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药传统鉴别临床应用

医案日记 2023-05-06 03:43:20

中药传统鉴别临床应用

应用现代化仪器,使鉴别中药的准确性大为提高,但也该看到,由于过分依赖现代中药鉴别设备及方法,对某些传统经验鉴别反而不加重视。其实中药传统经验鉴别方法既简便易行,又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条件,适宜于临床上广泛应用,尤其对基层医疗单位在不具备现代中药鉴别设备条件下使用,能有效防止以假充真,以劣充优的情况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现笔者根据多年工作体会,将传统鉴别方法作一介绍。

一、眼看 通过肉眼来仔细观察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内外表面特征及断面、质地等。从形状来看,药材的形状与药用部位有关,且每种药材的外形都比较固定,如麦冬、天冬均为纺锤形根。拳参与重楼(蚤林)虽均有草河车之名,都有清热解毒作用,但拳参还能解毒止痢,利用于痛肿疮毒、血热出血等症;重楼尚能凉肝定惊,可治惊风抽搐。在植物来源上两者也有区别,拳参为蓼科植物,重楼为百合科植物。形态上拳参呈弯曲的圆柱形,表现紫褐色,而重楼则呈结节状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些药材因科属相同且外形相似,但其表面特征却不一样,如同属桔梗科植物的桔梗和南沙参均有芦头,但桔梗上有数个半月形茎基残痕(即芦碗),而南沙参却没有芦碗。部分药材还有其特独的特征,如白芷表面可见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羌活的断面可见黄色分泌腔(习称“朱砂点”),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有些药材的色泽还与产地、栽培和采收等有密切关系,可作为鉴定药材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如鸡血藤以断面色红如鸡血者为佳,萸肉以经霜色紫红为优等。药材加工方法的不同,外表形状也有差异,可通过眼看加以区别。如附子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商品药材有以下几种:①盐附子(咸附子),呈圆锥形,顶端宽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表面灰黑色,有盐霜。②黑附片,为带皮的纵切片,呈不规则形,上宽下窄,表面黑褐色,切开面暗黄色,油润光滑,略透明。③白附片,与黑附片相同,但无外皮,全体黄白色,半透明状,片较薄。④黄附片,为去皮的横切片,全体淡黄色,有光泽等。

二、手摸 即用手捻拭药材,以判断药材的质观、软硬、韧脆程度以及粉质、角质、油润、柴性、绵性等特征。如怀牛膝与川牛膝均为苋科植物,根呈圆柱形,外表颜色相似,但怀牛膝质硬脆,易折断,有油性,而川牛膝质坚韧,不易折断,且无油性。再如木防已与粉防己外形相似,但木防己质较坚硬,木质性,无粉性,而粉防己则呈粉性。柴胡商品有南北之分,北柴胡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故习称硬柴胡;南柴胡质稍软,易折断,故习称软柴胡。麝香因价格昂贵,故伪品较多,鉴别时可取样少许置手掌中,加水湿润,正品手搓之能成团,轻揉即散开,不粘手,不染手,不顶指,不结块;如掺伪者则手搓之能成团,轻压不散开,粘手,染手,有硬物感,易结块。其他如黄芪软而有绵性,不易折断。滑石粉手摸有滑腻感,而伪品石膏粉则无等。

三、鼻闻 即用鼻去嗅完整的药材,或剥碎、搓揉、折断时所闻到的香、臭、腥、臊等特殊气味,一嗅即可判断。如白鲜皮具有羊膻气,鱼腥草有鱼腥气,阿魏有强久蒜样臭气,天麻有鸡屎臭气等。但需注意的是,有些药材的气本来就不很强烈,在空气中暴露时间久了就更不容易闻出来,这时应将药材弄碎或者放在有盖的杯子里,用热水泡一下再闻。如藁本产地有陕西、辽宁等,形态相似,取样放入热水中浸泡后,陕藁本气味浓香,而辽藁本则有芹菜样香气。

四、口尝 就是利用牙齿咀嚼药材,并通过舌能感觉到的味道。如西洋参味微苦而后甘,具有特殊的人参皂甙味,嚼之口中能生津液者为佳。川芎口尝有麻舌感,后稍甜:蟾酥的真品口尝有强烈持久的麻辣感和刺涩味等。通过口尝可鉴别不同的药材,苦参与黄芪制成饮片后,二者外观相似,但黄芪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而苦参则无,且味极苦。但需注意的是,由于舌尖部只对甜味敏感,近舌根部对苦味敏感,所以在口尝时要取少量药材药品,放在口里咀嚼至少一分钟,使舌头的各部分都接触到药液,以达到准确尝到药味的目的。尝药时还要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因为药材的各部分味道可能不同,如根的皮部与木部等。对具有强烈刺激性和毒性的药材,如生川草乌口尝时要特别小心,取样不能太多,尝后一定要吐出来并漱口、洗手,以免中毒。

