验药物的真实疗效,成为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和结晶。
当然双盲试验并不排斥今后中医能够提出更加合理可靠、让人信服的替代方法,双盲试验也不见得可以覆盖所有医学实践范围,但至少目前它还是被业界公认最可靠的验证方法。 中药可以采用双盲试验确认疗效,国内已经逐步开始对中成药要求通过双盲临床试验后,依据数据结论批准上市。
双盲试验是临床试验,不是动物实验,参与试验的志愿者是真实的病人, 试验组病人用新药,对照组用的是老药或者“安慰剂”。如有多种疾病,其它药物不影响试验药效的可以照常使用,给出的结论直接对照判定试验药物的效果。试验过程并不排斥复方使用,可直接验证复方的疗效。
双盲试验除了对于试验药物的治病疗效进行验证以外,也设计成对毒副作用和药物代谢、药物作用原理、剂量选择等等多种应用要素同时开展研究的试验方案, 试验过程同时给出毒副作用的大小类型等等数据,给出在药物审批中必须权衡治病受益和风险承担的评判依据。
传统药物千百年的实际应用中当然也在验证疗效,但是缺乏严格试验方案设计,没有对照,也没有数理统计,实际应用中无效的情况下只能怪罪于今天的药材不灵;与疗效相关用药量“猛”和“平”的把控,也因为没有严谨的定量依据而依靠医生个人经验。申请上市的复方丹参滴丸至今卡在三期临床试验阶段,没法通过双盲试验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对传统药物的应用和理解,远不如双盲试验更加严格、严谨、可靠。
几十年来曾经累计几万品种的西药中大比例的淘汰,目前临床应用的仅剩十分之一,这往往成为否定双盲试验方法有效性的理由。其实这是一种认知误区,老药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有了新药可替代。如果没有新药上市,为了治你的病,仅有能用的老药就不可能退市。试想如果只有唯一的药能救你命时,你会不会纠结今后有可能发现副作用、后遗症会被淘汰而放弃救命?
并且,凡是批准上市的药物,特别是已经通过严格的大样本随机分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的药物,即便存在难以在试验中被发现的毒副作用,理应也是很小的,肯定也是权衡利弊后值得使用的,如果没有更优的新药替代,不太可能成为被淘汰的主要原因。
不管西药还是中药,都有大小不一的毒副作用,老祖宗早就说过“是药三分毒”的事实,只是应该在治病中确保疗效的前提下,尽量让病人承受最小的毒副作用。因此,必须在确认药物疗效的同时搞清副作用的大小、类型、表现形式等等,以便权衡治病收益和副作用风险后,决定能否值得用于临床。
相对而言,普通常见病的治疗用药一般毒副作用都很小,而危及生命的癌症用药和急救用药,则毒副作用可能相对较大,毕竟救命更重要。因此,我们会看到癌症治疗用药的往往毒副作用较大。并且,随着药企投入增加和研发进度加快,被淘汰的药物也越来越多,淘汰速度会越来越快。
当然可以的,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不就是“双盲试验”么?
一是,“神农”发现一种植物,从未见过;二是,是否能“吃”,有什么作用丶“功能”丶“用途”能不能吃,有没有毒?或将产生什么作用,这一切都是“未知数”,而试吃丶试尝,这不就是“双盲”么?
中国传统食物丶药物都是这么试吃丶试尝而建立丶积累起来的,历经数千年传承。其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牺牲”,“神农”也因不幸吃到毒草而死亡。也不知道多少曾经作为“食物”或“药物”因毒性较大或难吃丶难咽而遭“淘汰”。否则又怎么知道,那些是食物,那些具药用,那些不能吃或难吃,那些吃了必死的呢?
为什么现代有些人就那么反对“双盲实验”呢?
当一种新的物种被发现,接着发现其功能丶作用和用途,而其功能丶作用与先前的某一物质类同丶或相近丶或一致,就会产生“比较”丶“鉴别”。就如同你交朋友,当你发现认识新朋友,自然会在你大脑中比较丶鉴别,从而作出判断丶选择,对你更有用的朋友选择亲近丶交往,对无利的丶不利的丶损你的逐步淡化丶远离丶淘汰,这不都是很正常的么?怎么就有一部分人那么痴迷于“传统”而拒绝现代新东西呢?这非蠢即坏也。
随着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对以前只知其表像或只认识其一个方面,借助知识积累丶认识提高和技术条件进步有了更多认识和更多了解。比如,中国远古对“自然”的物理现象的认识也是由最初的“神秘”,而后“阴阳”,春秋时期又产生“五行”。想想看中国古人的认识并非一直停留在“神秘”状态,而是“进步”和“发展”的。
世界其他民族也一样,由最初的“神秘”,进步为对“物理性”的认识,再进步为“化学性”丶“生物性”。这也是“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逐步由“表象”到“本质”,由粗到精丶由片面到整体丶由局部到完整,由静态到动态发展的必然认识过程,为什么现代就有部分人那么反对“现代医学”呢?
难道就因为它是来到于“西方”?来自于“资本主义”而不是“祖宗瑰宝”我们就必须反对么?可你的“祖先”还学习“胡人”,还“胡服骑射”呢。还学习“胡茄十八拍”的音乐丶乐器呢。这些优良品质,“学人不倦”,“三人行必有吾师”的优秀传统咋就忘了呢?就学会了“狡诈”丶“自私”,为一已之私,或因蠢笨学不会新东西,就要用忽悠丶谎言玩固坚守自已所谓“错误”立场。这样做的结果有什么用呢?只能是“螳臂挡车”自不量力, 历史 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丶进步,又怎么阻挡得住呢?
双盲实验是检验一个药品是否有效的试金石,一切没有疗效的药品都要在实验中现原形!
双盲实验是全世界通行的最权威最客观的验药标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91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浅谈新药的立题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