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昔日军用药,惠及百姓家

医案日记 2023-05-05 16:44:12

昔日军用药,惠及百姓家

本报记者 陈铮

当“神舟七号”载人航天任务顺利完成时,举国上下为航天员们的壮举而欢呼雀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种名为“盐酸苯环壬酯”的国家一类新药功不可没。正是这种新药,让航天员们在训练中能够对空晕症顺利脱敏,并用最短的时间通过习服训练克服空晕症。

更为可喜的是,如今,这种航天员使用的抗晕动症药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抗晕车、晕船、晕机的常用药物。

军舰上的预试验

说起盐酸苯环壬酯的研制过程,与军队密不可分。1984年的一天,人民海军东海舰队舟山基地,一艘护卫舰肩负着一项特殊的使命离开军港,驶向了茫茫大海。军舰北往青岛,到了黄浦江口,一排排巨浪翻滚而来,咆哮着冲向军舰,接着又如同瀑布般扑到了后甲板,船只在猛烈的冲击中跌宕起伏,船头时而跌入浪底,时而仰指天际。在连云港海域,巨大的暗流奋力地冲撞着军舰,剧烈晃动着的船只如一片漂浮的树叶在海水里起伏不定。

若是在往日,在船士兵必定无一例外地要遭遇严重的晕船之苦,排山倒海般呕吐不止:先吐食物,食物吐完了吐酸水,接着吐胆汁。更有甚者会因胃出血而吐出血水,许多海军士兵因经常如此而患有严重的胃病。但此次情形却大不相同,尽管船只颠簸剧烈,军舰上竟没有一个人出现以往的严重晕船症状,战士都面容淡定,神情自如。

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海军少校紧紧握住旁边一位中年人的手欣喜地说道:“老师,这药效果实在太好了。”这位少校与军舰上的战士们一样,入伍以来长期饱受晕船的折磨,而这次出航,竟然完全没有头晕难受的感觉。

原来,这艘军舰此行的目的,是为一种代号为“8021”的抗晕药做抗晕船预试验。

与行驶于静海的客轮不同,军舰至少航行在距离海岸线10海里的深海之中,浪涛巨大,暗流涌动,晕船在所难免。但由于职业特点,无论在海上遇到什么状况,舰上每人都必须各司其职,严格坚守岗位。而当时的抗晕药普遍具有嗜睡、头晕、心悸等巨大副作用,严重影响到舰队的战斗力。因此,多年来,海军晕船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站在那位少校身边的中年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专家刘传缋教授,代号“8021”的药物,正是他和同事们为了克服当时抗晕药“副作用大”这一难点,以高效、安全为突破方向,历经30余年艰苦研发而成的中枢抗胆碱药——“盐酸苯环壬酯”。

盐酸苯环壬酯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有中枢阻断乙酰胆碱对脑内毒蕈碱受体(M受体)和烟碱受体(N受体)的激动作用,由外周阻断乙酰胆碱对M受体的激动,具有预防晕动症的作用。只要在乘船(车、飞机)前半小时口服1片(2毫克),就能全程不晕。

飞入寻常百姓家

看着军舰上的所有士兵均没有出现副作用,刘教授深知,药物“8021”在预试验中表现良好,如果能够通过接下来的临床试验,困扰海军多年的“晕船”难题便迎刃而解,同时还能惠及广大百姓,有效防治晕车、晕船、晕机等晕动症。

预试验过后,1990~1991年,北大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再次对药物“8021”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作为一种抗胆碱药,盐酸苯环壬酯预防晕动症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0%左右。而且在常用剂量下,盐酸苯环壬酯不良反应很少,对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肾功能均无损害,是一种安全的抗晕药。

药物“8021”显著的抗晕效果得到了最权威的验证,军事医学科学院决定将它用于两个用途:第一,保留军队的使用权,让它成为“军队常备抗晕药物”。第二,将盐酸苯环壬酯由“军用”改为“民用”,大规模生产上市。

2008年,抗晕动症药物盐酸苯环壬酯,作为国家一类新药正式走入了千家万户,凭借“显著提升抗晕效果,最大限度降低副作用”的优势成为人们生活中抗晕车、晕船、晕机的常用药物。

旧时堂谢王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什么意思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原文如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创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乌衣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82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