五、水试 根据水的比重,某些中药材遇水后会产生各种明显的变化,据此可鉴别其品种真伪和质量优劣。如西红花入水则柱头膨胀呈喇叭形,水被染成黄色,而伪品柱头不成喇叭形,搓之即烂。再如真品蟾酥遇水很快变成白浆者质佳,白浆出现愈快愈好。若在10分钟内出现乳白色白浆头凸起者,偶有掺杂,10~20分钟显乳浆者,有掺杂;20分钟以上显乳浆者,有较多掺杂。某些药材质地致密,所含的挥发油、树脂等比重大于1,应沉于水,如降香、沉香等应入水下沉者为佳。某些药材质地松泡,比重小于1,应浮于水,如浮海石,通草等。还有些药材在水试中会出现旋转等特殊现象,如熊胆粉少许投入盛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黄线下沉而不扩散,久置后全部溶解,放出的黄色色素只分布在杯底部,假品则扩散。牛黄真品入水可吸水变湿而不变形,若入水迅速膨胀而崩解者为伪品。苏木入热水中,水即染成鲜艳的桃红色,而假苏木则染成黄绿色或橙黄色。阿胶入热水后,溶液呈红茶色,透明,清而不浊;伪品则伴有沉淀,混浊或油状飘浮物。

六、火试 即利用火烧、火煅等手段来试验中药材所产生的气、味、光、色、形、声、渗出物的变化,以鉴别真伪。如雄黄与雌黄共生,性状相似,燃烧时产生烟雾,雄黄发出黄白色烟,而雌黄烟雾不及雄黄浓,以青白烟为主。生石膏与红信石外观形状相似,但火试后信石不成团而有蒜臭气,生石膏则溶化成团,这是由于其含有结晶水的缘故。其他如白矾火烧呈紫色火焰、青黛火烧的靛蓝升华反应,海金砂燃烧时出现的火星和爆鸣声等现象。

传统经验鉴别方法虽好,在临床上实用性很强,但由于中药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尤其是有的药材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改变了药材的形状、颜色,要鉴别真伪,确定优劣,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显然是不够的,如牛黄粉等。因此,为了确保中药的临床疗效,必须结合现代仪器和方法来加以鉴别,这样才能弥补传统经验鉴别之不足,达到鉴别真伪优劣的目的。

中药鉴定学定义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即鉴定和研究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和扩大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如何区别味连,雅连,云连的外观性状特征

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味连皮部有石细胞,中柱有少数石细胞,髓部有薄壁细胞,有时可见石细胞 云连皮部、中柱及髓部均无石细胞摘 要:
中药饮片,即中药材按照中医药理论、中药炮 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得到的可直接运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传统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现代医学没有的优势,其中中药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中药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患者对中药的接受度普遍增加。中药是用于防病治病、康复保健的特殊商品,具有特殊使用价值,饮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医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用药安全。因此,中药饮片的质量验收尤为重要,对验收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中药饮片质量鉴别的重要性
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药材品种来源复杂,种 类繁多,分布广泛,同名异物、异物同名多见,生态环境及种植、栽培或养殖、采收与加工方法各异,质控标准未能完全统一,地方习惯用药及混淆品大量存在,再加上人为的掺杂造假,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使中药质量控制检查的难度大大增加,这样会给患者的安全用药增加风险。
2、中药饮片验收常用鉴别方法
2.1 看品种
临床应用的中药大部分植物来源只有 1 科 1 属 1 种,但还有近三分之一的中药有多种植物来源,大多是同属不同种,其性状特征、有效成分与含量会有一些变化。品种鉴别被药典收录的主要有 150 余种原品种药物,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多品种中药饮片的鉴别方法。黄连有味连、雅连及云连 3 种。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过桥”较长;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川贝母有松贝、青贝、炉贝以及人工栽培品。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外层鳞叶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青贝呈类扁球形,外层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炉贝呈长圆锥形,表面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表面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百合有百合、卷丹及细叶百合 3 种来源。3 种商品的主要区别在于:百合窄小而略厚,卷丹较宽而片薄,细叶百合粗大而色暗。
2.2 看真伪
在掌握法定正品的基础上,有助于准确识别伪品。由于同科同属的品种繁多、形态相似,鉴别界限模糊,加之趋利行为,有意掺伪,造成中药材伪品大量存在且鉴辨难度高,特别是货源稀少、价格昂贵的贵稀药材,伪品的出现频率更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及临床经验才可分辨,惯用此法的中药见于以下几种。
赭石冒充朱砂:朱砂粉久置后颜色变暗,容易与赭石粉混淆。经验鉴别最简单的方法是火试:朱砂遇热生成不可逆的黑色硫化汞,放冷后仍为黑色;赭石被烧时亦变黑,但放冷后很快就恢复本色。水栀子冒充栀子:水栀子与栀子外形相似,水试是鉴别的最佳方法,栀子水浸液鲜黄色而水栀子则为棕红色。
湖北木兰的树皮冒充厚朴:厚朴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指甲划之显油痕,内层紫棕色颗粒状带纤维性,油润性;湖北木兰的树皮内表面多呈黄褐色,内层纤维状。除此之外重楼、冬虫夏草、穿山甲、沉香等贵细药的伪品也较多见。

询问一种中药药材

牛科动物牛BostaurusdomesticusGmelin干燥的胆结石。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英文名calculus bovis。
【性状】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鉴别】(1)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习称“挂甲”。
(2)取本品少许,用水合氯醛试液装片,不加热,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团块由多数黄棕色或棕红色小颗粒集成,遇水合氯醛液,色素迅速溶解,并显鲜明金黄色,久置后变绿色。
(3)取本品粉末10mg,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去氧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醋酸乙酯-冰醋酸(15:7: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两个荧光斑点。
(4)取本品粉末10mg,加三氯甲烷-冰醋酸(4:1)混合溶液5ml,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红素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冰醋酸(4:1)混合溶液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收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已烷-乙酸乙酯-甲醇-冰醋酸(10:3:0.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9.0%。
【含量测定】胆酸 取本品细粉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分钟,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蒸干,残渣加20%氢氧化钠溶液10ml,加热回流2小时,冷却,加稀盐酸19ml调节pH至酸性,用醋酸乙酯提取4次(25ml、25ml、20ml、20ml),每次醋酸乙酯液均通过同一铺有少量无水硫酸钠的脱脂棉滤过,合并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精密称取在105℃干燥至恒重的胆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48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1μl与3μl,分别交叉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醋酸丁酯-冰醋酸-甲酸(8:4:2:1)为展开剂,展至14~17cm,取出,晾干,喷以3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取出,在薄层板上覆盖同样大小的玻璃板,周围用胶布固定,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薄层扫描法)进行扫描,波长:λ<[S]>=380nm,λ<[R]>=650nm,测量供试品吸收度积分值与对照品吸收度积分值,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胆酸(C24H40O5)不得少于4.0%。
胆红素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胆红素对照品约10mg,精密称定,置100ml棕色量瓶中,加氯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胆红素0.01mg)。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0ml、2.0ml、3.0ml、4.0ml、5.0ml,置具塞试管中,分别加乙醇至9ml,各精密加重氮化溶液(甲液:取对氨基苯磺酸0.1g,加盐酸1.5ml与水适量使成100ml;乙液:取亚硝酸钠0.5g,加水使溶解成100ml,置冰箱内保存。用时取甲液10ml与乙液0.3ml,混匀)1ml,摇匀,于15~20℃暗处放置1小时,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B),在533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法取本品细粉约10m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氯仿和乙醇(7:3)的混合溶液60ml、盐酸1滴,摇匀,置水浴上加热回流约30分钟,放冷,移至100ml棕色量瓶中。容器用少量混合溶液洗涤,并入量瓶中,加上述混合溶液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上清液10ml,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3ml,置具塞试管中,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加乙醇至9ml”起,依法测定吸收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胆红素的重量(mg),计算,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胆红素(C33H36N4O6)不得少于35.0%。
【性味与归经】甘,凉。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临床应用】
1. 用于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牛黄清心、凉肝,有患风止痉、定惊安神之效。常与朱砂、全蝎、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
2. 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疯痛等痰热豪蔽心窍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鸣等症。本品既能清心热,又能化痰、开窍醒神。单用本品为未,淡竹沥化服即效,如《外台秘要》治婴儿口噤方,或与麝香、栀子、黄连等配伍,共秦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如安宫牛黄丸。
3. 用于咽喉肿痛,溃烂及痈疽疗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本品清热解毒力强。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黄芩、雄黄、大黄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若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如珠黄散;用治痈疽、疗毒、乳岩、瘰疬等,又与麝香、乳香、没药等合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如犀黄丸。
【用法与用量】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贮藏】遮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压。
宜忌 孕妇慎服。
人工牛黄
1、快速培植牛黄和胆汁引流装置及方法
2、牛口服牛黄素形成天然牛黄的方法
3、培养天然牛黄的生产工艺
4、培植牛黄的口服药物成黄灵及其制作方法
5、人工培养牛黄与取胆汁新方法
6、人工培植牛黄
7、人工培植豚黄的方法
8、人造牛黄的制造方法
9、新牛黄的制造方法
10、一种培养牛黄的生产工艺
11、一种人工培育牛黄的方
12、一种用于化妆品的从人胚胎脑中提取磷脂的方法
【药用部位】干燥的胆结石。
【历史沿革】牛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经集注》:“今人多就胆中得之。一子大如鸡子黄,相重叠。药中之贵,莫复过此。”《名医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有堕胎”。《本草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
【生态环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牛性情温顺,生长较快。食植物性饲料,是四胃反刍动物,对粗饲料消化能力强。通常在休息时反刍。成年牛每天大概有10~15个反刍周期,每天反刍时间平均为7~8小时。喜吃青绿多汁饲料、新鲜饲料,有警示性,自由采食时互相抢食。牛2~3岁性成熟,母牛发情周期20天左右,发情持续1~3天。妊娠期285天,每胎产1犊。
【养 殖】牛舍要通风干燥,粪便及时清除,合理使役,牛体要勤刷拭。
【动物形态】体长1.5~2米,体重一般在250千克左右。体格强壮结实,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2个大鼻孔,其间皮肤硬而光滑,无毛,称为鼻镜。眼、耳都很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弯曲,无分枝,中空,内有骨质角髓。四肢匀称。4趾,均有蹄甲,其后方2趾不着地,称悬蹄。尾端具丛毛。毛色大部为黄色,无杂毛掺混。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收集。宰牛时注意检查胆囊、胆管及肝管,如有结石,立即去处,除尽附着的薄膜,用灯心草或棉花等包上,外用毛边纸或纱布包好,置阴凉处,至半干时用线扎好,以防裂开,阴干。
【药材性状】本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径0.6~3(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主要产地】主产于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
【贮藏方法】可用深棕色玻璃瓶贮存,或用塑料袋包装的铁盒内。牛黄不宜冷存,以免变黑失效。一旦发霉,可用酒擦洗。
牛 黄
本品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今市售品主要有天然牛黄与人造牛黄两类。
[原动物]
牛 别名:家牛、黄牛、丑。
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
牛为人类所习养的大型家兽之一。体格壮大结实,各部发育均称。头大额广、鼻阔口大。上唇上部有2个大鼻孔,其间皮肤光滑,称为鼻镜。眼极大。头上有角1对,左右分开,角之长短、大小随品种而异。全身被短毛,绝大部分为黄色,无任何杂毛掺混。四肢健壮,蹄趾坚硬。雌性有乳头2对。
一般健康的牛,皮肤柔软富有弹性。若皮肤干燥、缺乏弹性,则为营养不良或病牛之症。牛的性格较为温驯,生长很快,尤以出生后1~2岁之间,发育最盛,至4~5岁即已完全长足。体重一般在250公斤左右。其主要食物为各种草类。
牛根据其应用目的不同,分乳用、役用、肉用或役肉兼用等品种。全身无废物,经济价值极大。小牛尚可制造痘苗,在医学上也极重要。
我国最优良的品种为秦川牛。体格高大而壮实。角短,向外方稍弯。颈粗。四肢均称,骨骼坚实。尾长短适中,尾毛细,帚大。全身赤褐色,毛色光泽细致,较美观。
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制]
1. 天然牛黄:全年皆产,宰牛时注意检查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硬块,应立即剖开取出,去净除附着的肉膜等物,将牛黄用通草丝、灯心草或棉花等包好,放在煅过的牡蛎或松花粉等吸水强的物品上,置阴凉处干燥。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以免裂开,影响质量。
2. 人造牛黄:由牛胆汁或猪胆汁提取,经人工制造而成。
[炮制]
研成细粉即成。
[药材及产销]
本品为病牛胆囊中的结石(少数为胆管、肝管中的结石)。
[名称]
1.天然牛黄Calculus Bovis(Bezoar) 别名:丑宝。
2.人造牛黄Calculus Bovis artificaialis (Bezoar artificialis)
[产地及销售习惯]
1. 天然牛黄:全国各地屠宰场均有生产,主产于北京,河北天津,新疆乌鲁木齐、伊犁,昌都地区,青海,西藏,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河南洛阳、信阳,广西百色、宜山,甘肃岷县、卓尼,陕西西安、宝鸡,上海,江苏南京等地,以西北、西南、东北等地产量较大,销全国各地。此外其他各地屠宰场也有收集牛黄习惯。
2. 人造牛黄:主产于天津及北京,销全国各地。
[化学成份]
含有胆酸、胆固醇、麦角固醇、脂肪酸、卵磷脂、胆红素、维生素丁、钙、铁、铜等。又自澳洲产牛黄中提出三种类胡萝卜素物质及丙氨酸(Alanine),甘氨酸(Glycine),牛磺酸(Taurine),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精氨酸(Arginine),亮氨酸(Leucine)及蛋氨酸(Methioine)等氨基酸类物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天然牛黄:完整者多呈卵形、不规则的球形、三角形或方形等,少数呈管状或颗粒状,直径1~3厘米。表面黄色至棕色,有的表面粗糙或具裂纹,略有光泽。质细腻而轻松,易破碎;断面黄色至棕黄色,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取牛黄粉末少许溶于水中,涂在指甲上,经久不褪(通称"挂甲")。气清香,味先微苦而后微甜,入口后有清凉感,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
以个整齐、色泽鲜艳、棕黄色、质细腻、气味清香者为佳。
2.人造牛黄:多数呈粉末状,也有制成不规则球形或方形的。浅棕黄色或金黄色。质轻松。水溶液亦能使指甲染成黄色。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
以干燥、色黄者为佳。
化学试验:取牛黄约50毫克,分别加入下列试剂约3毫升:
1. 加冰醋酸呈绿色,冷后沿管壁小心加入等量的浓硫酸,则两液层接触面现红色环。
2. 加浓硫酸现绿色。
3. 加硝酸现红色。
4. 加氨水现黄棕色。
以上二种药材的检索表:
1.呈卵形、不规则的球形、三角形或方形;断面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气清香,...无腥气,入口有清凉感………………天然牛黄
1.多数为粉末,少数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方形;断面层纹不显著;气微清香,略有腥气,入口无...清凉感………………………………人造牛黄
[效用]
[性味] 苦平,有小毒。
[功用] 清心开窍,定惊,解毒。
[主治] 内服治高热神志昏糊、谵语、癫狂、小儿惊风、抽搐等症;外用治咽喉肿痛、口疮、痈疽疔毒等症。
[用量] 0.3g~0.7g。
[禁忌] 无热邪者不宜。
[附注]
牛黄为最常用的贵重药材,每年消耗量很大,虽然我国产牛黄的地区很广,但以前对牛黄的生产重视不够,每年都需要有大量进口,故在商品上分为国产牛黄与进口牛黄两类。国产牛黄由于产区不同,其形状与气味虽稍有异,但均可同等入药。在商品上将产于华北地区的称为"京牛黄",产于东北地区的称为"东牛黄",产于西北地区的称为"西牛黄"。进口牛黄分为"金山牛黄"和"印度牛黄"两种:金山牛黄主产于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及加拿大等地;印度牛黄主产于印度。依牛黄的生长部位不同,其名称也不相同,如生长于胆囊中的称为"胆黄",生长于胆管中的称为"管黄",生长于肝管中的称为"肝黄",市场上常见的大多数为胆黄。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药材的生产和发展,牛黄的产量逐年增长,进口数量大大减少,1956年天津制药厂人工合成牛黄成功。目前市场上主要为分天然牛黄与人造牛黄两类。为了提高天然牛黄的产量,各地屠宰场还须要重视并加强牛黄的生产,宰牛前应对牛进行详细检查,发现病牛,应作记号,宰后仔细注意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果发现有牛黄,不论大小,均应立即取出,以增加牛黄的产量,进一步保证市场的供应。
[编辑本段]真伪鉴别
牛黄为贵重药材,一些不法分子用植物的粉末加蛋清、蛋黄和牛胆汁等制成,或用其他动物的胆结石等伪充,以假乱真,牟取暴利,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鉴别真伪牛黄,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www.konjia.com)。
一、目试:真品(正品)天然牛黄有蛋黄及管黄两种。蛋黄多呈卵形、不规则球形、类方圆形或类三角圆形,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而稍带光泽,有的外表面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断面黄色或棕黄色,可见明显排列整齐的层纹,层层重叠,气清香。管黄呈管状,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或为破碎的小片,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有较少的的层纹,有的中空,色较深,质坚实。人工牛黄多呈粉状,也有不规则球状者,浅棕黄色至金黄色。
二、手试:以手摸、擦、捏进行鉴别,一般经验是三个“三分”。即:①牛黄上手轻三分。牛黄质地疏松,比一般同体积的物品要轻些。不管是泥团或常见的伪晶,一般比牛黄重,故有牛黄上手轻三分的提法。②遇水摩擦黄三分。传统鉴别牛黄,用少许牛黄加水磨在指甲上,显黄色,习称“挂甲”或“透甲”,一般来说只要有些水分的牛黄颗粒在白纸或砂玻板上擦几擦,同样出现淡黄色的痕迹,这种颜色不一定很深,但能较长时间地保留不变。③用手捏牛黄碎三分。牛黄硬度在1~2°左右,很容易给捏碎,如捏不碎者,—般应视为伪品。
三、口试:将牛黄少许放在舌尖,有一股凉气扩散到舌心至舌根,味微苦而甘甜,没有其他腥膻杂味,嚼之似泥而没有渣杂,唾液可染成淡黄色。伪品多味苦而难于嚼碎,有时有滑腻感。
四、水试:牛黄不溶于水,置水中先浮而后沉,不胀、不溶、不变色,煮到水沸仍保持块状;将缝衣针润水粘上牛黄粉,垂直沉下水中,可见杯内从上至下有一条线,然后再慢慢扩散。人工牛黄煮沸后水呈黄色而混浊,静置片刻即沉淀,水变回原色。
五、火试:取一根小针烧红,刺入牛黄中,牛黄破裂而呈层状,质细密酥脆,内心有白点,并伴有清香气味者为真品。
六、醋试:取一干燥洁净试管,放入牛黄粉末(成块稍加压碎),加入2ml醋酸,加热至沸,溶液即现淡绿色至深绿色。品质好的牛黄液体呈深绿色而清澈;质次的呈绿色至稍黑而混浊;人工牛黄呈淡绿色或青绿色。伪晶牛黄多为黄色或茶红色。
以上鉴别牛黄真伪方法,有时采用一二种就可以,如果把握不大,可逐个进行加以区别。
【选方】①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
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
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②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二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
新水化下。
(《索问病机保命集》牛黄膏) ③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
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
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
(《鲁府禁方》牛黄散) ④治小儿惊热,发歇不定:牛黄一分(细研),川大黄半两,蝉壳一分(微炒),子芩半两,龙齿半两(细研)。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不计时候,煎金、银、薄荷汤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牛黄丸) ⑤治小儿心肺烦热,黄瘦,毛焦,睡卧多惊,狂语:朱砂半两,牛黄一分。
上药,同研如面。
每服,以水磨犀角,调下一字。
(《圣惠方》) ⑥治初生胎热或身体黄者:真牛黄一豆大。
入蜜调膏,乳汁化开,时时滴儿口中,形色不实者,勿多服。
(《小儿药证直诀》) ⑦治小儿胎风热、撮口发噤:牛黄(研)一分,淡竹沥半合。
每服牛黄一字匕,用淡竹沥调下,一、二岁儿服之;三、四岁儿每服半钱,日三服。
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济总录》牛黄竹沥散) ⑧治乳岩(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犀黄三分,麝香一钱半,乳香、没药(各去油)各一两。
各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
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
(《外科全生集》犀黄丸) ⑨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各一两,草紫河车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
(《保婴撮要》牛黄解毒丸) ⑩治伤寒咽喉痛,心中烦躁,舌上生疮:牛黄(研)、朴硝(研)、甘草(炙,锉)各一两,升麻、山栀子(去皮)、芍药各半两。
捣研为细散,再同研令匀。
每服一钱匕,食后煎姜、蜜汤,放冷调下。
(《圣济总录》牛黄散) ⑾治小儿鹅口疮,不能饮乳:牛黄一分,为末。
上一味,用竹沥调匀,沥在儿口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89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